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化作田间行:余松烈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小麦是世界性的重要粮食作物,全世界35%—40%的人口以小麦为主要粮食。

在我国,小麦的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粮食作物面积的27.1%,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2.0%,是仅次于水稻的第二位重要粮食作物。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冬小麦平均亩产由1949年的43公斤增长到2014年的329.9公斤,总产由1949年的138亿公斤增长到2014年的1365.96亿公斤,亩产和总产分别增长了7.67倍和9.89倍。其中,山东省小麦平均亩产量由1949年的41.2公斤增长到2014年的403.5公斤,总产量由22.15亿公斤增长到226.45亿公斤,亩产和总产分别增长了9.79倍和10.22倍。

客观分析我国冬小麦亩产和总产大幅度增产的原因,除了小麦良种不断更新和中央政府的土地承包政策、种粮补贴政策等因素外,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冬小麦宽幅精播栽培技术及精播机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冬小麦几十年的持续增产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余松烈是山东省冬小麦亩产从41.2公斤增长到403.5公斤水平的见证者,是我国冬小麦亩产638公斤(1976年)、789.9公斤(2009年)两次最高纪录的创造者。他是我国小麦栽培深入研究和高产创建的先行者,他的科研成就对全国小麦栽培科研水平的提高、技术的发展与产量的提高发挥了引领与带动作用。

1949年9月,余松烈从上海来到山东,开始了在农业高等教育和小麦科技领域辛勤耕耘的60多个春秋。他在总结农民生产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实践开展科学研究,创立了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冬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并先后参与研制了与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相配套的小麦精播机、小麦宽幅精播机,在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安徽、山西、陕西等北方冬小麦产区大面积推广,带动了上述地区冬小麦产量的大幅度提升。

20世纪50年代开始,余松烈考察山东省的掖县、莱阳、桓台、肥城、滕县等地的高产麦田,向生产实践学习,向农民学习,总结农民种植小麦的经验。他从土壤、肥料、合理浇水,小麦根系生长发育、分蘖、成穗率、穗粒数、千粒重、光合产物的贮存和转运、群体结构、地上部与地下部关系等方面入手,通过各种田间试验研究小麦生长发育规律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从70年代初到90年代末,经过20多年的试验探索,余松烈提出了小麦亩产栽培发展的三个阶段理论。这是余松烈对我国小麦栽培学学术领域的重要贡献。

余松烈认为:“在小麦生产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矛盾,影响着植株的生长发育和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但归纳起来,大体上可分为三大类矛盾:作物与环境的矛盾、群体与个体的矛盾以及个体内部的矛盾。这三大类矛盾在小麦一生中、在小麦亩产发展过程中、在各种各样情况下都存在。”

“通过总结群众经验和试验研究的分析,我们认为小麦亩产栽培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低产变中产(100—250公斤)是小麦亩产发展的第一阶段,中产变高产(250—500公斤)是小麦亩产发展的第二阶段,高产更高产(500公斤以上)是小麦亩产发展的第三阶段。在每一阶段影响小麦亩产发展的主要矛盾各不相同,这是划分阶段的主要根据。正因为在小麦亩产发展的不同阶段影响提高亩产的主要矛盾各不相同,因此在不同阶段提高小麦亩产的主攻方向、技术措施也不相同,必须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应当指出的是,小麦亩产栽培发展的三个阶段是连续的,主要矛盾也是逐步转化的,由前一阶段进入后一阶段是渐进的而非突变的。二者还可能重叠。每一阶段以前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已经得到合理的解决为提前。如果前面的主要矛盾未能很好地解决,或重新激化,则阶段的进展便受阻碍,甚至倒退。相反,如果条件适合,处理恰当,使某些矛盾及早解决,不致激化,则可能跳过某一阶段而直接进入更高阶段。”[1]

