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师工作室发展报告·南通样本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名师工作室:教师专业成长新平台

——全国名师工作室发展报告

蔡 可 刘立峰

新世纪以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教师的专业化是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最关键的要素。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工作中,各地开展了多方面的探索。校本教研与培训、省市县一级的骨干教师培训以及国家级培训计划实施的“继续教育培训”成为新世纪教师专业发展最基本的路径;各种学习团队、科研社团、“教育科研沙龙”等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载体,其专门的主题策划、严密的活动安排、丰富的资源支持、强大的专家阵容,形成了一个个相对高端的教师学习型、研究型组织,有力促进了教师成长。随着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科差别不断显现,教师发展个性化程度越来越深,原有的许多培养路径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教师成长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名师工作室机制逐步得到倡导,并开始走向教师专业化培养工作的前台。

一、名师工作室的发展轨迹与存在意义

上海市原卢湾区教育局开全国风气之先,于2000 年9 月8 日印发了《中共卢湾区教育局委员会卢湾区教育局关于建立“名师、名校长工作室”的通知》。这一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教育系统“名师工作室”这一新生事物正式面世,卢湾区也因此设立了目前可查的国内最早的名师工作室。接着,上海其他区教育局也相继成立了区级“名师工作室”“学科首席教师工作室”“优秀青年教师协作指导组”等优秀教师培养团队。不久,江苏、山东、福建、安徽、河北等省市教育行政部门也相继出台了《名师工作室发展、建设与管理的办法(试行)》等政策,对名师工作室的基本性质、建设目标、工作重点、组织建构、基本职责、保障机制等做了相应规定,名师工作室的相关机制得以逐步完善,具备了明显的组织特征。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0 年10 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明确提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纲要》

专门辟出章节部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出“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的要求。名师工作室呼应了《纲要》要求,它的出现、扩大与发展,为教师专业成长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成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具体而有力的新范式。它的壮大与发展,势必诞生一批具有较高理论建树、创设自成体系教育流派、中外知名的“教育大家”,教育教学风格鲜明、教学业绩卓著、在全国全省有广泛影响的“教育名家”,培养一批教学主张和教学实践自洽和融、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教育专家”,形成一支学有专长、教有风格、研有建树、师有魅力的“教育名师”团队,有力推进教育事业优质发展、特色发展、跨越发展、持续发展。

名师工作室具有充沛的教育科研能量和巨大的人才培养潜力,它的发展对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重大意义。

1. 精进专业,促进名师自身跨越发展

名师工作室的成立和运作,为领衔名师本人个性化教育思想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长土壤。借助名师工作室群体的智慧、同伴的互动,领衔名师的教育主张可以拥有更加宽广的实践舞台,形成强大的案例支撑,为进一步发展这种教育思想提供丰富的现实注脚;而工作室活动的正常开展,尤其是学习制度、研究制度等的确立,能廓开成员的理论视野,从而为自己的教学主张找到更精准的理论基石,使自己的实践探索更有张力。

2. 共研共进,带动志同道合者抱团发展

美国学者帕克· 帕尔默:“共同体是个体内部不可见的魅力的外部可见标志,是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与世界联系的交融。”(《教学勇气——漫步教育心灵》)工作室能将一批志同道合者用相对一致的思想纽带联系起来,让大家获得丰富的学习机会,高效率地积累更为丰富的教育经验,相互支撑、相互依靠,实现资源共享、智慧互补,促进所有参与其中的教师不断提升教育理念,改进教育实践,提高个体专业化水平,不断丰富和演进教育路径。

3. 集中攻关,研发高质量的教育产品

随着教改不断深入,许多改革创新和攻关项目仅依靠个人的力量已经越来越变得不可能。在领衔名师的组织和引领下,名师工作室更容易形成1+1>2 的协同效应,体现出强大的创造力和集中攻关能力,开发出更多的高质量的优质课例、活动设计、特色课程等教育产品,体现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顺应新时期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而名师工作室和个体也可在攻关与开发中获得不断成长的机会,有助于提高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的档次。

