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与点评Ⅱ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一片“愁心”寄明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孙开仁

(学情文本定位)

学生刚刚进入到七年级学习,已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积累,但在学习方法上大多停留在读读背背上。初中阶段的古诗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以诵读为主要手段使学生感知诗歌大意的层面上,而是要让学生对诗歌的情境有所体悟,对思想感情有所领悟,对艺术手法有所理解,从而让学生浸润在古代诗歌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感染。《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中的第二首诗。学习这首诗,需要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这是小学古诗教学中所没有的。要揣摩作者的情感,欣赏作品的手法,我们则要引导学生去领会前两句中“杨花”和“子规”的深意,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后两句,诗人李白与王昌龄不在一处,无法当面直接倾诉自己的关怀与安慰之意,只能借明月将自己的一片“愁心”带到夜郎以西。作为语意新奇之名句,则要引导学生去赏析其独特的想象和拟人化的手法,进而品味作者的深厚情感,慢慢地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设计理念)

1. 注重朗读,读出节奏与感情。朗读是走进诗歌的最好方式,是演绎诗人情感的最好表达。本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读好不是一件易事。通过本单元前三篇散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明确了朗读的基本要求:读准字音、读得大声、读得流畅、读出节奏。在此基础上,学生朗读古代诗歌就要读得慢一些,吐字要清晰,读出诗歌的节奏美、音韵美、情感美,从而激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产生画面感,以形象思维带动理解、分析。

2. 涵泳品赏,体悟手法与内涵。诗需要读,更需要品。此诗我们可以结合景物描写来进行理解,抓住“杨花”“子规”“明月”等来分析其中蕴涵的意义,揣摩其中寄寓的感情,从而明白“一切景语皆情语”。再者,“明月”不仅仅是天上的一轮普通的月亮,而是成为一个知人情、晓人意的使者,诗人与月亮对话,读者可以通过月亮窥见诗人的丰富的内心和浪漫的诗心,我们可以通过人格化的写法进一步去体味作者的艺术化的巧妙表达。此外,我们还可以拓展迁移一下,积累古诗中含有“月”的诗句,探讨“月”的丰富内涵,或者拓展到李白的另外几首送别诗,进行比较阅读,以扩大视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目标定位)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此诗。

2. 品读全诗,体会作者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3. 体会情景交融、客观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

重点:理解景物内涵,把握诗歌情感。

难点:体会情景交融、客观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

(文本特色解读)

王昌龄以写边塞诗而著称,性格傲岸不羁,与大诗人李白可谓兴趣相投、志同道合,相交甚密。他一生仕途坎坷,曾先后被贬岭南和江宁(今江苏南京)。天宝年间,朝廷以所谓“不护细行”,即生活小节失于检点为由,再次将他贬官到偏远之地龙标(今湖南黔阳)。正在离京远游的李白,惊闻好友不幸被贬的消息,内心感到无比的愤懑,充满了无限的关切与同情,便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怀友赠别的七言绝句。

“杨花落尽子规啼”,让我们看到这样一幅画面:暮春时节,柳絮快要凋落完了,子规鸟正凄切地鸣叫。“杨花”即柳絮,点明节令是在暮春时节。在这个季节里,柳絮漂泊无依,行游无踪,这是多么令人心悲的凄凉之景啊!杜鹃鸟的鸣叫悲婉哀切,悱恻绵长,这是多么让人心碎的不祥之音啊!眼前所见之景,耳中所听之声,双重叩打着作者的内心。暮春时节里的景物有很多很多,作者不选凋谢的落花,而是选飘零的柳絮;不选鸣声清脆悦耳的其他鸟儿,却要选啼血悲鸣的杜鹃,称得上是别有匠心。特殊的环境渲染出一种悲凉、凄楚、萧条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凄凉悲伤的心绪。融情入景,景中含情,景由心生的艺术手法在作者笔下使用到了极致。飘零的柳絮让我们不自觉地联想到了迢迢贬谪路上孤苦无依、内心悲恻的王昌龄,常鸣“不如归去”的杜鹃鸟让我们揣测到作者心系好友,希望早日归来的关切。此句的写景和后一句的言事实现了自然对接。

“闻道龙标过五溪”,正当作者为眼前之景而神伤的时候,好友王昌龄被贬的不幸消息传来如晴天霹雳。这是对作者心灵上的重重一击。此句不仅照应标题,还交代了“遥有此寄”的原因。“闻道”简短的两个字,却包含着作者惊闻好友被贬的惊愕痛惜之情,也暗示了作者对朝廷“不护细行”而贬谪王昌龄的愤懑之情。“龙标”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与标题“左迁”相应。

“五溪”是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等五条溪流的总称,暗指被贬谪的路途遥远艰险,被贬之地的荒凉偏僻。无大罪而遭重贬,其中世道的不公、好友内心的悲愤、作者的关切不言自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此两句在抒情。身在扬州的作者与前往龙标的好友虽然相隔千里,不能面对面地道上安慰鼓励的话语,但这又有什么妨碍呢?

