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八百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京城文化圈——琉璃厂大街

琉璃厂大街,东到西城区的延寿街,西至西城区的南北柳巷,全长约八百米,是北京著名的文化街。

琉璃厂在辽朝的时候叫“海王村”,当时,这里不属于城内,而是郊区。到了元朝的时候,官府在这里开设了官窑,专门烧制琉璃瓦,因此也被称为“琉璃厂”。明朝时,因为大规模地扩建内城,修建宫殿,便将官窑的规模扩大了,这个琉璃厂便成为朝廷五大厂之一。1544年,北京城扩建,修建了外城,这样,琉璃厂的位置从城外变成了城内。由于在城内不便于烧窑,官窑便被迁到了门头沟的琉璃村,但是琉璃厂的名字却保留了下来。

清初,北京城里的居民实行满汉分城居住,满人贵族兵丁居住在内城,而汉人无论官僚还是平民都居住在外城。由于琉璃厂在外城,也因此成为许多汉族官员和进京赶考的举子的聚居地。

因此,从明朝时就红火的前门、灯市口和西城城隍庙书市逐渐转移到了琉璃厂,各处卖书的书商也纷纷在这里摆设摊位、筑建房屋来出售大量的藏书,使它发展成了京城最大的书市。于是,琉璃厂逐渐成了人文荟萃的文化街市,一切与文化有关的物品(笔墨纸砚、古玩书画)也随之在琉璃厂有了摊位。

琉璃厂有许多著名的老店,像槐荫山房、古艺斋、瑞成斋、一得阁、李福寿笔庄等,这里还有中国最大的古旧书店——中国书店,西琉璃厂还有三大书局—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

据说,当年的琉璃厂大街还是一条土路,街道两旁都是一家挨着一家的店铺。一两间门脸儿的书店里,一进门四面都是书架,上面摆满了书籍,每本书都附有标签,上面写明书名和价目。里屋临窗摆着一张榆木擦漆的八仙桌,桌两旁是太师椅,壁上悬挂着对联,而对联的内容都与书有关。

“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万世莫如为善乐,百花争比读书香”……

琉璃厂除了书店之外,便属古玩铺最多了。古玩就是古董,而“古玩”一说是从一些文人的口中得来的,意思就是文人雅玩之物。这些古货不是一般人能玩得通的,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古玩铺是为富人准备的,一般清贫的读书人也只能在旧书摊里选一些物美价廉的旧书而已。

琉璃厂一角

民国以后,琉璃厂的书店、古玩铺等行业逐渐衰退,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北京沦陷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店铺都是奄奄一息,甚至有许多店铺都倒闭了。

就像《故都竹枝词》中所说的一般:“阅肆张罗雀掠门,海王村果静如林,空闲海估尊哥定,待价千年画宋元。”这首词中所说的海王村,就是东琉璃厂西口路北中国书店一带的海王村公园。

然而,荣宝斋作为琉璃厂最老的店之一,倒是一直生存下来了。

直到现在,荣宝斋依旧是琉璃厂的一道风景

荣宝斋的前身是松竹斋南纸店,成立于1672年,至今已有三百来年的历史。其最初的创办者姓张,本是一个来京赶考的浙江人,只因“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就开了这家松竹斋南纸店。最开始经营的主要项目是书画篆刻名家的挂笔单,松竹斋从中抽成。“挂笔单”是文人润笔的收费标准,创作者找名家推荐,推荐者越大牌,收费越高。同时挂笔单的书画篆刻者又从这里购买笔墨纸砚等,收入倒也稳定。后来,松竹斋渐渐挤入承办官卷、官折的行列。官员的奏折是要给皇上看的,容不得一点儿马虎,选纸须纯洁无疵。松竹斋对此十分精心,每一张要经过十几个人检查,稍有瑕疵就打入残货堆内。因此,虽然价格比其他家贵,但依然供不应求。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经济困难,松竹斋也难以为继了。

后来店东聘请了庄虎臣做掌柜,把店名改为“荣宝斋”。在庄虎臣的苦心经营下,荣宝斋脱胎换骨,重获新生。

荣宝斋的店面,依旧保持着旧日格局

庄虎臣对荣宝斋居功至伟,他做了几十年的荣宝斋掌柜,一直到1928年去世。

琉璃厂的主角

琉璃厂的一位掌柜

琉璃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主角是书。尤其是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的那十年,编修人员为了考证典故,详列书目,常到琉璃厂访求所需图书,于是各地书贾纷纷携带珍本、善本书籍来琉璃厂推销售卖,使琉璃厂成为广集天下图书之所在。《清稗类钞》云:“京师琉璃厂为古董书画荟萃之地,至乾隆时而始繁盛,书肆最多,终岁启扉,间亦有古董书画之店。”数以百计的古旧书店,世上罕见的古籍善本,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古董书画之店”只是“间亦有”。出版行业也开始出现,那时都是雕版,非常耗时费力。清朝末年科举制度废除,琉璃厂的旧书就没有人买了,书店急速衰落,经营古董字画的店铺日益繁盛,古玩行业在琉璃厂已成为主流,远远超过了书店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