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幸福就是由金钱所决定的
有无数关于金钱和幸福的文献,有的在国家之间进行比较,有的深入研究一个国家,对穷人和富人进行比较。有两点已经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同,一是钱越多,生活的满意度就越高;二是钱越多,达到生活满意度递减的速度就越快。
关于“金钱与幸福的关系”这个问题,我采访了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和不同年龄段的人,他们有来自中国的、美国的、日本的、韩国的;有年轻的、有年长的。他们当中多数人认为幸福就是由金钱决定的,钱越多越幸福,钱与幸福成正比。那是不是这样呢?我认识这样一个人,他有自己的连锁公司,有私人飞机,但他患有抑郁症。可见并不是钱越多越幸福。
那么金钱与幸福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呢?钱到底重不重要呢?
金钱肯定能够造就人与人之间生活质量的差别,尤其是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才开始步入社会,挣钱的数目也比较少的时候,他们并不需要多么舒适的生活,而是只需要一笔小钱,以便能够获得一定程度的经济上的自给自足而已。随着收入的增加,除了让自己在享受物质上的舒适之外,还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如清还贷款、购买舒适的大房子、随时支付家庭的各种花销、减少生活的压力、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有能力为值得的事业捐助,等等,这些都可以提高一个人的幸福水平。谁不想挣更多的钱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呢?
然而,你可能知道并在某种程度上也认同“金钱买不来幸福”这句话,虽然这句话在基本意思上是正确的,但研究显示,也许这样表述会更准确,“金钱是可以买来幸福,但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如果你贫穷过,也富有过,那请你相信,富有会让你感觉更好。在大多数情况下,挣钱多的人一般都会比挣钱少的人更幸福。幸福的底线确实是应有一定数量的金钱或物资做保障的,我们不能低估金钱的价值,但也不能过高估计金钱的作用,这是同等重要的。钱,对于穷人来说很重要;对于中产阶层来说,用钱能买到的幸福逐渐在减少;对于富人来说,钱给你带来的是满足感,但并不是幸福感、快乐感。
盖洛普对美国人和他们基于各种因素(包括金钱)的生活满意度做了调研。那些收入很高的人——年薪7.5万美元或者更高——他们当中幸福快乐的人占比是最高的;而那些收入比较低的人——年薪低于3万美元——他们当中幸福快乐的人占比是最低的。因此,也许你可以从这个调查中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是人们挣的钱越多,就越幸福快乐,所以,靠增加你的收入和净资产的方式,你就可以变得越来越幸福。那么,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吗?
绝大多数人的会认为高收入就会快乐,但事实上这个说法是个假命题。高收入的人对生活可能比较满意,但不会因此而比其他人更幸福,他们甚至更容易紧张和焦虑,也不太会打理和享受生活。收入对生活的影响是暂时的。在我们看来,之所以人们会过度地宣扬富有就是幸福的观念,就是因为他们用传统的思维考量自己以及他人的生活而已。
相反,令人吃惊的是,财富的增加,并不总是能使快乐增加。当达到一个节点后,金钱的作用就不那么明显了。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过去的50年中,发达国家的财富有了很大的增加,但幸福指数却没有随着财富的增加而明显地增加。财富对于幸福指数肯定是有积极作用的,但并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幸福指数随着财富的增加而同等增加。
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开始时,幸福会随着财富的增加而增加,但是过了一个特定的水平之后,无论你获得了多少财富,你的幸福快乐程度在很大可能上都是保持不变的。
因此,特别富有的人和一般人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暴富的人往往还不是特别幸福,因为财富来得太突然而没有心理准备,会造成自己的心理失衡。特别富裕国家人们的幸福指数也未必很高,比如美国、日本、韩国的人均国民收入都不低,但是它们患抑郁症人数的比例,比一些穷国反而更高一些。当人均国民收入达到3000~4000美元时,经济发展水平较好,幸福指数会增高很多,但是过了这个“幸福拐点”之后,幸福感就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不大了。当人均国民收入超过8000美元时,社会财富与国民幸福感的相关性就变成了“零”,而人权、自由、平等、公正等指标对幸福感的影响就开始明显增大。因此,幸福与金钱之间并没有完全的对等关系。近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富裕了,但幸福感并没有同倍增长。这也说明所有靠物质支撑的幸福都不能持久,都会随着物质的离去而离去,只有心灵的淡定宁静,继而产生的身心愉悦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
