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浦山歌:一个吴歌歌种的定点考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胜浦山歌”以及胜浦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研究现状

据笔者搜集的文献,“胜浦山歌”名称最早出现于胜浦地区著名文史工作者马觐伯先生撰写的文章《胜浦山歌》,刊于1999年刊《苏州史志资料选辑》(内部资料铅印本)。其后,2001年出版的《胜浦镇志》第四编“文化”下列第一章“群众文化”下列第四节“山歌”再次刊出简介与山歌唱词近40首①。这是胜浦山歌较早的文献记载。

值得一提的是,荷兰莱顿大学中国音乐研究中心施聂姐女士(Antoinet Schimmelpenninck,1962—2012)长期关注江苏南部地区的吴歌艺术,20世纪80年代末起就曾在该所《磬》(C HIM E)杂志等刊物上发表多篇专文介绍吴歌,包括她所闻见的胜浦山歌的情况。1997年,她出版了博士论文《中国的民歌和民歌手:苏南地区的山歌传统》②,这是吴歌研究迄今为止最为系统的专论。在该著作中,作者多次提及胜浦地区的山歌以及胜浦著名歌手金文胤、俞鹤峰、周宗元等,对胜浦山歌常用的音乐曲调“四句头调”进行了分析,并作为吴歌代表性歌调的一种列为该书第五章“音乐”中的一个章节。在书后的附录,列有作者田野考察搜集的详尽歌曲目录一千多首,其中胜浦山歌就有一百多首。该书所附CD,则收有胜浦山歌歌手金文胤演唱的《啥个圆圆天上天》《山歌好唱口难开》《耘稻歌》以及“急口山歌”的片段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施聂姐让世界知道了中国的胜浦山歌及山歌手,使胜浦山歌成为世界闻名的民歌歌种。

2007年,“胜浦山歌”“胜浦宣卷”“胜浦水乡传统妇女服饰”成功申报为“苏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随后,时任胜浦镇领导适时提出了“胜浦三宝”的概念,力求以此凝练胜浦地区的传统文化精神,作为新时期传统文化建设抓手,打造胜浦地区的文化品牌。在当地文化工作者的积极努力下,在驻苏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的积极配合下,2009年,“胜浦三宝”亦即胜浦镇三个非遗项目又一起“打包”,成功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胜浦镇被文化部确定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民间音乐)”。

此间,围绕“胜浦三宝”抑或其组成部分“胜浦山歌”“胜浦宣卷”“胜浦水乡传统妇女服饰”的学术研究文献开始增多。以“胜浦三宝”和“胜浦山歌”为例。

“胜浦三宝”研究文献有:

2009年,常熟理工学院王小龙发表了题为《论“胜浦三宝”的传承与保护》一文①,文章认为,“胜浦三宝”是胜浦人民世代传承的山歌、宣卷和水乡传统妇女服饰的合称。它折射出了传统胜浦生活的各个侧面,具有极高的民族文化传承价值、学术价值、实用价值、审美价值、民族交流价值。当今,由于胜浦由农耕社会向城市化社会过渡,“胜浦三宝”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其生存状况堪忧,需要着力保护。第一,应该对“胜浦三宝”的物质部分进行保护;第二,要保护“胜浦三宝”传承人;第三,重视“胜浦三宝”展览场馆的建设;第四,要加强媒体的宣传;第五,要保护“胜浦三宝”赖以生存的“生态场”。常熟理工学院作为地方高校,应该在“胜浦三宝”传承与保护工作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2010年,江南大学艺术学院李恩忠老师发表专文《论音乐的社会功能——以苏州“胜浦三宝”为例》①,文章指出:一、音乐在社会生产实践中既是一种精神产品又逐步渗透于物质生产的诸多行业中,“胜浦三宝”之一的山歌属于此列;二、音乐广泛地参与和影响着社会文化生活的哲学、宗教、道德观念等各个方面,“胜浦三宝”之一的宣卷属于此列;三、音乐在社会变迁进程中具有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通过这三方面的阐述,试图说明音乐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唤起人们对音乐功能意义的重视。只有加强对音乐功能意义的理解,才能凸显出音乐艺术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引起同仁对音乐艺术的高度重视。