天上的那轮明月不是最好的信使吗?她会将我的一片“愁心”捎带给友人,一直陪伴他到遥远的夜郎以西。这句诗历来被人们所称道,清代评论家沈潜曾高度评价:“即‘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意,出以摇曳之笔,语意一新。”“新”在哪儿呢?李白是天生浪漫的诗人,他将“明月”人格化,赋以“明月”以人的心理与情感。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位多情有爱的信使,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作者奇特的想象,带给读者的是无限的遐想。“愁心”一词具有丰富的内涵,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根据当时的背景和具体情境,我们大体上能梳理出“愁心”大体包含这几方面的情感:

对老友遭受贬谪的同情与关切,对其前途命运的无尽担忧,对朝廷不公的满腔愤怒,对王昌龄未来之路的由衷祝福……然而,种种美好的情愫无法一一细说,也无法当面倾诉,作者只能将一片深情托付于明月。“明月”这一客观事物被拟人化,具有人的情感和灵性。这样,形象化的思维和移情入景的手法让感情变得更为浓烈而深挚,让诗味更加醇厚而耐人咀嚼。总之,这首诗虽然只有仅仅四句,但承载的内容特别丰富,抒发的感情特别动人。情与景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拟人化的写法引发人的遐想,整首诗表现出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教学环节)

一、营造情境,导入新课

有位诗人,他生活在大唐盛世,他性格豪放不羁、卓尔不群,他的诗雄奇奔放、俊逸清新,他被后人誉为“诗仙”。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生回答)对了,他就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李白一生留下诗歌无数,他的送别诗特别为人所称道:“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别友人孟浩然,他深情款款、无比依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面对友人汪伦的盛情,他见景生情、慷慨赞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白的一首著名的送别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去感受其中那一份深情厚谊。(板书诗题、作者)二、标题解读,初悟“愁心”

学生解说标题意思,并揣摩李白写下这一标题时的心情。

出示背景:王昌龄因“不护细行”,即生活小节不够检点,被贬官为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王昌龄遭受贬谪并不是因为犯下什么大的罪过,他曾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用“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诗句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

李白在听到好友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

解题示例: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官到龙标,我在遥远的地方写下了这首充满关切与安慰的诗寄送给他。

心情:低沉、悲伤、关切、同情等。

三、感情朗读,演绎“愁心”

1.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点拨:

律诗节奏一般按照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进行划分,示例: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 读出感情。

(1)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语速、语气、语调、重音、停连。

示例:

杨花落尽子规啼,(轻而慢,读出伤感的味道)

闻道龙标过五溪。(轻读“闻道龙标”,重读“过五溪”,读出听闻好友被贬谪而悲伤的情感)

我寄愁心与明月,(重读“愁心”“明月”,且“明月”后要有较长的停顿,以达到制造悬念的效果)

随君直到夜郎西。(重读,以凸显作者对好友的安慰与勉励之意)(2)各小组竞读,读得最准确最有感情者胜出。

四、赏读意象,品味“愁心”

1. 全诗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有何用意?

小组合作探究,回答。示例:

诗人选取这两个景物,一是取其季节的意义,表明事情发生的时令; 二是取其形象意义,即二者都是有形之物,给读者以画面感; 三是取其象征意义,杨花飘忽不定,行游无踪,暗喻征人前途命运未卜,子规常鸣“不如归去”,借用来关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王昌龄,希望他早日归来。

2.“我寄愁心与明月”中,你认为“明月”这一意象有何独特之处?“愁心”包含有哪些丰富的情感?