普遍接受的观点是,一旦收入达到一定的水平(在美国,大约是年收入7万美元),金钱便买不到幸福了。然而,目前一些研究者发现,幸福与收入之间的相关性比我们过去认为的要大。尽管收入的绝对水平不是非常重要,但是声望以及其他人眼中流露出来的尊重的增加却很重要,因此成功也是重要的,无论它是否能带给你财富。最后,财富本身存在多种相互矛盾的效应:它有时会破坏人际关系,而通过辛勤劳动获得财富的人(相对于中彩票)会得到周围人的尊重。由此带来更大的幸福感。
反思:你曾经问过别人如何看待幸福吗?如果没有,我鼓励你去问,不管是你熟悉的还是不熟悉的,你会惊讶于答案的多样性,会促进你的思考。
一、积累财富的目的是更幸福
虽然金钱可以为我们提供基本的食物和居所,但这只是实现幸福这一目标的一种手段。有趣的是,我们经常混淆目标和手段的区别,很多人往往是以牺牲幸福这一目标来换取金钱(手段)的。积极心理学不强调手段,而强调目的。目的不是财富、征服,而是幸福。物质繁荣对于积极心理学来说很重要,却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幸福感。
当现在社会上很多人认为人生所追求的目标就是财富积累的时候,人们就很容易犯这类错误。并不是说赚钱或存钱是错误的,财富上的积累确实可以帮助个人甚至社会得到更多的幸福。有了金钱上的保障,可以做我们喜欢的事情,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不会委曲求全,也不会为每月的账单还款而烦恼。与此同时,赚钱的欲望也可以激发我们自身的潜能,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但是,金钱本身并没有价值,只是因为它可以带来一些快乐的体验,物质本身并不能给生命带来意义或是精神上的财富。
曾经极度匮乏的基本商品与服务,在21世纪的今天变得越来越容易获得。许多经济发达的国家(美国、日本和瑞典等)的商品与服务已经非常丰富,甚至都有剩余了。当简单的需求得到极大满足时,财富以外的其他元素,在衡量国家成功、国民幸福与否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那人们为什么还要积累财富呢?因为财富是幸福的一个基础。研究显示,财富和幸福之间的关系与人们通常的认识不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做的幸福指数调查中,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David Myers)发现,幸福与财富之间的关联性不是很高,唯一的例外是在一些极不发达地区,民众连最基本的生活条件都得不到保障。此外,一些经济学报告显示,有些国家在过去的50年里人均国民收入发展得非常快,尽管人均国民收入提高了3倍,但生活满意度却没有任何提升。虽然人们都越来越富有,但幸福指数却没有随着财富的增加而增加,相反有些还下降了,甚至比以前更糟。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这几年也把精力转移到有关幸福的研究之上。在他的研究中,卡尼曼几乎没有找到幸福和财富之间的必然联系。他说:“大多数人会认为财富等于幸福,但实际上这个说法是非常空幻的。富有的人对生活会比较满足,但不会因此而比其他人更幸福,他们甚至更容易紧张和焦虑,也不怎么会享受生活。财富对生活的影响是短暂的。人们之所以会过度地宣扬富有就是幸福的标准,是因为他们用世俗的观念衡量自己以及他人的生活而已。”
更让人难以相信的是,许多人在求富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多坎坷,但他们想等赚到钱就好了,就可以过他们想要的生活,就可以为将来带来好处,这样想也可以减少他们的负面情绪,但当他们富有之后,并没有给它们带来预想的快乐,反而有些时候比在努力求富的过程中还要沮丧。这时,他们就会灰心、悲观、消沉甚至绝望,因为没有目标,他们就失去了对幸福的指望。
很多成功的人都经历过精神委顿、意志消沉,他们甚至因此而酗酒或是吸毒。他们渴望成功,但当他们费劲全力所追求的目标实现后反而让他们更不开心,这使他们很是费解并感到很矛盾。在他们取得成功之前,或许也曾有过烦恼的日子,但他们一直坚信,只要到功成名就那一天就一定会幸福;可是当他们实现了这个目标时才发现,原来他们所期望的幸福根本就不存在。此时,他们感到自己曾经的幻想(也是很多普通人的幻想)——有了物质和地位就可以带来永久的幸福破灭了,继而陷入“现在怎么办”的迷茫中。在发现所有的努力和成就并不能带来幸福后,一些人开始认为世上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于是就去找寻另一些具有毁灭性的消除痛苦的方法。
反思:你赚钱的目的是什么?
