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庭训格言
爱新觉罗·玄烨
导读
《庭训格言》为胤祯称帝后,与诚亲王允祉等回忆其父康熙帝平素教诫他们诸皇子时的话语结集。全书共246则,为语录体,每则均以“训曰”起首,内容涉及为学、为君、处世、生活之道等。如关于读书,训诫中康熙告诫儿辈一定要用心读书,但读书又必须有所选择,当以《四书五经》为主。并强调读书一定要与实践结合起来,不能拘泥于书本。关于为人处世,康熙认为为人要有敬畏之心,以免为非。关于为君之道,康熙认为国君一定要知人善用,处事公正。其次,要做到以身作则,令行禁止。此外,虽贵为封建帝王,康熙帝还不忘对皇子进行生活常识教育。清代皇子教育之严,清人赵翼曾有记述,其曰:“本朝家法之严,即皇子读书一事,已迥绝千古。余内值时,届早班之期,率以五鼓入,时部院百官未有至者,惟内府苏喇数人(谓闲散白身人在内府供役者)往来。黑暗中残睡未醒,时复倚柱假寐,然已隐隐望见有白纱灯一点入隆宗门,则皇子进书房也。吾辈穷措大专恃读书为衣食者,尚不能早起,而天家金玉之体乃日日如是。既入书房,作诗文,每日均有程课,未刻毕,则又有满洲师傅教国书、习国语及骑射等事,薄暮始休。……然则我朝谕教之法,岂惟历代所无,即三代以上,亦所不及矣。”而我们从康熙《庭训格言》中亦可窥见一斑。不仅如此,由于此书“皆实录圣训所未及载者”,并且书中涉及有不少军国大事、朝章典故,因而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所以四库馆臣评价说:“是编以圣人之笔记圣人之言,传述既得精微;又以圣人亲闻于圣人,授受尤为亲切。垂诸万世,固当与典谟训诰共昭法守矣。”
作者简介
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即清圣祖,年号康熙。康熙8岁即位,在位达60余年,一生曾智擒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征讨噶尔丹、驱逐沙俄,致力于统一全国的大业,同时重视文化事业,崇儒尊孔,从而奠定了清王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兴盛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局面,被后世学者尊为“千古一帝”,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死后葬于景陵。
序
钦惟皇考圣祖仁皇帝性秉生安,道参化育,临御悠久,宇宙清宁六十载,圣德神功,超越万古,凡为史臣所记注,黎献所睹闻者,固已备编于实录宝训,珍藏于金匮琅函。矞矞皇皇,盛矣!大矣!
朕曩者偕诸昆弟侍奉宫庭,亲承色笑,每当视膳问安之暇,天颜怡悦,倍切恩勤,提命谆详,巨细悉举,其大者如对越天祖之精诚,侍养两宫之纯孝,主敬存诚之奥义,任人敷政之宏猷,慎刑重毂之深仁,行师治河之上略,图书经史、礼乐文章之渊博,天象地舆、历律步算之精深,以及治内治外,养性养身,射御方药,诸家百氏之论说,莫不随时示训,遇事立言,字字切于身心,语语垂为模范。盖由我皇考质本生知,而加以好学;圣由天纵,而益以多能;举天地间万事万物之理融会贯通,以其得之于心者宣为至教。视听言动,悉合经常;饮食起居,咸成矩度。而圣慈笃挚,启迪周详,涵育薰陶,循循善诱。朕四十年来祇聆默识,夙夜凛遵,仰荷缵承,益图继述。追思畴昔天伦之乐,缅怀叮咛告戒之言,既历历以在心,尚洋洋其盈耳。谨与诚亲王允祉等记录各条,萃会成编,恭名为《庭训格言》。
于戏!圣谟弘远,包涵无际,以今所纪,揆昔所闻,仅存什一于千百,阙略甚多,实深愧悚。然而是编也,文辞精要,意旨深长,苟能引伸而扩充之,则片语能含众义,只字可括千言,虽卷帙简约,而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道,罔弗兼该。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传,一以贯之矣。爰奉秘集,寿之琬琰,以昭垂于亿万世。《书》曰:“监于先王成宪,其永无愆。”《诗》曰:“诒厥孙谋,以燕翼子。”勖哉!后嗣恪循祖训,念兹罔,受益靡穷。世世子孙尚其永久敬承哉!谨序。
雍正八年四月初一日御笔
四库全书提要
臣等谨案:
《庭训格言》一卷,雍正八年世宗宪皇帝追述圣祖仁皇帝天语,亲录成编,凡二百四十有六则,皆实录、圣训所未及载者。盖我世宗宪皇帝至孝承颜,特蒙眷注,宫闱问视之暇,从容温谕,指示独详,而帝德同符,心源默合,聆受亦能独契,故䌷绎旧闻,编摩宝帙,敷由皇极,方轨六经。粤考三皇五帝,以逮于禹、汤、文、武,其佚文遗教,散见于周、秦诸书,而纪录失真,醇疵互见,故司马迁有“百称黄帝,其文不雅驯”之说。盖其识不足以知圣人,故所述不尽合本旨也。是编以圣人之笔记、圣人之言传述,既得精微,又以圣人亲闻于圣人,授受尤为亲切,垂诸万世,固当于典谟训诰共昭法守矣。乾隆四十六年十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校官臣陆费墀
一
训曰:元旦乃履端[1]令节,生日为载诞昌期,皆系喜庆之辰,宜心平气和,言语吉祥。所以,朕于此等日,必欣悦以酬令节。
注释
[1]履端:年历的推算始于正月朔日,后专指正月初一。
二
训曰:吾人凡事惟当以诚,而无务虚名。朕自幼登极,凡祀坛庙[1]、礼神佛,必以诚敬存心。即理事务、对诸大臣,总以实心相待,不务虚名。故朕所行事,一出于真诚,无纤毫虚饰。
注释
[1]坛:指天坛和地坛。庙:指祖庙。
三
训曰:凡人于事务之来,无论大小,必审之又审,方无遗虑,故孔子云:“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诚至言也。
四
训曰:人君以天下之耳目为耳目,以天下之心思为心思,何患闻见之不广?舜惟好问好察,故能“明四目,达四聪”,所以称大智也。
五
训曰:凡天下事不可轻忽[1],虽至微至易者,皆当以慎重处之。慎重者,敬[2]也。当无事时,敬以自持[3];而有事时,即敬以应事物,务必谨终[4]如始。慎修思永[5],习而安焉[6],自无废事。盖敬以存心,则心体湛然[7]。居中,即如主人在家,自能整饬家务,此古人所谓“敬以直内[8]”也。《礼记》篇首以“毋不敬”冠之,圣人一言,至理备焉。
注释
[1]轻忽:轻视,疏忽。
[2]敬:恭敬,端肃。此处意为警戒。
[3]自持:自己克持。
[4]谨终:小心谨慎,始终如一。
[5]慎:谨慎持重。修:学习。永:长久。
[6]习而安焉:经常熏习久之便会成自然。
[7]湛然:厚重、澄清的样子。
[8]直内:使内心变得正直。
六
训曰:为人上者,用人虽宜信,然亦不可遽[1]信。在下者,常视上意所向而巧以投之,一有偏好,则下必投其所好以诱之。朕于诸艺无所不能,尔等曾见我偏好一艺乎?是以凡艺俱不能溺我。
七
训曰:凡看书不为书所愚,始善。即所如董子所云:“风不鸣条,雨不破块[2],谓之升平世界。”果使风不鸣条,则万物何以鼓动发生?雨不破块,则田亩如何耕作布种?以此观之,俱系粉饰空文而已。似此者,皆不可信以为真也。
注释
[1]遽:突然。此处指很轻易,草率。
[2]风不鸣条,雨不破块:意为,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暴雨不毁坏土块。比喻社会安定,风调雨顺。
八
训曰:朕八岁登极,即知黾勉学问。彼时教我句读者,有张、林二内侍,俱系明时多读书人。其教书惟以经书为要,至于诗文则在所后。及至十七八,更笃于学,逐日未理事前,五更即起诵读;日暮理事稍暇,复讲论琢磨。竟至过劳,痰中带血,亦未少辍。朕少年好学如此。更耽好笔墨,有翰林沈荃[1],素学明时董其昌[2]字体,曾教我书法。张、林二内侍俱及见明时善于书法之人,亦常指示。故朕之书法,有异于寻常人者,以此。
九
训曰:节饮食,慎起居,实却病之良方。
训曰:凡人修身治性,皆当谨于素日[3]。朕于六月大暑之时,不用扇,不除冠,此皆平日不自放纵而能者也。
注释
[1]沈荃:字贞蕤,号绎堂。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区)人,进士出身,康熙朝用为侍讲、侍读、日讲起居注官、国子监祭酒等。曾教授康熙书法。
[2]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华亭人。明代著名书画家。
[3]素日:平日。
十一
训曰:汝等见朕于夏月盛暑不开窗,不纳风凉者,皆因自幼习惯,亦由心静故身不热。此正古人所谓“但能心静即身凉”也。且夏月不贪风凉,于身亦大有益。盖夏月盛阴在内,倘取一时风凉之适意,反将暑热闭于腠理[1]。彼时不觉其害,后来或致成疾。每见人秋深多有肚腹不调者,皆因外贪风凉而内闭暑热之所致也。
十二
训曰:凡人养生之道,无过于圣人所留之经书。故朕惟训汝等熟习《五经》《四书》,性理[2]诚以其中。凡存心养性立命之道[3],无以不具故也。看此等书,不胜于习各种杂学乎?