4. 辐射引领,营造良性生态的研究氛围

名师工作室最有价值的资源之一是“名”,领衔名师及名师团队,对广大教师、尤其是相同或相近学科的教师,具有与生俱来的的榜样示范作用。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组织和支持下,名师工作室的各种活动都能成为引领普通教师成长的重要资源,其影响力会辐射到周边学校、辐射到更广泛的教师群体之中。其教育研究成果,对一个学校、一个地区乃至更广范围的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利用价值。

5. 提炼升华,成就新的教育发展范式

名师工作室自身是一个具有生命特征的组织,在与环境的不断互动中,工作室自身也在不断调整适应、发展成长,从而形成一种新型的发展范式和系列样式。一是在培养优秀教师、名教师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和形成高效率的教育人才培养范式;二是在组织教师开展教育实践和课题研究的工作中,逐步探索和形成高效率的教育科研范式;三是在开发创新教育产品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和形成高效率的项目研发范式。

6. 提质增效,拉动教育质量科学提升

教育领域的实验和改革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教育质量的有效提升,促进学生发展。名师工作室机制,充分利用来自民间的变革创新动力,培植和发展来自一线的教育主张、教育理念,丰富各种顺应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的实践探索,启动的是一场自下而上的教育改革浪潮。一个个工作室力量汇聚起来,就能够形成新的教育改革局面,从最基层、最细节的地方改革教育现状,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

二、名师工作室数据分析与运作现状

大数据时代,人们需要对浩繁的数据进行系统定量分析,进而从中寻找规律。从2012 年1 月1 日到2013 年12 月31 日,利用两年时间,根据在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谷(www.google.com)的搜索梳理,得出了名师工作室活动开展以来的一些关键数据(本数据由北京语通学人教育科技中心提供)。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严肃性,我们搜集到的信息主要来源于教育主流媒体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网站等,信息内容不包括名师工作室尚未开展的各种活动。

1. 按全国区域样本点细分

数据搜集涉及28 个省区,158 个地市级,691 个样本点。其中,江苏11 个城市121 样本点;浙江11 个城市79 个样本点;福建6 个城市64 样本点;安徽15 个城市52 样本点;广东10 个城市49 样本点;河南10 个城市44 样本点;四川10 个城市43 样本点;湖南5 个城市39 样本点;吉林10 个城市38 样本点;上海市7 个城区22 个样本点;山东7 个城市18 个样本点;甘肃1 个城市17 样本点;辽宁6 个城市16 个样本点;新疆3 个城市15 个样本点;云南7 个城市15 个样本点;湖北6 个城市12 样本点;北京7 个城区9 个样本点;重庆4 个城区8个样本点;黑龙江3 个城市7 个样本点;陕西2 个城市5 个样本点;贵州2 个城市4 个样本点;天津、广西、江西都是3 个城市3 个样本点;青海1 个城市2 个样本点;内蒙古、宁夏、河北都是1 个城市1 个样本点。江苏、浙江、福建、安徽、广东位列前5 强,其中江苏“一省独大”,符合公众对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基本认知——教育发展程度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依次减弱。

2. 按照省(市、区)样本点细分

按市、区比较,在158 个地市级单位中,样本点在10 个(包含10 个)以上的城市区有21 个,分别是:江苏泰州市(34)、湖南长沙市(33)、河南郑州市(29)、四川成都市(26)、江苏南通市(18)、甘肃兰州市(17)、江苏无锡市(17)、广东深圳市(16)、福建福州市(14)、福建三明市(16)、吉林长春市(15)、江苏苏州市(14)、浙江绍兴市(13)、浙江温州市(13)、浙江台州市(12)、江苏扬州市(11)、上海徐汇区(11)、新疆克拉玛依(11)、安徽亳州市(10)、浙江丽水市(10)、江苏常州市(10)。说明:江苏、浙江和福建的名师工作室发展是高起点和均衡的,各城市“遍地开花”。有的省市的名师工作室则集中于省会城市,其他一般地级市则较少。

