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物联网的定义
物联网的理念最早出现在1995年,比尔·盖茨的The Road Ahead一书中对信息技术如何改变人类社会进行了各种预测,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自动识别中心首先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是指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的网络。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并详细介绍了物联网相关关键技术、巨大的市场潜力、发展中会遇到的阻碍及对未来生活的影响;介绍了射频识别、无线传感、纳米、嵌入式智能等关键技术,以及各项技术将会带来的广泛应用。2009年,欧盟第七框架下的RFID和物联网研究项目组发布了《物联网战略研究路线图》,提出物联网是未来Internet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被定义为基于标准的和可互操作的通信协议,且具有自配置能力的动态的全球网络基础架构。物联网中的“物”都具有标识、物理属性和实质上的个性,使用智能接口实现与信息网络的无缝整合。
根据ITU最新的研究,对物联网、设备、物分别做出了进一步标准化的定义和描述。
物联网:信息社会全球基础设施,(通过物理和虚拟手段)将基于现有和正在出现的、信息互操作和通信技术的物品相互连接,以提供先进的服务。
设备:在物联网中,具有强制性通信能力和选择性传感、激励、数据捕获、数据存储与数据处理能力的设备。
物:在物联网中,物是指物理世界(物理装置)或信息世界(虚拟事物)中的对象,可以被标识并整合进通信网。
物联网可以理解为“将物理世界的物品通过物理和虚拟手段接入信息网络,实现物体之间、物体和虚拟信息之间的互联互通”。可以从3个方面来解释:首先,物品接入信息网络是利用传感器等信息采集设备来实现的,传感器等信息采集设备都有各自的唯一身份识别码,并遵守提前约定好的接入协议;其次,采集到的信息通过信息网络进行传输,信息网络是物联网系统的承载通道;最后,物品通过信息网络接入云端,在云端实现业务封装和自我体系的建立,从而根据用户的需要实现任何物品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换、协同控制和智能管理[1]。
物联网已经演变成信息网络从虚拟世界向物理世界的延伸。
1.1.1 物联网发展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和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通信从人与人向人与物、物与物的方向发展,万物互联成为必然趋势,物联网应运而生。物联网可以看作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鉴于物联网的重要性,全球主要的国家和地区都将物联网的研究与发展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并进行大量的投入[2]。此外,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生产的国际化加快了商品生产在全球的布局,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和转型要求工业与信息快速融合,物联网的广泛应用驱使各行各业走向信息数字化和商业流程自动化。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下,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不仅是各国家和地区提升信息产业综合竞争力、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
从2009年IBM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后,“智慧地球”框架下的多个典型智能解决方案已经在全球开始推广,“智慧地球”也成为美国政府的目标,全球物联网发展达到了空前的高潮。2010年,美国政府出台《经济复苏和再投资法》,对上述战略进行具体的部署落实,总投资额达7870亿美元。2016年,美国商务部、总统行政办公室、国家科学与技术委员会、先进制造国家项目办公室联合向美国国会提交了一份国家制造创新网络年度报告和战略计划,计划内容包括了以美国先进的网络技术为基础来重塑美国在全球制造业的领先优势。同年,美国能源部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在洛杉矶联合成立了“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各机构共投资7000万美元,用于重点推动智能传感器、数据分析和系统控制的研发、部署和应用[3,4]。据统计,2017年美国对物联网产业的支出达到2320亿美元,到2019年更是大幅增加,达到3570亿美元。
同时,在欧洲,欧盟针对物联网技术和应用也做了大量创新性工作。在《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Internet of things: An action plan for Europe)中,欧盟明确要大力发展物联网,并在“物联网”的发展上达到引领世界的目标。在2009年,欧洲物联网研究项目工作组在欧盟委员会的资助下制定了《物联网战略研究路线图》《RFID与物联网模型》等意见书[2]。此后,在2015年欧盟重新构建了物联网创新联盟,在2016年又组建了物联网创新平台。同时,欧盟通过了“地平线2020”计划,计划在物联网领域投入近2亿欧元用来建设物联网平台,将智能物品连接起来,并开展物联网水平行动,推动物联网系统研究创新,特别是重点选取智能汽车、智慧城市、智能可穿戴设备、智慧农业和食品安全、智能养老5个方面开展大规模示范应用,希望构建大规模开环物联网生态体系[3,4]。
