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天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发射中队

1959年3月20日,东风基地第一试验部发射试验大队在北京正式组建,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有了第一支导弹发射部队。大队下辖发射中队、技术中队和特种燃料库、化验室等若干勤务分队。技术中队担负导弹在技术阵地的单元测试和水平综合测试,发射中队负责导弹的转运、起竖、垂直测试、加注和点火发射。

原志愿军20兵团独立团团长穆秋胜任发射试验大队大队长,原第13炮兵师副政委张峻弘任政委,原第27军后勤部战勤处处长习广欣任副大队长。原白城常规试验靶场坦克试验团副团长许锦川任发射中队中队长,原志愿军20兵团独立团政治处主任英勇飒镝任发射中队指导员,原志愿军20兵团独立团一营营长刘兴龙任发射中队副中队长。发射中队由八个分队组成,刁弋新、王来喜、古珞兵、丁书元、白翠冠等人任命为分队长,赖西清、端木艳娇等人任命为技师,莫慈均、郗祁生、柯美玫等人任命为学员。而邬正智和梅荔虹则分到化验室。

组建发射试验大队这一天,整个营房弥漫着炽热而躁动的空气,干部们一个个像喝醉酒似的,沉浸在一种难以名状的醉态之中。晚饭时吃的是榨菜肉丝汤面条,英勇飒镝一口气吃了三大碗。

什么事都有例外,端木艳娇就只吃了小半碗。今天开完成立大会,宣布命令后,她急不可耐地找到了分队长丁书元,提出了分队气象业务建设的建议。丁书元原来是某陆军师的参谋,对气象业务一窍不通,端木艳娇问他今后怎么干,他说不出所以然,向他提出建议,他闷不作声。在这样的心情下,她怎么能吃得香呢?

晚饭后,她直奔英勇飒镝房间,喊了声“报告”。

“进来。”

端木艳娇推开房门,就像打开烧煤炉子的烟道,一股浓浓的烟浪扑面而来,呛得她眼睛生疼,喉咙发痒,连连咳嗽。她用手扇了扇从房间里蹿出来的浓烟,心里说,这个指导员怎么抽得这么厉害?待她揉了揉眼睛往里看时,才发现中队长、副中队长都在里面。

端木艳娇见状,尴尬地问:“首长在开会吗?”

英勇飒镝招呼说:“没事,进来吧。”

端木艳娇进去,看见指导员又掏出一盒香烟,一人一根又点上了。端木艳娇真想离开这个烟雾弥漫的屋子,但她耐着性子说:“中队首长都在,我想反映一下分队的情况。”

大嗓门的许锦川吐了口烟说:“说吧。”

“我们分队的工作没法弄!”端木艳娇没头没脑地嘣出这句话。

身材瘦小的英勇飒镝笑着说:“咱们是瘸子背水——一步一步来,你慢慢说。”说完吐了口浓痰。

“我们名为一个分队,其实就分队长、柯美玫和我三个人。时间那么紧,要人没有,要训练教材没有,要气象设备没有。气象业务要正常运转,必需建气象观测站,开展气象观测探测,积累气象资料,建立气象情报网络,开展天气预报业务。”端木艳娇连珠炮似的说了一大串气象术语,接着又说了一堆数字,“我数了一数,按大类分,我们分队有气象要素的观探测、气象预报和气象情报交换等三项大业务14项小业务,有四个专业组13个岗位,而现在全是空白,怎么完成任务?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也不给我们配一个懂气象的分队长,丁分队长不懂气象,跟他请示工作根本说不到一块。真把我急死了!柯美玫原来也没搞过气象,就我一个人是学气象的,到时还不是玩我一个人?玩就玩吧,累死了也没啥,但那样会拖累中队,会完不成任务的。不知中队首长急不急,真把我急死了。”

“你别绕来绕去,有什么问题就直说吧。”听完端木艳娇的放炮,英勇飒镝一下子也没弄明白她的意思,是埋怨丁书元呢,还是对中队有什么意见。

端木艳娇从嘴里嘣出两个字:“要人。”

“别着急,你要多少人?”身材矮胖的刘兴龙让她慢点说。

“要32名。”端木艳娇扳着指头数开了,“观测专业组要10名,探空专业组要5名,资料专业组……”

“用到哪疙瘩就不用说了。”许锦川打断了她的话,“还有啥吗?”

