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少堂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映日荷花别样红

2002 年,中国语文界发生了一件引发轰动、颇具意义的大事。这件事和程少堂有关系,且不是一般的关系。因为这件事的主角正是程少堂。而他可能此前和此后一段时间内并不知道,确切地说是完全没想到,这件事后来会升级为中国语文界的文化事件,给中国语文界带来重大影响。说他不知道、没想到后来的影响,是因为这件事并非他特别蓄意为之,他不过顺势而为罢了。什么大事呢?就是2002 年4 月11 日,程少堂在深圳中学主讲了一堂课题为《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的全市大型公开课(以下简称《荷花淀》)。

对,就是那堂著名的《荷花淀》——语文味的发轫之作!

实话说来,对于广大语文教师来说,《荷花淀》这篇经典课文,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很多名师和网上能看到的课例,其教学设计无一能跳出人物、情节、环境等小说三要素这一框架,仿佛一篇小说如果不讲三要素,就没什么可讲了,无论这篇小说多么经典多么有特色。如此三番五次地重重复复,大家对孙犁的这篇被誉为“诗化小说”的《荷花淀》也真是多少有点审美疲劳了。然而,程少堂的这堂《荷花淀》却实在是与众大不相同。

《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看看这课题,“另一种眼光”“中国文化”真是足够吸引眼球了。以往的《荷花淀》课,从来都不曾越传统雷池半步,概括情节、分析人物、淀上风光,最后无非就是回到战争、爱国、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等等一类中心主旨上,除此之外,难道还有“另一种眼光”

吗?《荷花淀》里竟还藏着“中国文化”?有的。

当你一口气看完程少堂《荷花淀》这篇万字课堂教学实录,会有一种痛快淋漓、欲罢不能之感。将中西文化进行比较的开场白,这是任凭谁都想不到的课前开场啊,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确切地说,是不知道这个开场白与小说《荷花淀》的教学究竟有何关联,读罢立马有一窥堂奥的冲动。接下来的把小说改写成诗歌,品味人物之间的对话和细节,用海明威《老人与海》中“可你就是无法打败他”

这一名句结课等诸多设计,新意迭出,亮点闪烁,让听者脑海中不断浮现出那片沁人心脾的荷花淀以及淀上美丽的水生嫂们的倩影,令人心旌摇荡。

多少年来,孙犁这篇被誉为诗化小说的《荷花淀》,在语文课堂上都因小说三要素的传统枷锁被禁锢得诗味全无。是程少堂用“另一种眼光”睥睨过去的“同一种眼光”,洞开了《荷花淀》一派全新的天地,让我们领略了《荷花淀》真正的诗情画意,更让我们读出了其中的文化意味和哲学意味。我们从中可以强烈感受到,程少堂通过这篇诗化小说传达给学生的,绝不仅仅囿于什么小说三要素这么简单,也不仅仅是告诉学生中国人民有多么勤劳、纯朴、勇敢、坚强。他的《荷花淀》一课更要向学生推送的是“中国文化的中和之美,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审美观念,它的基本思想是教人处理好人与自然、人和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使之处于协调状态,也就是教人学会诗意地生活”。此外,这一课通过让学生思考海明威《老人与海》的名句“人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但就是打不败他”,让学生学会比较中西文化观的不同,从而真正涵养文明气质,丰富生存智慧,提升人生境界。如此看来,程少堂的“另一种眼光”里蕴藏着太多的语文心思和人文情怀,远非传统语文教学《荷花淀》可比啊。且不论这第一印象和最初理解如何,程少堂的天马行空,为语文味课堂呈现出的大气象,已将读者深深吸引了。