另外,其他技术先进的国家也都紧随潮流、不甘落后,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都在物联网领域进行持续性的投入,并且投入规模越来越大。据统计,2016年日本物联网市场规模为62 000亿日元,2020年达到138 000亿日元。由日本总务省和经济产业省指导共2 000多家日本本国及国外企业组成了“物联网推进联盟”,该联盟于2016年10月与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Industrial Internet Consortium,IIC)、德国工业4.0平台共同签署关于联合推进物联网标准化的合作备忘录,希望三方在物联网标准方面合作以推动本国物联网快速发展。韩国则选择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无人驾驶技术、智慧城市、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等九大国家创新项目作为发掘新经济增长动力和提升国民生活质量的新引擎,数据显示未来10年韩国未来科学创造部将投入超过2万亿韩元推进这九大项目,其中至少有五项与物联网领域有着很大的交集。自2015年以来,韩国未来科学创造部和产业通商资源部计划投资370亿韩元用于物联网核心技术和设备的研发。2016年,韩国各大运营商争先恐后地部署物联网。根据韩国政府报告的数据,到2022年韩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23万亿韩元。2016年俄罗斯启动物联网研究及发展规划,并将其作为国家级战略进行部署。近几年俄罗斯大力发展物联网应用试点,计划再试点多个项目,涵盖各个行业。来自俄罗斯商务咨询公司的最新数据,估计到2022年俄罗斯物联网市场如果顺利发展,其规模有可能达到5 900亿卢布。
我国在2006年提出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列出了16个重大科技专项作为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其中,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位列其中;并成立了国家级的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2009年8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考察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时提出建立“感知中国”中心;同年12月,在国家7项战略方向部署中,物联网被列在第3项信息产业中。我国各运营商及高科技企业都纷纷投入,进行物联网的技术研究工作,涉及行业种类繁多,包括物流、交通、农业、渔牧业、环境、医疗、教育、养老等。可见,在物联网的启动上,我国并不落后于国际水平[2]。
国务院于2010年10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物联网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是需要重点发展的产业。2011年3月国务院又发布了《“十二五”规划纲要》,其中多次提出了推动物联网发展的要求。同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印发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包含了现状及形势,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5部分的具体内容,为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指明道路。2013年又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印发10个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的通知》,2015年发布了中国智能制造战略规划,并提出“掌握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基本形成安全可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体系,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的目标[5]。2017年1月工信部发布了《物联网“十三五”规划》,规划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体系,2025年实现引领全球物联网市场[6]。
可见,物联网产业作为一种全新的产业模式将引起各国产业结构的变化,甚至造成国家之间竞争格局的变化。推进物联网研究,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需要,利于在快速发展的信息产业中占据制高点,可以带动产品创新和研发,加速产业技术升级,从而推动整个产业链快速发展,因此,培育和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产业,对于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2]。
