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在这四大文明古国当中,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由于受到外族的入侵而失去了独立,中断了古代文明。如公元前525年古埃及被波斯帝国所灭;古巴比伦被赫梯人、喀西特人入侵,于公元前729年被亚述帝国吞并;古印度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后来遭到雅利安人的侵入,文明遭到破坏,13世纪又受到信奉伊斯兰教的外族入侵,近代又长期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而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文明传统未曾中断的古国,早在国家形成前部落首领黄帝、尧、舜、禹就先后活动于黄河长江流域。禹的儿子启于公元前21世纪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经商、周两个时期,一千余年的独立延续发展,这是别的文明古国所根本无法比拟的。
我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历经几次重大变革,一是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二是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三是由私铸货币向中央集权铸币的演变。我国最早的流通货币是贝币,即天然海贝。它萌发于原始社会晚期,通行于夏,兴盛于商,衰败于周。这期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交换的范围和地域不断扩大,天然海贝变得越来越稀缺,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的发展,于是人们就采用仿制品来代替天然海贝,先后出现了蚌贝、骨贝、石贝、玉贝等。在商朝晚期又出现了用青铜浇铸的铜贝,铜贝的出现标志着我国货币体系开始迈向金属铸币的新阶段。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诸侯国重商政策的实行,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发展较为迅速,许多私商往来频繁,贸易范围早已突破国界的限制,为了交换的方便,各诸侯国开始大量铸造金属货币,各国铸行货币的形状种类繁多,并逐渐形成四大铸币体系,分别是贝币体系、布币体系、刀币体系、圜钱体系。这些货币的铸造具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周、晋及三家分晋的韩、赵,魏,郑、卫等国用布币,燕、齐、中山、鲜虞等国用刀币,鲁、楚两国用贝币,秦用圜钱,齐、燕、赵、卫、周少量用圜钱,魏部分地区用圜钱,但即使是同一类型的货币,国别的不同,形制和设计均有不小的差异。战国晚期随着诸侯国纠纷的加剧,民族融合呈现出大的趋势,体现在货币上是形制迅速变小变圆,利于携带和贸易。这样原先的布币流通区和刀币流通区先后出现铸造圜钱的情况,这种形势的变化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也为秦国最终统一天下创造了条件。
燕国是周朝初年分封于中原以北的一个诸侯国,远离中原,长期面对戎狄侵扰,《史记》载“燕外迫蛮貉,内措齐、晋”,“崎岖强国之间,最为弱小,几灭者数矣”。燕昭王即位后,面对国内岌岌可危的形势,在老师郭隗的指点下筑黄金台,建招贤馆,吸纳各国人才;并亲自吊慰死者,慰问孤儿,和臣子们同甘共苦,给人才以优厚待遇。这一措施很快见效,武将乐毅来自魏国,谋士邹衍来自齐国,武将剧辛来自赵国,名士屈庸来自卫国。唐代诗人陈子昂有诗云:“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即形容燕昭王重用人才。《战国策》记载燕昭王千金市马一事,一时燕国聚集一大批各个阶层的人才,成为人才高地。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7年)燕国联合赵、楚、韩、魏等诸侯国攻打齐国,燕上将乐毅破齐七十余城,占领达六年之久,开创了燕国最辉煌的时代。燕国世袭王侯近五十代,社稷八百余年,于姬姓诸侯国中最后一个灭亡。由于燕国地理位置独特,其经济和文化都体现着中原和北方交融的特色,是先秦地域文化的重要典型。综合以上因素,我们认为我国古代货币文化最能体现中华文化传承,而先秦货币文化又是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环境下产生的,承载钱币的文化内涵,实非先秦钱币莫属。
作者经过多年的刀币实物分析和相关资料的收集,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燕明刀钱币实物,为我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我们的目的是反映学术研究成果,为广大古币爱好者提供准确可靠、内容权威的资料性参考书。同时也是抛砖引玉,引起钱币界学者关注,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多提供相关彩图资料和拓片,以便本书再版时修订增补。另外,长期以来,燕明刀无论从收藏价值、历史地位,还是研究价值都被严重低估。它作为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物,又是先秦异形货币,背文有大量的文字或符号没有被释读,大量的信息没有被解惑,应该是集学术研究、投资收藏于一体的有潜力品种,但在收藏市场上甚至不及宋钱清钱的价值,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本书的出版也想为燕明刀的正本溯源尽一点微薄之力。本书刀币实物未特殊标注的都是本人藏品。东北邓惠立、天津冯括、北京崔淳、山西太原唐晋源老师提供部分拓片或钱币实物。烟台王真在本书整理出版方面,冯括在文字部分,付出很多。还有石家庄的赵梓凯、李玉霞等为明刀的拍摄鼎力相助。在此深表感谢。由于我们的水平所限,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请全国的专家学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