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不同的世界
案例
每逢必须早起去上学的清晨,安妮总会感到彻骨的寒冷。她用浴袍把自己裹起来,快速套上厚袜子,拖着步子去卫生间刷牙。连一句“早上好”都没对爸爸说,她也不期待爸爸会对她说“早上好”。若不是安妮闷闷不乐地将父亲从洗脸盆旁推开,挤出一点地方洗脸刷牙,别人会以为这俩人根本没发觉对方的存在。这只是圣诞节前的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早晨,安妮像往常一样起得很晚,她和父亲吉姆其实还没真正醒来,他们努力地挣扎着进入这个真实的世界。从前,吉姆喜欢用手动刮胡刀,这样刮得比较干净。但是现在,因为要早起,所以不得不忍受电动剃须刀那讨厌的嗡嗡声,以免在没睡醒的时候用刮胡刀手动刮伤自己。
吉姆的妻子海伦和儿子托比已经在楼下开始准备早餐了。爸爸和女儿的早晨是安静无声的,与此相反,儿子和妈妈却欢快得像一对金丝雀——托比刚刚讲了学校组织去参观恐龙展览的事情,他不停地说自己看到了哪些恐龙。海伦在为孩子们准备课间餐的时候,托比在铺餐桌,他把玉米片放到麦片碗的前面,突然被玉米片包装盒背面的内容吸引住了。包装盒背面介绍了明年举行的恐龙图片展,每一盒都有一张恐龙卡片。他认真地看完介绍决定以后少吃巧克力脆条,多吃炸玉米片,每天早上至少两勺。
海伦在为女儿准备面包时总是特别用心。安妮通常只喝一杯茶就去上学了,所以她得保证让女儿在第一节课下课后吃一块面包。安妮自从迈进青春期的门槛之后,早上离开家前就基本不吃任何东西了。在“正常吃早餐”这场无休止的战斗中,海伦最终还是败下阵来。
有一次吉姆想给母女俩的“战斗”画上句号:“干脆给她准备课间餐面包吧,做她喜欢吃的,这样在学校饿了的时候,她自然就会吃了。”当然父母从来不能确定,女儿是否真的吃了面包,他们只是知道,安妮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要求母亲尝试改变蘸酱的口味。海伦想,女儿应该把面包吃下去了。
将近7点的时候吉姆加入妻子与儿子的快乐早餐。他给了托比和海伦每人一个早安吻。海伦马上把一大杯咖啡送到他手心,三个人坐到了餐桌旁。海伦像往常一样催促着楼上的安妮:“安妮,动作快点,20分钟后公交车就到了!”幸运的是,公交车站就在家门口。安妮充分利用了这个地理优势,在公交车来到的最后一分钟才走下楼来。终于,安妮下楼了,慢慢地坐到了桌子旁,开始享受她的早餐。托比继续兴致勃勃地讲着恐龙,但是多半只是对着母亲讲。只有在托比想气气姐姐的时候,才会与安妮说话。通常在早餐时间,安妮是一个无力保护自己的弱者。但是她会在当天晚一些的时候予以回击,彻彻底底地报复她的弟弟托比。
海伦一边用一只耳朵听着托比说话,一边忙着安排一整天的活动,她列出一张清单,记下必须做的事情。她时不时地交代吉姆或者安妮应该去做什么。和丈夫的交谈最好在夏天的清晨展开,这个时候,厨房里已经洒满了阳光。他们有时候也会在外面阳台上吃早餐。但是现在这个季节,孩子们已经坐在课堂上的时候太阳才刚刚升起,一家人都少了一些活力。海伦想让吉姆替自己去开晚上的家长会,因为他在晚上的精神会比较好,而且自己也可以早点上床睡觉。
安妮正在思考即将开始的学校生活:为什么第一节课必须是数学课,而不是艺术课、历史课或者其他科目呢?虽然她的数学还不错,但是在解数学题的时候,至少需要调动一半的大脑来发挥作用,不管她几点起床,她的大脑在10点之前根本不能正常运行。安妮拿着她的外套出门了,吉姆在后面看到了安妮T恤背后写着一句话——“早起早睡,有健康,有财富,同样有死亡”1——他露出了今天的第一个微笑。
理论
毫不夸张地说,每天早晨,在几百万个家庭里都上演着与上面这个故事相同或类似的场景。这样看来,这个故事似乎没什么特别的,它从“人们在早上的清醒程度”展开。这个故事里出现了生活在“不同的世界”的人:早晨非常清醒的人与早晨不清醒的人。故事中隐藏着大量的信息,读者或许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些信息背后隐含着很多问题:
·早上清醒程度的差别是由性别差异导致的吗?是由年龄导致的吗?与基因或者社会环境有关吗?
