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专科培训大查房病例集(第一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医学院校毕业生由学校根据政府制定的计划分配到指定的医院工作,与医院形成固定的人事关系,人员流动非常困难。而且,由于没有健全的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机制,外出进修的机会很难得,因此医生的技术基本上靠向本单位的“老”同事学习,在工作中自己总结提高,医生能达到的专业水平基本上取决于所在医院的规模、条件和“老”大夫们的水平。直至改革开放后很多年,这一局面仍未改变。由此造成医生的知识结构不够全面,而且各地区之间、不同医院之间的医生专业水准差异较大,同一级别的医生提供的医疗服务并不同质。

1993年卫生部发出“关于实施《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的通知”,开始了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探索,2013年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卫计委)等七部委发布《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标志着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建立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但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只是医师成长的第一步,通过住院医师阶段的规范化培训只是掌握了开展临床工作的最基本技能。现代医学专业划分越来越细,专科技术不断发展,只有在专科阶段继续进行严格培训以后,医师才能在相应专科为患者提供合格的医疗服务。2015年八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2017年中国医师协会确定心血管病学等3个专科作为试点专科先行开展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专培)试点工作。

心血管病学专培的目的是,在通过认定的具有较高专科技术水平的基地,在通过培训认证的专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以统一的标准、统一的培训计划,对已经完成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拟从事心血管病学专科工作的医师进行进一步的专培,使其达到独立开展心血管病学专科工作所必需的基本专业水平。

临床医师的进步离不开经验的积累,在有限的培训周期内,应尽可能多地接触患者、进行实际操作,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医师成长的关键,在于在日常工作中建立起基础广泛的专科知识体系,掌握在繁杂的临床信息中抽丝剥茧、发现诊断线索、合理解释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的能力,逐步建立起符合临床实践规律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同时,对于一些典型病例、疑难病例进行讨论,可以帮助专培医师集思广益、开阔眼界,并借鉴其他培训基地、其他医师的意见,吸取他人的经验教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国心血管病学专科委员会作为心血管病学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管理机构,在霍勇教授、葛均波院士等专家的倡导下,创造性地利用网络技术开展专培医师大查房活动,得到全国各培训基地的积极响应,截止2019年4月底已举行了16期大查房,专培医师们在查房过程中积极参与讨论、发表意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些病例都是由各基地精心挑选的真实病案,未经人工修饰,保持了诊治过程中的原貌。有些病例堪称“完美”,也有些病例可能存有不同意见,甚至留有些许“遗憾”。但是瑕不掩瑜,临床医学本来就是不完美的,医师的每一点进步都是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得到的;在讨论中提出这些病例的“问题”和“缺陷”,不是为了要出别人的“丑”、显示自己的“高明”,而是要帮助专培医师在争论中理清思路,构建合理的临床思维过程,做出符合临床工作规范的诊疗决策。

经葛均波院士、钱菊英教授建议,将大查房病例结集出版,这是第一卷,包含了前13次查房中的全部病例资料和讨论要点,供专培医师和有兴趣的医师参考。由于时间较仓促,书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不吝指教。

编 者

2019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