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就是一场人生的修炼
狄更斯在《双城记》里有个不朽的开头: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简而言之,那时跟现在非常相像。
最后一句很重要,我倾向于认为,任何时代都是相似的,关键在你更多地从哪一个角度去看待这个时代。
这个时代可能确实很浮躁,或者确实很急功近利吧。但我从来不愿意用这些简单的、标签化的词语去描述我们所处的复杂的时代。因为一个时代有着其多元与深刻的地方,有着无数值得我们深入思索的地方,标签化的描述恰恰遮蔽了这个时代的丰富性。
有人可能确实急功近利,这是时代的一部分,而有人则陌上花开、缓缓而归,这也是时代的一部分。我们同处在这个时代的丰富性之中,关键看你自己,你选择了什么样的视角,那么你就处在什么样的时代。
关于育儿,其实我们的焦虑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外界以及我们所处的时代赋予的压力。人家的孩子都是牛娃,人家报满了兴趣班,人家各种比赛拿金牌……请问,我们怎么办?
我真的认为做父母就是一场修炼,有朝一日当我们能淡然看待外在的压力时,可以说我们的修炼已经颇有小成了。
我与虫妈是有着很坚决的育儿观的,举世誉之不加劝,举世毁之不加沮。在面对一些实际问题时,比如考试成绩、作业之类的,我与虫妈的态度也令一些不熟悉的朋友诧异,他们会感慨:“哇,你们俩好强大!”孩子面对的应试的世界颇为险恶,这时需要内心强大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当然我们的观念并非生来如此,也是在为人父母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悟得。事实也未必尽如我文章中写的那样淡定,谁又能不焦虑呢?身为父母,焦虑乃是常态,淡定只是偶尔。我们必须剽悍,必须野蛮,才能保持独立的思考。我说的剽悍与野蛮,指的是一种思想状态。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无论如何还是要含情脉脉的。
我们是跟孩子在同步成长的。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感觉,与孩子共同成长,同时也是对自己生命的不断拓展。如果不是在为人父母的生涯中不断有新收获,那么为人父母的乐趣就少了很多。其中,最大的教益自然来自读书,读书明理啊,当我们懂了孩子的宇宙,懂了童年的秘密,压力就会少一点。
这几年我读过很多关于儿童、教育、家庭教育、儿童文学、儿童心理学,以及父母自我成长的书,简单列几本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河合隼雄《孩子的宇宙》
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
松田道雄《定本育儿百科》
马修斯《哲学与幼童》
碧姬·拉贝《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
波兹曼《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
麦克法兰《给莉莉的信》
阿黛尔·法伯,伊莱恩·玛兹丽施《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艾伦·奇南《秋空爽朗》
梅乐蒂·碧媞《爱我就不要控制我》
沙法丽·萨巴瑞《父母的觉醒》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是在跟这个时代较量,甚至是在跟孩子较量,但其实我们是在跟自己较量,看我们有没有可能通过学习,来提高自我的认知。
育儿是一次生命的旅程,我们跟孩子无非是最好的旅伴。试想一下,如果养育孩子的过程是一次旅程,那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我想,沿途的风景、快乐的相处才是最重要的吧。所以,除此而外的任何诉求,都会有一点点本末倒置的嫌疑。
粲然有一个绘本叫《旅伴》,我特别喜欢这个故事,其中有一个情节,说在旅程中,大人和孩子遭遇了一群强盗,强盗要抢他们的行李。但当强盗打开孩子的背包想要找找里面有没有值钱的东西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强盗居然掩面而泣,放弃打劫,默默地走了。
原来孩子的包包里装的是:走山路时,大人留在孩子脖颈上的温度;泅渡时,大人在波涛中用力拽紧孩子的手劲;生病时,大人边碎碎念边放在孩子头上的湿毛巾;清晨在草丛里边拉屎边为对方鼓劲的“嗯——嗯——”声;夜晚要睡觉时,孩子请求“睡不着呀,说个故事吧”,大人不耐烦地回答“我困死了,你爱睡不睡”,然后打起的呼噜声……
《旅伴》讲述的就是我们生命的历程。在旅途中,并不是每一瞬间都光鲜亮丽,并不是每一瞬间都春暖花开。甚至,有漫长的时间,我们处在晦明交替的幽暗之中。那么,凭着那些体温、那些碎碎念、那些呼噜声,我们还能真实地感觉到爱的存在。爱不是虚无的,爱是具体的,有所附丽,真实可感。这就是为什么物质生活给我们安慰,深夜食堂给我们温暖,而亲子之旅让我们此生难忘的最动人之处。
归根到底一句话:你所求者为何,你收到的便是这个东西本身。
2017年,我出了《我家有个小学生》一书,粲然问我,这本书是写给焦虑的小学生家长的心灵鸡汤吗?
老实交代,这不是一本育儿指南,是一本惶然录,是一本彷徨集,是一本失败之书。在这个全民焦虑的时代,我可以很坦然地跟朋友们说,我也不能自外于焦虑。
我们这些“熊父母”,就别再遮遮掩掩了,承认吧,关于养孩子这件事,谁又没有过满满的失败感和无力感呢?
但我与虫妈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焦虑是我们自己的,我们要自己去承担,不转嫁到孩子身上,保护好孩子的不知情权。
孩子是他自己。一方面,孩子诚然是被我们塑造的,但另一方面,孩子是他自己的,他的情感体验、对世界的认知,都是他自己的,不是我们所强加的。
了解了这些基本常识,我们自然会有较为强大的内心。这就需要家长不断地自我学习,做一个跟孩子一起成长、共同进步的家长。
此外,我觉得,我们要去寻找那些教育观念相近的家长交朋友。当我们一个人置身于这个时代的荒原之中时,难免会感觉到孤独。但如果价值观相近的家长,能彼此成为朋友,那么,即便秉持不那么大众的教育观,我们也会觉得,吾道不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