3. 按学科分布分析

根据“教基〔2001〕28 号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和“教基〔2003〕6 号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设置的参照学科和关键词分布如下:语文(小学114 个;中学104 个)、数学(小学93 个;中学56 个)、外语(小学17 个;中学30 个)、思想品德(32 个,包括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历史与社会(25 个,包括历史、地理)、科学(80 个,包括生物、物理、化学等)、体育(8 个,包括健康)、艺术(26 个,包括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6 个)、信息技术(8 个)(这里不包括“地方与学校课程”)。同时根据实际需要设计5 个关键词,校长(30 个)、班主任(8 个)、心理健康(3 个)、职业教育(14 个)、学前教育(29 个)。语数外等主要学科占所有关键词的比重约为60%,语数外三科(414个)占一半以上,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科学等次之,体育、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最少,可见名师工作室的活跃与否也与所在学科有一定关系,这可能与考试指挥棒有关。

4. 综合指数分析(以省为单位)

名师工作室的分省数量以2012 年和2013 年两个统计年度的统计数据为参照;指数设计中“所在省区人口数量”数据来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家数据的2012 年度人口数据(2012 年度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数),均设定“1000,0000”人为考量参数值。

1

2

这个数据更直观地说明了名师工作室的样本点基本是呈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排列的,如果按照指数排名,情况则又有了新的变化。依次排名, 江苏98.37, 吉林97.68, 浙江92.05, 福建90.40,上海87.91, 安徽46.49, 北京38.49, 湖南33.58, 新疆33.24, 甘肃,32.53, 四川28.88, 辽宁26.06, 广东22.85, 河南18.73, 青海18.06,天津16.85,云南16.64,重庆14.31,黑龙江13.28,湖北12.92,山东10.81,宁夏6.94,陕西6.73,贵州4.74,江西2.97,广西2.90,内蒙古2.65,河北0.76,山西、海南、西藏为0。

从各省名师工作室发展指数的排序和各省名师工作室数量可以看出,无论从样本数还是指数看,江苏、吉林、浙江、福建、上海、安徽、湖南和四川八省市都位居前十一,说明这八个省市的名师工作室发展水平是走在全国前列的;两种排列方式中江苏省都排在了第一位,和民间所说的“中国教育看江苏”的现象是吻合的;在两种排列方式中都在前十一的北京、甘肃、广东、河南、山东和新疆,在排名顺序上各有出入,是我们关注的对象。如果按照全国平均指数27.86 来衡量,可以发现发展指数高于27.86 的有11 个省市区,发展指数低于27.86的有18 个省市区,从数量上分析,纳入统计的28 个省区大部分地区名师工作室活动还处在探索阶段,亟待指导。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名师工作室日益走向成熟,有效带动了学校、区域教研活动的蓬勃开展、学术研究生态的不断优化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办学综合效益提续表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 助推一线教科研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

领衔名师的教育思想有了名师工作室这一平台,获得了更多的实践路径和更广泛的实践机会。一方面,各种正式的研究活动搭建了学校教育研究活动的框架,专业读书活动、定期会课活动、定量作业递交与评改活动以及各种沙龙、座谈、研讨、报告等,有力地支撑起学校教研、科研活动;另一方面,在正式活动这个框架的指引下,工作室成员以及其他相关的教师获得了研究、思考、实践的更多触发点,平时的教育实践在更深层面上受到了科研活动的影响。非正式的教育研究活动在许多地方日益渗透到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的科研含金量得到提高,更具有活力。

2. 促进基层教育研究内涵质量不断地提升

共同的理念让一批志同道合者凝聚在一起,它丰富了课程体系。

他们不断创新课堂设计、课外活动设计,催生了一批优质课、教科研成果,构建了新的课程系列。优质课例的不断聚集、连缀、融合、互生,使不少工作室逐步形成了具有工作室特色、学校特色、地域特色的课程系列,渗透到学校或地区课程框架之中,为丰富学校特色课程做出了贡献。它优化了新的教育主张。许多特定的教育主张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内涵不断得到丰富,细节不断得到打磨,许多原本模糊的概念、方法、理论得以逐步廓清。它孕育着新的教育流派。具有相似特质的名师工作室在互动和交流中不断碰撞,汲取新营养,在保持个性的同时,一些符合时代特征和需求的共性的特征逐步形成并被提炼出来,教育流派就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得到孕育、发展,乃至悄然成形。