·人们在白天不同时段的清醒程度因人而异吗?
·如果清醒程度存在差异,那么入睡是否也各有不同呢?
·不同的清醒/入睡类型与饮食习惯有怎样的关联?
·不同学科的学习状态是否与上课时间或清醒时间有关?
有些问题的答案已经在案例中给出了,让我们系统地回顾一下故事的内容。故事篇幅不长,包含了日常生活中有关时间认知的不同层面,故事的第一段包含了很多与时间有关的信息:它开始于一个工作日的早晨,圣诞节很快就要到了。为了能够明确相关的时间细节,我们必须知道这家人住在哪里,不同地域会使故事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通过字里行间的细节展现,我们可以确定,这家人住在北美或者北欧的发达国家,因为圣诞节前户外很昏暗(一定是在北半球),此外还应该注意到其他的细节:两个孩子、电动剃须刀、校车、一栋有阳台的二层别墅、早餐吃的是玉米片和巧克力脆片、一大杯咖啡等等。
为了能够对故事做出正确的评价,出场人物的年龄也应该估计一下,虽然人物年龄没有明确给定,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故事中的细节做出推测。我们先来推测相对年龄:托比貌似比安妮小,吉姆大概比海伦大一些。托比对恐龙非常有兴趣,同时也能读懂玉米片包装盒背面的文字,那么他有可能6岁或者7岁。安妮年长一些,并且(不久前)进入青春期。我们假定她大约14岁1。海伦和吉姆也许在30岁左右有了第一个孩子,吉姆也许比海伦大3岁。因此海伦42岁,吉姆46岁,当然,这都是推测。现实生活中,海伦当然有可能28岁,吉姆80岁。
既然我们对出场人物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可以回到“清醒状态的不同类型”这个话题上了。父亲和女儿看似不是特别健谈,安妮是对父亲不满,还是因为不得不早起而闷闷不乐呢?为什么父亲并没有试着安慰女儿呢?也许他对女儿也有不满?海伦和托比看起来很愉快,他们已经完全清醒,在厨房里显得非常活跃。这个故事并不是要分析主人公的性格和家庭关系,而是要为读者展示清醒状态的不同类型,也就是揭示不同的人在早上的清醒程度是不一样的这一事实。
与吉姆相比,海伦更加清醒,与安妮相比,托比更加清醒。因此,清醒类型的差别应该不是性别差异导致的,显然也与年龄无关,甚至也不是由基因和文化环境决定的,否则,两个大人就会同时比两个孩子早起或者晚起(年龄与性别对清醒类型的影响,我会在《青春的尽头》这一章进一步阐述)。
同时,这个故事回答了以下两个问题:
·人们在白天的不同时段的清醒程度因人而异吗?
·清醒类型是否反映了某些人在特定时间段醒来的难易程度?
