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的渔获
夏天,南方的江河成了游泳消暑的好去处。不怕水的弄潮儿开始到这些天然的“泳池”享受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清凉,不过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
盛夏季节,长江边的渔船依然非常忙碌,江边钓鱼的钓客总是那么多。此时经常可以从钓客们的渔获物中找到一些非常美 的原生小鱼。这些小鱼被捕获后的命运通常是被人买去油炸或者煮来喂猫,甚为可惜。
现在长江边最常见的小鱼多是小鲫鱼、小鲤鱼和鲹鲦。渔获物的单一其实也能证明现在长江生态环境面临的困境和压力。除了这些,在江边的渔获物中有时也能发现船丁子、小黄颡、小鳜鱼一类的小鱼。
“船丁子”是江上渔民起的名字,它们的学名叫蛇,属于鲤形目-鲤科- 亚科-蛇 属。这鱼体形不大,差不多10厘米的样子,长得圆圆滚滚,头大尾细,看上去就跟修船用的铁钉差不多,所以渔民们给它们起了这么个名字。这些小家伙很喜欢围着渔船快速游动,在船身上取食小虫和刮食藻类。
黄颡鱼
黄颡鱼属于鲇形目- -科鱼类,四对长胡须、宽阔的大嘴搭配小小的眼睛,看上去很有喜感。幼年的黄颡鱼,有着黄色的身体加上黑色的条纹,其实还是比较漂亮的。我曾经看到,有观赏鱼鱼贩子将满满一缸黄颡鱼苗以观赏鱼的名义论尾卖到国外去。这些小家伙没有鳞片,游动起来一扭一扭地一点也不迅捷,看上去很难在生存竞争异常激烈的长江存活下来似的。其实大自然为每个孩子都准备了让它们得以生存、繁衍、发展的技能,并让它们拥有足以自保的秘密武器。黄颡鱼的武器就是它们的胸鳍和背鳍。这三根鳍肢的第一根棘条进化成了一根坚硬粗壮的骨刺,刺上布满倒钩,更厉害的是里面还有毒液。如果碰到猎食者想将它一口吞下,它就将几根刺直立起来,猎食者马上就能体会到如鲠在喉、上不得下不得的痛苦,再加上毒液带来的剧烈的刺疼感,最终猎食者只能赶紧将它吐出来,逃之夭夭。不过这些本领对于人类而言并没有什么效果,黄颡鱼是中国人热衷的美味之一。由于它们离开水的时候会发出“嘎嘎”的叫声,因此在四川等地它也被称为“黄鸭叫”。
武昌副沙鳅
每次洪峰抵达,江水上涨,江边的那些高草被水淹没,那些小型的鱼儿就会聚集在这里生活。条纹 - 、大鳍 、副沙鳅一类的小型鱼类就成为了钓客们的渔获。
条纹 - 是一种很像黄颡鱼的鱼类,只是更加小巧,也没有那些锋利的骨刺。黄色的体色上有黑色纵纹,看上去很怪趣的样子。
武昌副沙鳅是一种比较有趣的小鱼,细长的身体布满一条一条的斑马纹,樱桃小口边长满了短小的口须。这些小东西却是非常恶劣的“小恶棍”,它们喜欢在其他鱼类体表啃食鱼鳞和黏液,让其他鱼类不胜其烦。
有时候沿着江河漫步,还可以看到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的捕鱼工具——罾(zēng)。
武昌副沙鳅
罾,这种捕鱼工具很早就出现了,已经有千余年的历史。用十字形竹篙撑起一张方形大网,网底放上点诱饵,放下绳索将网沉在水中间,等到清晨或者黄昏时分,渔人们上前奋力拉起,这时网底就会蹦跳着各色的小鱼小虾。
如今中国江河鱼类资源大都呈现下降趋势。长江鱼类资源枯竭的情况尤为严重。2013年曾经有单位在长江上游部分流域进行过鱼类资源调查,并发布了长江鱼类即将资源枯竭的预警。所以,请尽量保护我们身边的河流吧,等哪一天河流里面真的没有鱼了,那时河流的水质、相关区域的植被、空气等一定会变得更恶劣,那样的环境也是我们人类无法生存的。
小贴士
蛇 ,拉丁学名:Saurogobio dabryi,头部呈四棱锥形,身体细长;黄颡鱼,拉丁学名:Pelteobagrus fulvidraco,属于鲇形目- -- 科-黄颡鱼属,大头阔嘴,四对长须,身体黄绿黑相间无鳞;条纹 - ,拉丁学名:Leiocassis virgatus,属于鲇形目- -- 科- - 属,颇似黄颡鱼,不过体形很小,也生长着粗壮棘刺的胸鳍;武昌副沙鳅,拉丁学名:Parabotia banarescui,属于鲤形目-鳅科,修长条形,身体布满黑色斑马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