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国物联网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国家发布的统计信息:“十二五”期间我国在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推广、产业协调发展和政策环境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政策环境不断完善: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阐明了物联网发展的顶层设计,并成立专门工作组统筹协调和指导物联网产业发展,即物联网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制定和实施10个专项行动计划,推动物联网相关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和应用示范等工作,并对重大应用示范工程给予积极支持,加强推动示范区和产业基地的建设。中央财政连续4年针对物联网领域提供专项发展资金,并且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支持的范围也新增了物联网的相关内容。全国各地也都提高了对物联网的政策支持力度,纷纷设立专项资金,多层次、全方位推进本地物联网发展[5]。
产业体系初步建成:在此期间我国已形成比较完整的物联网产业链,包括芯片、元器件、设备、软件、系统集成、运营、应用服务等多个方面。我国物联网产业目前形成了区域化聚集发展的格局,其中,以环渤海、长三角、泛珠三角及中西部地区四大区域为典型代表。同时,相关产业示范基地的建设也在无锡、重庆、杭州、福州等多地取得初步成效。在行业内涌现出一大批具备较强实力的领军企业,互联网龙头企业成为其发展的重要力量。物联网产业相关的公共服务体系也日渐完善,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投融资、标识解析、成果转化、人才培训、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都初步建成。
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建设成立了众多实验室、工程中心和大学科技园等研究创新技术平台,以此为基础在芯片、传感器、智能终端、中间件、架构、应用、技术服务、标准制定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其中,光纤传感器、红外传感器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超高频智能卡、微波无源无线射频识别(RFID)、北斗芯片技术水平大幅提升,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MEMS)传感器实现批量生产,物联网中间件平台、多功能便捷式智能终端研发取得突破。快速建立物联网标准体系,完成200多项物联网相关国家标准立项,并主导完成多项物联网国际标准,我国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地位明显提高。
应用示范持续深化:在工业、农业、能源、物流、教育、养老、信息服务等众多行业,物联网发挥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物联网的发展带动了各行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在民生领域,家居、健康、养老、娱乐等应用市场发展空前活跃。在城市智能管理领域,公共安全、城市交通、设施管理、管网监测、环境监测等应用显著提升了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物联网应用市场发展的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在交通、物流、制造、医疗、能源等多领域已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和服务平台,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ETC)实现全国联网,部分物联网应用已达到千万级用户的规模。
根据国家统计,我国物联网产业已具备一定规模,在设备制造、网络和应用服务3个领域达到较高水平,在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方面拥有众多成果,物联网与各行业融合共同发展势态良好。总体来说,我国物联网的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仍存在一些瓶颈。一是产业生态竞争力不强,原始创新能力相较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在芯片、传感器、操作系统等核心基础方面的能力较弱,对高端产品的研发能力较弱;二是产业链协同性较弱,缺少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引领产业协调发展的龙头企业;三是标准体系不够完善,部分重要标准研究制定的进度缓慢,跨行业应用标准制定的困难重重;四是物联网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发展需要加强和推动,虽然已经有一些应用案例,但是成功的商业模式仍然比较缺乏,部分行业管理、推动力度远远不够,发展新技术支撑的全新业态将面临跨行业体制机制带来的巨大障碍;五是网络和信息安全形势严峻,设施安全、数据安全、信息安全等问题亟待解决[6]。