3. 引领广大教师专业化团队化发展

定期活动使领衔名师的研究成果以更便捷的渠道得以传播并不断发展,不断走向新的高度,工作室自身的不断发展,其实就是领衔名师带领每一个成员共同的发展。新生力量在这一过程中,有更多的机会得到专业化引领,具备更高的发展质量。正像美国教育家托马斯·J· 萨乔万尼所说:“共同体是由于自然的意愿而结合的对一套共享的理念和理想富有义务的个人的集合体。这种团结和约束的紧密性足以把每个人从一种‘我’的集合体改造成为一种集体的‘我们’,作为‘我们’,共同体的成员们是紧密编织而成的富有意义的关系网络的一部分。”工作室的成功运作以及工作室成员的不断成长,对其他的教师具有强大的榜样示范作用,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得到了有效激发。

4. 形成更生态更优化的教育教学学术氛围

领衔名师一般来自基层学校,其教育思想和工作方法具有肥沃的土壤和强大的现实生命力,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适应性。与某些自上而下的科研方向相比,更具有现实生命力,也为当地教育科研活动注入了鲜活的元素。领衔名师的研究方法、工作态度诞生于现实的教育教学工作,对于同为一线教师的其他成员更具有学习借鉴的榜样价值。将这种研究方式、工作态度传递给成员,传递给圈子内外的相关教师,能有效放大高质量的研究活动,形成更加富有活力的研究群落。活跃在全国各地的名师工作室,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地域特色,已经形成了教育科研的魅力大花园,构建了新时期教育研究百家争鸣的良好生态;许多教育科研中的研究热点,借由名师工作室机制扩散和发展为研究热区,热区的不断扩大发展形成了诸多热区之间的交集,进一步触发了新的研究热点、热区,不断孕育着新的研究方向。因此,名师工作室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当前基础教育科研领域在全国各地的基础布点。

三、名师工作室的发展走势

新生事物因其“新生”的特点,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而名师工作室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还不够平衡,内部运行机制还存在着种种问题。站在时代的高度,用国际的视野来考量名师工作室的发展,会呈现如下走势。

1. 更深入,更专业

名师存在的意义在于其“专业”,“专业”是名师工作室站稳脚跟的最基本的资源。因此,名师工作室的发展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离开专业的研究和探索。只有对本专业涉及的各种知识、能力、技能、细节有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把握,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环境变化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自身的演变中逐步发展壮大。

2. 个性化,特色化

大多数名师工作室都是以一种教育主张、教育理念作为纽带,来凝聚科研力量、指引科研方向。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工作室成员在共同教育理念认同的同时,会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思考,其研究的兴奋点也会相应有所侧重。名师工作室应该创造条件,帮助成员发展和丰富自己的教育思想,促进各种新观念、新想法向着更科学、更合理、更具有普世意义的方向发展,形成兼容并包的研究文化,构建富有生机活力的工作生态。

3. 团队型,集约型

名师工作室与普通的专题教研活动、教科研沙龙、听课评课活动、论文写评等教师培养模式和教科研方式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其是围绕着工作目标,任务细化、阶段明确、诸多优势平台资源有效集中、同伴互助功能突出,具有集约化的特点。名师工作室要充分认识到这种特点,创新思路,挖掘潜力,充分发挥团队优势,不断提高教科研能力、项目开发档次和人才培养水平。

4. 树旗帜,创品牌

“品牌”是一个团队的灵魂。“品牌”不仅意味着美誉度和知名度,还意味着凝聚力与扩散力,意味着发展的动力。名师工作室在发展的过程中要精益求精,循序渐进地构建属于自己的研究成果、组织文化、工作方式,彰显个性元素,悄然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质,并不断明晰品牌内涵,丰富品牌支撑,形成和提高品牌价值,扩大品牌影响力。

