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对土地生态学发展的启示
◎傅伯杰
会议时间
2008年4月26日上午
会议地点
杏林山庄综三会议室
主持人
谢俊奇
女士们、先生们、早上好!
在这万木葱绿、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美丽春天,我们聚集在香山脚下的植物园东门,讨论生命生态文明的话题,这是中国科协的第18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这是学术的盛宴,这是思想的天堂。
我们这次讨论的主题是土地生态学———生态文明的机遇和挑战。这是经中国土地学会向中国科协申请安排的第18期新观点新学说的学术沙龙。土地生态学是土地科学与生态学的交叉学科,将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土地中,提供了一个审视和研究土地的全新视角,为土地学科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早在2000年,在国家召开的国土资源管理厅局长会议上,当时的温家宝副总理就提出,土地管理将由数量管理向质量管护和生态管护方向发展。所以说,土地生态学也将是未来土地管理的一个主要方面。
这次学术沙龙没有专家、没有权威、没有领导,只是我们相互之间开诚布公的对土地生态学研究进行的一些交流,提供一些我们自己的想法。我们布置的会场都是按照姓氏的拼音字母来布置的,大家是平等的,我们的宗旨是倡导自由探索,鼓励学术争鸣,活跃学术气氛,促进学术创新。
下面我们开始组织发言。发言有两种,一种是主题发言,一种是讨论发言,主题发言不超过十分钟,讨论发言不超过三分钟。请大家申请主题发言。
我先说一点,抛砖引玉。我觉得这次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的主题非常好,大家知道土地科学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这次我们讨论土地生态学,特别把土地生态学和生态文明、我们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结合在一起,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科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土地科学,特别是土地生态学为生态文明作贡献,这个主题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了。大家知道,土地科学有很多分支学科,比如我们所从事的土地资源学、土地评价与规划、土地经济学、土地管理等,我个人认为土地生态学应该是其中的一个学科。从土地科学的角度而言,我们有以前的土地分类,到土地的评价,再到土地规划等;生态学本身的发展也是从种群生态、群落生态到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以及全球生态学的。因为土地科学和生态学的交叉有很大的相关性,特别是在一定的时空尺度范畴,我们研究的土地通常所认为是由土壤的母质层到植被的冠层,这也是生态学所研究的核心范围,特别是对于生态系统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以及区域生态学所研究的范围,和土地生态学是有很大的相关性,当然也有各自的不同的服务对象和目的。我想在这里结合景观生态学近几年的一些进展来谈一下对土地生态学理论和应用的理解。
景观生态学实际上是发源于对土地的研究,在20世纪30年代,德国地植物学家特罗尔在研究东非土地利用斑块结构的时提出这个概念,在欧洲随着土地分类,土地评价和规划,通过20世纪60~70年代的发展才促进了这个学科的发展,近十年来景观生态学飞速发展。它经历空间格局、生态过程、尺度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景观生态学理论的核心。
从格局和过程相互作用来说,近期的研究既有向微观方面发展的研究,也有向宏观方面拓展的趋势,微观的研究是和景观遗传学的发展,生物遗传和种群保护结合起来,还有分子生态学的结合。向宏观方面随着国际上所发展的可持续性科学,这是如何面对复杂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系统,能够像生态系统一样来刻画它、描述它、度量它。就是说如何能够把政策因素、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就是可持续性科学。与土地生态学相关的,更多的是一种对这种多属性景观的综合分析,因为景观和土地是一样的,具有它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
我们要研究土地生态,尤其是多景观分析,多功能土地的综合分析,是对土地生态学研究有一个很大的启示,比如综合格局和过程的这种综合分析,这也是在土地生态学中间能够得到应用的。因此我觉得土地生态学今后的发展,从微观方面要研究土地系统内部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研究土地的配置和生态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入手。比如说,对于土地的地下生态过程的研究,特别是通过土壤微生物和土地的质量之间相互关系,从它的物理、化学、生物属性等以及与人文活动结合起来,这是对微观过程的研究。对宏观方面来说,我们就应该把它与可持续利用紧密地结合起来。从土地承载力的角度,可持续利用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研究土地有效的合理的配置,这都是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研究土地科学。
从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可以看出来土地生态学今后的发展也应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来发展,用系统学的观点和格局与过程的相互作用,把经济社会和自然过程有机的衔接起来。
谢俊奇:
刚才傅先生从景观生态学谈到土地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也是从研究土地开始的,是从土地利用格局和过程方面研究景观生态问题。傅先生又谈到了我们从景观生态学看土地生态学,应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微观方面主要是土地系统内部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过程,宏观方面则是从可持续利用、配置土地资源上来谈土地生态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