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5 1885年 抽动污语综合征
乔治·吉勒斯·德·拉·妥瑞(Georges Gilles de la Tourette,1857—1904))
抗焦虑药(1950年), 认知疗法(1955年)
上图:版画《癫痫患者在去往莫伦贝克教堂的路上》,基于佛兰德艺术家老彼得·布鲁盖尔(Peter Brueghel the Elder,约1526—1569)的素描画,由老亨利·克洪第乌斯(Henrik Hondius the Elder)绘于1642年。下图:乔治·吉勒斯·德·拉·妥瑞,约1870年。
1884年,巴黎萨尔伯屈里哀精神病院年轻的住院医生乔治·吉勒斯·德·拉·妥瑞,在首席神经病学家让—马丁·沙可的要求下,完成了一项非随意运动障碍的调查。其时,已经有过不少关于这类运动障碍的案例报告,如缅因州的“跳跃的法国人”,就是这样一群伐木工人,在整个19世纪70年代,他们都表现出一种神秘而夸张的惊跳反射。
1885年,妥瑞报告了九个案例研究,其中包括著名的德丹皮尔侯爵夫人病例。该病例是一名表现出古怪非随意运动的贵妇人,比如,她会扮鬼脸、抽搐,且伴随突发性尖叫或咒骂。非随意运动障碍的发病年龄一般在6—16岁,开始的时候是脸部与手臂抽搐,且男性更为常见。与此同时,妥瑞还报告另外两类常见的病症。一类是病人在谈话中非随意地重复词或短语,或者模仿别人的言语(又名echolalia,模仿语言症);另一类是病人非随意地模仿、重复别人的动作(又名echopraxia,模仿动作症)。据妥瑞所言,最后出现了所谓的非随意咒骂(又名coprolalia,秽语症)。秽语症是社会大众最熟悉的非随意运动障碍,因为好莱坞电影曾演绎过这种病症。
多年来,抽动污语综合征一直都不多见。即使到了1973年,全世界范围内发现的病例也不到500例。此后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该疾病在儿童中的发病率是6‰ ~8‰。从妥瑞时代起,人们追溯了多种不同的致病原因,包括歇斯底里、遗传性退行病变以及不良养育等。今天,尽管暂时还没有发现该病症具有专门的遗传途径,但人们一般认为是遗传与环境两者的共同作用导致了抽动污语综合征的出现。有效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及多种不同心理与行为治疗。现在通常采取的是多种治疗方法相结合,但完全治愈的几率并不大。(杨文登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