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厂校联袂,借力发展
浙大的研发能力和舜宇的生产能力相结合,爆发出巨大的现实生产力。没有和浙大的真诚合作,就没有舜宇创业的成功。
——王文鉴
王文鉴提出的“两个转变”战略之所以能够得以快速地付诸实施,并且在短期内就产生出令人赞叹的成效,最关键的一个举措,就是推进厂校联袂,实现产学结合。
关于余姚二光厂与浙大的合作,其实从这家企业尚未正式诞生就已经开始了。如果没有最初浙大光仪厂的培训,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余姚二光厂。但是在二光厂创办以来的这五年多时间里,双方的合作关系基本上还停留在一种传统的企业与高校通用科研进行合作的模式上,也就是说,根据具体的项目、以企业向高校支付开发费的方式为主,每一次的开发费用都是一次性谈好,产品销路的好坏与高校没有太大的关系,因此企业与高校的紧密度其实并不是很高。
在企业刚刚创办的时候,这种简单而又松散的合作关系,对双方来说都是比较现实可行的。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对技术要求的不断提高,以项目支付定额开发费用的合作方式就显得有些落伍,缺乏有效的激励性。尤其是当“两个转变”的战略在余姚二光厂被正式确定下来之后,无论是从技术角度考虑,还是从拓展国际市场的角度考量,王文鉴都觉得需要有一些新的改变,能够让二光厂与浙大之间的合作变得紧密起来,使双方变成一个荣辱与共的利益共同体。
他的这番思考显然是极为必要的。王文鉴认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对于未来的二光厂来说,国际市场才是他们的主战场。而要想从单一的国内市场转变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并举,就必须想方设法尽快拓展国际市场。但以当时余姚二光厂自身的实力和影响力来看,想要凭着一己之力打开国际市场,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而浙江大学就不同了,他们的光仪系是全国最好的专业学术机构,拥有国内高校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光学专业,多年以来毕业的大批校友已遍布国内外光学专业的各大厂商之中,具有十分广泛的人脉,因此成为国内外照相机行业信息的汇集之地,很多急于拓展内地供应链的中国港台企业,都纷纷到浙大光仪系来寻找行业合作的机会,请他们帮助推荐内地的光学生产企业。
除了基于拓展国际市场需要的考量,王文鉴还有一个更为现实的考虑,那就是希望通过与浙大的紧密合作,来弥补余姚二光厂在产品技术和开发设计能力上的短板。这是企业走国际化道路必须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因为当时的二光厂还是以生产单一的元部件产品为主,但国际市场需求的都是整个镜头或整机产品,而并不是只需要单个镜片这样的元部件产品。所以,必须尽快提升自身的开发设计能力,实现由单一的元部件加工向元部件加工和整机生产并举的转变,才能满足国际化的需要。
就在王文鉴积极思考该如何通过与浙大的紧密联合,来推动“两个转变”尽快落地的时候,浙大方面竟也在谋求相同的计划。
最初的缘由还要从浙大光仪系的党总支书记唐晋发说起。那一年,他刚从美国访问归来,在一次会上跟大家聊起了他在国外的见闻。他说,国外的很多大学都跟企业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公司的技术部门负责人都由大学教授兼任。这种紧密的校企关系在当时的国内还十分新鲜,因为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国内的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界限还是十分明确的,除了纯粹的校办企业和外协加工企业外,高校几乎是不直接与企业发生联系的。
听了唐书记的介绍,光仪系的几位老师都觉得十分新鲜。唐晋发于是趁热打铁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们系里能不能也成立这么一个公司,来做一些学校跟地方上的联合……”
