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致良知是强势文化的根本目的
“致良知”的“致”为唤起、体证、达到、实现。所谓“致良知”,就是要在充分意识到自己本有“良知”的前提之下,把“良知”充分地示现出来。即通过日常生活当中的意识活动、语言表达、行为实践,把“良知”贯彻到我们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致良知不排斥向外求取财富、地位、知识等等,但更注重不断转化遮蔽自身良知的认知障碍和习性,从而实现人生境界的升华。这也是强势文化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
长期以来,我们相信古人关于“仓廪实而知礼节”的经验总结,把有些人“不知礼节”的丑陋归因为“仓廪不实”。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为富一方的人不但不知廉耻,反而利用手中的财富、权力、资源横行无忌、作恶多端。由此可见,“仓廪实”并不是知礼节的必要条件。而用阳明心学的观点来解释这种现象似乎更具有说服力:“仓廪实”是外物,“知礼节”是人心,人心从外物上是找不到的。没有足够的智慧和悟性,人的“好色、好利、好名之心”,会盘根错节遮蔽着良知,致使人们越努力奋斗,就越为其所驱使,背离了自己的初衷。因为我们所做的都是在助涨这三个心,再加上性格弱点、惯性思维等等这些限制性因素,更加阻碍了自我心性的发展,一而再,再而三地沉沦在旧有模式里难以自拔。由于缺乏自我反省的能力,很多人喜欢生活在他人的剧情里,密切关注明星偶像的八卦新闻或流行话题的新变化,并成为一种瘾头占据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但无论是药物成瘾、惯性成瘾还是思维成瘾,都是为了逃避困难的觉受或情境。自我觉醒的能力会不断变弱,并因此常常因为屡屡犯同样的错误而后悔、自责,却又屡悔不改。
实践证明,以自我批判的方式改造自己会对自信心造成打击,反而不利于行为的纠正和改善。只有以非批判的方式体验全方位的感受,并逐步将正念融入整个过程才能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转化不良习性。而这个过程,就是致良知。因此,致良知不是压抑感觉,让自我体会到强烈的否定,也不是为自己的消极而自责。这种对自己富有同情心的能力可以让成瘾者生活在当下,不会因过去的负面行为模式或对其他人的期望而承受压力。
在清明的状态中,我们的内心深处是知道怎样才能将事情做好的。也就是说,我们的心灵本体其实自有“开物成务”的智慧,这就是良知,只要你不去干扰它、遮蔽它就行了。而要唤醒这种更高维度的智慧,就需要清除掉所有人为干扰的情绪欲望。这样行动力就会更强,效率就会更高,把握事物的精准程度也远非常人能够相提并论。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平时就要在各方面有充分的准备,事情来的时候,才能避免慌乱无序。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因为怕麻烦或者怕承担后果而选择推诿、绕开、逃避等方式处理问题。如果是能力和水平不够情有可原,但如果仅仅是因为恐惧则需要探究一番。因为“致良知”只有通过在事上磨练才能有所精进,明明有能力却遇事就躲,只能使良知更为遮蔽。可见这种有些人自认为“聪明”的做法,实际上是使自己蒙受重大人生损失的。能够奉献是因为自己有,而奉献之后所得到的却是他人无法了解的悟。这些强势文化的特征在释迦牟尼、孔子、耶稣、王阳明身上都有非常清楚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