5.信息化,混合式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等政策表明,信息技术“软”环境将成为国家下一步重视的方向。信息化背景下的名师工作室不再是理念和信息的单向传递,而是多点互动、共建共享,在研修中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名师应起到表率作用,带动团队共同发展,实施混合式的研修,将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集中面授与网络研修相结合、专业引领与团队协作相结合,建立持续长效的网络学习型社区,将更有助于教师学习的职业化、制度化、生活化与常态化。

6. 国际化,现代化

名师工作室发源于民间,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但是在信息化和国际化浪潮席卷而来的今天,仅仅依靠个人的、小团体的实践来搞研究,其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名师工作室作为教育科研的先锋队,应该主动顺应当前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主动适应信息时代的特点,充分认识大数据、云计算和网络技术对教育改革发展的影响,研究“慕课”“翻转课堂”等国内外最新的教育改革动向,主动向基于网络和数据的教学研究靠拢,不断提高研究和实践的水平。

四、名师工作室的机制构建和发展建议

(一)完善机制

1. 规划机制

科学规划是确保名师工作良心发展的先决条件。要结合名师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制订名师工作室发展规划。以南通市为例。2006 年,南通市教育局在全市5 万多名教师中,遴选出23 名优秀的具有发展潜质的中青年教师,组成名师第一梯队培养对象。第一梯队的培养以五年为一个周期,于2011 年收官。此后,南通成立了以首期第一梯队培养对象为领衔人的17 个南通市中青年名师工作室,转入新一轮深造。同时,遴选出20 名二期第一梯队培养对象,目前培养已进入收官阶段,合格者将作为第二批名师工作室的领衔人。名师工作室完善了培养的选拔制度、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配套出台了奖励办法;同时,加强培养过程的管理,对培养方案、培养档案、培养经费以及培养对象的跟踪考核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

2. 层级机制

探索名师培养的层级机制,让进入培养梯队的老师不可能“船到码头车到站”,“地平线”一直在前方,一直有更高的目标在招引着他们前行。江苏的名师培养有特定的层级机制:名师工作室领衔人还有市“园丁奖”、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等高层次目标。如果走得更远,省里还会有更高级别的研究所。如李吉林“情境教育研究所”,李庾南“初中数学教学研究所”。名师发展一直有动力指引着前行的路。

3. 管理机制

管理主要是两个维度:一是在岗管理,激发自主和自觉。制定《章程》,提出在岗研修、学习的要求。包括:a 学习读书6 本以上;b 研究。要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专题,持续深入地进行研究,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成果和教育教学特色。c 写作。一是要求经常总结、及时积累,每年须撰写3 万字以上的教育教学文章,其中在市级及以上发表文章不少于8 千字。二是组织管理,强化督促和检查。

每学期都制定工作计划,根据培养目标,排定主要的工作。对每一个培养对象而言,每学期都有“八个一”的要求:一堂公开课、一次学术报告、一次支教活动、一篇核心期刊论文、一次主题演讲、一次专题访谈、一组博文、一次全面展示。对培养团队或导师而言,需将每一个培养对象需完成的任务进行综合,统筹安排相关活动,并有序开展,确保培养对象能在组织的管理下做好各项相关工作。年终,每一个培养对象要接受考核。考核分书面和当面两种。书面是填写考核表,写好总结;当面是每人10 分钟,做好课件,当面向全体导师陈述,并接受导师质询。

4. 导师机制

导师团这一新生的组织由各学科专家、教科研机构专家、高校专家、著名媒体人、国内知名教育专家等组成。作为一个智力团队,它为培养对象提供咨询、指导、诊断、评价等服务,营造了良好的专业滋养环境,属兼职,不定期开展活动。导师团设团部,负责日常名师培养工作。导师培养有两种模式。一是实行“一对一”对口培养,结成师徒,全方位培养;二是按组别团体培养,分中学文科组、理科组,小学语文组、数学组。导师团成员都是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只领取少量的工作津贴,一直是在奉献着,因此他们被评为“感动南通教育先进群体”。

