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食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同是天涯沦落人——奎二豆汁儿

1862老北京卖豆汁儿的,有挑担子下街的,有赶庙会摆摊子的,只有天桥云里飞京腔大戏旁边奎二的豆汁儿摊,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在固定地头营业的。

1735年十月有一道发交内务府的谕帖很有意思,其内容是:“近日京师新兴豆汁一物,已派伊立布(乾隆朝之大臣)检察,是否清洁可饮。如无不洁之物,着蕴布招募制造豆汁儿匠二三名,派在御膳房当差。”

这很有可能是喜欢微服私访的乾隆皇帝,在街上看见有人竟然喝一种奇怪的饮品:颜色灰绿,让人反胃;味道浓郁,泔水味儿扑鼻。

乾隆一时兴起,也要了一碗。先尝了一口,难以下咽,扭头看别人喝得有滋有味,于是就又喝了一口,嗯,还有点可口。于是就把一碗都喝完。

回宫之后,乾隆就下了这道谕旨。

就这样,豆汁儿就进了宫,而且乾隆还喝上瘾了,不光自己喝,还召集群臣一起品尝这民间饮品。不知道这乾隆到底是出于什么心态,也许是因为自己第一次喝豆汁儿时出了丑,也想看看群臣的反应,找找心理平衡,或者就是想把好东西跟大伙分享。结果,众大臣喝完齐声叫好。也不想想,皇上赏赐的东西,有人敢说不好喝吗?虽然闻着像泔水,但即便面前的真是一碗泔水,也得闭着眼睛喝下去,还要吧唧嘴回味,好像喝的是什么山珍海味一样。还有大臣总结出了其中的妙处:酸中带甜,其味醇醉,越喝越想喝。这种高难度的拍马屁,很有可能就是和珅干的事儿。

从此,这灰绿难看、酸臭难闻的豆汁儿,就流传得更广了,风靡了整个北京城,持续两百多年。就连皇上每年都要去避暑的承德,也开始流行这玩意儿。

这喝豆汁儿的主顾不分贵贱,就是穿戴体面者,去路边小摊要一碗豆汁儿,也不会觉得丢份。清末的笔记《燕都小食品杂咏》中对这个现象也有记载:“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浆风味论稀稠。无分男女齐来坐,适口酸盐各一瓯。” 这首诗里有些地方夸张了,豆汁儿其实不是“糟粕”,虽然也确实是用制造绿豆淀粉或粉丝的下脚料做成的。做淀粉或者粉丝的时候,水发绿豆加水研磨后,通过酸浆法令悬浊液的黏度适度增加,使颗粒细小的淀粉浮在上层,捞出来就可以做粉丝或者淀粉了,捞完淀粉剩下的液体,经过发酵就成了豆汁儿。

老北京的一家食摊

这豆汁儿应该是某粉房做绿豆粉时无意间发明的,也许正值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磨出来的半成品豆汁儿当天没用完,第二天就已经发酵了,好奇心重的人拿了一点儿来尝尝,觉得香甜可口,煮沸以后再喝,更加味美,于是便专门做起豆汁儿来出售。

老北京人喝豆汁儿,必须配切得极细的酱菜,拌上辣椒油,还要配套吃炸得焦黄酥透的焦圈,风味独到。这焦圈与豆汁儿命运正好相反,是从清宫御膳房传出来的食品,与酱菜一起,三样占了五味中酸、辣、甜、咸四味。

老北京卖豆汁儿的,有挑担子下街的,有赶庙会摆摊子的,只有天桥云里飞京腔大戏旁边奎二的豆汁儿摊儿,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在固定地头营业的。

云里飞原名庆有轩,旗人,自幼学戏,初学武把子,后学“开口跳”(武丑),十岁就登台唱戏,曾扮演过《三岔口》中的刘利华、《连环套》中的朱光祖等擅长武艺而性格机警、语言幽默的人物,成为当时的名角儿。他的跟头翻得又高又快,能在空中翻转一圈才落地,这个动作在京剧舞台上被称为“云里翻”。