这堂《荷花淀》的横空出世,一举轰动了中国语文界。这是发现语文新大陆的第一课,也是本世纪最初十年中国语文界影响最大的课之一,甚至很可能是影响最大的一堂课,不仅是名课,而且是超级名课。这堂公开课以及它的课堂教学实录在语文味网站一经发布,旋即在中国语文界产生了风暴般的巨大影响。程少堂之后在全国各地讲学,经常碰到有语文教师跟他说,他这堂《荷花淀》不是一般的精彩震撼,以至于反复看了好多遍这课的教学实录。拒不完全统计,至今在全国各大教育网站看过这个课堂教学实录的老师已超过10 多万人次,仅在中国最大的专业教育网站K12 语文论坛,就有超过5 万人次的浏览量。单单这个数字,就足以证明这堂课的意义之大、影响之广了。也就是在这次讨论中,有老师用“文化语文”来概括语文味的内涵以及程少堂的课例的基本特征。更有著名大学教授、海外学者如方帆博士(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曾任美国加州教育厅“中小学生中文课外阅读书目”编审委员,并主编旧金山校区的高中中国语文课程和课本,后任美国加州旧金山公立林肯高中双语系主任,2001 年获“加州最卓越教师奖”)和国内一线名师直接用“语文味派”来指称程少堂的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而这堂课所引起的多家媒体的广泛讨论,也是弹赞皆有。比如,K12 论坛上就出现了很精彩激烈的热议,这里仅举几例便可见一斑:

Sunny2226 虎头:

同一块布料,在裁缝的手里做出的是服装,从大师手里出来的是艺术品!

教书的技艺在这里分野,教师的内涵在这里定格。

折中是多余的。

程老师的荷花淀留下了强烈的震荡。

海滨故人:

听程老师的《荷花淀》令人恍如来到曲曲折折的荷塘,弥望的是浸透了中国文化的“荷塘月色”。感谢程老师给了灰暗的语文一片朗朗的月光。让我们找到了回家的路。

七大山人:

退一步说,程氏《荷花淀》即使真的忘了语言训练或什么真正重要的东西,就一定可以指责吗?不!一节好课就是一个有机的艺术品,评价一节课,首先要明确讲课人的目的,对一节引起轰动的有个性的课而言,对它的目的,最好宽容些,审美些,抱着“趣味无争辩”的态度,否则,我们的评价就会南辕北辙,自说自话。

七大山人:

姑苏钓客于2004-12-14…19:51…在大作中提到:

认真看了程先生的课,也看了一些讨论。我佩服程先生的文化底蕴,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学生肯定能学到不少,至少会记得这堂课。只是觉得语文课不是文《》

化课,这样上了偏离语文教学的轨道,就不是语文了。

岭南闲樵:

怎样才算没有偏离语文教学的轨道呢?偶尔偏离又有何不可呢?

……

不难看出,K12 论坛上这些热议中的一些用词,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描述出这堂课的品位和魅力之所在了。比如“艺术品”“震荡”“中国文化”“回家的路”“有个性”“审美”等;而“偏离轨道”“不是语文”等字眼又说明了这堂课的确是打破传统,不走寻常路,在某些人看来是一个离经叛道的另类存在。其实不妨说这种另类本身就是魅力,于是这堂课因另类魅力“引起轰动”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用程少堂自己的话说,一堂课讲完后有四种结局:一是大家都说好,这样的课不多;二是大家都说不好,这样的课不少;三是无声无息,这最可悲;四是引起争论,这种局面最好,因为激活了大家的思维。他的公开课常常追求这最后一种境界。显然,从《荷花淀》之后引发的热烈大讨论来看,这堂课已然达到他所追求的境界了。然而赞也好,弹也罢,最后形成的一个不争的共识就是,这堂课被语文界业内专家学者公推为我国新课改后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代名课。

2006 年6 月,由教育部语言文字报刊社、《语文建设》编辑部组编,教育部语文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新课程语文教师读本”《高中语文新课标新课程新课堂》

一书问世。这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高中语文新课标解读》,一共七篇文章,作者都是教育部语文课标组研制新课标的专家;第二部分为《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的特点与使用》,一共五篇文章,作者是全国五套高中语文教材版本(人教版、语文版、苏教版、山东版、粤教版)的主编;第三部分为《高中语文新课程新课堂教学案例》,这一部分从全国各地精选了六篇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程少堂的《荷花淀》被作为“新课改中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课例”放在第一篇。由此可见这堂课在本世纪初的影响之大与广泛。