当吉姆的孩子还没上学的时候,他没有必要早起,可以精神饱满地好好刮胡子。即使安妮没有起那么早,她似乎也要在上午10点之后才能很好地学数学。不同的清醒类型意味着不同的入睡类型。海伦在早晨非常精神,但是到了晚上她很早就困了。吉姆在工作日必须和海伦一样早起,他在早晨非常困,晚上他却特别精神——孩子们睡觉之后,他还能享受一段轻松的时光。
清醒类型看起来与睡觉时间有关。从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作息习惯,我们称之为“时间类型”(Chronotypen)1,在不同的文化和语言中,人们常以鸟与时间类型相关联,例如“早起”或“晚起”的鸟2。人们通常都会用云雀(早睡早起)和猫头鹰(晚睡晚起)做比喻,因此,我们很容易就会误认为只有这两种类型。对人类全体简单区分为两种类型是不准确的,其中很难将众多人体特性全部考虑进来,与人体有关的任何规律都存在例外,毕竟,我们对自身的研究才刚刚起步。通过发放几千张关于睡眠习惯的调查问卷3,我们进行了多年的时间类型研究。定义时间点有时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诸如“你何时听见了枪响?”“什么时候涨潮?”或者“太阳什么时候升起?”这类问题很好回答,因为这些问题可以给出明确的界定。但是,“你通常什么时候入睡?”或者“你通常什么时候醒来?”就不好回答了。让我们观察三个不同睡眠类型的例子。A的睡觉时间是22点至6点,B的睡觉时间是22点至8点, C的睡觉时间是24点至6点。如果把睡眠时间定义为入睡的时间,那么A与B属于同一类型。如果把睡眠时间定义为醒来的时间,那么A与C属于同一类型。困难在于,睡眠至少有两种彼此区别又联系的特性。在下一个章节,读者们将会读到有关睡眠时间和睡眠持续时间方面的内容。
如果以睡眠时间的中点来定义不同睡眠类型,以上问题就很好解决了。睡眠中点很容易计算:如果一个人通常在午夜入睡,8点起床,那么他的睡眠中点就是4点。“通常”这个词反复出现是为了强调这是一般的情况,不是诸如参加聚会或者需要加班的情况。A的睡眠中点是2点,B的睡眠中点晚了1个小时,是3点,C和B的睡眠中点是相同的,只不过C的睡眠持续时间比B少了4小时:他晚睡2小时,早起2小时。
根据数据库中的海量信息,我们可以针对不同人群的睡眠习惯进行流行病学1式的研究。上图显示了睡眠中点在中欧的分布2(80 000个受访者,其中多数为德国人)。睡眠中点的分布几乎占满了整个表盘1,只是分布在表盘的右侧的受访者多一些,这说明较晚的时间类型多于较早的时间类型。“云雀”和“猫头鹰”,或者A型和B型这类划分就像用“矮人”和“巨人”描述一个群体的身高一样,不能完全展现实际情况。这种成对的反义词只有在描述分布曲线两端的人的时候才有意义,这些极端情况很少被提及。
我们使用了休息日的数据作为某人睡眠习惯的判断标准,因为在休息日,人们的睡眠习惯不会受到工作或者学校放学时间的影响,而是完全取决于个体的选择,取决于人们的体内时钟。在我们的数据库中,14%的被试者睡眠中点在4点半至5点。如果一个人的睡眠时间为8小时,那么在休息日这些人上床睡觉的时间在24点半至1点,睡醒的时间在8点半至9点。60%的睡眠中点在3点半至5点。少数人的睡眠中点在1点半至2点,这些典型的“云雀”们在休息日里21点半至22点就上床睡觉了,第二天5点半至6点醒来。此外还存在极端的早起类型,他们的睡眠中点无法在图表中标记出来,因为他们确实是凤毛麟角。4%的人睡眠中点在3点至3点半之间,位于分布图的末尾,很多人的睡眠时间甚至更晚。
到目前为止,我们主要是根据睡眠习惯来定义时间类型的。在本书后面的章节中,读者们会看到,时间类型的含义是多种多样的。睡眠习惯只是我们体内时间的一部分。体内时间决定了我们所有的身体机能,从基因到活跃时间,从体温、荷尔蒙的变化到认知能力(例如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杂志上关于体内时间的文章常常给读者们提出这样的建议——“某些时候对疼痛的感知度最低,适合去看牙医”“某些时候锻炼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某些时候最适合做数学题或者写诗”等等。媒体发现了我们体内时间的重要性,对此我既惊讶又高兴。但是有些文章把这种现象看得太简单了。