2011年,江南大学设计艺术学(服装)专业洪湉提交了题为《“胜浦三宝”文化内涵的探究与开发》的硕士论文。文章首先运用文献检索法,对研究胜浦的方志、历年年鉴和政策性文件所得的数据进行归纳和对比,并结合个案的分析、比对,揭示出胜浦由自然村落向城市小区转变后,当地居民在生活方式、收入结构、风俗习惯上的变化;同时,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对文化站负责人、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人员、“胜浦三宝”的代表性传承人和当地普通居民进行探访和交流,对“胜浦三宝”的发展和现状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和分析。从艺术学、民俗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重研究视角,重新审视包括水乡传统妇女服饰在内的“胜浦三宝”的文化内涵,探讨其与稻作劳动的关系;同时指出其作为一种独特的群体信仰形态,具有在精神层面上进行抑恶扬善的道德教化意义,从而达到规范社会行为的目的;又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归纳总结了其艺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最后运用态势分析法对“胜浦三宝”文化开发的优势、劣势、机会与挑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比较完备的传承和保护方案,指出对“胜浦三宝”传统技艺的保护要引入社会干预性力量,从传承和开发两个方面同时入手。该文的第三部分“基于‘胜浦三宝’文化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择要发表于2011年第10期《中国商贸》。

2013年,江南大学艺术学院李恩忠的课题“江南地区传统艺术‘胜浦三宝’的传承与开发研究”成功获得该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编号13YSD022)。2014年,课题“江南地区民俗艺术的传承与开发研究——以苏州地区‘胜浦三宝’为例”又成功获批该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编号14YJA760013)。“胜浦三宝”受到了学界的瞩目。2015年,陶红、李恩忠、翟钰佳联合发表《胜浦三宝钢琴辅助化传承下的社区课程开发》一文①,文章论证了“胜浦三宝”以钢琴辅助化传承的现实意义,并通过论证胜浦民间艺术传承与社区课程开发间的通融性,提出了钢琴在社区课程开发中进行辅助化传承的方案建议。文章旨在通过研究胜浦三宝、钢琴辅助传承与社区课程开发三者间的相互关系,为民间艺术的传承提供新的思路和见解。

2014年张晨所著《城市化进程中的“过渡型社区”:空间生成、社会整合与治理转型》②第九章第四节“过渡型社区的文化建设:‘胜浦三宝’的启示”,以胜浦社区文化建设为例,说明在当今城乡一体化热潮的大背景下,由于城乡间的巨大生存样态差异,社区文化建设面临个人角色失调、继续社会化出现障碍、社区分化现象严重等诸多问题。而胜浦镇围绕“胜浦三宝”建设方面的举措,对于推动胜浦镇过渡型社区建设与治理、助力过渡型社区的社会融合,起到了积极作用。

“胜浦三宝”这个概念,是受2006年春晚歌曲《吉祥三宝》的启发而于2007年提出的。它凝练出胜浦地区传统文化的三个品种即“胜浦山歌”“胜浦宣卷”以及“胜浦水乡传统妇女服饰”,应该说,这一文化概念的提出是颇具创新意味的,且得到了当地百姓和外来专家学者的普遍认同。因此,概念提出后的十年间,不断有人撰文研究,建言献策,有力地推动了新时期胜浦民间文化的传承保护。

“胜浦山歌”研究文献有:2010年,苏州科技学院音乐学院陈林发表《非物质文化遗产——胜浦山歌传承与保护初探》一文③,文章认为胜浦山歌目前遭遇传承困境,一是歌手偏老,二是农耕环境已经消失,三是山歌口传方式已不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资讯传播。针对以上困境,作者提出了六个方面的传承注意点:一、对山歌本体进行有效保护;二、解决传承人问题;三、走与苏州地方高校结合的道路;四、解决传承环境问题;五、重视创新;六、地方政府的重视问题。

2011年,江南大学艺术学院李恩忠发表《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的完美统一——论胜浦山歌与民俗服饰的内在联系》一文①,文章首先提出了声乐表演艺术中的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的概念,对吴县(即今天的苏州相城区和工业园区所在辖区)胜浦山歌的类型与特征分别进行了划分与分析,同时也对当地的民俗服饰进行了实地考察与研究。而后在此基础上,对胜浦山歌与当地民俗服饰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梳理与分析,指出了两者在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两方面的内在联系。