1900年,八国联军攻破北京城,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逃往西安。这慈禧在逃命的时刻,竟然还想着娱乐消遣,命令一批艺人一块儿到西安去。其中就有云里飞。

天桥的艺人

1908年11月,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后,按照规定,“国丧”期间,不许婚嫁,不许唱戏。不唱戏云里飞就得饿肚子,没辙,他就到天桥去撂地卖艺。在卖艺的时候,因为自己最拿手的招牌动作是“云里翻”,遂自称是“云里飞”。

在天桥卖艺之后,由于他功底扎实,能翻能打,很快就引起轰动。云里飞除了在天桥表演外,还经常到白塔寺、护国寺、隆福寺、土地庙、花市火神庙等大庙会演出。他并不全靠说唱赚钱,也招徕顾客买他的药糖。

他表演时既没有戏装、盔头,也没有化装,而是用一顶纸烟盒糊的帽子和一件大褂当演出服。表演时他一人能同时扮几个角色,连说带唱,语言幽默诙谐,观众十分爱看。

云里飞表演的时候,时常拿隔壁摆摊的奎二说事儿。他说奎二摊子有三绝:第一,各位主顾只要往这里一坐,就能享受皇上的待遇。那时候北京已经有沙尘暴了,遇到风暴天气,黄土飞扬,飞到豆汁儿碗里,等于撒了一把香灰。奎二每天摆摊儿第一件事儿,就是先用细黄土把摊子周围填平踩踏实,随时准备着喷壶洒水。这不就是皇上出行才有的待遇:黄土垫道、净水泼街吗?第二,奎二的辣咸菜那是一绝。都说西鼎和酱菜切得细,跟奎二的咸菜丝儿比起来,火候还是差多了。第三,奎二的豆汁儿不管买卖多火,够卖不够卖,绝不掺水。

晚清时期的小吃摊

奎二也是旗人。这时候的旗人多生活困顿,曾经的“铁秆庄稼老米树”已经不牢靠了,旗人地位一落千丈。老舍的《正红旗下》有这样一段文字,把旗人地位的下降描写得绘声绘色:

在太平天国、英法联军、甲午海战等等风波之后,不但高鼻子的洋人越来越狂妄,看不起皇帝和旗兵,连油盐店的山东人和钱铺的山西人也对旗籍主顾们越来越不客气了,他们竟敢瞪着包子大的眼睛挖苦、笑骂吃了东西不还钱的旗人,而且威胁从此不再记账,连块冻豆腐都要现钱交易。

两百多年的寄生生活,让旗人几乎丧失了生存能力。但“天无绝人之路”,总有人能想到活下去的办法。这不,原本的“旗人老爷”,如今也都在干这种“下九流”的买卖。

同为旗人,同样吃过“老米饭”,同在天桥摆摊为生,自然会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触。因此,两人成了莫逆之交,云里飞才会如此卖力给奎二打广告。

《豆汁记》

喝豆汁儿的小孩

京剧有一个剧目叫《豆汁记》,又叫《金玉奴》,是荀派代表剧目。讲述的是一位落魄到连乞丐都不如的穷书生饿倒在一个杆头(叫花子头目)的门外,被杆头的女儿金玉奴用豆汁儿救活一命,为报救命之恩,书生“以身相许”,考中功名后却谋害糟糠之妻的故事。这个剧目,改编于冯梦龙的短篇小说《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冯梦龙原著的结局是金玉奴与谋害自己的丈夫重归于好,而荀慧生在将其改编成《豆汁记》时,结局改为金玉奴将丈夫打死,然后回乡过起了自食其力的日子。另一个改编比较大的地方是让喝豆汁儿成为剧中一个很重要的桥段,这或许与荀慧生爱喝豆汁儿有关。琉璃厂的豆汁张是民国时期北京城豆汁儿四大家之一,据豆汁张回忆,荀慧生每天都要去他家买豆汁儿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