注释
[1]腠理:中医指皮下肌肉间的空隙和皮肤的纹理。腠,指肌肉的纹理,又称肌腠,即肌纤维间的空隙。理,指皮肤的纹理,即皮肤之间的缝隙。
[2]性理:原指情绪和理智。此处指宋儒的性命理气之学的典籍等。
[3]存心养性:保持本心,培养正性。《孟子·尽心上》:“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宋朱熹根据此而主张“存天理,去人欲”。立命:指修身以顺从天命。
十三
训曰:《书经》者,虞、夏、商、周治天下之大法也。《书传·序》云:“二帝三王之治本于道,二帝三王之道本于心,得其心,则道与治固可得而言矣。”盖道心为人心之主,而心法为治法之原。精一执中者,尧、舜、禹相授之心法也。建中建极者,商汤、周武相传之心法也。德也仁也,敬与诚也。言虽殊而理则一,所以明此心之微妙也,帝王之家所必当讲读,故朕训教汝曹皆令诵习。然《书》虽以道政事,而上而天道,下而地理,中而人事,无不备于其间,实所谓贯三才而亘万古者也。言乎天道,《虞书》之治历明时可验也;言乎地理,《禹贡》之山川田赋可考也;言乎君道,则典、谟、训、诰之微言可详也;言乎臣道,则都俞吁咈、告诫敷陈之忠诚可见也;言乎理数,则箕子《洪范》之九畴可叙也;言乎修德立功,则六府三事[1]、礼乐兵农,历历可举也。然则帝王之家固必当讲读,即仕宦人家有志于事君治民之责者,亦必当讲读。孟子曰:“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在大贤希圣之心,言必称尧、舜。朕则兢业自勉,惟思体诸身心,措诸政治,勿负乎天佑下民,作君作师之意已耳。
注释
[1]六府三事:先见于《尚书》,后见于《左传》。六府指的是指金、木、水、火、土、谷,六种物质。三事,指的是正德、利用、厚生。
十四
训曰:子曰:“鬼神之为德[1],其盛矣乎!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2],以承祭祀,洋洋[3]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盖明[4]有礼乐,幽[5]则有鬼神。然敬鬼神之心,非为祸福之故,乃所以全吾身之正气也。是故君子修德之功,莫大于主敬。内主于敬,则非僻[6]之心无自而动;外主于敬,则惰慢[7]之气无自而生。念念[8]敬斯念念正,时时敬斯时时正,事事敬斯事事正,君子无在而不敬,故无在而不正。《诗》曰:“明明在下,赫赫在上。”“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9]事上帝,聿怀多福。”其斯之谓与?