学生充分地合作,进行探究。示例:

(1)“明月”独特之处——诗人将“明月”人格化,赋予“明月”以人的心理与情感。

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奇特的想象,带给读者的是无限的遐想。

(2)“愁心”丰富内涵——对老友遭受贬谪的同情与关切,对其前途命运的无尽担忧,对朝廷不公的满腔愤怒,对王昌龄未来之路的由衷祝福……小结:李白的诗歌虽然是写离别之意的,但李白以极为广阔的胸襟、视野,用明月将远隔万里的两人联成一体。在诗中,客观的景物因特殊的情境带上了作者浓浓的主观色彩,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再加上作者以丰富的想象让景物人格化,艺术化地呈现出情感之美、想象之美,让读者遐想无限。

五、群诗延伸,拓展“愁心”

结合本诗的学习,看看下面两首李白所写的送别诗在内容主题和写作手法方面有何异同。

(一)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二)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学生自由朗读以上两首诗,先在内容和手法上进行自我整体感知。然后小组进行交流,做好修正、补充与完善工作。

示例:

内容上——两首诗都表现了李白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谊,李白在与友人离别的时刻,均流露出依依不舍的感情和对友情的赞美。

手法上——两首诗均先叙事,后抒情,均做到了情景结合。《赠汪伦》反映的就是李白与旅途中结识的一位普通的村夫汪伦之间的离别之情。前两句叙事,写送行场面,后两句抒发感慨。结构紧凑,情景相生。作者由眼前深千尺的桃花潭水联想到好友对自己的深情,情由景生,景中含情,愈发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共鸣。《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二句叙事,写出了送别的地点、时间及孟浩然的目的地。表面上看后二句纯粹写景,但景中含情。孤帆远影已经消失在碧空之中,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时光已经过去了很久,但李白依旧岿然屹立。深情如流水,伴君到天涯。这些均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六、板书设计,再现“愁心”

A


(教后反思)

本次教学紧紧围绕整首诗的诗眼“愁心”展开,线索单一,程序紧凑,重点突出。有朗诵演绎“愁心”,有赏析品味“愁心”,有群诗拓展“愁心”,充分地挖掘出“愁心”的深刻内涵,让学生领悟到情景交融和人格化手法的艺术魅力。再者,课内与课外衔接,让学生视野更加开阔、领悟更为深刻。由一首诗过渡到一组诗的学习,无疑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窗。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学会鉴赏,无疑是一种学习诗歌的良好导向。

(名师点评)

孙开仁老师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教学设计》,板块推进,注重积累,求精求活。

一、温故知新,重积累。导入部分,老师先用猜一猜的形式,调动学生关于李白的生平、作品风格、地位等知识储备,并且对李白的“送别诗”进行归纳整合,温习积累,巧妙引出。

二、捕捉“诗眼”,串课堂。老师紧紧围绕整首诗的诗眼“愁心”展开,线索单一,程序紧凑,重点突出。有朗诵演绎“愁心”,有赏析品味“愁心”,有群诗拓展“愁心”,充分地挖掘出“愁心”的深刻内涵,环环相扣,步入诗歌的最深处,走近李白。读是外化,读出层次,品是深入,寻求共鸣。师生共同合作探究,品出悲伤,品出愤懑,品出同情,品出鼓励,品出劝慰……

三、扎扎实实,抓能力。老师扎扎实实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语文关键能力,完全没有虚浮空泛的花拳绣腿。课堂上时时生成,处处出新,课堂充满生命气息。

思维的火花频频闪现,语言的吸纳、积累和运用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

一个细节值得商榷,这节课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容量或许过大。比如群诗拓展链接两首诗歌,并要从内容和手法上比较异同,这样的要求或许稍稍高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崔益林点评)

(作者简介)

孙开仁,湖北省汉川市韩集初级中学教师。全国中考语文试题研究中心研究员、“文心杯”首届十佳作文教改之星、湖北省优秀语文教师、孝感市骨干教师、国内多家报刊特约编辑。主持、参与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等各级报刊发表论文、教辅文章500 余篇,参编书10 余部。任校凤凰岭文学社主编期间,将文学社打造成“全国百佳文学社团”和“全国十佳文学社团”,指导学生发表作品500 余篇。

悠悠愁心寄明月 深深牵挂随君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杨 琨

(学情文本定位)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里的第二首古诗。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题为四季美景,所选诗文文质俱佳,情真意切,适于朗读。学习本单元要注重学习朗读,在朗读中把握好重音和节奏,感受汉字的声韵之美;在朗读中再现文章描绘的情景,感受自然之美和作者情怀之美;在朗读中揣摩和品味精彩语言,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增色之美。