不过,对这堂课“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典型课例,在一定范围内被认为代表了新课程语文阅读教学追求的方向”的看法,程少堂本人并不认同,岂止不认同,甚至坚决反对。原因如次:第一,他讲《荷花淀》,仅仅就是要面向深圳市全体中学语文教师讲一堂大型公开课,当时没想到什么新课改,更谈不上印证课改的什么理念,他就是想通过这堂课来尝试语文教学如何教学出语文味,就是想通过这堂课来尝试一次“表现性”教学——通过这堂课来“言志”“抒情”,通过这堂课与世界对话。程少堂在1980 年代做中学语文教师的时候,就是这样教学的,只不过这一堂《荷花淀》,他教学中的这一特点更加鲜明突出,教学思想、教学艺术更加成熟,如此而已。第二,《荷花淀》是高中课文,程少堂讲《荷花淀》的时候(2002年初),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改才刚刚开始不久(2001 年秋季学期),他和义务教育阶段的一线教师一样,对课本最厚、但课标最薄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还相当陌生。而按教育部规定,高中阶段首批进入新课改的时间是2004 年。程少堂当时一个人主管深圳市初中、高中语文教研工作。就是说,如果程少堂要想把自己的公开课和新课改挂上钩,他应该上一堂初中语文课才顺理成章。第三,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思想和新课改完全没有关系。实际上,程少堂一到深圳市做中学语文教研员,就想好了要找机会讲这堂课。具体地说,他设计这堂课的教学思路,是在参加深圳市教研室举行的全国招聘考试,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之后,就基本确定了的。第四,程少堂的《荷花淀》一课,当时甚至和他2001 年提出的“语文味”概念也没有太大关系,如果说有关系,也是“语文味”和这堂课有关,而不是这堂课和“语文味”有关。程少堂虽然于2001 年上半年就已经在学术界首次将“语文味”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提出和研究,并以语文味为主题发表了一篇篇幅不长的论文,但当时他对“语文味”的重视多半出自学中文的人的一种本能或直觉,同时隐隐感觉到它和中国传统美学的某种潜在关联,对其深刻丰富博大的内涵,当时实际上还不甚了然。

一线教师和业内著名学者,都不约而同地用“巨大”来形容这堂《荷花淀》

课的影响。成都七中教师母红梅看完程少堂《荷花淀》教学实录,曾在网上发表文章评价称:“这堂课以‘理性为壤,诗性为天’,影响十分巨大,甚至因此形成当代中学语文教学的‘语文味派’。”这个评价意味着,程少堂凭借一人一课,已然成为一个教学流派的发端。

在语文界有广泛影响的著名语文教育研究专家、我国语文教育方向的第一个博士、上海师大王荣生教授,更是把这堂课的教学实录放在其主编的“高中新课程教师教育系列教材”《走进课堂——高中语文(必修)新课程课例评析》一书的第一篇,并对这堂课给出了极高的评价:程少堂的“《荷花淀》课例教学是别开生面的,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力量是巨大的,对教学改革的突破不再是一般的教学方式的变革,而是‘教学内容的创生’。……执教者程少堂老师致力于打破对《荷花淀》解读的常规范式,从文化的视角来解读《荷花淀》,独具慧眼,有所开掘,有所发现,并且,把它们化为课程内容在课堂上进行生动深入的演绎和妙趣横生的展开。这堂课,充分体现了教师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教学理念。在这堂课中,课文《荷花淀》在程老师那里只是教学的一个‘脚本’、一种‘道具’、一个隐喻,教学内容主要是由教师开发出来的。正是由于教学内容来自于教师的开发,渗透着教师的独特感悟、生命体验,因而教学的过程成为教师生命激活、情感荡漾、心灵放飞的过程,也由于教师生命情感和心灵的投入与融入,激发并带动了学生,教师与学生一起进入到一种心智活跃、激情勃发的亢奋状态。于是,教学过程也就成为师生情感交融、智慧展开的过程。教师是课程资源,学生也是课程资源,这一点在这一堂课中得到生动展示。”[1]

可见,十年前这堂课的影响的确非常之大,地位非常之高。连批评这堂课的学者也不得不认为:“程少堂老师执教的《荷花淀》课堂实录,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典型课例,在一定范围内被认为代表了新课程语文阅读教学追求的方向。”[2]

