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群体的心理
第一章 群体的一般特性及精神统一性
在一般意义上,“群体”一词意味着一群聚集在一起的人,不论他们的国籍、专业或性别是什么,也不论他们的动机是什么。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群体”这一表达则具有迥然不同的含义。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群体才会呈现出与构成群体的个体截然不同的新特征。群体中所有人的情感和想法都会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展,他们的自觉人格也消失了,形成了集体思想,这种思想可能是短暂的,但却呈现出非常明确的特征。因此,在没有更好的表达的情况下,我便将其称为有组织的群体,或者,如果这个词被认为是可取的,也可以叫作心理群体。它形成了单一的存在,并受“群体精神统一律”的约束。
显而易见的是,并非一些人偶然聚集在一起就会形成有组织群体的特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即使上千人聚集在公共场所,若没有统一的目标,也构不成群体。为了获得这种群体的特性,某些诱因的影响是必要的,我们必须确定它们的性质。
自觉的个性消失以及在一个明确的方向上转变感情和思想,这是群体变得组织化的主要特征,这与是否很多人在同一个地方无关。有时,在某些强烈情绪的影响下,例如,当国家发生重大事件,成千上万的个体虽居于不同地区,也会表现出心理群体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偶然因素就足以将群体聚集在一起,并立刻获得群体的特征。在某些时刻,六七个人就能构成心理群体,而数百位个体偶然聚集在一起也不会形成心理群体。另一方面,在某些影响的作用下,整个民族虽然可能没有聚集在一起,却依旧能形成一个群体。
心理群体形成后,它便会获得一些临时的但又明确的特征。除了这些一般特征,还会存在一些附带特征,这些特征会因构成群体的成员不同而有所变化,也会改变群体的精神结构。那么,心理群体很容易被分类;当我们研究不同类别的群体时,我们会看到,异质的群体——即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群体——呈现出与同质群体相同的某些特征,也就是说,群体由或多或少类似的元素组成(教派、种姓和阶级)。两者自身不同的特点可以将其区分开来。
但在研究不同类型的群体之前,我们首先要研究它们共同的特征。我们将会像博物家一样,首先研究同质体和异质体共同的一般特征,然后再研究它们各自的特定特征。
要精确地描述群体的思想并不容易,因为它的组织不仅根据种族和构成而变化,而且还根据支配群体的刺激因素及其强度而变化。不过,个体心理学研究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个体性格永远不变的情况只有在小说中才会出现。只有环境的单一性才能产生明显的性格单一性。我在其他地方已经说过,所有心理结构都包含各种性格的可能性,环境一旦变化,可能会让这些性格的变化表现出来。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法国国民工会议员中最野蛮的成员,在一般情况下,也是一位和平善良的无害公民。风暴过去了,他们恢复了正常的安静守法公民的性格。拿破仑也因此在这帮人中找到了他最温顺的仆人。
在这里,研究所有程度不一的组织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将只关注已经完全组织化的群体。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将看到群体会变成什么样子,而不是它们一直以来的样子。只有在这个高度组织化的阶段,某些新的和原有的特征才会共同存在;集体的思想和感情才会朝着同一方向发展。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群体精神统一律”才能发挥作用。
在群体的心理特征中,有些可能与孤立的个体有共同之处,而另一些则相反,是群体特有的特性,只能在集体中遇到。首先,我们将研究这些特有的特征,以显示其重要性。
心理群体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无论构成它的是什么人,无论他们的生活方式、职业、性格或智力相同或不同,一旦形成群体,他们就会拥有一种集体思维,这种思维使他们的情绪、思考和行动的方式,与他们每个人在孤立状态下的情绪、思考和行动的方式完全不同。有些想法和感受在独处时不会产生或者刺激行动。心理群体是由异质群体组成的临时元素,它们被临时组合,如同一个生命体的细胞一样,它们聚集在一起,创造了新的生命,显示出与单个细胞完全不同的特征。
与赫兹·斯宾塞这样敏锐的哲学家笔下的观点相反,在构成群体的人群中,他们之间没有任何总和或平均值。真正发生的是组合,然后创造出新的群体特征,就像某些化学元素,例如,碱和酸结合形成新物质,其化学属性已经与原本属性大相径庭了。
很容易看出构成群体的个体与孤立的个体有很大差异,但要找出这种差异的原因却并不容易。
即使想要一瞥其中的原因,首先也要结合现代心理学的这一发现:无意识现象不仅在有机生命体中发挥着优势作用,在智力活动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精神生活中的无意识因素相比,有意识因素只是沧海一粟。哪怕是最细心的分析师和最敏锐的观察者,也只能发现极少的支配自己行为的无意识动机。我们有意识的行为是遗传影响在无意识基础上创造出来的结果。这个基础包括世代相传的无数深层次特征,它们构成了种族的特性。在我们行为背后,有一些公开的原因,毫无疑问,还有很多秘密原因;而这些秘密原因的背后,还有更多我们自己都未可知的秘密。我们大部分日常行为都是自己观察不到的隐秘动机的结果。
