第一节 实现平衡的心理学价值观
积极心理学是在反思之前集中于心理问题研究的消极心理学(Pathology Psychology)的基础上产生出来,它强调心理学应实现其本体价值回归的再次平衡。在此,积极心理学体现出了两个相互联系的特点:一是对“二战”结束后心理学性质和价值的反思;二是实现了心理学本体价值的再次回归。
一、积极心理学是对“二战”结束后消极心理学的反思
目前看来,积极心理学最令人关注的是它对过去心理学的概括,它一语中的地把“二战”结束后的心理学从性质和价值认定上概括为病理性心理学或消极心理学。消极心理学这一名词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这一名词的出现一方面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是促使人们去思索——什么是消极心理学?心理学又怎么演变成了消极心理学?这是更主要的。
1.什么是消极心理学
“二战”结束以后,心理学的研究渐渐背离了我们前文所讲到的后两项任务,即关注正常人的幸福和天才的发展,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到了第一项任务上,变成了集中研究如何纠正人类生命中存在问题的科学。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心理学把研究方向完全放在了针对心理问题的评估和矫正之上,侧重研究一些外在的紧张性刺激对人的心理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及其消解方法。与此同时,心理学家又把人的心理问题归入生理病理学的范围之中,以医生治疗患者身体疾病的方法来对待人的心理问题。积极心理学家们把这种以矫治社会或人所存在的问题为重心的心理学称之为“病理性”心理学或消极心理学。消极心理学隐藏着一个前提或假设,即心理学是“解决问题”的科学,而人的心理问题就和人的身体疾病一样,解决人的心理问题就和治疗人的身体疾病一样。因此,在消极心理学的价值观点影响下,这一时期的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对问题的修复,修复人类的损坏的习惯、损坏的动机、损坏的童年,甚至损坏的思想,期望通过修复人类的损坏部分来达到心理健康。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科学,需要人的精神世界的参与,因而它非常注重社会事件的性质和色彩。一直以来,心理学研究把注意倾向都集中在对消极社会事件或社会事件消极方面的分析上,在一定程度上,心理学转变成以纠正社会现象的消极面或人类的心理消极面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学说,因而心理学具有病理学的特性,成为一种“类医学”的学科。消极心理学最大的特质是,以发现社会或人类所存在的问题作为研究的着力点,并且以如何纠正这些问题作为最终归宿点。因此,消极心理学框架下的研究者总是把自己的全部注意力,或绝大部分注意力放在研究社会或人类所存在问题之上,并在病理学的范畴内,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意见和措施,这就使个体的许多正常或积极的功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比如:个体的自我完善和自我激励等。大家都知道,人类生命的全部意义都是由社会赋予的,如果社会总是在查找每个人的问题或缺点,总是在限制人正常和积极功能的发挥,这对所有的社会成员来说,似乎不是一个好的事情。如果从本质上做一个了结,我们必会发现,消极心理学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
第一,消极心理学所侧重研究的不是人或人类社会,而是人或人类社会中所存在的问题。于是,在消极心理学框架下的研究人员眼里也就没有人,而只有人类身上所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使得消极心理学表现出典型的非人性化的特征,从而违背了社会必须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消极心理学把人看作是一种被动的、只会对外界强化刺激能够做出反应的对象,即只有当你指出并纠正了一个人的缺点和问题,这个人才会做出相应的反应——改正并取得发展。因此,消极心理学在社会成员积极品质尚未萌发的时候,就在他的周围设置了阻拦——假定每个人都是有问题的。这种去人性化的心理学,已使人的主动性发展退化为被动的生物进化,人的发展又回复到受外界压力而不得不产生的一种消极适应行为。所以,消极心理学在其背后就存在着一个潜在的信号,即人不是一个自在的人——不是一个能自己决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的人,而是一个很大程度上受控于客观的人。生物适应性是所有生物都有的,而进化后的人的发展则主要是建立在学习基础上的自我的主动发展,即通过学习人类已发明的物体、符号等来使人类自身已有的积极力量得到发展。人类生物因素的进化已为人类通过学习而获得主动发展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生命过程在今天已经变成了一个不间断地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的过程。