《古代诗歌四首》这四首诗歌都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集美景、真情、好句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情景相融的佳作。诗人们赏景抒怀,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展开想象,感受诗歌;二是感悟诗歌中寄予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诗歌时要以课本教材为基点,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巩固诵读能力,发展理解能力,感受诗歌音韵之美;借助丰富多彩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情境,理解诗中某些意象的文化内涵,训练初步的欣赏能力;同时积累诗文语句,储存丰富的阅读体验,感受高尚的道德情感,培养优雅的审美情趣。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由小学升入初中,经过六年的学习已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古诗文的朗读和背诵的能力;他们的心理水平处于半幼稚、半成熟阶段,对一切都有好奇心,但往往只停留在表层,难以深入;古诗文的学习往往只停留于对字词句的理解,而对诗句中深刻的思想内涵认识不足。因此要借助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导他们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活动,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体验、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设计理念)

以知人论世搭建起通往诗心的桥梁——本设计体现知人论世,通过了解一个人,走进一首诗,走进诗人的内心情感世界,加深对诗心诗情的理解与感悟。

以朗读背诵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本设计重视诗歌朗读,以读贯串,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背诵,使学生沉浸在诗中营造的情境,激活情感体验。

以意象理解带动诗歌的赏析品评——本设计突出理解意象,感受关键意象所营造的氛围,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初步感知赏析品评古代诗歌的方法。

(目标定位)

1. 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声韵美;2. 展开想象,感悟诗歌中寄予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3. 揣摩品味,初步理解诗中杨花、明月、子规三意象的内涵。

(文本特色解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首句情景交融,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写李白“闻王昌龄左迁”时的暮春景象。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既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杨花落尽”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杜鹃泣血悲鸣,进一步渲染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

次句直叙其事,点明愁的由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

五溪指湖南西部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左迁”之路,山高水长,路途险远,内心凄楚更兼环境萧凉,便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三、四句寄情于景,对友人进行由衷地劝勉和宽慰。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在李白的笔下,竟变成了一个通人心的多情物,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写法,也就是使之人格化。

这首诗中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不仅表现出李白王昌龄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意喻了只要明月还在,他们二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永远长久。这首诗历来颇负盛誉。正如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卷六中所高度评价的“有挥斥八极,凌属九霄意”。

(教学环节)

一、 联读诗句,了解诗人的特点:

有人说,如果盛唐也有朋友圈,你会发现李白的朋友非常多,他发表在朋友圈里的诗歌经常是在与友人们互道真情,约占到他现存诗文总数的六分之一。读读下面的诗句:

1.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4. 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shāng)。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问题1 :以上诗歌反映了诗人李白的什么特点?

李白其人豪爽大方、喜交朋友、珍惜友情。

补充:李白(701—762),字太白,自号清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问题2 :以上诗歌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明确:都不是仅仅抒情,都在写景中蕴含了诗人的情感。

不止李白,中国诗人很少直接宣泄情感,往往借助一定的形象、景物来传达情感。

这种寄予了诗人情思的事物就是意象。

凡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读诗时要读诗中景,悟诗中情,知诗中人。

本节课,我们来学习李白另一首写景抒情的佳作《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二、解读诗题,读出诗中的故事

1. 齐读标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讨论交流,读出诗中故事。

(注释)闻:听说。左迁: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古人以右为尊,左迁就是降职。寄:寄托,托付。

(背景)诗人王昌龄于天宝八年被贬偏远之地,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2. 再读标题,说说哪个字鲜明地体现了诗人的情感?

闻,有惊闻之意,诧异之感。

遥,有遥想之意,遥祝之情。

小结:诗题叙事,叙中含情。

三、初读诗歌,读出诗歌的韵味。

齐读诗歌。

要求:正确流畅,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讨论:这首诗应该在哪里停顿呢?

明确: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根据节奏和内容可作如下划分——闻/ 王昌龄/ 左迁龙标/ 遥有此寄

[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 啼,

闻道/龙标/过/ 五溪。

我寄/愁心/与/ 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 西!

放声朗读。

要求:沉浸其中,读出味道。

小结:诗有韵味,抑扬顿挫。

四、细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深情。

赏诗中景,悟诗中情。

1.“杨花落尽子规啼”

讨论① 这句里有哪两个关键词语?各有什么内涵?

“杨花”“子规”

点拨:“杨花”风中的杨花飘忽不定。比喻事情或事物变化无定。就像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身世飘零流落;这里又强调是即将“落尽的杨花”,点明了时令是“暮春”;暮春原就是花泪同落的季候,连杨花都落尽之时,便是春归之日,代表着一年中最美好的春天就要消失,最繁华的春景也要散尽。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渲染了凄楚的气氛。“子规”即杜鹃,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在暮春时节,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因此,子规的啼叫更加烘托了诗人痛惜、悲痛的心情。

讨论② 了解这些之后,大家再来读诗句,你能够感受到诗句中还包含了哪些情感?

