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10 主观主义的财货定义
黄春兴
本课要点
1.什么东西才能叫作财货?
2.个人追求财货时需要哪些行动?
3.为何新的需求会不断出现?
之前,我们简述了一些奥地利学派的核心概念,如主观主义、边际效用、个人主义方法论等,也介绍了该学派的基本范式。我们不妨暂时停下脚步,返回学派山门,了解一下创始人门格尔当时是如何“开悟”的。
门格尔在他的开山大作《经济学原理》中提出的第一个概念是“财货”。这不是很普通的名词或概念吗?顾名思义,财货不就是那些被摆放在超级市场货物架上的东西吗?当然,这些东西都必须具有稀缺性,否则就不能称为财货。这是教科书上常见的说明,但也仅止于此。
没学好马步,怎可能打出威力强大的如来神掌?每座摩天大楼都有足够深和足够扎实的地基工程,主观经济学亦当如此。的确,没有扎实的地基是无法支撑宏伟的建筑的,但只看地基仍无法预知建筑物的外观和全貌。这是建筑和思想体系的不同之处。如果主观主义经济学是一门严谨的逻辑体系,那么我们是可以从它的第一个概念预推整个思想体系的架构的,即使无法预知全貌。
踏入山门,我们看到了手拿苹果的门格尔,他并没摸摸自己的头,也没想到客观的地心引力。他带着些许神秘气息说道:“这是苹果没错,但它可以吃吗?是我爱吃的吗?”接着,我们又听到他自言自语地说:“对于某个人来说,一个东西若要成为财货,就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第一,他存在某些需求;第二,该东西具有某种性质,而这种性质可以用来满足他的需求;第三,他知道这种性质可以用来满足他的需求;第四,他对于该东西的控制权足够让他利用这个东西及其性质去满足他的需求。”
门格尔把一个简单的财货说得好复杂,不是吗?但想想,也真有道理。一个人若没有需求(或称欲望),就什么都不想要,若如此,那还有财货存在的必要吗?一个人若有了需求(自然要先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然后才会去寻找可以满足自己需求的东西;找到了,总要再问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得到它,我们不能总是空想着月亮上的玉桂或邻居院子里的大萝卜。
再想想,门格尔所说的也只是常识,有谁不知道呢?不过,他说得非常清楚,一个东西要成为某人的财货,就存在四项值得我们探讨的内容:一是这种东西的客观性质,另外三项是某个个人主观的需求意志、因果知识和获取能力。举例来说,当我受困于荒岛时,椰树上的椰果对我而言并非财货,除非我渴得要死,并且知道椰子汁可以止渴,也有爬上树摘下椰果的能力。
那么,门格尔会吃掉这个苹果吗?我不知道,只有他自己知道。不,其实我也不知道他是否真的知道,虽然苹果在他手中,他也有点儿馋,但是他难道不怕这个苹果含有过高的钾或磷?如果他确定这个苹果不能吃,那就说明这个苹果不是他从水果摊买回来的。如果他确定苹果对他无害,这个苹果就会是他的财货,能带给他效用或满足。当财货越多时,一般而言,满足也就越大。经济学家一向不否认个人的经济行为在于追求更大的满足。那么,根据上述的财货的四个条件,个人的经济行为就可以分解为:(1)追寻新出现的需求;(2)认识能够满足新需求的财货性质及其财货所在;(3)将可选择的相关财货加以排序;(4)选择并拥有排序较前的财货。
当门格尔写到这里时,突然自问:“新的需求难道不会不断出现吗?我对自己的需求和对某种东西性质的认识难道不会不断增加吗?如果这些都是确定的,我的满足又岂能受到现有条件的限制?”即使某种东西的性质是固定的,个人的满足还是会不断变化,其中的关键就在那三项主观因素:需求意志、因果知识和获取能力。
亚当·斯密说分工是当代幸福之源,他没错,只是稍狭隘了一些。只要个人追求需求意志,追寻因果知识,获取财货的能力得到保障,则个人可以实现的幸福会远高过亚当·斯密所允诺的。
思 考
1. 民间传说中有能治百病的灵芝,请以门格尔的财货四条件分析它是否为财货?
2. 为何个人在实现幸福时,文中提到的是“获取财货的能力得到保障”,而不是“强化获取财货的能力”?
资 料
卡尔·门格尔.国民经济学原理.刘絜敖,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