2012年,常熟理工学院王小龙发表《谈吴歌中的“词曲异步”现象》一文②,指出在吴歌流传的广大地域存在着“词曲异步”现象,这与吴地异于汉民族的民族起源有关。

2016年,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和江南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李恩忠、张竞琼发表《胜浦山歌艺术生态状况调查与研究》一文③,文章运用人类学方法对胜浦山歌传承人的年龄、住址、艺术特征与生活现状进行调查,对胜浦山歌代表传人与代表作进行音像、文字记录与整理,按题材将胜浦山歌的类型划分为劳动歌、情歌与仪式歌,按篇幅将胜浦山歌的类型划分为短歌与长歌。同时揭示了胜浦山歌具有地域性、活态性、即兴性与独特性等文化内涵,并就胜浦山歌当前的研究现状与传承前景进行探讨,提出了相关建议。

上述研究成果虽已接触到了胜浦山歌研究的几个核心问题,如胜浦山歌当今的生态、胜浦山歌与胜浦其他民间文艺之间的关系、胜浦山歌的文化内涵等,但是对胜浦山歌当今的生存面貌还缺少全面了解,对胜浦山歌的艺术特征的把握尚不够全面深入。而若要针对胜浦山歌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就必须建立在深入了解其艺术特征、规律的基础之上。

目前学界对“胜浦三宝”的三个品种的研究,尚存在着用力不平衡的情形:宣卷和水乡传统妇女服饰研究相对全面、深入,而“胜浦山歌”的研究比较零星,未成系统。

“胜浦三宝”的形成,离不开它的生存环境,亦即胜浦传统的生活方式。探究胜浦传统民俗的文献有:

魏采苹等《吴县胜浦北里巷村麻织生产调查报告》(1986)①、《苏南水乡婚俗调查的启示》(1988)②、《苏南水乡元宵节习俗初探》(1992)③,金文胤《吴县东部水乡婚俗》(1991)④、2001年苏州大学张耀军提交的硕士论文《胜浦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等。

探究胜浦现代化发展路径等问题的文献则有:

1995年龚振福等《江畔明珠放异彩——苏州工业园区胜浦镇发展纪实》⑤;1998年孙中锋《中心村建设:农村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新途径——以苏州工业园区胜浦镇为例》⑥;

2010年邢玉兰等《基于SWOT分析的过渡型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研究——以苏州胜浦镇××社区为例》⑦、《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策略探析——基于苏州胜浦镇金苑社区的调查》⑧,吴金勇等《胜浦:从渔网到互联网》⑨;

2011年殷新等《人居情怀下的社区营造——苏州工业园区胜浦镇滨江苑设计研究》⑩,巢飞等《过渡型社区居民生活状况调查——以苏州工业园区胜浦镇为个案》⑪,张竞琼等《基于“胜浦三宝”文化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⑫等。

2011年苏州大学赵丽华提交了硕士论文《工业化发展定位驱动下的农村城市化问题研究》。

从以上回顾可见,有关胜浦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前呈现空白,改革开放后仅有南京博物院魏采苹、荷兰学者施聂姐等做过水乡服饰、胜浦山歌等民俗与民间文艺的研究调查。90年代开始,对胜浦的研究进入了第一轮高潮,除了关注胜浦传统的民俗之外,由于胜浦被纳入苏州工业园区,胜浦的发展也成了众多研究者关注的对象。21世纪初,有关胜浦的研究文献又处于空白阶段,到了2008年后,因为胜浦对地方文化的重视,胜浦研究再一次“热”了起来,不仅胜浦的传统文化研究受到了学界的重视,有关胜浦当今的发展、人民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内容均有所涉及。可以说,“胜浦”成了学界瞩目的区域研究对象。

有关胜浦文化研究,目前出版了四本相关著作:

马觐伯所著的《乡村旧事:胜浦记忆》,2009年4月由苏州古吴轩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作者的散文集,并配以作者的摄影作品,美影与美文并现,是胜浦传统历史民俗、人文的珍贵记录,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也不时穿插其间。可以说,这既是作者多年研究、感悟胜浦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后继者研究胜浦乃至吴地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料。