事实上,生物学家们考察了我们生命的绝大多数方面,我们的精神生活、情感状态、疼痛感知等。生命的存在方式和状态不仅仅受荷尔蒙的影响。因此,对于“最好做什么”“何时做”这类问题,我们应该更慎重地提出建议。即使是“什么时候去看牙医”或者“什么时候锻炼”这类建议,也应该慎重。如果人们对自己的时间类型不了解,那么这种建议的价值也是有限的,有些人的体内时间与建议时间可能会相差6小时。
不同个体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段可以完成的事情并不相同。我们的工作效率在一天之中不断变化,变化的细节取决于个体属于的时间类型。在上文案例中,安妮问自己怎样才能在不适合的时候完成数学作业,事实上,现实生活中个体的许多特性在白天和夜晚的区别非常大,不仅仅是工作效率的问题。如果在午夜被叫醒,并要求刚起床就吃东西,没有人可以吃得下,为什么安妮就不得不在自己的“午夜”时间被叫醒并且起床吃饭呢?安妮T恤上的口号不仅是对早起早睡的相关格言提出质疑,同时也表明她意识到了自己的生物钟与众不同。
1 詹姆士·托贝尔斯《时间狂言》里的一句话。
1 关于青春期的起始年龄,世界各地略有不同,这与饮食和文化环境有关。如今人们可以通过生物化学方法来测试特定激素以便确定青春期。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通常是通过某些明显的征兆来确定青春期:女孩子的月经初潮,男孩子睾丸和阴茎的发育。四肢停止生长标志着青春期的结束。
1 由希腊语“时间”(chronos)派生而来。
2 早在我们开始研究人类的时间类型之前,我们就已经知道不同种类的鸟会在特定的时刻鸣叫。在中欧,红尾鸲在太阳升起时鸣叫,知更鸟、乌鸦、鹪鹩、布谷鸟、大山雀、柳莺同样在太阳升起时鸣叫。本书所探究的问题是同一种类即人类具有的不同时间类型,而鸟类时钟则描述了具有相同时间类型的不同鸟类。
3 慕尼黑时间类型调查问卷(MCTQ)。在撰写本书的时候,我们的数据库有80 000份数据。原来我们使用书面调查问卷,后来使用互联网调查。
1 流行病学原指研究一定人群中疾病的成因和分布。人类睡眠和饮食的行为也是流行病学家研究的对象。研究对象的扩展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某些疾病的形成也可能与日常的行为习惯有关。
2 为了确定一种特性或标志,我们确定一定的范畴,就像一种时间“盒子”。在上面图表中,我们把时间“盒子”确定为30分钟间隔。所有睡眠中点在1点半到2点的人都算作这个“盒子”里的人。睡眠在2点的人不属于这个盒子,我们把他算作2点到2点半这个“盒子”里的(睡眠中点是2点半的人算作下一个“盒子”里的人)。然后根据数量制作柱状图形。为了能够比较不同人群的睡眠分布,我们把每个“盒子”里的人数计算成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1 完全对称的分布被称为正态分布或钟形分布(因为它的形状像钟);原本它被称为高斯分布,以此纪念数学家高斯发明了计算这种分布的公式。如果你每天都记录上班路上需要的时间,你也能够算出花费在路上的平均时间,这不会得出一个完全对称的正态分布图形。人们当然都想尽可能地缩短通勤时间,但是影响通勤时间的因素更多地是负面因素,且负面因素的威力经常还很大。如果做成图标,那么就会呈现出轻微不对称的分布,例如在我们的例子里:较晚的时间类型略多于较早的时间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