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占鳌头,课堂才会充溢着浓浓的语文味。魔法——拨动学生心弦
朱震国老师的教学魔法或许并不神秘,那就是于漪老师所说的“目中有人”,即心中有学生。他总能非常准确地捕捉到学生的现有水平,将其作为教学的起点,并给学生搭建合适的“脚手架”,让孩子们能够拾级而上,达到最大可能的发展。
这魔法的依据就是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朱震国老师的课能够走进学生的心灵,与他对“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深刻领悟是分不开的。首先,在备课的时候,他就注意把自己当成学生去研读课文,设想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可能出现的兴奋点和疑难点;其次,在课堂上让学生朗读文本,并就朗读中感受到的困惑提问。学生的问题稀奇古怪,完全不能预设,但这些问题恰恰折射出他们对文本的第一感受和印象,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其三,根据学生的问题巧妙调整教学预设和问题程序,充分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将教学的“高度”、问题的“台阶”确立在学生的生活体验范围之内。他从来不回避学生的问题,又总能在对这些问题不断深入地讨论之中,将学生引向对文本主旨的理解,促使学生形成深刻的认知体验。
他用自己的亲切,营造出一种“对话情境”,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心灵彼此敞开着,随时接纳对方的心灵。当代作家冯骥才谈到他自己如何与儿子结成“忘年交”的时候这样说:“我……尽量不向他讲道理,哪怕这道理千真万确,我只是把这道理作为一种体验来表达出来而已。”冯骥才的育儿经验,给了朱震国老师很大的启发,晓之以理必先动之以情,打动人心的不是道理,而是“体会”,只有生活本身才能给予人真切的感受。朱老师认为:教育的使命,并非“挤”出事实背后的道理,或者是借着道理的名义罔顾事实,恰好相反,是要在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同时,确立起对道理的“信仰”。他的课也确实如此。这种对话是拉家常般的朋友式的聊天,给了学生、也给了教师自己很大的享受。也就在这潜移默化之中,孩子们懂得了人生的真谛,明白了文本的价值。
“话”出真情,语文课才会走入学生的心田。
“心灵”的深处,才是语文的深处。
个性——彰显独特模式
每一个真正的名师,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朱震国老师也不例外。他在不断丰富自己教学风格的同时,也在摸索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看一遍课文、提一个问题、说一说感受、读一段文章、做一张卷子”的“五个一”教学模式,就是朱老师独特教学风格的展示。
一堂课是否有语文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一是课堂的重心是否放在对文本的研读上;二是课堂是否富有情感意味的“真实”环境;三是课堂上是否给足了学生各种形式的读书时间;四是教师是否关注言语形式,关注语言的品读赏析。
按照这样的标准去看朱老师的“五个一”教学模式,不难看出,他就是想通过建构这样的教学模式,来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的。
新课程特别强调“用教材教”。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这一提法所蕴含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同时又读懂课文内容,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看一遍课文”,并非让学生看一下课文就算完事了,它强调的是对文本的粗读、细读和研读。这正是教学的基础和起点;“提一个问题”,强调在文本研读中的探索和发现,也就是努力把作家的作品,变成“我的艺术”。
这是师生对话的焦点,促进思维的策源地。“说一说感受”,是随着对文本的不断解读和讨论而同步开展的。让学生充分进入文本的境界,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读出自己”,是语文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读一段文章”,朗读能为学生的深化理解文本插上翅膀。“做一张卷子”,强调的是对目标达成情况的检测。一堂语文课是否有效,不能仅仅看师生的互动是否精彩,更要关注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朱老师显然深谙此道,在课堂训练、作业设置方面也有自己的探索和实践,这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教要有“道”,才能提升教学的效率。朱震国就是这样一位“得道”的教师。
语文,除了识文断字,还要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朱老师的课,带给人愉悦和享受。
赏大家风范, 心留从容;思名师神采,贵在自然。“从容、自然”,乃为师之最高境界。学习朱震国老师, 做他那样的思者、行者和智者。和学生一起,谈笑间,看云淡风轻,听心灵歌吟,赏诗意翩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