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刘庄的一个梦
河南洛阳白马寺
白马寺位于HEN省LY市老城以东12公里,洛龙区白马寺镇内。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
白马寺的由来和一个梦有关。
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一个身高六丈,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次日晨,汉明帝将此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说“西方有神,称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罢大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遇到二位印度高僧愿意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与梦中所梦一样,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后来改名为白马寺。在东土大地,周、孔、老、庄之邦,洛河之滨,天子脚下,中国第一座佛教寺庙—河南洛阳白马寺诞生了,它也标志着佛教正式传入了中国。
白马寺整个寺庙坐北朝南,为一长形院落,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毗卢阁等,均列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虽不是创建时的“悉依天竺旧式”,但寺址都从未迁动过,因而汉时的台、井仍依稀可见,有五重大殿和四个大院以及东西厢房。五重大殿由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卢殿。每座大殿都有造像,多为元、明、清时期的作品。毗卢殿在清凉台上,清凉台为摄摩腾、竺法兰翻译佛经之处。东西厢房左右对称。
整个寺庙布局规整,风格古朴。寺大门之外,广场南有近些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桥,其左右两侧为绿地。左右相对有两匹石马,大小和真马相当,形象温和驯良,这是两匹宋代的石雕马,身高1.75米,长2.20米,作低头负重状。
白马寺山门采用牌坊式的一门三洞的石砌弧券门。“山门”是中国佛寺的正门,一般由三个门组成,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解脱门”。由于中国古代许多寺院建在山村里,故又有“山门”之称。
山门内东西两侧有摄摩腾和竺法兰二僧墓。
红色的门楣上嵌着“白马寺”的青石题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凉台的桥洞拱形石上的字迹一样,是东汉遗物,为白马寺最早的古迹。
东汉白马寺其建筑规模宏大,室内造像及壁画精美,据《理惑论》载:“于其壁,画千乘万骑,绕塔三匝,又与南宫清凉台及开阳门上作佛像。”据《魏书·释老志》载:“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谓之浮图,或云佛图。”从此洛阳白马寺殿、塔、佛像、壁画一应俱全。
佛教在中国扎根、传播最初的二百年,整个过程都与白马寺息息相关。这里是中国第一次西天求法的产物,是最早来中国传教弘法的僧人的居所。白马寺是与中国佛教的许许多多个“第一”紧紧联在一起的,这让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
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
昙柯迦罗在白马寺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教戒律《僧祗戒心》。
同一时期,安息国僧人昙谛,也在白马寺译出了规范僧团组织生活的《昙无德羯磨》。
朱士行依《羯磨法》登上戒坛,长跪于佛祖面前,成了中国汉地第一位正式受过比丘戒的出家人。
最早传入的梵文佛经《贝叶经》收藏于白马寺。
东汉迦摄摩腾与诸道士论难,第一场佛道之争发生于此。
明帝敕令建齐云塔为中国第一座舍利塔。
全世界唯一拥有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
松风鸟鸣,禅意深深。
传承千年的信仰沉淀在寺院中的一砖一瓦、一花一叶中都充满了禅意,漫步寺庙内,远离尘世的喧嚣,身心收摄,不再迷于五色,顿觉内心一片清明。
白马寺历史久远,从以威严的表情立于咧嘴大笑的弥勒佛背后,面向大雄宝殿的将降魔杵扛在肩上的韦陀菩萨像就知道这是个大的十方丛林,可以在这挂单,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