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批判性思维者那样写作和发言
你已花了几周时间研究你的论文,论文声称校园性侵案正在减少。你引用了著名研究人员的观点来印证自己的断言,对自己文章的质量感觉颇好。但是,当你从老师那里拿回批改后的文章时,你只得到了一个“D”等,而且老师的评语这样写道:“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你的结论是错误的。请重做!”你会不会大哭一场,把论文撕个粉碎,然后重新开始?或者你会不会要求老师给你机会来澄清,向其展示你所做的研究和找到的支撑?如果你和老师讨论你的论文成绩,也许你会发现,你和老师对“性侵”的定义是不尽相同的。你可能会发现,你聚焦的是“约会性侵”,而你的老师指的是各种类型的性侵或者只是陌生人的性侵。其实你只要在论文中仔细定义和澄清你的术语,就可以免除论文获得“D”等成绩带来的压力和烦恼。
在上一章节的“像批判性思维者那样写作和发言”部分,我们讨论了清晰地组织论点的重要性。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关注写作过程中词和短语表意清晰的重要性。如果我们语焉不详,词不达意,那么没有人可以有效地回应我们所写或所说的内容。我们的意图必须通顺流畅、准确无误地传递给我们所面对的受众。
作为一名写作者或发言者,我们常常认为自己要表达的内容已经清楚明晰,但很有可能受众接收到的和我们想表达的意思大相径庭。词语本身有丰富的意义,我们说出一个词是为了引起想象的共鸣。
那么,我们的工作就是把想要表达的意思传达给受众。在上面的例子中,在你和老师讨论这个话题时,你才意识到其实你想要讨论的是“约会性侵”。在确定论证之前,我们得把用到的词的意义想清楚,这样不仅可以让读者和听众心领神会,也可以让我们自己胸有定见。
为了降低模棱两可的词或短语影响到我们的正常交流的可能性,我们可以做以下几点:
1)在论题和结论中找到关键词或短语,并定义和/或解释它们。
2)在理由中找到关键词或短语,并定义和/或解释它们。
3)识别核心论点中的抽象词,一个词越抽象,我们就越有必要澄清它。
4)问一问:“那些与我持不同意见的人,可能会如何用不同方式来定义这些术语以支持他们自己的论点?”
让我们从第一步开始,看看论证中的论题,找出可能有多重含义、有歧义的词。
看看下面的论题和结论:
1)自动驾驶汽车会侵犯人的隐私吗?
2)约会性侵是否随着“必须应答”政策的出现而减少?
3)拥有更多的选择会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吗?
每个问题都包含模棱两可的词或短语,在我们确定读者或听众能理解我们的论证之前,必须澄清这些词或短语的含义。花一分钟的时间,看看你是否能识别出那些模棱两可的词或短语。
这些模棱两可的词包括“隐私”“约会性侵”“必须应答”“更多”和“幸福感”。为了确保我们的论证能够得到理解,并且关键词的模糊性不会成为批评的基础而困扰我们(就像我们在本部分一开始举的例子),我们必须对这些词语进行定义,因为它们是我们要得到的结论的核心。
我们看看第一个例子:自动驾驶汽车会侵犯人的隐私吗?我们必须问:“隐私是什么?”1923年,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路易斯·布兰代斯(Louis Brandeis)将隐私定义为“我们独处的权利”。有些人认为这个定义太宽泛了,他们可能会把“隐私”细分为两类:身体隐私和信息隐私。其他人有可能会说,隐私实际上是指《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规定的诸多权利:第四修正案确保美国公民的正当权利,防止政府及其代理人无合理理由地侵犯公民的私人财产。如果我们做一些研究,就会发现这只是我们定义隐私的可能方式中的三种。作为写作者或发言者,在构建论点之前,我们需要确定在结论中我们到底想让“隐私”意味着什么。我们不能假设读者或听众能读懂我们的心思,或者假设定义已是显而易见的了。