余松烈在分析论述小麦亩产栽培发展三个阶段的同时,提出了三个阶段影响小麦亩产发展的主要矛盾及解决途径。其中,第一阶段,影响低产变中产的主要矛盾是小麦植株的生长发育与以土、肥、水为主的生产条件的矛盾,因此要加强土、肥、水的管理;第二阶段,要处理好群体与个体这一主要矛盾,要控制播量、合理配置群体结构;第三阶段,植株个体的内部矛盾可能是影响小麦亩产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矛盾,要深入研究并处理好“源”与“库”这一主要矛盾。

为解决小麦亩产发展过程中的三对主要矛盾,余松烈总结创新了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冬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并与相关科研单位合作研制出小麦精量播种机、小麦宽幅精播机,使这些栽培技术和精播机在生产中推广应用,为山东省及黄淮冬麦区小麦持续高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值得人们尊敬的是,2006年余松烈在他85岁的时候,开始和他的助手董庆裕副教授与郓城工力公司合作研制推广小麦宽幅精播机,并在滕州、鄄城、临邑、岱岳区四个县市区开展小麦宽幅精播的试验示范。余松烈没有项目经费,从2007年起他每年从省政府拨给的院士活动费中拿出3万元,其中两年买机械送给农民,其他年份作为试验费,并向有关部门写信推荐,建议推广。他认为,如果能按照冬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的方式经营栽培,根据过去的经验和新的认识,可使大面积小麦亩产达到500—600公斤,并且具备亩产700公斤的潜力。2009年,他采用小麦宽幅精播栽培技术在滕州(原滕县)创造了小麦亩产789.9公斤的最高纪录。

2008年,小麦宽幅精播技术列入山东省政府推广计划,通过政府采购招标,购置66台宽幅播种机分发33个项目县;2010年该技术被确定为全省主推技术,并获得省财政支持重大农技推广项目。2009—2013年,该项技术已经连续4个年度获得省财政支持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共有63个县(市、区)承担了该项目推广工作,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490万元,小麦宽幅播种机列入了购机补贴目录。据统计,2012年山东省5438.8万亩小麦中,宽幅播种面积达886.9万亩,占16.3%。2012年秋种后,全省小麦宽幅播种面积达到1119.1万亩,占总面积的20.4%。江北最早的吨粮县桓台县实现小麦宽幅精播全覆盖。2013年秋种,滕州市80多万亩小麦实现宽幅精播全覆盖。2011年,小麦宽幅精播技术被列为全国小麦生产主推技术,在河北、江苏、河南、安徽等省推广。[2]

余松烈的社会贡献还体现在教书育人方面。他出版了《生物统计之理论与实际》《农作物田间试验技术》《田间试验产量结果的直观分析法》《田间试验方法》《作物栽培学》(北方本上、下册)、《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冬小麦的栽培》《山东小麦》《中国小麦栽培研究新进展》《作物栽培学》《现代小麦栽培学及其发展展望》《中国小麦栽培理论与实践》等教材和专著。这些学术著作作为农业高校农学专业师生的参考教材以及农业科技人员指导小麦生产的参考书,具有重要史料和学术价值。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在山东农学院学习时,余松烈为我们讲授《遗传学》和《生物统计》课,深受余松烈治学精神的影响。作为大学教师,余松烈为国家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农学专业人才,其中不乏著名的专家、教授、研究员,有的已成长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自1986年,他招收与培养了来自11个省、市、自治区的博士生、博士后53人,为培养我国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余松烈专心从事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和教学工作,为此献出了毕生精力和心血。他是一位从麦田里走出来的院士,是一位胸怀国家,心系农业、农村、农民的农业科学家、教育家。

李振声[3]

2015年10月27日


[1] 余松烈,于振文:怎样使小麦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和高产更高产。见:黄有惠,《余松烈院士在滕州》。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第315页。

[2] 李鹏飞:小麦精播再兴起。《大众日报》,2013年1月18日。

[3] 李振声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余松烈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