基于上述情况,我国在2016年12月发布的《“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明确指出积极推进物联网发展的具体行动指南,该指南要求:推进物联网感知设施规划布局,发展物联网开环应用;实施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推进物联网应用区域试点,建立城市级物联网接入管理与数据汇聚平台,深化物联网在城市基础设施、生产经营等环节中的应用[7]。
1.1.2 物联网应用情况
近年来,虽然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都开始大力发展物联网,但是在应用方面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方向、侧重点却不尽相同。目前,制造业是最积极投资物联网解决方案的产业,将会成为物联网的主要应用领域,如工厂内部的人工智能与IoT应用的智能工厂。但在其他领域,各国的发展路线便有不同,美国强调物流领域,日本重视智能家居与智慧城市,中国则朝智慧城市与智慧农业领域发展。
在欧洲,欧盟委员会于2015年5月公布了“DSM: Digital Single Market”(《单一数字市场》)的详细规划,目的是通过此战略打破欧盟境内数字市场的壁垒,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以重新成为全球科技行业的领军者。在该规划中构建了一个单一的物联网市场、一个完整的物联网生态系统、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物联网思路。发展方法采用从外到内开环、间接作用的方式,通过打造和提高外部环境来推动物联网行业的发展。同年,重构了欧洲物联网创新联盟(the Alliance for Internet of Things Innovation,AIoTI),2016年又组建了欧洲物联网创新平台(the IoT-European Platforms Initiative,IoT-EPI)[3]。
同时,日本、韩国和俄罗斯等国家也都不断加大对物联网的推动力度。在2004年的U-Japan计划中日本将物联网列入四个重点战略领域之一;2009年日本IT(信息技术)战略本部提出的“i-Japan战略2015”,强化了物联网在交通、医疗、教育和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2015年,由日本信息通信产业的主管机关总务省和经济产业省指导成立了物联网推进联盟,其中囊括了国内外2000多家企业,并在2016年与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IIC)、德国工业4.0平台签署合作备忘录,希望美日德联合推进物联网标准合作。
韩国的“U-Korea”战略是推动物联网普及应用的主要策略,“IT839”被看作“U-Korea”的先导战略,在该计划中物联网被作为三大基础建设的重点之一。自2010年之后,韩国政府从订立综合型的战略计划转向重点扶持特定的物联网技术——通过致力于发展无线射频技术、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等[8]。
2016年,俄罗斯启动物联网研究及应用部署,制定了物联网技术发展“路线图”,并推进落实试验项目、试点行业和地区,到2020年至少完成20个项目的实施。
我国在物联网应用上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达到国际水准,并使全球物联网应用发展空前活跃。2016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物联网应用发展指明了道路。《规划》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积极促进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业态广泛应用,培育壮大新动能成为国家战略。根据《规划》的具体要求内容“推进物联网感知设施规划布局,发展物联网开环应用;实施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推进物联网应用区域试点,建立城市级物联网接入管理与数据汇聚平台,深化物联网在城市基础设施、生产经营等环节中的应用”,可见物联网的后续发展中“应用”占据了非常重要的部分。
《规划》明确提出要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智慧农业;推进智能传感器、卫星导航、遥感、空间地理信息等技术应用,增强对农业生产环境的精准监测能力;要求组织实施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开展农作物大田种植、设施农业、畜牧水产规模养殖等领域物联网技术应用试点;强调要推进农机精准作业示范和北斗导航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规划》明确提出了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的行动方案,明确要求按照分级分类的方式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实现智慧高效的城市管理。截至2018年,完成100个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建设;到2020年,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实现政府工作高效透明、惠民服务唾手可得、信息经济创新发展、城市管理智慧精细、运行体系安全稳定。
此外,《规划》中也分别提到了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健康、智慧医疗、智慧旅游、智慧休闲、智慧能源、智慧教育等物联网在各个细分领域中的创新应用,智慧海洋工程建设、智慧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智慧社区建设等创新工程,以及“智慧法院”“智慧检务”、智慧用能等现代政务的发展方向,提出着力培育绿色智慧产业,提升智慧服务能力的目标要求[7]。
