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繁华盛世因有你而安泰
最近,朋友圈被一部微电影刷屏了!
《在场》,人民日报推出的一部时长8分50秒的建党百年主题微电影,讲述了一位老人在炎热夏天为战友寻找棉衣无果的故事,令人困惑的故事开头到结局时却反转得让无数网友泪崩,心绪难以平静。
然而,作为《在场》拍摄原型的文章《丰碑》,却倍受质疑,是因在它内容真实与否、用词是否准确等方面存在较大争议。我不知道质疑《丰碑》的人有没有深思过,在抗日战争以及国共内战期间,能够识字、写文章的人少之又少,大部分国民均是目不识丁。1949年,新中国总人口5.5亿,文盲就占了80%,农村文盲高达95%,而90%以上的文盲都是妇女。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大力开展扫盲教育的原因,特别是重点对妇女进行教育扫盲。
《丰碑》原文,不足八百字的文章,却把军需处长对待战友毫无私心的崇高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我看来,根本没必要去深究这篇颇具年代烙印、描述红军将领爱护部众且带有明显宣传性质的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及用词的准确性。个人以为,但凡文章,更应该关注它整体呈现出来的精神内核和想要表达的内在涵义。
由《丰碑》拍摄的微电影《在场》看哭了无数人,其中就有我身边的同事、家人、朋友。电影没有过多的炫技和渲染,以最朴实无华的手法,用意想不到的剧情反转戳中了无数人的泪点和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促使人们将共情力发挥出了最大作用。哪怕我们没有身处战火纷飞的年代,依旧能够真切感受到军需处长临至冻死都还惦记着要为身穿单衣在冰天雪地里行军战友们找到棉衣的那股执着劲儿。仔细看《在场》里的镜头,就不难发现,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战士对待伤员和比自己年纪小的战友都十分关心和爱护,年长的战士清一色穿着单薄军装,除了一名伤员穿了件坎肩羊皮褂外,便只有那些年纪较小的战友穿上了棉衣和褂子。也许,正因为如此,军需处长才会在死后都挂念着在雪地里艰难行军的战友们,一抹忠魂穿越百年依旧不停找寻挡雪避寒的棉衣。也正因为有了无数像军需处长这般的红军战士,才有了一支以“人民”为中心的钢铁队伍,用血肉战胜千难万险,最终将胜利汇聚成天安门城楼上的那句“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我作为一个生长在和平年代的80后,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一代,也曾是被很多60、70后或者更年长前辈所声讨“垮掉的一代”中的一员。我伴随着祖国改革开放成长起来,见证了祖国逐步走向富强的辉煌历程。我在见证祖国逐渐富强的同时,也见证了自己家庭在父母辛勤努力下而步入宽裕的过程,所以深知奋斗是件十分艰辛的事情,必须脚踏实地的行动起来才会开花结果。
百年之际,你若在场,与我同看这繁华盛世,多好!你若不在,由我替你守护这繁华盛世,可好?这繁华盛世会因有你而安泰,而这繁华盛世会因有我而不衰。那位找寻棉衣的军需处长,请您安息吧,您的战友们已勿须再忍饥挨饿、衣衫褴褛的行走在冰天雪地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