第二,一方面,消极心理学的理论导向会使人对这种总是偏向于问题一面的社会文化的不平衡所产生的危险渐渐变得无动于衷,人在这种社会文化的氛围下,会变得被动和因循守旧,从而逐渐失去了开拓和创新的精神。生活中我们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把一只青蛙放进一盆很热的水中时,它会及其迅速地跳出来逃生,以此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而当我们把一只青蛙放进一盆冷水里而逐渐加热时,青蛙就会由于适应的特性而对即将来的危险一无所知,一直到它快要被烫死时也不会跳出来。同样,这个道理也适用人类,当我们总是生活在一种倾向于问题的社会环境中时,我们就会习惯这种环境,从而忽视这种环境可能对我们造成的危害,就如同那只青蛙,直到死时也不知道要改变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另一方面,这种不平衡的社会文化氛围,也会使其成员产生受损害的感觉,因为人处于这种社会文化氛围当中总是被呈现问题,这无形之中增加了人自身的紧张感。由此可见,过分关注问题的消极心理学,反而导致了人自身的不安全感,并可能会使其社会成员产生诸多的反社会行为。如果我们再进一步地推演下去,就会发现,这种不平衡的社会文化氛围还破坏了人的生理组织与其个性、性格之间的平衡——没有哪一个人的生理组织或神经系统是为了有“问题”而进化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第三,消极心理学过分地强调自身理论的矫治功能,习惯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问题之上。消极心理学的这一研究模式的传统,使许多心理学家致力于如何在困境中,帮助其社会成员得到改变并生活幸福,却不知道如何帮助在良好条件下生活的社会成员。有时心理学工作者的这种单一的矫治能力,反倒使问题本身变得更糟更坏,因为他会用“有色眼镜”去透视他碰到的每一个社会成员,最好的社会成员在他眼里也被看成问题多多的人,所谓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也就是在此,这就像一个能活百岁的健康老人,他任何时候到医院去,都会被医生“谆谆教诲”一番。因此,放大社会问题或放大人类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消极心理学研究的一大通病。生活是人生命的一切意义所在,尤其社会生活更是如此,是什么让我们值得过社会生活,就是为了要去纠正那些问题吗?人类社会以及大多数社会成员,真的有那么多或那么大的问题要去解决和矫治吗?也许这种“病理性”的心理学理论,才是导致社会或心理问题泛滥的根本原因。因为“病理性”的心理学,在寻找社会或社会成员问题的同时,已忘记了任何人都不会十分高兴地自己去医院。
第四,消极心理学倾向于单一的修补功能,其工作重心常常着眼少数有问题的社会成员身上,而把心理学能够使社会成员主动发展并生活幸福的功能丢在一边,就是忽略了心理学在培养全体社会成员的勇气、乐观、理想、人际和睦、信念、工作热情、诚实、坚定性和从容不迫等品质方面的作用。实际上,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一个独立的自我选择者和自我实现者,他们都有为自己的发展做出适当决定的愿望和能力。社会要改善和发展所有人,而不是只选择那些有问题的社会成员,大多数健康的社会成员也需要帮助,和所有人一样,他们也需要心理学的辅导,来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美好,而不是更普通、更低下。
也许我们可能常常听到这样的议论,消极心理学之所以能够得到发展并生存到现在,是因为它一定包含了某种重要的合理性、真理性。对于消极心理学的价值意义,我们可以利用卡尔·皮尔逊在1999年形象的比喻来加以说明:“爬山的盲人,也许对他经过地方陡峭程度的不同,具有比较准确的估计,他甚至可能确切地说出他当时正在站立之处的坡度情况,但是这个斜坡实际上直接通向的是险峻的悬崖,还是此山的峰顶呢,他对此可能一无所知。”这也就是说,消极心理学的某些说法可能是对的,甚至有些做法是十分的有价值,但在导向上却出了问题。正如曼弗雷德·弗兰克在2001年指出的那样:事物构成的要素通过它最后的行动,使事物的发展方向发生了偏离,却又和事物的发展方向所应当呈现的模样相符合。
2.消极心理学产生的原因
“二战”结束后,心理学的发展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的转变呢?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既有人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
首先,从人类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依据进化论的观点,在一定阶段对人类的发展,人类的某些消极特质具有促进进化的作用。人类的消极情感体验,具有一种自我保护的功能,它可以促使人类保持警惕,以抵御外界的危险,因为人类的消极情感体验常常和停止、逃跑、攻击等行为联结在一起,所以这种进化机制就会使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滑向了消极的泥潭。
其次,心理学研究的这种转向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一方面,“二战”极大地破坏了人类曾经拥有的幸福和安稳。战后人类面对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世界(包括物质世界和人类精神世界)。当人类面临战乱、食物短缺、社会动荡等状况时,各种问题的修复和解决,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当时最紧迫的任务。另一方面,这种转向也存在着资金不足的因素。“二战”结束后,社会的各个方面发展疲弱、百废待兴,而战争又使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这种情况下,有限的财力只能优先放在现实中最急迫问题的解决上。因此,在这个阶段,不仅仅是心理学,其他许多学科也都将研究重心集中于亟待解决的问题上,社会学、教育学甚至经济学等都是如此。
