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全二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读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小说史上最著名最杰出的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元末明初人罗贯中,在其成书前,“三国故事”已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在唐代,三国故事已广为流传,连儿童都很熟悉。随着市民文艺的发展,宋代的“说话”艺人,已有专门说三国故事的,当时称为“说三分”。元代出现的《三国志平话》,实际上是供说书人使用的本子,虽较简略粗糙,但已初具《三国演义》的规模。罗贯中在群众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又依据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中所征引的资料(还包括《世说新语》及注中的资料),经过巨大的创作劳动,写成了规模宏伟的巨著——《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写起,到西晋太康元年(280)三国统一为止,描写了九十馀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形象地再现了这一风云变幻而又动荡不安的历史时代,生动地揭示了统治集团内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互相勾结而又互相争夺的关系。在它描写的曹操、刘备、孙权三个政治集团中,曹、刘两个集团是主要对立面,而刘备集团则处于中心地位。曹操与刘备是一组对立的艺术形象,曹操的奸诈、凶残与刘备的宽厚、仁慈形成鲜明的对比,正如刘备向庞统所言:“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第六十回)如果说曹操是大奸大恶的权臣典型,刘备是“仁君”的典型,那么诸葛亮则是“贤相”的典型,智慧的化身。而他的智慧在书中则被描写成神机妙算。所谓神机妙算,剥去其神秘的外衣,无非是诸葛亮在斗争中,能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从而取得预期的效果。草船借箭的成功,是因为掌握了长江冬季气候的变化;火烧博望坡,则是充分利用了地理环境的自然特点;六出祁山使用木牛流马,则是在战争中运用了科技发明的成果;空城计的成功,则是利用了司马懿多疑的心理特征。诸葛亮的形象比起曹操、刘备来,更富有民间传说的色彩。

《三国志》是以曹魏为“正统”,所以曹操的传称为《武帝纪》,而刘备的传称作《先主传》,孙权的传称作《吴主传》。这是因为《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晋代人,晋是受魏禅让的,晋继统于魏,所以奉魏为正统。虽然如此,陈寿对三国人物的评价还是比较实事求是的,如评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评刘备是“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评孙权是“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但《三国演义》把曹操写得如此奸恶也非面壁虚构,它的材料多来源于裴松之注引诸书及《世说新语》及其注。另外,也应看到,《三国演义》变《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而改为以蜀汉为正统,除了刘备是汉中山靖王之后这一因素以外,还有复杂的历史原因。综而言之,它与民间说书艺人有关,也与宋元两代的民族关系和政治形势有关。“拥刘反曹”倾向是历史形成的,它经历了较长的发展过程。这种倾向,在北宋后期已经初步形成。据苏轼《东坡志林》说:“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说明在北宋时,拥刘反曹的倾向性,在说三国故事的讲史话本中已很鲜明。到了元代,由于蒙古族入主中原,元朝统治者对汉人实行高压政策,人心思汉,这又为“三国故事”或“三国戏”的拥刘反曹倾向提供了现实的土壤。《三国演义》的拥刘反曹倾向,并非是罗贯中的独创。这种倾向虽然带有封建正统的色彩,但在历史上是起过进步作用的,应当历史地看。

《三国演义》的主题倾向是歌颂“仁君”、“贤相”的,对此又怎么看呢?“仁君”、“贤相”是儒家所标榜和赞扬的,它与“仁政”有密切的关系。残民以逞的夏桀、殷纣,是荒淫无耻的暴君,周文王、周武王是“圣君”、“仁君”,周公是贤相。“仁者爱人”,爱民如子便是民之父母。儒家虽如此提倡,但整个封建时代“仁君”、“贤相”还是为数不多,渴望“仁君”、“贤相”出现,期盼治世的太平,实际上已成为一种理想。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他们也希望“仁君”、“贤相”、“清官”治世,使自己过吃饱穿暖的太平日子。相对来说,他们对人民的压迫、剥削要比“暴君”、“奸相”、“贪官”轻得多。但要做“仁君”、“贤相”、“清官”就要勤政不怠,就要对自己多些约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廉洁自律,这是大多数封建统治者所难以做到的。就拿曹操来说,他何尝不希望做一个太平“贤相”呢!在他的乐府诗《对酒》中,他描绘出一幅太平盛世的蓝图:

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咸礼让,民无所争讼。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班白不负载,雨泽如此,百谷用成。却走马,以粪其土田。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子养有如父与兄。犯礼法,轻重随其刑。路无拾遗之私,囹圄空虚,冬节不断。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德广及草木昆虫。

这与《礼记·礼运》篇所说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云云,何其相似乃尔。但曹操身体力行了吗?没有。他虽然写有《内诫令》,想为自己订些清规戒律,似乎想严于律己,但到头来还是我行我素。他是个“尚通侻”的人,又是一个极端利己主义者,“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不是罗贯中虚构的,而是见载于《三国志·武帝纪》注引孙盛《杂记》,原话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罗贯中在这一点上并无歪曲。我们认为,歌颂“仁君”、“贤君”,是儒家仁政思想的反映,也是人民的理想之所寄,不能轻易否定。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另一不同是:《三国演义》有不少艺术虚构,两者不仅基本结构的框架不同,描写手段也不同。历史小说不同于历史著作,它不能呆板地推演史籍,必然有所增删,有所取舍。小说最重要的是塑造人物,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单凭史书上提供的材料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借助想象与虚构。《三国演义》的数百名人物,都可在史书上找到,但也有个别人物(如貂蝉)是不见于史书的,属于虚构的人物。至于小说的情节与人物的行事,虚构的成分就更多了。清代的史学家章学诚说《三国演义》是“七实三虚”,这个估算大体不错。

《三国演义》中有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在它所描绘的人物画廊中,除以上言及的三个中心人物外,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鲁肃等,都是栩栩如生的。小说又长于战争描写,像赤壁之战,从战前的准备和运筹策划,写到战争的过程及战后的馀波,前后用了八回的文字,紧张的场面时见悠闲的插曲,有详有略,有虚有实,波澜起伏,摇曳生姿,在古典小说中是不多见的。

《三国演义》不仅过去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广泛流传于海内外,而且在今天和以后还会继续产生较大的影响,《三国演义》与经营管理的关系,与人才学的关系,近年来引起许多人的关注,也出版了一些有关方面的专书。日本诸国又从《三国演义》等书中,寻找事业成功的秘诀,兴起了中国古典智慧热。日本的企业家在极其激烈的现代商业战争中,还借鉴或汲取过《三国演义》中的战略战术。阅读《三国演义》,对开发中小学生的智力、提高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启迪他们的创造性也是大有裨益的。

在阅读《三国演义》时提请广大同学们注意,《三国演义》中既有民主性的精华,也不可避免地会有封建性的糟粕。如“玉泉山关公显圣”、“诸葛亮五丈原禳星”、于吉、左慈“兴妖作法”、“定军山诸葛显圣”等,都有封建迷信的描写,是应批判的糟粕。对于《三国演义》所宣扬的忠、孝、节、义,特别是义,在今天对少数青少年还会有一定的影响。我们提倡见义勇为,大义灭亲,却不赞成为着小集团的利益而讲究“哥儿们义气”,这是年轻的朋友们应当注意的。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