下面介绍目前物联网发展较好的几种典型应用案例。
1.智慧家庭生活
家庭是社会中最小的活动单位。智慧家庭以家庭为基础,并以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为纽带,结合了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了智能、舒适、安全、低耗、关怀家庭生活。智能家居生活是充分利用智能家居服务平台,全面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并结合自动控制技术,有效结合家庭设备的智能控制、家庭环境意识、家庭健康意识、家庭安全意识、信息交流、消费者服务等其他家庭生活,以创造健康、安全、舒适、低碳和便捷的个性化家庭生活。在科幻小说中,智能家居已经成为现实。例如,回家后,热水被烧好了,回家前,空调或暖气被打开,米饭自动煮熟。你可以随时知道冰箱里的食物储备,下雨时,窗户会自动关闭。你也可以随时监控家庭的细节,在家庭数据中心读取各种数据,所以生活质量将会迈上一个新台阶。可以说,智能家居正在实现人们的这一愿望。智能家居涉及面广,不仅包括普通家用电器,还包括照明系统、监控系统、三表计量、供水供暖、开关插座等[2, 9, 10]。
智慧家庭不仅包含智能家居控制、智能家庭娱乐、智能家庭安防、智能家庭健康等家庭内部的各种应用,还包括智能文化、智能社区、智能教育、智能旅游等对外接口的各种应用。
智能家居控制主要是针对家庭各种智能应用系统或设备(如安全、灯光、门窗、温控、烹饪、洗浴、娱乐等)的控制及管理。用户可以通过控制器、计算机、手机等各种智能控制终端在家庭内部或远程对家庭各种智能系统或设备进行控制和管理。智能家居控制主要以家庭财产人身安全、电器控制、环境测控为服务内容,以提高家庭居住的安全性、舒适性、智能化、个性化为目标,将物联网技术和智能设备融入日常生活,着力打造宜居家庭环境。例如,通过布置的空气质量监测终端,对房间中的环境质量进行实时监控,计算空气的健康指标并上报至平台,通过平台控制空气质量改善系统的工作模式来实现家庭环境质量的实时智能控制。
智能家庭娱乐是基于高清交互平台的文字、图片、视频、游戏类内容,同时与其他智能终端或智能设备相融合,跨越屏幕和区域的限制,实现内容的跨屏展示、跨空间接续。
智能家庭安防业务主要提供无线宽带(Wireless-Fidelity,Wi-Fi)路由、安防告警、视频监控、家电监控等,实时监控非法闯入、火灾、煤气泄漏,以及实现紧急呼救等功能。通过门磁、窗磁、烟感、摄像头等设备对家庭指定区域进行布防,当发生警情时,平台将通过语音、短信、手机客户端等方式通知用户。
智能家庭健康实质是用户可在家里通过医疗终端采集个人生理指标,如血压、血氧、心电图、体温等,或者通过信息网关反馈个人的行为信息,这些指标和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智慧家庭平台,家庭平台将这些信息加以汇聚、分析,为家庭成员进行健康指导。
2.智慧城市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镇化建设飞速发展,每年从农村涌入城市的人口达到了千万量级,由于城市人口的剧增,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安全隐患等问题在城市里爆发,给城市建设和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些日益严重的问题,新型智慧城市应运而生。智慧城市将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多项新型技术综合运用,因而有效地缓解了迫在眉睫的城市问题。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城市易于了解和掌握,使城市资源合理充分利用,从而实现城市精细化和智能化管理,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环境污染,解决交通拥堵,避免安全隐患,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全球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著提升,信息资源也成为极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智慧城市可以充分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充分发掘和利用,将会得到更宝贵的财富,从而更好地实现城市精确化管理。
智慧城市管理所涉及的物联网应用案例更是不胜枚举,下面主要列举4个方面:智慧政务、智慧安全、智慧交通和智能环保。
智慧政务就是综合采用现代电子和信息技术,将政务管理和民生服务进行综合处理,并对获取的政府信息资源进行开发与管理,以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提升工作决策的质量和加强政府的调控能力,实现政府工作模式、组织架构和服务流程的优化,以便高效率、高质量地为社会公众提供相关服务。按照功能模块可将智慧政务划分为政府服务、公共服务、智慧监测、智能管理4个部分。在政府服务中,传统的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OA)系统可升级为智能办公系统,针对不同的工作内容智能化地提供定制服务。在公共服务方面,做到敏锐感知和准确预测民众所需服务的趋势和走向,为民众提供更加便利化的服务。例如,在十字路口人行道各端安装传感器,当老人、小孩或残疾人需要过马路时,智能交通系统准确感知,适当延长红灯时间,保证他们顺利通过。政府的便民服务提供场景化的服务,让民众直接明了地掌握办理业务的相关流程。通过智慧监测和智能管理,可以对许多突发性事件及时进行智能化处理。例如,当监测到消防火险、煤气泄漏或水管爆裂等险情时,智能管理系统可以进行自动报警并关断通路等及时的应急处置。