最后,受欧美工具主义思想的影响。工具主义观念最早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提出来的。这种观念强调以追求现实目的和现实任务为宗旨,把一切思想、概念或理论等都视为人们为了实现预想的现实目的和现实任务的工具,把眼下即时的利益当作是生活的核心内容。杜威曾说:“如果观念、意义、概念、学说和体系,对于一定环境的主动改造,或对于某种特殊的困扰的排除确是一种工具般的东西,它们的作用和价值就全系于这个工作是否能够成功。如果它们成功了,它们就是可靠、健全、有效、好的、真的。如果它们没能成功,不能排除纷扰和谬误,而它们作用反倒是增加混乱、疑惑和祸患,那么它们便是虚妄。”西方工具主义思想遵循最小努力的原则,强调的是怎么方便怎么来,这样直接解决或应对问题的心理学自然而然就是最方便、最有效和最真的心理学了。
当时,心理学的这种转向首先发生在美国,因为美国那时已经成为世界心理学研究和发展中心,所以这种转向很快就传播到世界各地。如果就当时的美国心理学转向而分析其直接原因的话,那经济因素则是最重要的直接原因。“二战”结束以后,美国出现了两个对心理学有影响的重大事件。第一个事件是1946年美国老兵管理委员会(Veterans Administration)的成立。大家知道,“二战”让数亿以上的无辜普通人卷入了战争,不管是失败者还是战胜者,他们的身心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一定的伤害。而这种伤害对直接参加这场战争的军人来说更为严重,因此,有许多美国大兵在战后患上了“战争综合征”,于是美国政府拨出巨额资金决定成立“老兵管理委员会”,目的在于帮助那些患有“战争综合征”或心理疾病的退伍军人恢复常态。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心理学家意识到如果致力于研究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他们就能获得老兵管理委员会大量的金钱支持,因此很多心理学家蜂拥而至,开始成为临床心理治疗师。第二个事件是1947年美国国家心理健康委员会(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的成立。美国国家心理健康委员会是在美国精神病防治学会的基础上成立的,它是一个带有某些官方色彩的机构,具有一定的官方权威,同时又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美国国家心理健康委员会继承了美国精神病防治学会的传统,因此,它完全把病理性作为自己的工作思维,自然它也是按病理性模式开展自己的研究工作,换言之,美国国家心理健康委员会其实就是“心理问题管理委员会”。美国国家心理健康委员会成立以后,一方面吸收了许多心理学家参加这个委员会,另一方面采用财力支持、嘉奖、协助出版著作等方式来鼓励大批心理学家开展心理病理学方面的研究。
二、积极心理学实现了心理学的价值平衡
尽管心理学的这种消极转向也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如美国精神病防治协会编著的《心理疾病的诊断和统计手册》,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诊断标准。这一标准对300多种的心理疾病进行了分析归类,为世界各国治疗心理疾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在对治疗疑难心理疾病方面,心理学家至少已经能对14种50年前心理学还无能为力的心理疾病,采取更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措施。然而心理学所取得的这些成就,并不能遮掩心理学本体价值的失落,目的在于为全人类服务的心理学,已经逐渐沦为一种只为少数人服务的学科。要知道构成社会组织的基础都是普通人,他们既不是什么天才,也没有多大的问题,只有使他们感到幸福,这个社会才算是一个幸福而人性的社会。而且就社会本身而言,即使我们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社会也是处于一个“0”的状态,因为我们并没有累积起我们所仰慕的东西。
积极心理学既是对当代心理学研究价值的一种重新回归,也是对消极心理学的一种批判,更是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对心理学的一种深刻理解。这是因为:
首先,从某种意义上说,积极心理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倡积极的人性论。它解决了消极心理学过于偏重问题的片面性,真正还原了心理学本来应有的功能和使命——让所有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并过上幸福的生活,这充分体现了社会意义上的博爱和人性。如果心理学能够集中精力,利用人的积极性来使人更像人,而人又能在个人和集体的解放中释放出充分的积极,那么心理学在使社会更具有人性方面就能做出巨大的贡献。人类现在的生存的环境世界,已大大不同于人类祖先,人类的追求的目标也由生存变成了享受。当今世界已经形成一个共识,也就是:使一切生命过得更积极、更人性,即全社会都要以人的美好生活作为奋斗的目标,让所有人都过上美好的生活。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逐步实现,我们的社会已经能够为每一个人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那么,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使普通人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自然而然就成了当代心理学最紧迫的任务。