在繁华散尽的时节,漂泊无依的友人,难以预料的前途,都笼罩在无限的悲凉之中。诗人写景,融情于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重音处理:“杨花/落尽/子规/啼”。

小结:写景,景中寓情。

2.“闻道龙标过五溪”

讨论:二句叙事,表明了友人怎样的处境(状态)?这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点拨:“闻道”,表示惊惜。王昌龄未犯大错,以“不护细行”之罪被贬,惩罚不可谓不严厉。李白突闻此事,既惊又痛!

“五溪”即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的总称,在今湖南省西部。五溪当时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山深水急,交通困难,自然条件十分恶劣。

“过五溪”,是说王昌龄此行要跋涉穷山恶水才能到达龙标,可见迁谪之偏远,道路之艰难;未及与朋友告别,朋友已被贬官而走,而且走了很远。

表明作者内心的悲痛,对友人的前途和命运的关切之情。

重音处理:“闻道/龙标/过/五溪。”

小结:叙事,叙事含情。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讨论:何为“愁心”?为何要寄与“明月”?

点拨:此时,李白已被赐金放还,身在扬州,与王昌龄相隔甚远,不能送行,不能探望,只能“遥有此寄”,自然担心、忧心、不放心。因王昌龄此行缘于被贬,此去之地荒凉遥远,此经之路又十分艰险难走,“我”又不能前去探望,因此顿生“愁心”。

“愁心”——

对友人远行蛮荒之地的牵挂之心,

对友人自身不幸遭遇的同情之心,

因友人陡然无端被贬的不平之心,

为友人前途命运难测的担忧之心……

“明月”——

明月象征团圆,月圆而人不圆,自会激起对团圆的期盼;明月千里可共,即使远隔两地,也能引起望月怀人的情思;明月毫不偏袒,光辉纯洁柔和,容易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人把明月人格化,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还含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

重音处理:“我寄/ 愁心/ 与/ 明月,随君/ 直到/ 夜郎/ 西!”

小结:抒情,明月传情。

五、创读诗歌,读出诗歌的诗意。

编写朗读脚本:

学生尝试编写并分组展示。

(示例)

一男生(沉重地、语速稍缓):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男齐(陈述语气,关切地、同情地、语速稍慢):

杨花/落尽/子规/ 啼,闻道/ 龙标/过/五溪。

齐(深情地、语调稍微上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 西!

女齐(深情地、语速稍慢、余音袅袅地)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撰写品读语言:

请你从写法或者情感的角度简单品读这首诗,句式如下:

这首诗前两句,后两句。

(示例)

前两句情景交融,后两句借月传情。

前两句将主观情感融入写景,传情更深挚;后两句将客观事物人格化,抒情更强烈。

前两句充满悲痛,后两句感人至深。

前两句是铺垫,后两句是目的。

六、总结与拓展:

1. 总结:其实友情最让人感动和珍惜的不是你鲜花着锦时的锦上添花,烈火烹油时的火上添柴,而是当你身处人生的逆境、生命的低谷,当你无端遭遇不公正的对待、最严苛的责罚,当所有人都对你避之唯恐不及,有一个人,他即使远在天边,也会全然忘记了自己的不幸,一颗心只为你遭受的磨难而痛,只为你路途的艰辛而愁,只为你跨越了万水千山,乘月而来!

人生的磨难反而能够大浪淘沙,让真正的友情熠熠生辉!

2. 作业:

诵读类: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写作类:请发挥想象和联想,再现诗中的画面,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

拓展类:古人常常将月融入笔端。或望月怀远,或借月抒怀,或遥寄相思……请搜集相关诗句,并尝试将它们分类。

B

(教后反思)

