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抵港前奏
火车咣当咣当地走,两旁的景物一闪而逝。
李信好奇地打量着眼前的男人,三十多岁,国字脸,带着副半框眼镜,身着一套厚厚的中山装,左襟的口袋还别支钢笔,看着极有范儿。
“我叫丁向东。”
听完李信介绍后,男人做起了自我介绍,又指了指身边的妻子道:“这是我妻子陈美兰。”
“很高心认识二位!”李信热情问好。
丁向东微微一笑,看着眼前这个长得很好看的小年轻,好奇问道:
“对于伟人刚刚提出的改革~开、放,李同志似乎很看好?”
“当然看好!”李信笑道,“在我看来,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转折点上,百废待兴、万象更新,对于伟人的观点,我很有信心。”
“你这同志倒是大胆,要知道很多同志对此都很迷茫呢。”丁向东失笑道,“相较于改革,我看你似乎更看重开放,尤其是你在报纸上写的那个‘经济特区’这个词。
我对这个感兴趣,你能给我具体说说吗?”
“呃......”
李信顿时不由一滞,心里暗暗嘀咕:
马蛋,大意了,这会儿“经济特区”的概念还没提出来呢,自己这算是提前剧透了!
好在如今报纸上已经出现“出口特区”,顺势联想到“经济特区”,也不算离谱。
迎着丁向东好奇的目光,李信摸了摸鼻子,连忙打了个哈哈道:“我也就是瞎写,贻笑大方,您千万别当真。”
“滑头!”
见李信不愿多说,丁向东也没勉强,毕竟这话题敏感的很,人家不想说,也是情有可原,瞄了李信一眼,他语气一转道:“你这小同志也是大胆,连招商引资的话都敢说,也不怕被人说成是资本主义。”
李信也没多想,反驳的话脱口而出。
“怎么会是资本主义呢,就不能是特色社会~zhu义?”
“特色社会~zhu义?”
丁向东一愣,很快眼睛发亮道:“你这个词用的妙,貌似我还真听过领导说过类似的词儿,不简单呐!”
马蛋,嘴快了!
李信忍不住想给自己一巴掌,摸了摸鼻子,尴尬道:“见笑,见笑!”
接下来,似乎是意识到李信见识不凡,丁向东缠上他,就新时代的一些举措,与李信展开讨论。
李信被他缠得没法,只能捡能说的说,一时让丁向东大为惊叹。
丁向东这货才是真的厉害,思维转得快,往往能举一反三,甚至他说的一些观点,新颖的不行,把李信都吓住了。
两人谈论得热火朝天,一直谈论到饭点,丁向东这货还有点意犹未尽,想让李信再说说。
“嗯?”
好在这时罗烟醒了,李信帮她扶下床铺,向丁向东夫妇俩介绍道:“丁大哥,陈大姐,这是我爱人罗烟。”
“原来是弟妹啊,你们两个还真是郎才女貌!”丁向东爽朗一笑,赞叹道。
身旁,陈美兰也向罗烟点头示意。
“谢谢丁大哥的夸奖。”罗烟礼貌一笑,落落大方道。
接着,李信提议道:“也到饭点了,丁大哥、陈大姐,咱们去吃饭吧?”
“对,去吃饭!”
。
这年头,餐车还没有承包出去,依旧是国营,所以与后世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当李信他们过来的时候,餐车里正在用录音机给大家播放音乐。
环视一圈,整个车厢被打扫的一尘不染,甚至李信还在车头看到一面红旗:流动优胜红旗。
流动红旗,好遥远的词汇。
这让他倍感新奇,仿佛回到了前世少年读书时。
那时,班级也会时不时挂上一面这样的红旗。
五人找了个没人的位置坐下,此时餐厅已经坐了不少人。
刚坐下没一会儿,便有乘务员拿着个小红本,向客人介绍菜单。
好吧,也没几个菜!
肉菜多点儿,有红烧肉、炸带鱼、干炸丸子、炒鸡块等10来样。
素菜少点儿,因为还是冬天,总共就三个,炖白菜、炝土豆丝和萝卜炖粉条。
除此之外,还有几种盒饭。
丁向东夫妇叫了一个炸带鱼和一个萝卜炖粉条。
看他们叫了俩,李信也没叫多,叫了个红烧肉和一个炝土豆丝。
两方各买各的,却拼在一块儿吃。
当乘务员上菜的时候,着实让李信大开眼界。
李信他们叫的菜还好点,干净,量也足。
盒饭就厉害了,为了证明不缺斤少两,每盒盒饭,乘务员都用杆秤称量,根本不是后世那些缺斤少两且难吃的火车餐可比。
而且李信他们点的菜,样式看着粗犷,味道却出奇的好,妥妥的大厨手艺。
吃饭期间,丁向东好奇问道:“小李,听口音,你和小罗应该是北京人吧,南下去广州干嘛?”
李信微微一笑,谎话张口就来:“我们去探亲,丁大哥你们呢?”
丁向东美美地吃了块红烧肉,笑道:
“我和你陈大姐到广州,然后还得转车去宝安......不对应该叫深圳,我们要到那边主持工作。”
乖乖,深圳可是今后国家发展的重点啊!
这两位的身份果然不简单。
不过李信丝毫不怵,反而微微抱怨道:“我说丁大哥怎么会缠着我,一直问我深圳的问题。”
“那你小子还遮遮掩掩!”丁向东板着脸,瞪了他一眼。
李信摸着后脑勺,装傻道:“我那都是瞎想的,可不敢胡言乱语。”
“滑头的臭小子!”丁向东笑骂道。
。
三天的时间总算挨了过去,李信他们终于抵达了广州,这绿皮火车坐的,让人贼难受。
广州火车站,人比来时的京城车站多多了,虽说还是没有后世夸张,但是放眼望去,依旧是人头攒动。
此刻,李信正在和丁向东夫妇俩告别。
看着只拎着两个行李箱,轻装简行的两人,李信挥挥手,笑道:
“丁大哥,陈大姐,咱们后会有期!”
丁向东冲他神秘一笑,道:“相信我们很快就会再见面,就凭你小子对深圳的重视和看好程度,准会来,没跑!”
三天的时间,一起交流,他和李信变得非常熟络。
虽说有些问题李信一直遮遮掩掩,但是他还是了解到不少有用的信息,对他的工作非常有借鉴意义,让他受益匪浅。
简单一番告别后,双方踏上了各自的旅程,再次相见,估计又是另一番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