注释
[1]德:恩惠,福利。
[2]齐明:斋戒严整。齐,同“斋”。盛服:衣服穿着齐整、严肃、庄重。
[3]洋洋:欣喜的神情。
[4]明:人间。
[5]幽:俗称阴间。
[6]非僻:错误,偏邪。
[7]惰慢:轻薄下流。
[8]念念:刹那,指极短的时间内,思绪起灭连续不断。此处意为常常想念、不能忘记。
[9]昭:显示,公开。
十五
训曰:凡理大小事务,皆当一体留心。古人所谓防微杜渐者,以事虽小而不防之,则必渐大;渐而不杜,必至于不可杜也。
十六
训曰:仁者以万物为一体。恻隐之心,触处[1]发现。故极其量[2],则民胞物与[3],无所不周。而语其心,则慈祥恺悌[4],随感而应。凡有利于人者,则为之;凡有不利于人者,则去之。事无大小,心自无穷,尽我心力,随分各得也。
十七
训曰:仁者无不爱。凡爱人爱物,皆爱也。故其所感甚深,所及甚广。在上则人咸戴焉,在下则人咸亲焉。己逸,而必念人之劳;己安,则必思人之苦。万物一体,恫瘝[5]切身,斯为德之盛、仁之至。
注释
[1]触处:随处,处处。
[2]极:穷尽。量:限度。
[3]民胞物与:民指同胞,物指同类。泛指爱一切人和一切物类。宋·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4]恺悌:和乐而平易。
[5]恫瘝(tōnɡ ɡuān):病痛,疾苦。《书·康诰》:“呜呼,小子封,恫瘝乃身,敬哉。”恫,同“痛”。瘝,病。
十八
训曰:凡人孰能无过?但人有过,多不自任为过。朕则不然。于闲言中偶有遗忘而误怪他人者,必自任其过,而曰“此朕之误也”。惟其如此,使令人等竟至为所感动而自觉不安者有之。大凡能自任过者,大人[1]居多也。
十九
训曰:《虞书》云:“宥[2]过无大。”孔子云:“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凡人孰能无过?若过而能改,即自新迁善之机,故人以改过为贵。其实能改过者,无论所犯事之大小,皆不当罪之也。
注释
[1]大人:品德高尚的人。
[2]宥:宽免,赦罪。
二十
训曰:曩者三逆[1]未叛之先,朕与议政诸王大臣议迁藩之事,内中有言当迁者,有言不可迁者。然在当日之势,迁之亦叛,即不迁亦叛,遂定迁藩之议。三逆既叛,大学士索额图[2]奏曰:“前议三藩当迁者,皆宜正以国法。”朕曰:“不可。廷议之时,言三藩当迁者,朕实主之。今事至此,岂可归罪于他人?”时在廷诸臣一闻朕旨,莫不感激涕零、心悦诚服。朕从来诸事不肯委罪于人,矧[3]军国大事而肯卸过于诸大臣乎?
注释
[1]三逆:专指清初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平西王吴三桂三个藩王。康熙十二年(1673),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等明降将先后反清;因其降清后封藩称王,故称“三藩”之乱。
[2]索额图:索尼第三子,官至太子太傅,领侍卫内大臣。
[3]矧(shěn):况且。
二十一
训曰:尔等凡居家在外,惟宜洁净。人平日洁净,则清气著身。若近污秽,则为浊气所染,而清明之气渐为所蒙蔽矣。
二十二
训曰:朕幼年习射,耆旧人[1]教射者,断不以朕射为善。诸人皆称曰善,彼独以为否,故朕能骑射精熟。尔等甚不可被虚意承顺赞美之言所欺。诸凡学问皆应以此存心可也。
二十三
训曰:人多强不知以为知,乃大非善事。是故孔子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朕自幼即如此。每见高年人,必问其已往经历之事而切记于心,决不自以为知而不访于人。
二十四
训曰:人心虚则所学进,盈则所学退。朕生性好问。虽极粗鄙之夫,彼亦有中理[2]之言。朕于此等处决不遗弃,必搜其源而切记之,并不以为自知自能而弃人之善也。
注释
[1]耆旧人:年高望重者。
[2]中理:合理。
二十五
训曰:朕自幼读书,间有一字未明,必加寻绎[1],务至明惬[2]于心而后已。不特读书为然,治天下国家亦不外是也。