郭彩琴、丁立新主编的《过渡型社区教育理论与实践:基于苏州工业园区胜浦镇视角》,2010年6月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该著作针对过渡型社区的社区教育问题,分“理论篇”和“实践篇”进行了探讨,试图形成既有理论探索特色又有丰富实践内容的社区教育研究成果。

史琳编著的《苏州胜浦宣卷》,2010年12月由苏州古吴轩出版社出版。该著作分学术研讨(第一至第四章,第十章)与宣卷脚本(第五至九章)两部分。学术研讨部分重点讨论了“宣卷的历史文化渊源”“当代胜浦宣卷的表演形式和宣唱过程”“胜浦宝卷脚本及宝卷特点”“胜浦宣卷的曲式和曲调”“胜浦宣卷的保护与传承”等问题,并重点介绍了五位胜浦宣卷艺人及其宣卷班,即归金宗、花俊德、陆安珍、顾传金、蒋金官等,选录了五位艺人的代表性宣卷脚本五部。该书是苏州胜浦宣卷的第一本研究专著,对于深入研究吴地宣卷乃至曲艺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吴兵所著的《我是“潭长”我的潭》,2015年4月由苏州古吴轩出版社出版。吴兵原为胜浦的教育工作者,也曾主编过《胜浦镇志》。该著作是作者的散文集,大多篇目涉及胜浦的传统民风民俗,对了解胜浦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水乡传统妇女服饰”“山歌”“宣卷”等品种的细节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有关胜浦研究的动态可用下图来展示(1986—2018年):

1986—2018年有关胜浦研究分析

从以上回顾可以看到,学界对于“胜浦”的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点到面的不断深入的过程,特别是最近几年,“胜浦”成了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2010—2011年是期刊论文发表的高峰,两年共有19篇涉及胜浦的论文,2014—2016年则是另一小高峰,共有10篇探讨胜浦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撰写方面,2011年、2013年、2015年、2016年四年撰写的数量分别为3、3、3、4篇,体现了新世纪第二个十年高校在研究胜浦方面的热度。报刊文章以及专著的数量也在2006年后呈稳定增长趋势。这一方面是由于近年来胜浦政府和文化部门加强了对自己家乡文化品种的发掘和凝练、对这些非遗品种所蕴含的地方文化精神的重视所引起,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传统社会的快速转型在胜浦的表现最为鲜明而引起学界瞩目。“内外”的共同作用使“胜浦”成了一个热词,相信“胜浦热”还会持续升温。

但是也应当看到,目前对于胜浦传统文化的发掘、研究深度还远远不够,除了胜浦宣卷的研究较为深入外,胜浦山歌、胜浦水乡传统妇女服饰的研究尚未出现一本系统论述的专著专论。如何让“胜浦三宝”实现成功转型,也还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合理建议。这都需要将研究继续推向纵深。

① 胜浦镇志编纂委员会编、吴兵主编:《胜浦镇志》,方志出版社,2001年,第242—263页。

② A ntoinet Schimmelpenninck, Chinese Folk Songs and Folk Singers:Shan'ge Traditions in Southern Jiangsu, Chime Foundation, Leiden,1997(施聂姐:《中国民歌与民歌手:苏南地区的山歌传统》)。据该书所述,作者曾于1984—1992年间十多次前往胜浦进行田野考察,录制胜浦歌手金文胤所唱山歌141首,周宗元所唱山歌22首,俞鹤峰所唱山歌5首。记录的田野考察笔记有10多篇涉及胜浦山歌。著作中提及胜浦及金文胤等30多次。可以说,胜浦山歌是施聂姐选择的一个重要吴歌考察点。

①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第9期。

① 《社会科学家》2010年第5期。

① 《艺术百家》2015年第3期。

② 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82—389页。

③ 《黄河之声》2010年第5期。

① 《社会科学家》2011年第11期。

②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③ 《艺术百家》2016年第6期。

① 《东南文化》1986年第2期。

② 《民俗研究》1988年第3期。

③ 《东南文化》1992年第6期。

④ 载吴县政协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编:《吴县民俗》,内部资料铅印本,1991年。

⑤ 《苏南乡镇企业》1995年第12期。

⑥ 《人文地理》1998年第4期。

⑦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0年第3期。

⑨ 《中国企业家》2010年第17期。

⑧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⑩ 《江苏建筑》2011年第1期。

⑪《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第7期。

⑫《中国商贸》2011年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