程少堂《荷花淀》一课的影响不是仅限于它诞生的那几年。十多年过去了,还经常为人津津乐道呢。2015 年9 月中旬,应广东省佛山市教研室邀请,程少堂在高明市给佛山市高中学校语文科组长做了一个应对2016 年国家命题新高考的讲座,佛山市重点中学、佛山一中语文组长在互动时动情地说:“程老师的《荷花淀》一课实录,我反复看了很多遍,而且经常看。这堂课真是开一代新风,且内涵深刻,读之不仅震撼人心,而且启迪心灵,常读常新。”一个月后,2015 年10 月25 日,程少堂应湖南师大文学院邀请,在湖南师大文学院给该院主办的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做了《语文味教学法:一种新的教学语言》的讲座,150 分钟的讲座程少堂讲得激情四溢。程少堂还记得,头天下午他从杭州讲学完飞赴湖南长沙,晚上在岳麓山下离橘子洲头很近的地方(距离一两百米吧),与湖南师大文学院主管副院长以及国培班首席专家、博士周敏教授餐叙。其间,周敏教授特别强调提到:“程老师的《荷花淀》一课实录我看了好多遍,这堂课不仅解读思路很新,而且每一个环节都紧扣文本。”程少堂听后高兴地答道:“常有人对我说你说的这句话呢,周博士不愧为语文教育专业的博士,我今天又遇到一个高层次的知音。”说罢,程少堂拿起茶杯以茶代酒敬了周敏教授一杯。接着程少堂用概括性的语言对周敏教授说了一段他背得烂熟的王荣生教授赞扬这堂课的那段文字的大意。餐后,程少堂独立岳麓山下,寒秋中眺望橘子洲,心中莫名升起一种“怅寥廓”的天地苍茫之感。他想,如今《荷花淀》一课俨然成为他程少堂和语文味的一个标志性符号了,无论他走到哪里,都能凭这一课找到同志和朋友,就像国际歌一样。这样想着,他觉得蛮有意思的。

[1] 王荣生主编.走进课堂——高中语文新课程课例评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7.24.

[ 2 ] 彭金红、黄伟.语文教师与他的课程——试论教师对教科书选文的解读与阅读教学的关系[J].教育科学研究,2008,(4).

面对如潮的好评和如此巨大的影响,作为《荷花淀》一课的主人,程少堂对自己这一课也不无自豪地说:“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诞生以后,不仅成为他个人不朽的代表作,还因此而诞生了一个文学流派——荷花淀派。七十多年来,《荷花淀》成为我国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教学这篇课文的语文教师不计其数。然自2002 年4 月本人的《荷花淀》一课出,余课俱废。”

程少堂甚至调侃道,凡是说喜欢他的《荷花淀》一课,或者说他的《荷花淀》实录反复看过很多遍的老师,都是集真善美智于一身的人,他就能从这个人身上看到中国语文未来的希望。他在《少堂志林》中也曾直言道:“的确,就一堂课而论,在21 世纪最初十年的中国语文界,要找出比这堂《荷花淀》影响更大的教学案例,是不容易的。对我个人而言,它的意义也很大,甚至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我从大学教育学副教授改行做语文教研员,短短几年后就在中国语文界如此快速地获得如此广泛的影响,主要是,或首先是,得益于这堂课。说是‘一课成名’也不过分。”

这话真的不过分。不要说在21 世纪最初十年,就是在程少堂《荷花淀》诞生后第二个十年的今天,你也找不到一堂如此特别具有另类审美的语文课来了。

因为在程少堂以前,在语文新大陆被发现之前,我们所有的教学全都是用“同一种眼光”打量孙犁的《荷花淀》。孙犁要感谢这堂《荷花淀》赋予了他这篇诗化小说以新的意味,中国语文要感谢程少堂丰富了语文新的内涵。这堂课不仅是语文味教学流派的开山之作和最重要的“第一课”(说最重要,是因为其中包含着程少堂后来所有语文味公开课的影子,包含着他后来所有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形式、内容和精神的密码),就影响深广、地位重要这一点而言,甚至大约的确也可以说,这堂《荷花淀》课,是本世纪初叶近二十年里中国语文界的“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