5. 考核机制

对培养对象,实施严格的考核管理。除常规的年终考核以外,主要进行中期、任期考核。以一个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的考核为例。中期考核内容包括:a 确定培养对象的获奖情况;b 学习、工作与研究成果统计(包括公开课、讲座、论文、著作、科研项目等),注明题目及等级;c 个人所带教师团队及其成绩简介;d 自我考核与评价(等第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包括目标达成、思想凝炼、实践建构、风格形成、活动参与、成果呈现等,还有综合评价等第;e个人小结(不少于5 千字);f 相关考核意见,包括所在单位考核意见,专家组考核意见、考核等第。这种考核,是对培养对象的中期回顾和检阅,也是对其下一阶段工作的提醒,目的是确保培养对象能圆满完成培养任务,促进其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二)丰富活动形式

1. 读书学习,偏重跨界厚根基

向培养对象推荐读书,是名师培养的重要内容。一般每年精读5本以上有影响的教育家的专著或其他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同时每年必须订阅5 种以上相关的教育期刊。读书要有配套活动,像读书笔记漂流、读书互动报告,培养对象读书体会交流,写成书面的交流材料,现场交流,导师点评,配专家专场读书报告会等。推荐书目或刊物要偏重于高端,偏重于跨界,而不是一般的教育理念或教学技术类书籍,目的是让教师站到高端,有所创新。

2. 主题研修,走近大师向高端

每年每学期都集中一段时间,或一周,或十天,开展主题研修活动。这种活动,主题要鲜明,可以就名师阅读、课堂风格、教学改革、课题研究、教学主张提炼、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等专题开展研修。同时要走近大师,有两种途径:一是“高校再读”。即每年利用暑期(一般为暑假刚开始时),组织培养对象专程赴有关高校接受著名教授和专家的面授,让大学教授、博导为大家作报告,拓宽大家的视野。二是“大家讲坛”。即不定期地邀请教育专家、知名教授及著名特级教师来为培养对象上示范课和讲学,让培养对象获得很好的学习和精神享受,促进其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古语云:“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唐太宗《帝范》卷四)让培养对象与大师近距离接触,是为了让培养对象走向前沿,走向高端。

3. 话题研讨,激活智慧育深刻

名师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相互间的切磋和研讨,这样可以提升他们的智慧品质,能更好地实现各自的提升与进步。要经常组织这种沙龙活动,选择诸如“教育细节与教育理念”“‘?’与教学”“教育:

超越知识的智慧”“享受教育”“课堂教学:师生生命的交响曲”“解读‘名师’,感悟成功”“可持续发展:中小学教师的自我超越”“和谐:课堂教学的生命化追求”“中小学教师生命发展”“我心目中的课堂教学关键词”“我心中的一个教育隐喻”“我的职业幸福观”和“我说教师的尊严”等话题。或涉及对教育教学领域中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及其实施操作的艺术和途径的探讨;涉及对名优型教师及一般教师成长与发展规律和相关机制的探讨;甚至是对为师的职业观、人生观的探讨。话题研讨,意义在倾听、在吸纳、在思辩,可以帮助培养对象走向开阔、走向深刻、走向科学、走向建树。

4. 课题研究,引向专业聚核心

有了个人的教育教学研究专题,培养对象个人才能在岗持久深入地研究,进而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科研特色和获得丰硕的研究成果,更好地促使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帮助培养对象提炼和确定个人的教育教学研究专题,申请为课题进行研究,教科研部门可专门为名师培养对象设立“青年专项课题”,为他们的课题研究开绿灯。

这样,每一个培养对象都有自己的科研课题,结合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尤其是结合自己的教学主张开展扎实的研究。美术教师陈铁梅是南通市首批第一梯队培养对象,她的课题是“审美人生教育”,这是她的教学主张,也是她的主攻方向。培养对象王笑梅不仅一直有自己的课题,而且其研究在逻辑上形成了由浅入深、逐步深入的系列:生命语文研究→生命化校园研究→生命化理念下学生美育课程建设研究,让自己的教学个性不断彰显和深入,让自己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和升华。