二十六
训曰:读古人书,当审其大义之所在,所谓一以贯之[3]也。若其字句之间,即古人亦互有异同,不必指摘辩驳,以自伸一偏之说[4]。
注释
[1]寻绎:推求,探索。
[2]明惬:明白,快意。
[3]一以贯之:用一种道理贯穿于事物之中。
[4]伸:陈述,说明。偏:片面。
二十七
训曰:读书以明理为要。理既明则中心有主,而是非邪正自判矣。遇有疑难事,但据理直行,得失俱可无愧。《书》云:“学于古训乃有获。”凡圣贤经书,一言一事俱有至理,读书时便宜留心体会,此可以为我法,此可以为我戒。久久贯通,则事至物来,随感即应,而不待思索矣。
二十八
训曰:《易》云:“日新之谓盛德。”学者一日必进一步,方不虚度时日。大凡世间一技一艺,其始学也,不胜其难,似万不可成者。因置而不学,则终无成矣。所以,初学贵有决定不移之志,又贵有勇猛精进之心,尤贵有贞常永固、不退转之念。人苟能有决定不移之志,勇猛精进而又贞常永固、毫不退转,则凡技艺焉有不成者哉。
二十九
训曰:子曰:“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圣人一生只在志学一言。又实能学而不厌,此圣人之所以为圣也。千古圣贤与我同类人,何为甘于自弃而不学?苟志于学,希贤希圣,孰能御之?是故志学乃作圣之第一义也。
三十
训曰:子曰:“志于道。”夫志者,心之用也。性无不善,故心无不正。而其用则有正不正之分,此不可不察也。夫子以天纵之圣[1],犹必十五而志于学。盖志为进德之基,昔圣昔贤,莫不发轫[2]乎此。志之所趋,无远弗届[3];志之所向,无坚不入。志于道,则义理为之主,而物欲不能移,由是而据于德,而依于仁,而游于艺[4],自不失其先后之序、轻重之伦,本末兼该[5],内外交养,涵泳[6]从容,不自知其入于圣贤之域矣。
三十一
训曰:凡人尽孝道欲得父母之欢心者,不在衣食之奉养也。惟持善心、行合道理以慰父母,而得其欢心,斯可谓真孝者矣。
三十二
训曰:《孝经》一书,曲尽人子事亲之道,为万世人伦之极,诚所谓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推原孔子所以作经之意,盖深望夫后之儒者身体力行,以助宣教化而敦厚风俗。其旨甚远,其功甚宏,学者自当留心诵习,服膺[7]弗失可也。
注释
[1]夫子:指孔子。天纵:意为上天所赐禀赋。
[2]发轫:拿掉支住车轮的木头,使车前进。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轫,刹车木。行车必先去轫,故称“发轫”。
[3]届:至,到。
[4]游于艺:游艺。语出《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游于艺。”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游于艺,指置身于六艺的活动,后来泛指学术修养。
[5]兼该:包括两方面或两方面以上。
[6]涵泳:书面语,此处指深入领会,沉浸其中。
[7]服膺(yīnɡ):铭记在心;衷心信奉。
三十三
训曰:为臣子者,果能尽心体贴君亲[1]之意,凡事一出于至诚,未有不得君亲之欢心者。昔日太皇太后驾诣五台[2],因山路难行,乘车不稳,朕命备八人暖轿。太皇太后天性仁慈,念及校尉请轿[3]步履惟艰,因欲易车。朕劝请再三,圣意不允,朕不得已,命轿近随车。行不数里,朕见圣躬乘车不甚安稳,因请乘轿,圣祖母云:“予已易车矣,未知轿在何处,焉得即至?”朕奏曰:“轿即在后。”随令进前。圣祖母喜极,拊朕之背称赞不已,曰:“车轿细事,且道途之间,汝诚意无不恳到,实为大孝。”盖深惬圣怀而降是欢爱之旨也。可见,凡为臣子者,诚敬存心,实心体贴,未有不得君亲之欢心者也。
三十四
训曰:朕为天下君,何求而不可得?现今朕之衣服有多年者,并无纤毫之玷,里衣亦不至少污,虽经月服之,亦无汗迹,此朕天秉之洁净也。若在下之人能如此,则凡衣服不可以长久服之乎?