当时的高校在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的过程中,收取的都是定额的开发费,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并不高,而且有的企业诚信也存在问题,找各种借口拖欠甚至拒付开发费用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令不少大学教授颇感棘手。因此,唐晋发的提议立即得到了大家的共鸣,经商议,决定先由浙大光仪系成立一家技术开发公司,然后再物色一家曾经有过合作、质量和信誉都过硬的企业,由这家新成立的技术开发公司出面与之进行联营。
按照这一思路,浙江大学光电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于1988年下半年注册成立,公司法人由浙大光仪系主任孙扬远担任,虽然最初只有4名成员,但这并不影响一种全新的厂校联袂模式的诞生。
业务自然是不用愁的。当时有很多从浙大光仪系毕业的学生,都在中国香港甚至国外的光仪行业工作,听说浙大光仪系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他们纷纷拿着样品回到母校,希望浙大光仪系能够帮助他们设计生产。
业务来源有了保证,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是浙大光学系按照客户需求设计出产品之后,找谁来完成生产?他们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几家合作最为频繁的外协加工企业。当时的候选单位有三家,一家是江苏南通的如东光学元件厂,一家是浙江余杭的塘栖光学仪器厂,还有一家就是余姚第二光学仪器厂。
经过权衡,浙大光学系的领导们一致选择王文鉴领导下的余姚二光厂。因为他们觉得,如东光学元件厂是附属于南通光学玻璃厂下面的一个集体企业,他们的办厂目的就是为南通光学玻璃厂搞福利,企业本身并没有做大做强的意愿,自然就不是理想的联营对象了;而余杭的塘栖光学仪器厂则完全是一家个体工厂,企业负责人又是生产队会计出身,办起事来丁是丁,卯是卯,每一笔账都要跟你算得清清楚楚,这样就会造成这个企业的员工跟老板不是一条心,企业也就很难发展起来。相形之下,余姚二光厂无疑是最理想的合作对象,这家企业有地方政府的支持,而且企业的领头人王文鉴又是一个很有想法、勤奋敬业的实干家,在他的带领下,余姚二光厂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就从一穷二白的新办企业一跃成为利润过百万元、产值近千万元的明星企业。这样的合作伙伴,就是打着灯笼也难找啊!
1988年12月,余姚二光厂与浙大光电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建立的科技生产联合体“浙江大学光仪系余姚光电仪器总厂”正式诞生,从此拉开了二光厂与浙大厂校联袂的新纪元。
能够顺利促成这一次厂校联袂的重要原因,除了双方通过前几年的合作已经建立起了很高的信任度之外,王文鉴提出的分配方式也让浙大光仪系的领导们感受到了这家乡镇企业满满的合作诚意。按照双方的约定,浙大光仪系在完成产品的开发之后,可以在产品的销售总额中按照固定的比例提取开发费用,这就等于把技术人员的实际利益与产品的生产数量和销售状况捆绑在了一起,浙大光仪系的师生们设计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因此就被有效调动起来了。
1989年,是余姚二光厂与浙大光学系全面展开产学结合的开局之年,按照“你设计、我生产”的产品开发模式,双方联营的浙大光仪系余姚光电仪器总厂成功开发并生产了具有一定档次的光学镜头、显微镜、望远镜等20多种产品,其中仅照相机镜头系列就有ZD-1至ZD-11,共11款。
“因为我们的设计者是浙大的,所以镜头产品的编号就用了浙大的拼音首位字母ZD。这些相机镜头全部都是供给外商的。”当年从浙大光仪系进入浙大光电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的程宏,曾作为技术专家在余姚光电仪器厂驻点指导生产,因此对当年的校企联营过程非常清楚,“对于余姚方面的生产工艺之类的问题,我们是不管的。我们的职责很明确,就是把要生产的东西带过来。我们的所有业务关系其实都在海外,海外的客商提出要求,我们就帮他们设计,然后我们再把设计好的产品图纸交给余姚方面,请他们组织生产。当然,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们也会帮他们一起解决。”
通过这样的产学结合,王文鉴巧妙地实现了“借梯登高”的目标,他利用浙江大学的雄厚技术资源开发境外需要的产品,利用浙江大学深厚的人脉资源开拓境外市场,为余姚二光厂向国际化市场迈进创造了极其重要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