无意识因素构成了种族心理,尤其在这方面,群体中所有人都相似,而他们的不同主要源于有意识因素——教育的结果,尤其是不同的遗传因素。即使智力差距巨大的个体也拥有非常相似的本能——激情和感情。在所有情感领域中——宗教情感、政治情感、道德情感和爱恨情仇中,最杰出的人也不绝对比普通人处理得更好。从知识上来看,伟大的数学家与修鞋匠之间可能存在巨大的鸿沟,但从性格上来看,差异通常是极小的,或者可以忽略不计。
恰恰是这些特征的一般品质,受到无意识力量的支配,群体中大多数正常人都拥有它们。而这些特征,成为了群体的共同属性。在集体思想中,个人智力与个性都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所淹没,无意识特点占据了上风。
群体一般只拥有共性的普通品质,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它永远无法完成高智商的工作。影响群体利益问题的决定是由一群杰出的人做出的,但来自不同行业的专家做出的决定未必比傻瓜所采取的决定高明多少。事实上,群体只能发挥每个人的平庸才智,个体智慧不会积聚。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并不一定全世界所有人加在一起就比伏尔泰更有智慧,但如果“全世界”是一个群体,那么伏尔泰肯定比整个世界更聪明。
如果群体中的个人只是将他们所拥有的普通品质放在一起,那就只能制造平庸,而不是如我们所说的那样,创造出新的特点。那么,如何能创造那些新特征?这就是我们现在要研究的问题。
孤立的个体并不拥有群体的这些特征,这是由几个原因决定的。
首先,构成群体的个人仅仅因为群体人数众多,就感觉拥有了一种无敌的力量,这种情绪使他变得冲动行事,但如果独自一人,他就会克制自己。由于在群体中匿名,个体不需要负责任,一直自我控制的个人责任感就会彻底消失,人也会因此变得胆大妄为。
第二个原因是传染性,它也会影响群体的特征表现和发展趋势。传染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却并不容易解释。它与我接下来准备探讨的催眠现象相似,在群体中,每一种情绪和行为都具有传染性,以至于个人很容易牺牲个人利益以换取集体利益。而这是一种与个人本性相反的能力,如果不是成为群体的一员,个人往往没有这种能力。
第三个原因,也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原因,决定了个体在群体中有时呈现出与孤立个体时完全相反的特征,即暗示性。上述提到的传染性正是这种效应的结果。
要理解这种现象,有必要了解一下心理学领域最新的发现。今天,我们知道,通过各种方式,个人可能会被带入这样一种状态,即完全丧失了自觉性格时,他会完全按照引导者的暗示行事,做出与其平时的性格和习惯完全矛盾的举动。最仔细的观察似乎证明,一个人在群体行为中沉浸了一段时间,很快就会发现自己——或者是由于群体磁力的影响,或者是由于我们未知的其他原因——进入了一种特殊的状态,一种类似于被催眠的状态。被催眠的人,大脑活动瘫痪,服从脊髓的无意识活动,成为任由催眠者随意摆布的奴隶。有意识的人格消失后,意志和辨别力也都随之被湮灭。所有的感受和想法都会朝着催眠者所确定的方向发展。
这基本是心理群体中个体的状态,他不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如同被催眠一样,在某些能力被摧毁的同时,其他能力可能被极大地提升。因此,在某种暗示的影响下,他会不顾一切地去完成某些事情。群体中个体的这种冲动比在被催眠个体的行为更加不可抗拒,因为群体中所有个体得到的暗示是相同的,这种暗示通过互相影响被进一步强化。在群体中,个性强大到足以抵抗这一暗示的个体寥寥无几,因此,很难做到逆流而上。他们最多会因不同的暗示而改变行为路径。正因为如此,比如,有时只需要一句动听的话,或者一个被及时唤起的形象,就会使群体避免最嗜血的行为。
然后,我们看到,有意识的个性消失,无意识的个性得势,通过暗示和传染使感情和思想被引导向同一个方向,以及立刻把暗示的想法转变成行动,这些是构成群体的个体的主要特征。个体不再是他自己,而是成为一个不再受自我意志支配的傀儡。
所以,一旦个体成为有组织的群体的一员,他就会在文明的阶梯中倒退几步。一个人独处时,他可能是一个有教养的人;一旦进入群体,他就会变成一个野蛮的人,一个依本能行事的人。他变得冲动、暴力、凶残,也有原始人的热情及英雄主义,他变得易于接受文字和图像的暗示,而个体独处时,这些文字或图像完全无法影响到他。在群体中,他会做出很多违背自己平时的兴趣和习惯的行为。群体中的个体就好像是沙丘中的沙粒,随风飞舞。
正是因为如此,陪审团群体会通过作为个人绝不会赞成的判决,议会群体会通过所有议员个人都反对的法律和措施。国会中的成员私下都很温和,但在群体中,他们毫不犹豫地野蛮起来,无辜者被送上断头台,违背他们自己的利益,放弃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互相残杀。
群体中的个人不仅在行为上与独处时不同,甚至在完全丧失独立性之前,他的思想和感情也发生了转变,这种转变是如此深刻,以至于吝啬鬼变得挥霍无度,怀疑者变成了信徒,诚实的人变成了罪犯,懦夫变成了英雄。在1789年8月4日那个庆祝之夜,贵族们一时激情澎湃,投票放弃了自己的特权,假如在独处时,没有哪个贵族成员会同意这么做。
综上所述,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体,但从感情及其引发的行为方面来看,群体可能会表现得比个人更好或更糟,这取决于具体环境,取决于群体接收到的暗示的性质如何。那些仅从犯罪角度研究群体的作家则完全忽视了这一点。毫无疑问,群体中存在犯罪群体,但也常常存在英雄群体。恰恰是群体而非个人,才可能冒着死亡的危险去维护信条观念,才会因追求荣耀与荣誉而激情澎湃,才会在没有面包和武器的情况下进行十字军东征,才会像在“九三年”一样,保卫祖国。毫无疑问,这种英雄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是无意识的,但历史就是这样的英雄主义谱写的。如果人们只在深思熟虑后才会去做大事,那么,世界历史的记录会少却很多色彩,变得暗淡无光。
注释:
[1]指1793年的法国大革命。法国小说家雨果曾据此创作长篇小说《九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