在结论中确定了关键词的定义之后,我们就需要在理由中识别出模棱两可或抽象的词。例如,如果我陈述自动驾驶汽车因为分享了个人信息而侵犯了隐私,我们将会注意到理由中的“个人信息”这个词是含糊不清的。想想我们定义个人信息的各种不同方式:姓名、地址、车牌号码、男朋友的名字、出生日期、驾驶速度、刹车频率、最喜欢的颜色、手机号码……这个列表实际上是无限长的。而且,我们真的想争论说每一种个人信息都应该受到保护吗?不言而喻,这是一个很难为之辩护的结论,考虑到我们经常不经意地就会说出自己的姓名、地址甚至生日。相反,我们必须决定哪些个人信息应该受到保护,并向读者或听众明明白白地阐明这一点。
你现在可能在想,如果整篇文章都充斥着定义,那么我们就没有空间写其他东西了!并非如此,在澄清我们的语言时,我们有其他选择,并不只有细致入微地(也许是单调乏味地)对所有的关键词都进行定义这一种方式。一种常见的方法就是利用论证本身来明确我们要表达的意思。例如,如果我们认为幸福感会随着选择的增加而降低,我们可能会构建如下论点:
研究表明,幸福感会随着人们选择的增加而降低。在实验中,当受试者面对1个、5个或10个选择时,实验人员对其脑内啡的释放量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选择越多,脑内啡的释放量就越少。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论证在其论证结构中定义了被我们所说的“幸福感”的含义。但是,我们必须注意,这个特定的定义是否在整篇文章中一以贯之。我们不能在另一个理由中把自述的快乐作为幸福感的衡量标准而大谈特谈。我们在“幸福感”这个术语的使用上的这种转变会给读者带来困惑,而且给读者质疑结论留足了理由。
另外,请记住,我们只需要定义那些对我们的论证具有核心意义的词语,这些词语可能是模棱两可或是抽象的。我们不需要定义我们使用的每一个词或短语。
在完成了对模糊性的搜索之后,我们可以进而采用其他一些辅助手段来确定我们仍需要澄清的关键词或短语。首先,我们可以请其他人来阅读我们所写的内容,最好是请那些对主题知之甚少,并与我们写作或发言的受众有相似之处的人。让他指出他可能不理解的词。陌生的读者通常是识别模棱两可的关键词的最佳人选,因为他们不熟悉我们的论证。
最后,人们很容易认为,定义和解释词语的过程会令人感到无聊,甚至枯燥乏味:这是一项查阅和抄写字典的乏味任务。请试着把这样的练习看作厘清自己思路的一个令人兴奋的机会。对于结论而言,文字犹如砺石,思想好比锋刃,两相砥砺将使思想更加锋利,长相砥砺,会生发出更加深思熟虑的论证。
◌思维体操◌
批判性问题:什么词或短语意思不明确?
请在下面的文章中找出意思不明确的例子。解释一下为什么这些例子影响到论证的效果。
第一篇
学校的着装规定主要是用来限制学生衣着不当的,目的是营造一种专心致志的学习氛围。如果一个学生衣着不当地来上课,就可能分散其他同学的注意力。规定学生在校期间的着装并不是限制学生的表达自由。不像要求学生统一着装,着装规定仍然允许学生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服装,只要不被视作不当着装即可。
第二篇
平板电脑应该取代从幼儿园到12年级教育阶段的教科书。支持使用平板电脑的人声称,平板电脑性价比更高,使用起来更省时,并且占用的空间更小。例如,平板电脑比教科书便宜,而且能通过减少印刷和纸张的使用量,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此外,一项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完成的研究表明,使用交互式平板电脑的学生在标准化测试中的得分明显高于使用纸质印刷教科书学习的学生。
第三篇
美国政府在医疗保健事业上花费的资金数目巨大。政府可以继续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医疗服务,但不应该为那些不值得获此医疗服务的人提供医疗服务。削减医疗支出将促使降低税赋,并赋予公民更强的消费能力。在美国目前的经济状况下,从长远来看,任何惠及居民钱袋子的事情都是有利于美国的。
◌给个提示◌
对于第一篇练习文章,我们的参考答案将与你深度分享“自问自答”模式的批判性思维全过程,在本章以及第2章和第3章中,我们已经详细描述过这个过程。
第一篇