5. 个别访谈,解决困惑拨航向

定期访谈是名师培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导师与培养对象面对面的对话。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说:“没有一种方式,比师生间的对话更能够提高沟通能力,更能启发思维技能。”导师与名师的这种对话同样对培养对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它针对个体,是一对一的评价和会诊;它针对过程,是即时性的点评的指点;它集中专家智慧,解决培养对象的个性问题。个别访谈一般采用“现场诊断”的形式,首先,培养对象对自己的过程性工作进行汇报,梳理出自己的成长轨迹,提出自己的困难和困惑;导师再结合培养对象的发展规划进行评点,对其发展轨迹进行修补和微调,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点拨,对其今后的工作进行指点。;最后,其他导师进行补充。个别访谈具有仪式感,所以很慎重,也很庄重,类似于行政工作上的“集体约谈”。导师们直面问题,措辞都比较尖锐,毫不留情面,常常上纲上线,而且时间整整半天,所以培养对象会产生比较强烈的震撼,那些参加谈话的工作室成员也往往是面面相觑。

6. 会课活动,养就个性炼主张

作为优秀教师的成长及“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应该始终在课堂,名师培养最重要的活动是会课活动。为此,每学期都要组织一至两次集体会课活动。会课的形式有:培养对象全体参与的大组会课、按中学和小学(含幼儿园)学科组的分组会课、邀请著名的特级教师或优秀教师共同参与的会课、请培养对象与团队成员同台参与的师徒会课等。每次会课都有研究的中心,还都要组织相关的说课和评课活动,评课专家由导师团导师担任,也会特聘一些学科专家。会课要进行全程录像,会课后,执教者要整理出课堂实录,请导师对其教学流程进行点评,编成专辑《中青年名师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在一定范围内交流。比较成熟的则推荐到报刊发表。

7. 专题演讲,增强自信激动力

在西南联大时,闻一多的教学就是做演讲,这鼓动了一颗颗年轻人的心。优秀教师的成长及“可持续发展”,需不断的激发其内心的教育激情和追求,同时还要帮助他们不断地提炼和总结自身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在培养对象中经常举办相关的演讲交流活动,会让培养对象找到激情、找到自信,激发前行的动力。演讲也是一种交流,从别人那里,培养对象们也学到好多东西,促进自身的成长。演讲活动要呼应成长节律,要带有研究探讨的性质。如以“教育:我心中的理念与追求”为主题开展演讲,正是为了让培养对象有更明确的成长方向。对每次专题演讲的演讲稿,要认真准备、精心修改并汇编成专辑,在培养对象及一定区域的老师中作进一步的展示与交流。还可组织培养对象中的杰出者巡回演讲,树立新典型,传播正能量,进而完善区域的教师队伍建设。

8. 异场交流,拓宽视野显活力

作为一个学习型、研究型的组织,名师培养团队的学习应该是开放、多层面、多视角的。名师培养团可组织成员参观考察“名校”,感受“名校”文化,听取学校介绍,拜访部分著名特级教师和全省的名校长,观摩学科的课堂教学,与执教老师和其他青年教师进行了座谈交流;可组织跨区域交流,组织培养对象赴外县市进行交流、学习活动。根据培养对象的不同类型,可以分别选派相关同志参加各种类型的高级研修,促使他们成长。如“长三角优秀校长高级研修”“国培学科工作坊坊主高级研修”等。有条件的还可选派出国进修,分期分批让每一个培养对象都能在培养期内到加拿大、英国、新加坡等教育先进国家参加培训,亲身经历异域教育,形成教育的超前思维。丰富多彩的异场交流,会让培养对象眼界大开、思路大开,其理念和策略也就有了高度和厚度。当然,活动回来以后,要进行专场汇报活动,扩大其受益面。

9. 团队延伸,注重拓展与带动

名师工作室成员也要以“工作坊”的名义建好自己的团队,有什么活动可以邀成员参加。平时,“工作坊”本身也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曹群工作坊”,就着力构建美美与共的研修团队,用心计划,精心设计,全心投入,真心分享,通识阅读,抱团发展,最后升格为教育部专设的“乡村教育工作坊”。“丁卫军工作坊”最大特点是成员大多是农村教师,视野比较狭窄,眼界不够宽阔,也因此而缺乏自信。工作坊活动特别多,规格高,团队成员与名家面对面,打开教师们的眼界,拓展他们的视野。每次活动,工作坊成员与名师同台献艺,或者接受名家指点,给教师的职业履历中添上不寻常的一笔。工作坊还想方设法带着团队成员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外省名校讲台上展示自己的教学风采,让团队成员获得更好的锻炼,点燃他们继续前行的激情。