二、将金钱作为目标
当人们思考自我目标的时候,很有可能,金钱就是其中的目标之一。根据萧伯纳的定义,为了这个目标而奋斗会带给人们幸福与喜悦。可是,为什么人们以物质为标准做决定时可以这么自然,而以内心的幸福为标准的时候却这么困难呢?值得思考的是,金钱真的是人们的“自我目标”吗?更有可能的是,金钱体现了一种潜移默化被我们内部化的社会标准。
金钱,或者财富,对人类的影响是可以用进化史的框架来解释的。首先,在繁衍后代的时候,资源是择偶所看重的一项标准。在人类远古的历史中,资源包含了强壮的身体以及象征健康的身体特质,如对称的脸部特征。在当下,更多的物质资源决定着人类的繁衍保障以及为后代所能提供的生存条件。从而,财富变成了一个体现能力以及保障的工具。重要的是,财富不仅仅代表一个人的追求,更代表的是一个社会对于能力的评判标准。虽然人们可以判断财富是社会标准,人们更容易去把这个社会标准错认为个人目标,主要的原因在于财富的可衡量性。当人们评估其他的内心目标如内心的宁静、带给他人快乐或者自我品位的提升时,这些目标的可衡量性是较低的。人们并不知道今天的自己与昨天的自己相比,在这些目标上取得了多少进步。如果不知道如何调节这种不确定性,我们体会到的幸福感的提升是较低的。相反,如果说服自己,金钱不仅是社会的标准,而是自身的追求的话,我们可以非常容易地用物质来衡量幸福的提升。作为依赖安全感的人类,拥有一种主观而且被他人接受的衡量标准是具有吸引力的。
就像劳伦斯·波特(Laurence G. Boldt)在《禅宗与生活的艺术》里说的:“社会教给我们的道理就是物质至上,只在乎那些可以‘用数字衡量’出来的东西。”然而,在追求幸福的时候,我们需要做的是区分社会教给我们的道理与我们内心遵从的价值观。比如说,房子的价值是可以用钱衡量的,可是我们对家庭的爱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一本你喜爱的书是有价格的,但是它给你所带来的影响、促进你的思考、帮助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却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财富和幸福之间究竟存在什么联系?其实我们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是,金钱究竟是自我的追求,还是社会的追求。如果金钱不是自我的追求的话,我们如何能更好地调节衡量自我目标(如宁静、品位)当中所存在的不确定性?
反思:你会不会因为过于注重财富或者名望,而影响自己的幸福呢?如果是,它是怎么影响的?
三、衡量幸福的标准
当思考幸福感提升的时候,我们强烈地希望、准确地想知道在某时刻,有没有比之前的自己离幸福更近一步。当定义幸福为自我目标而奋斗的感觉时,我们期待可以衡量在奋斗过程当中收获到的喜悦。但是,幸福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就像不能肯定做一件事情的最终结果,我们同时不能肯定每一种行为对于我们最终目标的贡献有多少。所以,追求幸福的时候,我们不需要,也不能过多地关注每一种行为所带来的幸福的提升或者减少。
虽然我们需要关注情绪波动以及内在的感受,但是我们不需要偏执于确切地衡量每一个情绪的转换或者波动。当面对衡量上的不确定性的时候,我们更需要做的是,坚信努力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的时候,我们离长久的幸福只会越来越近。我们需要提醒自己,不能用“贪心”来衡量自己在幸福感上的增长。即使我们的幸福可以衡量,但短期的幸福感并不代表长久的幸福,而我们需要做的是用一种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在追求目标当中的不确定性。我们所需要回答的问题不是幸福提升了多少,而是即使在无法衡量幸福的情况下,我们是否还在为正面情绪的来源而努力。
其实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金钱是没有固定价值的。如果说没有固定价值,那为什么每一个人都去为了赚更多的钱而不择手段呢?那是因为,不管是个人还是国家都有一个最基本的假设,即增加财富就能增加幸福,可问题是增加财富是不是真的就能增加幸福呢?
幸福和人均国民收入之间的分歧是可以量化的。用今天的美元来计算美国的人均国民收入,在过去的50年中,美国的人均国民收入差不多增加了3倍。今天,美国人拥有了很多20世纪50年代不可思议的东西,现在每家都有2~3辆小汽车(看家庭成人数量而定),拥有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更不在话下,大多数家庭都有非常宽敞的房子。但对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却一直没什么变化。更可怕的是,即使人均国民收入增加了,不幸也没有减少,甚至会变得更糟,与现在相比,美国过去50年的抑郁症发病率累计提高了10倍。为了让人们通过增加财富来增加幸福,美国在积累这些财富的时候,动用了很多资源,其中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甚至还掠夺其他国家的资源。目的是什么呢?其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增加国民的幸福,而事实上,研究表明,在这50年中,美国人的幸福平均程度毫无增加。
因此,要把幸福作为终极财富和衡量标准。在商场上,用财产的现金价值来衡量公司;对个人来讲,幸福感应是衡量人生成就的唯一的标准,因为它是所有目标中的终极目标。
反思:在你看来,衡量幸福的标准是什么?
