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得上的资本论:当代社会人生存指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货币解决了以物易物的麻烦

花钱才能买到东西

当我们想要买一瓶水的时候,为什么要花钱买它呢?有没有不花钱就能喝到水的好事儿呢?

别说,不花钱喝水的事儿在历史上还真有,但未必是好事。

在一个自给自足的原始社会,如果我们需要一瓶水,可能是自己生产;在部落公社,这瓶水可能是集体分配的;在奴隶社会,这瓶水可能就来自奴隶的无偿劳动;而在封建社会,这瓶水可能取自民众的劳役……

商业分工和商品买卖虽然古已有之,但并非占主导地位。这瓶水在历史上当然也有可能如现在一样,通过货币购买。

但是直到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大量可出卖的剩余产品,而生产关系的发展把劳动力从劳役中解放出来,商品经济才成为绝对的主流。所以,现在我们想要一瓶水时,第一反应才是去购买。

当然,商品经济的发达不代表经济中的一切都理所应当是商业活动,而一切都可以通过金钱进行买卖。直到现在,各国经济构成中仍有很大一部分并非商品,比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这类公共物品若是商品化了,带来的问题往往比解决的问题还多。

我们在家庭中为自己和家人提供的创造和服务显然也不是商品,除非大家不想好好过日子了……什么东西可以买卖,什么东西不可以买卖,本来就是没有定论的,并非一切都要商品化才能体现经济的发展。

马克思所担忧的,便是在商品化的浪潮下,人们过度地神化商品和金钱,最后使得“名誉和良心”也被标上了价格,变成了可以出卖的商品。

商品卖出去才是关键

但是这个买卖过程还没有结束。我们看到一瓶水在售卖,不代表就有钱去买。钱又从哪儿来呢?

现在假设我们就是生产馒头的劳动者,需要用馒头来换取水。由于货币的出现,我们免去了以物易物的麻烦,而是可以直接先将馒头换成货币,再用货币购买水。这个交易的过程,便是商品(馒头)→货币→商品(水),这就是简单商品流通。

在这个流通过程中,我们的起点是商品,终点也是商品,这个流通过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进行消费,获得生存和生活所需要的自己无法生产的商品。

显而易见,在这个过程中,对我们最重要的是从商品到货币的第一步,没有这一步,我们做馒头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费,我们也无法最终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货币的出现虽然方便了商品交换,但是也埋下了危机的种子。商品之间一旦加入了货币作为中介,买和卖的行为就发生了分离。一方面我们的购买行为留下了债务问题,另一方面我们生产的产品又没有办法出售,造成了供给过剩的问题。或者,我们在卖出了商品得到货币之后,可能因为种种考虑,决定积存货币,不进行购买,这时候就会导致消费不足从而带来经济紧缩……

马克思对此有一个著名的比喻:从商品到货币的形态转变,“是商品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的所有者”。

如何完成这个惊险的跳跃,是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上生存都要面对的问题。

劳动力也是可以拿来“卖”的

商品的“惊险一跃”,跟我们大部分人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又不是生意人,没有商品可卖啊。

但是我们有劳动力啊。

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劳动力(不论我们参与何种性质的劳动)就是我们出卖的商品,工资则是我们出卖这一商品所换得的货币。

尽管耗费在商品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了商品的价值,但是商品如何吸引购买则取决于该商品的使用价值。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劳动力的出卖。

对于雇主来说,他们只会关心招来的人有没有用,而不会真正关心招聘的人从哪儿来的、经历了什么、在想些什么,除非这些经历对工作有所帮助。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想要求职,就需要先把自己包装成一件有用的商品,强调自己的功能,而并非把自己呈现为一个完整的个人,强调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我们也不要太轻信老板跟员工称兄道弟的感情,就好像我们不会跟自己买的自行车称兄道弟一样。一旦员工失去了对公司的价值,那他很快就会被移出老板的列表,然后像辆破车一样被扔掉……

社会需要,商品才能卖出去

个人的努力虽然重要,却不是决定性的。即便自降为物也是不够的。

商品能否卖得出去,不只是看自己的包装,还要看这个社会的需要。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市场上的瞬息万变都会影响自己的商品能否卖出去,能卖多少钱。

如果社会生产率提高了,生产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了,那么原来花更长时间生产的产品,就只能按照新的交换价值来贱卖。

就好像新款的手机过了一段时间就会降价,曾经稀缺的人才,在一段时间之后,随着教育资源的增长,接受教育变得更加容易,也就变得没那么珍贵了——曾经被视为人中龙凤的博士,如今也变得越来越不稀奇。

一个清华北大毕业的博士,十几年前是出现在清华北大的讲师招聘名单上的;而现在呢,则是出现在人大附中的招聘名单上……

同样的道理,如果社会的消费结构出现了变化,一件商品的使用价值突然降低了,那么商品的出卖就变得更加困难了。

就好像BP机在手机出现之后就变得没那么有用,某些专业人才在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动下也会失去用处:在美国去工业化之后,大量制造业的工人就无用武之地了,只好去开网约车或者去餐馆打工……

当然,劳动力市场有其特殊性,劳动力也不是一般的商品。但是不管我们是出卖自己生产的商品,还是直接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即便我们以个人的身份在进行出卖,出卖的结果却并非由我们掌控,而是依赖于全社会的经济状况。因而我们个人命运的好坏,也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程是无法分开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的:

商品爱货币,但是,“真爱情的道路决不是平坦的”……所以我们的商品占有者发现:分工使他们成为独立的私人生产者,同时又使社会生产过程以及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关系不受他们自己支配;人与人的互相独立为物与物的全面依赖的体系所补充。

也希望各位都能找到真爱(各种意义上的)。

人不再被视为人而被视为物,这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以及其他著作中着力探讨的一个主题。而这种人的异化,并不取决于某些老板个人的善恶,而是整个资本主义体系带来的后果。为什么劳动力市场会成为一个“市场”,为什么员工会被视为商品而非活生生的个人,这真的只是个别无良公司的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