10. 支教帮扶,注重辐射和影响

名师培养绝不止是培养名师,而是在他们成长的同时,更好地发挥其辐射影响作用,带动更多的老师一起成长。名师工作室一项重要的活动是支教帮扶。一是送教到乡镇。以李凤老师为例,先后在如皋的江安初中、如东的景安初中送教下乡,每一次送教不仅是一次展示,更是一种磨砺,是一种挑战。每一次展示尽管不完美,但这样的过程,让她的课堂教学日益接近自己“无痕语文”的追求。二是城乡教师手拉手。选择几所乡镇学校的弱势学科,由几位农村教师自己执教,培养对象逐一点评,并放样上课, 然后大家坐下来研讨。这种活动,对一线老师帮助特别大。三是联系蹲点学校。排出相对薄弱的学校,分配相关名师定期去听课、调研,协助学校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办学实效。四是外出支教。名师工作室先后多次赴陕西咸阳、甘肃白银、新疆克拉玛依和伊犁进行短期支教,在当地引起轰动效应。五是挂职锻炼。挂职包括本地的和外地的。

11. 论文写作,适时总结和提炼

罗素在《教师的作用》中指出:“真正具有教师气质的人更希望在自己的著作中长存,而非依赖自己的躯体。精神上的独立感对于教师履行职业至关重要,因为他的职能在于传授知识、培植理性,以形成公众舆论。”要有明确的写作与发表的数量要求,让他们把写作当做生活的有机组成,要善于联系、联想,寻找写作源,把阅读和写作联系起来。为帮助其迅速提高教育科研论文写作水平,可以专门邀请教科研刊物、出版社的有关专家为大家做关于教育科研论文写作方面的专题讲座,请知名教授及著名特级教师,就如何写作与如何做学问和培养对象进行面对面的对话和交流。为增加发表机会,还可建立自己的会刊。培养周期结束前,可与专门的出版社联系,出“通派名师系列丛书”,让培养对象出专著。

12. 建好博客,融入数据大环境

现在进入了“互联网+”时代,我们必须主动适应,娴熟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更新教学手段,不断适应现代教学要求,始终站在教育改革的潮头。名师发展绝不能居于狭隘,大数据时代一定要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优势,既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化自己,又把自己置于大数据之中,不断锻造、不断淬炼。所以,每一个培养对象都必须建好自己的博客,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阅读他人的思考和成果。要做好博客的维护工作,及时更新,及时融入讨论,在交流中丰满自己、提升自己。当然,培养对象要表达真理,做一个负责任的表达者。

13. 全面展示,系统梳理和提升

名师工作室管理周期结束,要开展个人展示,称之为“个唱”活动。活动一般由导师团和当地教育局联合主办,由名师所在单位承办。对名师而言,主要呈现“五个一”:一堂代表课,一份主题报告,一套展示资料,一次论证研讨活动,一份成果集;对组织者而言,做好“四件事”:活动材料汇编,参加对象的落实,专家的邀请和接待,后勤的保障。展示是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是一次检阅,更是一次深刻的反思和全面的提升,便于今后更多地自主开展活动,并带动团队成员共同成长。

21 世纪的今天,在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的中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更多的名师支撑。名师工作室的建立,改变了过去作坊式的“师傅带徒弟”的套路,也不是轻松散漫的“教学沙龙”,而是有明确目标和管理制度的研训组织,为名师搭建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创造了更好的工作环境。“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名师工作室是教师成长的新范式,它的成功运作,立足于高远的专业发展追求、尊重多元发展的目标;依托于丰富的、符合教学研究实际的工作载体,有效地利用了各方面的资源,其专业研究的带动力、影响力不断得到加强。这种组织对教育未来的发展,必将发挥出更多更大的作用。

(蔡 可 北京大学国培项目教学总监,首都师范大学博士

刘立峰 南京师范大学访问学者,《名师成长研究》编辑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