“要几名懂气象专业的干部和学员,最好来个懂行的分队领导。”

“干部、战士怎么搭配?”英勇飒镝问。

端木艳娇想了想,说:“干部10名,预报专业的要求高,都要干部。其他用战士,但文化程度也要高一点的。”

“什么时候给你配上?”刘兴龙关切地问。

“越快越好,无论如何不能迟于四月份。”她看到英指导员、刘副队长还是挺愿意听意见的,又接着说,“可以先配战士,这样就可以开展业务训练了。”

“好。首先给你配战士。”英勇飒镝掐灭了烟,对端木艳娇说,“现在我们是骑上老虎背——下不来了,只有硬着头皮往前闯。我看你是个敢闯能闯会闯的人,到部队这几个月,表现突出,得过嘉奖。正如你说的,丁书元对气象业务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所以,分队的气象业务建设,我们几位就拜托你了。你有什么好主意,向分队长提出来,或者直接找中队。怎么样?”他看着眼前这位聪明能干敢说敢为的年轻女军官,露着黑牙,笑了笑,说,“还有意见吗?有话就竹筒倒豆子——全都倒出来。”

端木艳娇听了指导员一席话,露出了满意的微笑,说:“没有了。”她扭头走到门外,又回过头来说,“三位首长最好少抽点烟。”说完风风火火地离开了。

今天宣布命令后,作为新中国第一支导弹发射中队的首任领导,许锦川、英勇飒镝和刘兴龙三位异常激动。晚饭后,英勇飒镝把许锦川和刘兴龙叫到一起,进行了英勇飒镝称之为第一次的“碰头”,他们几个人的头还没来得及碰,却被端木艳娇猛烈地碰撞了一番。

英勇飒镝咳嗽了两声,吐了口痰,无奈地说:“端木艳娇叫少抽,少抽得了吗?”说完又深深地抽了一口,咳嗽了两声,吐了口痰。“才开张,乱哄哄的,你们看怎么办?”

刘兴龙抢着说:“首先要配齐人员。六分队只有三名干部,八分队长还是光杆司令一条。王来喜、白翠冠两位分队长没到,得赶快来。”

许锦川拿出飞马牌香烟,递给英勇飒镝和刘兴龙每人一支,然后用嘴从烟盒里叼出一支,点上猛吸一口,喷出一串串烟圈,说:“要干的事老鼻子了。训练工作要尽快抓起来,目前没有训练大纲,没有教材,必须尽快把苏联专家编的教程、勤务指南翻译出来。”

英勇飒镝吐了口烟,说:“首先要明确发射中队建设目标是什么。我看应该建成为思想作风、军事技术过硬的基层单位。要把完成试验任务放在第一位,一切都要为着试验任务转。我分析了一下,现在有三个不适应。一是思想不适应,现在几十号人聚集到一起,各种各样想法都有。二是组织上不适应,气象观测没人,通信没人,勤务保障也没人。还有,谁给我们做饭?谁给我们开车?三是管理上不适应,命令虽然下到一块,但思想还没转到一起。”英勇飒镝不愧是多年政工干部,他分析得一语中的,头头是道。

许锦川点点头说:“对。还要尽快建立一套规章制度。”

刘兴龙非常赞赏指导员的分析,他说:“我已经考虑了,必需马上把组建炊事班、司机班。”

英勇飒镝咳了几声,吐了口痰,看看表,说:“11点52分了。我们三人虽不是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但组织上已经把我们拴到一起。发射中队的好赖,就看我们了。我已经向党组织保证,今生今世就交给导弹试验了。俗话说,蜘蛛织网——开头最难。根据刚才的议论,我认为近期要做五件事:第一是成立党支部,选出支部委员,明确分工,研究出中队的建设思路。第二是摸清中队人员缺额情况,拿出补充方案,向上级反映,尽快把人员配齐。第三是制定训练计划,尽快开始技术训练。第四是尽快建立中队食堂,把人员集中住到一起。第五是建立各项规章制度。”他看了看许锦川和刘兴龙,见他俩都点头了,接着说,“按照军队惯例,党支部由我牵头,军事工作由老许负责。上面所说五件事,我们也作个分工:第一件由我负责,第二、第三件由老许负责,第四、第五件由老刘负责。你们看,怎么样?”

“行。”

第二天,发射中队党支部成立,英勇飒镝任支书,许锦川任副支书,刘兴龙和几位分队长任支委。不久,白翠冠和王来喜也从场区回到北京,但白翠冠改任发射试验大队参谋。不久又调来了46名战士和12名干部。

1959年6月14日,发射试验大队接收了苏联运来的发射装备224台(套),测试设备215台(套)。接装后,许锦川专门把赖西清、莫慈均、郗祁生、端木艳娇和柯美玫等人集中一起搞资料翻译。这几个人除了柯美玫外,都是大学生,而柯美玫虽然只是高中生,但她的俄语水平也相当棒。他们连续作战,花了21天时间,完成了254本资料185万字的翻译任务。赖西清等人看到亲手翻译出来的资料,虽然每个人都瘦了一圈,眼眶也陷进去了几毫米,却感到从未有过的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