其次,积极心理学不仅仅把人的优点当作其克服缺点的工具,更是把培育社会成员的积极品质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目标,这对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十分有利。消极心理学过分注重于克服缺点,用一种“快餐式”的方式来面对和解决问题,这种没有经过心灵反思的、即时的工作方式很难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尽管克服缺点本身并没有错,但心理学把自身的工作重心完全放在克服缺点上,这不仅有失公允,而且还显得太急功近利,更不用说克服缺点也存在一个适当性的问题。并且事物总是具有一定的两面性的,并不是所有的缺点都能够被克服,可能有些缺点被克服了,而与其相关的优点也就没了。与此同时,消极心理学的这种过分注重于克服缺点的特质,也容易导致人与其所在的社会出现对立。有人甚至认为“经常被冠以消极的思想、态度、行为、感情或疾病,实际上起到了保护你的正向作用,防止你的情感和社会生活受到威胁。与其设法立即丢掉所谓的消极行为,还不如先鼓励自己抓住它们,利用他们”。其实,人类一些消极品质总会有其特定的积极的功能,比如忌妒可以削弱个体自身的快乐度,并导致一些其他不良品质的产生,但它却是人类向前发展的原动力之一。有时也可以下一个这样的结论:有时候社会在保持其成员的某些缺点方面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克服这些缺点。
由于积极心理学的工作目标与人性目标高度一致,所以,它能使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不仅如此,积极心理学还能够帮助社会成员培养积极的归属感:使其感到他属于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从而使每个人都能很好地同化于其所处的环境和社会。对社会而言,其发展主要是靠这个社会所拥有的积极的累加,而不是靠对消极问题的纠正。因此,当代心理学应主动引导人们去积极向上,去累积人们的优秀。让所有人生活幸福是当下社会的主旋律,积极心理学正是为达到这一目标应运而生。
心理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预防社会问题的产生,但消极心理学的预防观,总是侧重人的不良外部环境影响(父母离异、大众传媒的不良导向、交友不慎等)而采取措施,并从外部制定了许多清规戒律,期望通过这种“外科手术式”的手法来预防社会问题的产生。积极心理学提倡一种新的预防观,即让社会成员自我预防。什么样的人才会自我预防呢?在同样不良的环境下,为什么有些人能保持自己,而有些人却成了问题人?到底是什么原因有些人总能有尊严地活着?积极心理学家通过观察和研究发现,只有人自身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如爱心、胜任、诚实、乐观、勇气、慷慨、工作热情、充满希望等)才是预防社会问题产生的最佳工具。
可能有人认为“积极心理学”概念的提出,是不是意味着此前的心理学都具有一定的消极性,其实这种理解是不对的,而且这也不是积极心理学的本意。积极心理学想告诉世界的是,心理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种失衡,“临床心理学关注人的心理疾病;社会心理学关注社会的偏见、种族主义和侵犯行为等;认知心理学关注驱使人做出正确结论的偏见和误差……积极心理学是现实主义的,它从不认定人类的本性都是美好而光明磊落的,它只提出了一种更平衡的观念。这个世界的绝大多数人都过着理性的生活,而且能够使自己活得更美好、更幸福,尤其当他们面对各种挑战、挫折和困境的时候”。
心理学的终极使命是使一切生命过得更有意义,虽然消极心理学在纠正和解决问题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并不能抵消心理学在使命上的缺失。社会是现实的,也是历史的。心理学必须直面“应该是”和“可以是”的问题。“应该是”是心理学的本体价值。“可以是”是心理学的非本体价值,是在一定的时期内应对特定社会问题的“缓兵之策”,本质上是一种非理性行为,具有一种“快餐式”的特征。我们不应该把这种“可以是”理解为绝对的规律和绝对的价值,而只应该把它理解为一种迟早要达到“应该是”的变通手段,“应该是”最终必将消灭“可以是”。心理学研究一定要以“应该是”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积极心理学是当今时代发展“应该是”的必然结果,它代表了未来心理学研究和发展的方向。至少对一个民主的和公平的社会来讲,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应该是很受欢迎的,因为它与社会的本质和人性的本质有着太多的同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