·如果这篇文章的什么地方存在重要的歧义,本书告诉我可以在论题、结论或理由中寻找。第一步就是在论证中找出这几个部分。这篇文章既没有明确说出论题也没有明确说出结论,同时也没有给出明确的指示词。我只有利用其他工具来找出论题和结论了。要找论题,本书告诉我要问一问:“写作者是在对什么进行评价?”着装规定,我想是吧。着装规定是不是个好主意。好了,这样我就可以把这个意思重新整理成一个问题:“学校该不该有着装规定?”这篇文章所有的句子都试图说服我相信,学校应该有一套着装规定。因此结论一定是:“是的,学校应该有一套着装规定。”
·同样,文章里也没有指示词来帮我找到理由,因此我只能试试别的方法。要找到理由,我就得先把自己放到写作者的位置上,然后问:“为什么学校要有一套着装规定?”我可以从这篇文章里推测出两个理由:首先,奇装异服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其次,着装规定并不侵犯学生的表达自由。
·既然我已经将论证分解到最基本的元素,现在我就可以着手找出重要的歧义了。我要首先找出论题、结论和理由中的关键词和短语,因为这些词和短语对论证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它们在这个语境里可能有不止一种说得通的含义。例如,它们可能是抽象词汇或是被附加了感情色彩的语言。“不当着装”无疑是这个论证中的一个重要元素,而写作者根本没有告诉我什么样的服装才属于不当着装。我怀疑这个词是不是还有别的可以说得通的意思。
·“不当着装”,据我所知,是指上面印有伤害人或侮辱人的字句的衣服。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也会禁止不当着装出现在学校里!印有取笑他人的文字的T恤衫自然属于不当着装,我对这一点非常清楚。当然了,本书说过,也许我觉得一个术语的定义显而易见,然而其实根本不是这样。所以,我应该不断追问:这个短语会不会有不同的意思呢?
·本书建议的一个线索是要留心观察抽象词汇的意思,如“淫秽”和“责任”等。这些词是抽象词汇,而且意思模糊不清,因为它们没有为我们提供明确的定义,或者没有一套判定的标准。本文中提到的“不当着装”同样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没有一套判定的标准。写作者从没有提到不当着装的意思是上面印有伤害人的文字的T恤。这个意思是我假设的,因为在我看来这些T恤就属于不当着装。写作者也没有说不当着装的意思是女生裙子短到一定地步,或是男生裤子短得能让人见到底裤。这个术语的意思看起来比我一开始想的要模糊一点。
·在认定之前,我想试一试反串这个建议。反对这个结论的人会怎么定义“不当着装”这一短语?持反对立场的人也许会反驳说,着装规定确实限制了表达自由。学生穿衣服是希望表达哪些东西呢?在T恤上面经常可以看到政治信息。我就看到过有的少年穿的T恤衫上面印了反战口号或支持他们喜爱的总统候选人的口号。学生有权表达自己对重要问题的关心,反对着装规定的人可能是在担心学生的这种权利遭到剥夺。
·现在我被困住了。如果写作者是在讨论印有伤害人的信息的T恤,那我同意他的观点。就让我们禁止好了。但是,如果写作者讨论的是限制学生表达政治观点的权利,那么我强烈反对。我对这个论题无法做出判断,除非消除掉这个歧义才行。
第二篇
论题:平板电脑应不应该取代从幼儿园到12年级教育阶段的教科书?
结论:应该这样做。
理由:1)它们的价格更便宜。
2)它们对环境更有利,因为用的纸张会更少。
3)如果学生使用平板电脑而不是纸质教材,他们在标准化测试中的分数会更高。
哪些词或短语有其他的含义,其含义变化程度之大,足以影响我们想要跑到学校董事会上,要求用平板电脑来取代课本的程度?首先,这些平板电脑据说能减少花销的费用。提倡者指的是一开始的费用还是长期的费用?换句话说,平板电脑的寿命是不是和教材一样长?其次,提倡者保证说平板电脑使用的纸张更少。这个向我们推销平板电脑的人的意思是不是课本是由纸张印刷出来的,而平板电脑则不是这样?这个断言自然是真实的。又或许“更少的纸张”是不是说即使算上在学校里因为使用平板电脑而带来的额外的印刷量,使用平板电脑导致的纸张用量仍然更少?如果后者是倡导者要表达的意思,那么论证就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