四、重新思考幸福
积极心理学让人们健康“蓬勃”发展,由此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当个人蓬勃发展时,健康、生产力以及和平都会相伴而生,这就是积极心理学的长期使命。积极心理学的长期使命如得以实现,将会带来巨大的机遇,当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心理学家的辅导或者治疗对人的蓬勃发展有所帮助,这是不可否认的,但其帮助效果甚微。积极的教育将对人的蓬勃发展有所帮助,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幸福的理论嵌入教学内容中,教导学生快乐生活、积极向上,这样学生的抑郁和焦虑会降低,幸福感会上升。心理健康的青年将会成为更好的公民。积极的商业也会对人类的蓬勃发展有所帮助,贸易的目标不仅仅是利润,还有更好的人际关系和意义。评价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或政府是否有所作为,不仅要看它的人均国民收入增加多少,还要看人们的幸福程度能增加多少,人们是否积极向上。同样,积极的信息技术也会对人类的蓬勃发展有所帮助,甚至会产生关键性的作用。
因此,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快速增长的国家,现在正在积极追求人均国民收入的提升,但更重要的是应该在越来越富裕的同时,让国民深刻地认识到幸福的价值所在,并在全社会进行推广。不仅要实现经济繁荣,更要幸福地蓬勃发展。更好地应用日益增多的财富投资于提升幸福感的方面,而不是仅仅关注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其实,幸福比单方面追求经济更有感染力,这样循环上升的积极目标终会实现。
为什么中国的经济增速在全球名列前茅,甚至在可预见的10年内极有可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但国民的幸福度认知却不容乐观?为什么经济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增长并不能带来幸福体验的提升?这里面存在什么误解或偏差吗?
幸福科学的研究发现,原来财富只是帮助人们增加幸福感的一种工具,真正带来幸福的不是财富,而是积极情绪、投入感、目标与意义等。当然,在非常贫穷的国家和地区,财富的增加会自然地带来幸福感;可是在基本需求被满足之后,财富增长对幸福感所带来的效应,就大大地打折扣了。在某些情况下,财富的增加反而会导致积极程度、成就感等下降,换言之,会降低幸福感。
幸福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在收入水平较低的时候,财富与幸福之间的关联度很高;但当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它对幸福的影响就越来越小了,而决定幸福的其他因素相对而言就变得越来越重要起来。我国学者奚恺元认为,美国就是太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物质比较,他引用了经济学家雷亚德的一个关于盲目发展经济而缺乏对幸福关注的比喻:球场上,一开始大家都坐着看球,但有一个人为了看得更清楚,就站了起来。当只有他一人站着,其他人都坐着的时候,他确实比其他人看得更加清楚,但是,因为他站着,挡住了其他人的视线,其他人也不得不站起来看。最后全体观众都站起来了,从看清楚的角度讲,全站着与全坐着没什么区别,但是大家都辛苦地站着,要比安逸地坐着难受得多。
正如我们所见,财富对生活满意度贡献巨大,但对幸福或者心情好坏影响不大。与此同时,人均国民收入和幸福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当国家处在贫穷和战争中时,人们饱受饥荒、瘟疫及内乱的折磨,首要关心的就是减少破坏及建立防御。这种危难困苦贯穿了人类历史中的大部分国家。在这些情况下,人均国民收入对于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当国家变得富饶、和平、丰衣足食、健康、文明时,情况就会发生改变,人们会追寻更高的目标。
15世纪的佛罗伦萨就像一盏指路明灯。由于梅第奇(Medici)是银行业方面的天才,佛罗伦萨在1450年变得非常富有。与过去以及欧洲其他地方比起来,当时的佛罗伦萨和平、富饶、健康、和谐。佛罗伦萨开始考虑并讨论如何运用财富。将军们提议攻城略地,而最后科西莫一世(Cosimo the Elder)的意见赢得了大家的赞同,佛罗伦萨把盈余投资在对美追求上。它带来的是200年后被人们称绝的文艺复兴。
人们将如何投资他们的财富?人们的复兴将是什么?
如何精确测量幸福的各项元素?财富和幸福的关系是什么?衡量幸福的主观标准和幸福标准是什么?在这些问题上,将来希望看到激烈的辩论和极大的改进。以下是会产生真正影响的棘手问题:如何衡量国家内的收入差异、如何衡量心流和欢乐在积极情绪中的分量、如何衡量成功教养孩子、如何衡量志愿者工作,以及如何衡量绿地。在关于如何衡量幸福指数的政治和实际争论中,最重要的是,记住幸福不是人类唯一要珍惜的事物。笔者绝不是在鼓吹幸福应该是对公共政策唯有影响的东西。人们珍视正义、民主、和平、宽容以及其他诉求,这些诉求与幸福可能有关,也可能无关。
衡量一项政策能带来多少幸福,不仅要看到客观层面,还要更加注意到人们的主观感觉。未来在召唤我们,希望我们在研究和制定政策时更看重幸福而不是金钱。这种研判方法将造福我们的子孙万代。
反思: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是如何思考“幸福真的是靠钱搭建起来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