游历诗歌的自然景致,读懂诗人的深情厚谊。中国的诗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诗歌,也创造了含蓄蕴藉的审美。他们的喜怒哀乐往往不外化于行,而是映射于物。诗人们触景生情、寄情于景,“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所以,中国诗歌里的花草鱼虫、山石林木、清风明月往往承载着浓郁的诗情,流露着诗人内心丰富深沉的情感。学习古代诗歌,就应该知晓一些基本的物象的内涵,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诵读是最好的方法和过程。在本课教学中,就着力在“杨花”“子规”“明月”的内涵的理解,以读为主线,进行诗歌的联读、诗题的解读、诗歌的细读、诗歌的创读。通过诵读帮助学生走进诗人,感悟诗情,理解诗意。通过诵读引领着学生一起去游历暮春杨柳飞絮、子规哀啼的景致,感受凄凉哀楚的诗境,读懂李白的“愁心”,读懂诗人对朋友的同情与牵挂的深情厚谊。

(名师点评)

杨琨老师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立足七年级学情实际,依据教材要求,选定的教学内容上重在朗读和品味,教学起点适当,教学定位准确。根据七年级学生对于古典诗歌学习鉴赏水平停留于表面的状况,首先通过反复朗读来感悟诗歌的内容情感,而朗读也正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杨老师指导学生从朗读的节奏、重音、情感等方面细细琢磨,反复朗读。以朗读开始,最后又以朗读结束,整个教学过程中,朗读指导贯穿全程。其次,深入细致地品味语言,从题目,到每一诗句,逐一琢磨、逐一品味、注意赏析,对这一首短短的绝句,可以说是做了极为细腻、极为深入的品味赏析。这种以朗读和品味语言为主的教学,对于古典诗歌交融教学,特别对于七年级学生的古典诗歌学习来说,是最好的教学方式。

如果从更高的标准来看,这篇教学设计的新意还不够明显,特别是细读诗歌环节,有点按部就班,一句一句赏析诗句,而不是以问题引领、激发学生的思维,以问题推进对诗句的赏析。虽然其中也有问题设计,但那是定向某一诗句后,就诗句的理解提出的问题,思维含量有限。另外,作业布置也有点多,三个作业,学生是否都能完成?效果如何?如果第一题背诵在课堂当场完成(绝句完全可以做到的),如果再不要第二题所谓的写作作业,只保留第三题搜集整理写月的诗句这一个作业,也许效果会更好一些。

(曹公奇点评)

(作者简介)

杨琨,初中语文教师,陕西省教学能手,杨琨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咸阳市2018年大篷车送教专家组成员,三原县国培专家组成员,三原县首届“四有好老师”,三原县先进教研个人,陕西省三原县张家坳学校副校长。

与语为伴,与文为友,在语文教学的田野里静静心耕,默默生长。

明月寄愁心 意象寓情感——《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杨敏娜

(学情文本定位)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部编本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的第二首,教材定位为教读课文。本单元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本单元的学习目标要求重视朗读课文,感受汉语声韵之美,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并注重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学生进入新学段后学习的第一首近体诗,在此之前,学生积累了初步的认识和鉴赏诗歌的基本能力,但在具体方法上和新学段的学习要求上还需要教师引导。结合单元目标、本课特点和学生学情,在教学中,我把引导学生了解近体诗的特点,体味作者情感,领悟诗歌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培养学生朗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定位为本课的主要学习目标。

(设计理念)

一、“见”“解”结合,诵读中品诗情。

“见”是朱光潜先生对学习诗歌的见解,“见”在这里是“现”的意思,就是呈现,朱光潜先生认为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读者在对一首好诗心领神会时,都必有一幅画境突现于眼前,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这种“见”

一为直觉,二为情景相生,无比较,无分析,人情与物理互相渗透便是诗的境界。“解”

是朱自清先生对学习诗歌的主张。朱自清先生主张诗歌要多吟诵,细分析。单说一首诗“好”是不够的,要先做分析的功夫。在这一课中,我根据七年级学生学习特点把二者结合,以适度解析,整体感悟为教法,在教学中解析意象,赏析句子,整体感悟诗歌意蕴;以读为学法,通过学生多种方法诵读课文,在语文实践中体会近体诗的音律特点,读出诗歌情感,读出自己的阅读体验。

二、合作探究,引导中悟手法。

新课标课程基本理念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依据语文课程基本理念,这节课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指点、引导、评价,让学生阅读、思考、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丰富语言积累,发展思维,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我给学生补充相关内容,为学生的诵读、感悟打好基础的同时,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诗歌内容,感悟诗歌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情况、单元目标和本课特点,结合新课程理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 反复诵读,通过初读、品读、赏读,读出诗歌节奏和韵律,了解近体诗的特点,感知熟悉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品词读句,通过品味“左迁”“闻道”“过五溪”“夜郎西”等词语,赏析“愁心”蕴含的情感,学习欣赏近体诗歌的方法。

