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知耻近乎勇”的道理
知耻近乎勇,出自《礼记·中庸》,是孔子说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懂得羞耻,就接近勇敢了。一个人无论做错了什么事情,只要他还有羞耻心,就会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并努力改正错误,这就是“勇”的表现。可以说,知耻是勇敢的前提,唯有知耻,才能唤起捍卫尊严的勇气。
所谓知耻,就是知道羞愧和荣辱。古人造字非常有智慧,“耻”在过去写作“恥”,左边是个“耳”字,右边是个“心”字,就是说,人每当听到自己的过错,便会从心中生出羞愧感。
孟子曰:“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如果一个人没有羞耻之心,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基础和前提。知耻是做人的标准,是道德人格的底线,它有力地维护着一个人的尊严。知耻这条底线一旦被突破,道德人格就可能面临着千里溃堤的危险。
也许你会说:“有这么严重吗?这也太危言耸听了吧!”仔细想想,如果我们不懂得什么是耻辱,更不在乎耻辱,那么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就会不计后果,可能会做一些违背良知、道德的事情,甚至会因此毁掉自己的人生。即便一个人犯了再多错误、自身存在再多缺点、人生再糟糕,只要他的知耻心尚存,能够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就有可能幡然醒悟。
在法国,有一个男孩叫维克多·格林尼亚,他自幼过着奢侈的生活,不求上进,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尽情享受。
有一次,格林尼亚参加了一场盛大的舞会,遇到了漂亮、端庄的波多丽女伯爵。他自以为是富家子弟,便上前邀请她共舞一曲。没想到,那位小姐谢绝了他,他并不死心,再三请她跳舞。那位小姐对他早有耳闻,不想与这种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共舞,便指着他说:“我最讨厌像你这样不学无术的花花公子。”
这句话给了格林尼亚当头一棒,他觉得没有脸面再待下去了,便一个人回家了。回到家后,他一直在想波多丽女伯爵的话,感到自己除了吃喝玩乐,确实什么都不会。顿时,他觉得自己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了。
于是,格林尼亚给家里留了一封信,便到里昂去求学了。经过两年的刻苦努力,他考入了里昂大学。后来,他出色地完成了“格林尼亚试剂”的研究论文,获得了里昂大学博士学位。
1912年,格林尼亚由于在发明“格林尼亚试剂”和发现“格林尼亚反应”中做出了重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后,他收到了一封来自波多丽女伯爵的贺信,信里只有一句话:“我永远敬爱你!”
一个人做错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羞耻。庆幸的是,格林尼亚因为过去虚度光阴、碌碌无为而感到了羞耻,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并努力去改变这一切,最终成为法国著名的化学家。这就是知耻近乎勇!
要想掌握知耻的精髓,就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心中要有一杆秤,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这样,当我们做了不该做的事情时,才会有羞耻之心,进而去改正。我们对“耻”了解得越细致、越透彻,就越能生起知耻心。
前面提到的《弟子规》就是很好的一本教材,全文虽然只有1080个字、360句,但是涵盖了为人处世的准则。我们认真读一读《弟子规》,就会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参照《弟子规》所讲的内容,对照自己平时的行为,看看哪些行为是需要改正的。
同时,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最好对自己进行一番“良心拷问”,也就是说,要自觉地检点自己的一言一行,看看这种言行是否符合为人处世的准则,是否符合《弟子规》的要求。若是符合要求,就义不容辞地去做;若是不符合要求,就不要去做,如果已经动手做了,那就立即停止,并承担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总之,我们要明白“知耻近乎勇”的道理,要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不做任何触犯法律、违背道德的事情,要成为一个内心强大、人格健全的男子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