智慧安全主要包括智慧燃气、智慧消防、安全用电、智慧质检等,将城市内每个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及有联网需求的社会单位建筑内部的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消防水系统、电气火灾系统、烟雾监测系统、燃气监测系统、消防视频监控系统连成网络,实现对安全状况的全方位感知、全过程监控,提前发现各种故障隐患,减少和预防安全事件的发生。
智慧交通是综合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的交通管控系统,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其技术核心融合了先进的感知技术、数据传输技术、定位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在这些先进技术的支撑下,实现道路交通运输管控的综合应用,充分利用交通资源,提高交通效率,保障交通安全,降低交通拥塞。典型应用包括智慧公交电子站牌、智慧停车等。
智能环保是指借助物联网技术,将传感器和设备嵌入各种环境监测对象中,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物联网融入环境保护领域,实现人类社会与环境的融合环境业务系统,以更加精确和动态的方式实现环境管理和决策的智慧[11]。智能环保是数字化环保理念的延伸和拓展,是信息技术进步下环保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包括环境评价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环境保护规划、环境应急管理、排污收费管理、污染投诉处理平台、环境信息发布门户、核与辐射管理等[12]。
3.智慧行业应用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完善,产业链的逐步成熟,以及国家政府等对物联网关注和支持的提升,物联网已经逐步走向成熟应用阶段,在社会各个行业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如农业、工业、医疗、物流、旅游等行业都已经有典型的物联网应用实例。
智慧农业是指将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在农业生产全过程中实现信息感知、精确管理和智能控制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其可以实现农业可视化诊断、远程控制和灾害预警等功能[13]。
智能产业主要体现在数字化、智能化工厂的转型方面,包括工厂机械设备监测和工厂环境监测。通过在设备上安装相应的传感器,设备制造商可以随时随地对设备进行远程监控、升级和维护等操作,以更好地了解产品的使用情况,完成产品生命周期信息的收集,指导产品的设计和售后服务。
在智慧医疗领域,新技术的应用必须以人为本,物联网技术是获取数据的主要途径,可以有效帮助医院实现人的智能化管理和物的智能化管理。人员管理的智能化,是指通过诸如医用穿戴设备等传感器,对人的生理状态(如心跳频率、体力消耗、血压水平等)进行监测,并将采集到的数据记录在电子健康档案中,供个人或医生参考;通过RFID技术,可以对医疗设备和物品进行监控和管理,主要以数字化医院的形式实现医疗设备和用品的可视化。
智能物流是指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在物流的各个环节(如运输、仓储、配送等)实现系统感知、综合分析和处理功能。目前,它主要应用于物联网领域的3个方面:存储、运输监控和快递终端,通过它可以监控货物。物联网技术的使用可以提高整个物流行业的运输效率和智能水平[14]。
智能旅游是以移动终端应用为核心,以感知交互等高效的信息服务为特征的基于云计算的旅游信息开发新模型。核心是基于游客的高效旅游信息服务。智能旅游的建设和发展将最终反映在旅游管理、旅游服务和旅游营销3个层次上。智能旅游利用信息技术,整合一些旅游资源,然后为游客提供适合其需求的旅游产品。通过智能旅游的建设,为游客、主管单位和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提高旅游业务的综合管理和运营能力,创造优质的旅游生态环境,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从而促进景区旅游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首先,通过智能旅游的建设,促进旅游覆盖的区域经济发展,将旅游、食品、住房、餐饮、娱乐、购物六大要素有序整合,为游客提供便捷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的经济效益。其次,通过建设智能旅游,提高旅游生态环境的检测和保护能力,提高游客和工作人员的安全检测和保护能力,提高对区块的综合管理和监控能力,提高营销和管理水平。最后,通过智能旅游的建设,可以更有效地将街区企业的经营和旅游内容结合起来,拓展街区企业的营销和宣传渠道,为其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智能旅游的意义在于提高旅游业的技术含量,提高旅游产品的增值服务能力,改善旅游业的人才结构和旅游体验,体现现代服务业的优势,满足建设人民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要求[1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