3. 对比“烟花三月下扬州”和“杨花落尽子规啼”中的意象,多角度赏读“明月”,让诗歌融进生活,让学生领悟诗歌中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文本特色解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 年)。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想起当年王昌龄暗示他的“长安难见,功名如水”,颇多感慨,为王昌龄写了一首诗,这就是著名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写江南景象,兼点出时令,除了点明时间,杨花和子规还有独特的含义。杨花,在诗中常代表离散的意象,如苏轼就有一句词是“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子规即杜鹃鸟,用的是子规啼血的典故。相传,春秋时蜀国的皇帝望帝杜宇在失国之后悲伤而死变成了杜鹃鸟。它的叫声非常凄厉,据说能啼出鲜血。因此,提到子规,表达的感情是悲哀的。首句于江南暮春景物中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渲染了凄凉哀愁的气氛,切合当时情事,融情于景。

第二句“闻道龙标过五溪”直叙王昌龄贬官之事,点明愁的由来。“闻道”意谓听说,表示惊讶,惋惜。“龙标”是唐代县名,在今湖南洪江西,诗句中指王昌龄,古代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王昌龄所贬之地龙标当时是偏远地带,历史上曾被称为“五溪之地”。“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此句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用“愁心”一词直抒胸臆,句意直白,情真意切,点出诗歌主旨。人隔两地,难以相见,而明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一直伴随友人到夜郎以西。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境,已见于前此的一些名作,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都与之相近。李白很喜欢写月亮,他的诗中不乏各种情态的月亮,月亮是李白的良伴佳友,李白能将自己的种种心情都向月亮抒发。

细细品来,这两句诗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倾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唯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他法。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着朋友到夜郎西,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明月”象征着纯洁、高尚,诗人在许多诗中把“明月”看作通人心的多情物,也只有“明月”才能同时照亮诗人和友人。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在这首诗中,李白用“明月”这个一直高悬在中国诗词天空的意象寄寓了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痛惜,更表达了他对友人的信任与安慰,希冀与鼓励!明月做意象,为这首伤感的赠别诗添上了一层亮色,使诗歌情感底蕴更深厚。

(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古代诗歌四首》的第二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我们将要了解绝句这种近体诗的特点,这首诗抒发的情感以及运用的艺术手法。

(学生朗读诗歌题目、作者,教师板书。)

二、初读,知韵律。

学生齐读本课学习要求之一:学习古诗要反复诵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韵律,读出节奏,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1. 读准字音。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纠正出现错误的字音,教师强调“郎”的读音和写法:郎为多音字,在这首诗中读“láng”,让学生注意“郎”字右边的偏旁。

(2)学生自读,掌握字音。

(3)学生齐读,展示字音掌握程度。

2. 读出音韵。

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出这首诗的韵脚:啼、溪、西。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听读,试着说说绝句的押韵规律。(预设:偶数句的末字必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这个环节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教师只做通顺语句和关键处点拨的工作。)

(2)男女生交替读,体味诗歌音韵。

3. 读出节奏。

教师屏显资料,指导学生用手掌击桌代表平声调,食指击桌代表仄声调,朗读诗歌 ,了解七言绝句除末字外,两字一拍,平仄交替的节拍形式,并感受诗歌节奏。

(1)学生自由朗读,熟练节拍。

(2)学生展示朗读。

(3)学生自由组合竞赛朗读。

(在展示朗读环节和自由组合竞赛朗读环节教师要注意兼顾学习层次不同的学生。)

三、品读,品情感。

1. 教师屏显资料,学生结合注释默读课文,整理题目信息。

资料:王昌龄被贬龙标尉时,李白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书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预设:题目信息:李白听说自己的好友王昌龄被贬官去做龙标尉,就在扬州写了这首诗,寄给远方的好友,表达他对王昌龄的关心和遭遇的同情。教师由此引导,诗歌中哪个词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好友的关心和同情,导入下一个环节。)2. 品读“愁心”。

学生齐读本课学习要求之二:朗读本课诗歌,想象诗中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师以上一环节的问题的答案“愁心”为中心,引导学生在诗句中穿行,品词读句,体味情感。)

愁心:朋友仕途受挫(左迁龙标)

路途遥远,劳顿。(过五溪)

贬地偏僻。(夜郎西)

(预设:题目“左迁龙标”一词的意思是王昌龄被贬官到遥远的龙标,由“左迁”

