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从2013年9—10月国家领导人在不同的国际、国内场合提出了与有关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国内外掀起了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讨论,并将继续深入探讨下去,同时,中国各地与世界有关国家积极开展“一带一路”建设实践,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共建“一带一路”是一个宏大的全球性蓝图,是一个国际性的联合行动,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形成了共识。2016年11月17日,联合国关于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内容的决议获得了193个会员国的一致赞同,其决议欢迎“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为指引,以打造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为合作目标,呼吁国际社会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安全保障环境。可见,“一带一路”倡议将对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和文明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一带一路”建设内容十分丰富,其实践活动十分复杂。“一带一路”建设的研究非常庞杂,是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对象。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实践的深入进行,其研究也将深入和分化,更多学科将进入“一带一路”各个领域,而且研究“一带一路”的独立学科也将逐步形成。从地域特征看,“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呈现不同分布,且有部分交叉和会合,并会不断延伸下去。因此,可以把“一带一路”拆开分别进行研究,深入揭示其不同特征。本书选择“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为考察对象,重点介绍其起源、演进过程和发展态势。
“海上丝绸之路”通常指自古代以来形成的海上运输通道。有些古代港口废弃了,有些古代国家也不存在了,现代海上航线有比较大的变化。当然现代“海上丝绸之路”有抹不去的文化传统的痕迹。因此,本书突出一个“新”字,特别突出2013年之后的新变化。实际上,“海上丝绸之路”联系的国家和地区一直按照其固有的规律在演进和发展,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2013年中国提出沿线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之后,原有的一些活动得到强化,国际关系、经贸活动、科技文化交流得到增强,凸显出一些新的特征。
本书旨在通过多视角的观察和分析,反映“海上新丝路”的新变化。同时,“海上新丝路”是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基础上演变过来的,少不了把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作为参照,做一些必要的回顾。本书重点突出现代“海上新丝路”沿线国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状况、国际关系、经贸合作及其合作机制,其次,反映国内沿海各地参与“海上新丝路”建设的情况,以此为基础,初步展示“海上新丝路”的未来发展趋势。目前掌握的文献显示,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介绍或研究还比较碎片化,散见于各个新闻报道、考察报告和学术论文。本书对此进行综合提炼,通过一定逻辑,试图进行全方位扫描,记录和展示“海上新丝路”建设的多方面实践和成就,给人一个多维度的完整画面。为了使本书成为政府、企业和学术界案头的参考资料,著者非常注重文献资料的来源和出处。
按照上述思路和方法,本书分为倡议篇、国情篇、合作篇和行动篇。
倡议篇部分安排了第1章,阐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提出,从国内外经贸环境展示倡议提出的背景,然后从多个角度揭示“海上新丝路”多位一体的内涵,指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重大意义。
国情篇部分安排了第2—4章,旨在说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基本情况,这是共建的基础。
第2章“海上故轨迹”回顾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渊源,试图说明中国开辟海上通道情况,重点说明中华民族开辟海洋文明的尝试,展示从江河文明向海洋远行的“孤帆远影”;然后展示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帆影蔽日”的空前气势及其影响;接着描述“迁界禁海”和“闭关锁国”及其屈辱历史;最后进行总结,揭示其历史启示。
第3章“通道新征程”试图展示“海上新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参与共建的新起点。本章采取分航段的办法,分别描述各个航段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把整个沿线国家和地区分为东南亚、南亚、西亚和非洲4个航段,主要说明各个航段的自然条件、资源特征、历史文化和经贸发展概况,同时说明各个航段主要国家的基础设施水平及未来合作机遇。
第4章“通道新机制”描述“海上新丝路”沿线国家现有的国际合作机制,这是共建“海上新丝路”的主要依托:一是阐述东盟机制及其对共建“海上新丝路”的意义;二是阐述欧亚经济联盟及其对“海上新丝路”向北极航线延伸的支撑作用;三是阐述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及其对“海上新丝路”向西部延伸的支撑作用;四是阐述阿拉伯国家联盟及其对接“一路”与“一带”的地位和作用;五是介绍非洲的相关共同体情况,说明其对“海上新丝路”延伸的作用;六是介绍一些国际合作新机制,比如上海合作组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以及一些次区域合作机制等,以此说明这些新机制的作用。
合作篇部分安排了第5—7章,旨在介绍“海上新丝路”新的合作伙伴、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的态势。
第5章“海上新伙伴”阐述中国在“海上新丝路”沿线开展新合作的伙伴:一是介绍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合作与博弈;二是揭示中国与印度的谨慎合作态势,揭示中印合作的障碍与原因;三是介绍中国与巴基斯坦互利合作,说明中国与巴基斯坦合作的新进展和新挑战;四是介绍中国与海湾合作委员会经贸合作的动力与前景;五是介绍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联盟的合作对接机制;六是介绍中国与非洲部分国家的互利共赢机制和效应;七是展示中国与“海上新丝路”沿线伙伴的共建愿景。
第6章“海上新合作”阐述中国与“海上新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态势:一是介绍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现状和问题;二是介绍中国与南亚国家经贸合作的特点;三是介绍中国与西亚国家经贸合作的状况;四是介绍中国与非洲东北部及印度洋西岸国家经贸合作的状况;五是总结中国与沿线国家各地区经贸合作的动态和新模式。
第7章“海上新人文”阐述中国与“海上新丝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包括包容性发展理念、历史与文化交流、科技和教育的合作等,最后指出人文互鉴的发展方向。
行动篇部分安排了第8—9章,旨在展示中国国内各地区参与“海上新丝路”建设的行动及其态势。
第8章“海上新起点”介绍中国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愿景与行动,阐述国内渤海湾、长江三角洲、福建、珠江三角洲及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区等各地区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状况,展示“海上新丝路”背景下中国对外开放的新蓝图。
第9章“通道新拓展”对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共建倡议的新空间进行展望,阐述多种方式、多个维度、多方组织的政策沟通;说明中国“走出去”在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和建设情况;介绍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的便利化创新和自由贸易区的建设状况;说明亚投行与丝绸基金在资金融通方面的支点作用;在民心相通方面阐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新传承和保护与利用;最后从命运共同体方面介绍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目标及其意义。
本书的任务是介绍中国引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态势,其内容非常庞杂,而且是动态变化的,可谓日新月异,越是近期越是业绩涌现,难以准确捕捉。我们采取团队合作方式,分工追踪各个领域的动态变化。团队分工如下:陈万灵负责全书策划,确定逻辑思路和写作提纲,并完成第1章和全书的总结;宁晓娜负责第2章,吴旭梅负责第3章,韦晓慧负责第4章和第7章,麻昌港负责第5—6章,王俊巧负责第8章,刘余负责第9章;最后由陈万灵统稿。
面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宏大的流动画面,本书远远“瞭望”,截取一段时间痕迹,从中发现“出色”部分,用我们笨拙的笔墨进行描述,把动态的画面凝练成文字,难免有所遗漏,甚至可能出彩部分也描写得不够准确。
非常荣幸,感谢“一带一路”宏大叙事的伟大时代,给予我们描绘如此美景的机会,我们向前,有你们、他们的一路陪伴!感谢重庆大学出版社和重庆智库,给予我们信任,我们担当历史的责任,有你们分担;感谢读者,给我们关注,我们前行的动力,有你的批评和鞭策!
著 者
201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