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46.拗椅子
有富公公是个椅子匠,有一手拗椅子的绝活,在四邻八乡小有名气,请他做椅子的人络绎不绝。
小的时候,我们总是呼朋引伴地跑到有富公公家里去。在他家的堂前,堆满了各种竹材料,长短不一,粗细各异。有富公公正低着头制作竹椅子,系着的围裙油黑发亮,看不出它原本的颜色了。他专注地穿呀,绕呀,凿呀,刨呀,不时发出笃笃笃、哒哒哒的敲击声。
有富公公常年和竹子打交道,他那双手,能把普普通通的竹子变成一把把精美的竹椅子。不过,小孩子老往他那里跑,主要是去捡那里的“橘子瓣”。
“橘子瓣”是什么?当然不是真的可以吃的东西,而是有富公公做椅子的时候,凿下来的小竹片,形状和弯弯的月亮类似,看着像橘子瓣。我们寻宝似的在各种竹材料间捡拾橘子瓣,有十余片了,就可以制作竹“橘子”了。将一片片的橘子瓣有序地排列叠加,慢慢地就变成了一个大橘子形状。放最后一块橘子瓣之前,往里丢一块小石头,然后封口。最后用红毛线绳捆扎好,一个竹橘子就做好了,一摇晃还会响。
除了橘子瓣,有富公公的手艺也常常让我们叹为观止,我们经常在那里一看就是老半天。椅子匠和木匠一样,也有不少吃饭家什,凿子啊,钻头啊,砍刀啊,靠着这些工具,给竹子去皮、磨节、凿眼,将一根根竹子变成他想要的形状。长筒形的,短筒形的,竹片形的,竹钉形的,粗的,细的都有。满地都是切割后磨下来的黄绿粉尘和碎屑,厚厚一层,踩上去软绵绵的,鞋子能陷在里面。
我们最喜欢看有富公公给毛竹整形了。空地上点起一个小火堆,有富公公拿来一根胳膊粗的毛竹,放在火上烤。烤得竹子皮上渗出汗珠般的水汽来,就用手一折,轻松就拗弯了。以至于多年以后背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很容易就理解了“汗青”的意思,因为流汗的青竹,我见过啊。烤制过的竹子一来方便造型,二来还能保持干燥,防止虫蛀,有利于延长使用寿命。所以古代人用竹片记录历史之前,也给这青竹子烤了火。“汗青”这词就这么流传下来了,成为了“史册”的代名词。
整把椅子,没用一个铁钉,就能组合起来,非常结实好用,这就不得不夸神奇的榫卯结构。虽说是竹制品,可有富公公做的时候,也遵循榫卯原则,穿插拼接,最多用竹子削成钉子状加固。不用一根铁钉,无需添加胶水,一把结实牢固耐用精巧的竹椅子就完工了。
椅子有大的,适合成人坐,也有小椅子,低矮一点,适合择菜、刨土豆皮的时候坐。有一种是六七个月宝宝坐的,叫坐车,没有椅背,四四方方的,中间空心,座椅底下开叉,将还不会走路的宝宝的两条腿各伸进去,身体被固定在一个四四方方的竹框架了,不会摔倒。椅子面上可以放个会叫的鸭子捏捏,放个拨浪鼓摇摇,或者放根肉骨头啃啃。大人可以一边干活一边看小孩,两不耽误。还有一种叫高脚椅子,给五六岁个矮的小孩准备的。其实差不多就是坐车的升级版,只是椅子腿伸长了不少,造型和坐车几乎无异。对于自己能吃饭的又够不着饭桌的小娃娃来说,这样一张竹椅子,也算是成长的象征,能上桌吃饭了,意味着长大了呀!
家里有老人的,也会请有富公公做一张竹躺椅,椅身长,有搁脚板,有枕靠,两侧还有扶手。在还没有“摇皮”等五金配件的时候,竹椅子还不可以伸缩。每到夏天黄昏,它就从里间被搬到院子里来,小孩子总要争抢,到最后全被大人驱赶,留下老人独自享用。
有富公公总是一个人干活,所以他很乐意我们去找他。有时候远远的看见我们,他就招着手说:“快来,今天有橘子瓣!”有时候橘子瓣没有,有富公公也临时放下手头的活,给我们凿几个橘子瓣出来耍耍。我们在竹子堆里扒拉,把材料弄乱了,他也不会斥责。
只可惜,他很早过世了,村子里再也没人能拗出漂亮的椅子了,竹椅子也渐渐旧了,破了,最后被木头椅子、沙发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