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强势文化的教育观
现实社会,人们都生活在各种关系中,而一个人与外界建立什么样的关系,通常深受童年时家庭关系的影响。因为儿童最早体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便是家庭重要成员之间的关系。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大到你无法想象,甚至有人说:“如果你想毁掉一个人,那么就毁掉他的童年。”案例分析显示,几乎每一个犯罪者或心理疾病患者的负面心理和动机,都能在他童年的经历中找到答案。可以说,幸福的孩子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孩子则各有各的不幸。成年之后,很多人把人生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不够努力。但如果能深入研究自己的性格特质和思维行为习惯,就会发现人生的走向,其实早已被大致确定。有句话说得好:“性格决定命运”。而每个人的性格形成几乎都打着童年经历的烙印,融合在我们当前的言行中。比如:在吼叫声中长大的孩子,很难学会温柔待人;在打骂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崇尚暴力;在烦恼中成长的孩子,很难保持耐心;在苛刻中成长的孩子,势必会自卑懦弱;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大都没有责任心;在骄纵中成长的孩子,基本上都任性。
强势文化引领下的教育,倡导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性发展,充分利用儿童心性层次的特点,因材施教、言传身教,避免空洞地讲道理、提要求。要降低对孩子的道德期望,更不能对孩子进行道德绑架和情感绑架。在沟通交流方面,要避免以非理性的方式刻意讨好和情绪化,更不能暴力胁迫或者以势压人。教育者要抱着与被教育者共同成长的心态,出于建构双方的心性体系来看待教育行为,而不是出于对孩子进行操控来达到强化个人权威的目的。要看到,真正能维系亲子、师生这些关系的并不是情谊,更不是交易,而是道义。人性的发展会自我驱动,即使没有人在后面督促,儿童也是会发自本能的追求进步。因为人类之所以能存活下来,就必须在能力方面做得比竞争对手更好,这是毋庸置疑的本性。因此,教育孩子,过于强调竞争无异于画蛇添足。更不能强行制定单一的评价标准,并以此来判断他的优劣,这会摧毁儿童与生俱来的特性。
溺爱生贪,强制生怨。要看到,人与人之间往往是恩害相生、祸福相随的,这是一体的两面,教育行为也是一样。为了树立权威性可以严厉,但不能刻薄;可以训斥,但不能粗暴。随缘、惜缘,而不攀缘,从而解放孩子,进而解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