一词可看出作者对好友的关心和同情,朗读时用低沉的语调;第二句“过五溪”中的“五溪”指的是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是今湖南西部、贵州东部五条溪流的合称,“五溪”从数量上和称呼上能体现出路途的遥远和崎岖。前面再用一个动词“过”,让人眼前不由出现王昌龄跋山涉水,一步一步艰难前行的景象,而目的地却是王昌龄心中的痛。“过五溪”用缓慢、低沉的语速、语调朗读;第四句“夜郎西”

是一个地名加一个方位名词,夜郎本就遥远 ,再加上没有具体落点的方位名词“西”,看似写地点,实则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无限关切。这一句要读得沉重缓慢。)每一句的解读都要指点学生朗读,读出语气、语调,在朗读中体味情感,并引导学生利用想象和联想说出诗句的画面,从中领悟情感。

这一环节的字词知识:遥有此寄:寄,传送。

我寄愁心与明月:寄,托付。

四、赏读,赏手法。

感悟诗歌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1. 赏析“烟花三月下扬州”和“杨花落尽子规啼”,感知作者抒发情感不同则选景不同的特点,并用不同的声调朗读体会。

(1)赏读“烟花三月下扬州”。

(预设: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李白与孟浩然的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作者倍感赏心悦目,而且孟浩然的这趟远行是游历而非贬官,所以是一次愉快的送别。选用“烟花”这个意象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朗读时用明朗轻快的语调读。)

(2)赏读“杨花落尽子规啼”。

(预设:杨花,即柳絮,杨花在诗中常代表离散的意象,如苏轼就有一句词是“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子规即杜鹃鸟,用的是子规啼血的典故。相传,西周时蜀国的皇帝望帝杜宇在失国之后悲伤而死变成了杜鹃鸟。它的叫声非常凄厉,据说能啼出鲜血。因此,提到子规,表达的感情是悲哀的。杨花落尽子规啼正是江南暮春时节,而作者于江南暮春姹紫嫣红,百鸟飞舞,隐含夏意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中,独选杨花和子规,是因为这两个意象能恰如其分地表达作者此时的心情。这种艺术手法就是寓情于景。朗读时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读。)赏读时,每一句要结合赏析读,赏读结束后,教师做简单总结,再让学生对比读,领悟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2. 赏读“明月”。

教师引导学生从月亮的外形,颜色,变化规律等方面说说对这个意象的理解。

如:从月的圆缺变化规律方面,劝慰朋友看淡人生坎坷,人生如月,有对圆满的希冀,就有月盈则亏的遗憾。

3. 在饱含情感的背诵中结束新课。

五、板书设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直抒胸臆 愁心

寓情于景 杨花 子规 明月

(教后反思)

根据课标对古诗文学习的要求,这首诗歌我采用在朗读中赏析,在赏析中朗读的方法,指导学生逐步读出节奏、语速、声调,在韵律的变化中感知诗歌内容,在赏析中体会情感,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在字词教学中,“夜郎”的“郎”是学生的易错点,我只是采用常规的强调,还没有找到一个符合这个知识点的课堂占时恰当又实用的方法。

(名师点评)

杨敏娜老师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教学设计》,积极倡导新课程理念,教学设计实中见新。

一、课程理念贯穿始终

教育便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设计实中见新

教师指导学生实实在在朗读,在朗读中赏析,在赏析中朗读,指导学生逐步读出节奏,语速,声调,不仅读内容,更是读情感,在赏析中体会情感,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实实在在“品读”,品读“愁心”;实实在在“赏读”,赏读手法。朗读始终贯穿其间,注重起承转合,显示出了高超而巧妙的设计思路。本设计最大的创意是难点的处理:对比学生熟悉的“烟花三月下扬州”和“杨花落尽子规啼”中的意象,多角度赏读“明月”,让诗歌融进生活,让学生领悟诗歌中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稳中见活,让学生领悟“一切景语皆是情语”。如果说,有一点问题值得商榷的话,就是教师指导“学生用手掌击桌代表平声调,食指击桌代表仄声调”这样的一种形式依据在哪里,倒是值得商榷和探讨。我认为可以使用击单掌和击双掌的方式来实施这样的教学方法,这样也许会更好些。

(崔益林点评)

(作者简介)

杨敏娜,岐山县七〇二学校语文教师,县级教学能手,校级先进工作者,担任校园文学社主讲老师。2018 年为全县教师做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培训,有多篇论文获省、市、县奖项。2016 年,辅导学生参加“语文报”杯书信大赛,获指导教师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