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产业新展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一)全球整体经济处于“扛”,健康产业经济处于“抗”

经济存在规律并有周期伴随。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经济周期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WB(世界银行)做出同样的判断,即当前全球经济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大衰退阶段,呈现“三负”和“三高”的总体特征。“三负”即负增长、负利率、负收益率,“三高”即高债务、高杠杆、高风险。

从图1.1可以看出,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率持续下滑。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一方面,发达国家经济体全部负增长,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只有中国呈正增长;2020年3月,美国实行无限量宽松货币政策后,近50个国家实行了零利率、负利率。伴随着负利率,多个国家国债的收益率也从零利率或者几乎为零的收益率逐渐转为负收益率。另一方面,债台高筑,截至2020年,全球总债务达到281万亿美元,达全球GDP(国内生产总值)的355%;全球杠杆率接近“二战”时期,美国为1∶50、日本为1∶25、欧盟为1∶30、英国为1∶50、以色列为1∶100;公共卫生风险、金融风险、债务风险、粮食风险、“断链”(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价值链)风险、战争风险、政治风险等相互交织,成为影响全球经济的重要因素。

▲ 图1.1 2016—2020年世界经济增长趋势

资料来源:公开信息整理。

随着世界经济增长停滞和走向收缩,对经济较为敏感的行业下行压力大,而对经济敏感度不高的行业,特别是以防御为导向的行业,如消费品、公用事业、医疗健康等行业,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从图1.2可以看出,近年来全球医疗健康支出总额持续上升,平均年增长率保持在6.6%左右,远远高出经济增长指数,说明健康产业不受经济下行影响,具有很强的“抗周期性”。

▲ 图1.2 2016—2020年全球医疗健康支出

资料来源:世界卫生组织。

(二)全球疫情推动健康产业大调整

2019年年底,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WHO(世界卫生组织)网站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0日,疫情波及220余个国家和地区,累计确诊病例8 300万余人,累计死亡病例178万余人,其传播速度之快、感染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防控难度之大史无前例。这次疫情既是对全球公共卫生应急能力的一次大考,推动了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又是对全球健康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价值链的一次重新调整和优化。

从图1.3可以看出,2019年12月—2020年4月,美国、日本、欧元区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制造业PMI(采购经理指数)在平稳的基础上,从50亿美元的荣枯线大幅下滑至30亿美元左右,表明疫情加速了全球经济的衰退。另外,全球健康产业规模持续增加,疫情期间增速放大,表明疫情加速了全球健康产业的发展。同时,Wind(万得)统计数据显示,疫情期间资本市场对医疗健康产业高度关注,2019年12月—2020年10月,美股医疗健康类股票总市值由4.91万亿美元增长至5.33万亿美元,行业市值占比由12.16%增长至12.46%;港股医疗健康类股票总市值由1.53万亿港币增长至2.55万亿港币,行业市值占比由4.01%增长至5.90%。

▲ 图1.3 全球医疗健康产业规模增速及主要经济体制造业PMI

资料来源:世界卫生组织。

大健康产业链是专业化分工从一国到多国不断深化、系统化所形成的全球范围的链状或网状产业集群。长期以来,健康产业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品牌资源等价值链的上层主要集中在美国、欧洲等西方发达经济体,这些发达经济体健康产业非核心业务外包形成了产业转移,使得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价值链的中下层,发挥着原料供应、中低端制造、高端产品市场供给、低端产品生产出口等作用。此次疫情虽然对健康服务类企业造成了致命打击,部分医药、医疗器械行业受到了出口限制的严重影响,但各国加大了对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视力度,将加速全球健康产业变革及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变革,跨国联合、跨界融合、颠覆性创新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健康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分工将越来越精准,健康产业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将不断涌现,给全球健康产业价值链升级重组带来了重大机遇。

(三)中国“双循环”格局推动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准确把握世界大趋势,对“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做出全面规划,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于健康产业而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主要是指健康管理、医疗服务、康复养老、健康保险等服务类产品要符合国情,顺应民情,发挥内需潜力,在有效保障国民生命健康的进程中,实现健康产业稳步发展;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主要是指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等进出口类产品要构建开放创新、互利共赢的产业发展模式,携手全球合作伙伴,通过技术创新、能力创新、模式创新,具备核心竞争力,更好地争取开放发展中的战略主动,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既从世界汲取发展动力,也让中国发展得更好以惠及世界。

中国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健康产业链条、国内生产消费结构、国际要素交换格局。面对现阶段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国着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稳步构建“双循环”经济格局,对于健康产业而言,不仅有利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更有利于促进健康消费、健康产业投资、健康产品进出口三方面良性循环(见图1.4)。

▲ 图1.4 健康产业“内循环”“双循环”逻辑图

资料来源:公开信息整理。

从宏观上看,一方面,国内医疗健康市场通过内需拉动,促进企业持续扩产,有效服务国内健康消费升级和产品出口;另一方面,针对健康产业投资需求,发挥社会资本产业投资功能,促进产品创新、企业发展、产业升级,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从微观上看,在需求层面,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健康需求外,不同收入、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人员的健康需求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特点,势必促进健康产业产品越来越细化,“小而美”“新而特”“精而准”“廉而优”将成为部分企业未来创新发展的主要方向。在供给层面,传统企业在服务上关注基本、普适型医疗技术应用,在医药上关注原料药、仿制药量的累积,在器械上关注中低端设备制造,这些不仅不能有效拓展国外市场,还会被国内市场的创新产品淘汰。

因此,在“双循环”经济格局下,为了提升健康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拓展力,医疗服务领域将重点关注核酸、基因、干细胞等前沿技术,生物医药领域将重点关注孤儿药、生物药、靶向药等创新药,医疗器械领域将重点关注质子重离子、医疗机器人、手术微创等先进医疗设备制造,这不仅有利于生产型企业提质增效,也有利于中国健康产业发展换挡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