三十五
训曰:老子曰:“知足者富。”又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奈何世人衣不过被体,而衣千金之裘,犹以为不足,不知鹑衣缊袍者[4],固自若也;食不过充肠,罗万钱之食,犹以为不足,不知箪食瓢饮者,固自乐也。朕念及于此,恒自知足。虽贵为天子,而衣服不过适体;富有四海,而每日常膳除赏赐外,所用肴馔,从不兼味。此非朕勉强为之,实由天性自然。汝等见朕如此俭德,其共勉之。
注释
[1]君亲:君指皇帝,亲指父母。
[2]五台:指五台山,在山西省五台县东北。
[3]请轿:请太皇太后乘轿。
[4]鹑衣:补缀的破旧衣衫。缊(yùn)袍:以乱麻为絮的袍子。古为贫者所服。
三十六
训曰:尝闻明代宫闱之中,食御浩繁,掖庭宫人,几至数千,小有营建,动费巨万。今以我朝各宫计之,尚不及当日妃嫔一宫之数。我朝外廷军国之需与明代略相仿佛。至于宫闱中服用,则一年之用尚不及当日一月之多。盖深念民力维艰,国储至重,祖宗相传家法,勤俭敦朴为风。古人有言:“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以此为训,不敢过也。
三十七
训曰:冠帽乃元服,最尊。今或有下贱无知之人,将冠帽置之靴袜一处,最不合礼。满洲从来旧规亦最忌此。
三十八
训曰:如朕为人上者,欲法令之行,惟身先之,而人自从。即如吃烟一节,虽不甚关系,然火烛之起多由于此,故朕时时禁止。然朕非不会吃烟,幼时在养母家颇善于吃烟。今禁人而己用之,将何以服人?因而永不用也。
三十九
训曰: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盖礼以严分,而和以通情。分严则尊卑贵贱不逾,情通则是非利害易达。齐家治国平天下,何一不由于斯?
四十
训曰:学问无他,惟在存天理、去人欲而已。天理乃本然之善,有生之初,天之所赋畀也。人欲是有生之后,因气禀之,偏动于物、纵于情,乃人之所为,非人之固有也。是故闲邪存诚所以持养天理,提防人欲。省察克治,虽以辨明天理,决去人欲。若能操存涵养,愈精愈密,则天理长存,而物欲尽去矣。
四十一
训曰:曩者三孽[1]作乱,朕料理军务,日昃不遑[2],持心坚定,而外则示以暇豫[3],每日出游景山骑射。彼时,满洲兵俱已出征,余者尽系老弱。遂有不法之人投帖于景山[4]路旁,云:“今三孽及察哈尔叛乱[5],诸路征讨。当此危殆之时,何心每日出游景山?”如此造言生事,朕置若罔闻。不久,三孽及察哈尔俱已剿灭。当时,朕若稍有疑惧之意,则人心摇动,或致意外,未可知也。此皆上天垂佑、祖宗神明加护,令朕能坚心筹画,成此大功,国已至甚危而获复安也。自古帝王如朕自幼阅历艰难者甚少。今海内承平,回思前者数年之间如何阅历,转觉悚然可惧矣。古人云:“居安思危。”正此之谓也。
注释
[1]三孽:指发动叛乱的吴三桂等“三藩”。
[2]昃(zè):日偏西。遑:闲暇。
[3]暇豫:悠闲逸乐。
[4]景山:今北京景山。
[5]察哈尔叛乱:指察哈尔布尔尼叛乱。康熙十四年(1675),蒙古的察哈尔部头目布尔尼举兵叛清,后失败身死。
四十二
训曰:今天下承平,朕犹时刻不倦,勤修政事。前三孽作乱时,因朕主见专诚,以致成功。惟大兵永兴被困之际,至信息不通,朕心忧之,现于词色。一日,议政王大臣入内议军旅事,奏毕佥[1]出,有都统毕立克图独留[2],向朕云:“臣观陛下近日天颜[3]稍有忧色。上试思之,我朝满洲兵将若五百人合队,谁能抵敌?不日永兴之师捷音必至。陛下独不观太祖、太宗乎[4]?为军旅之事,臣未见眉颦[5]一次。皇上若如此,则懦怯,不及祖宗矣。何必以此为忧也?”朕甚是之。不日,永兴捷音果至。所以,朕从不敢轻量人,谓其无知。凡人各有识见,常与诸大臣言,但有所知、所见,即以奏闻,言合乎理,朕即嘉纳[6]。都统毕立克图汉仗[7]好,且极其诚实人也。
注释
[1]佥(qiān):皆。
[2]都统:官名。清代始设八旗都统,分掌满、汉军二十四旗政令。毕立克图:蒙古正蓝旗人,博尔济吉特氏。顺治时累擢正蓝旗蒙古都统,列议政大臣。康熙间王辅臣叛于平凉,毕立克图讨伐之,后王辅臣投降,封毕立克图为二等男。
[3]天颜:帝王的容颜。
[4]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
[5]眉颦(pín):皱眉。
[6]纳:赞许,采纳。
[7]汉仗:指体貌魁梧。
四十三
训曰:大雨雷霆之际,决毋立于大树下。昔老年人时时告诫。朕亲眼常见,汝等切记。
四十四
训曰:世人皆好逸而恶劳,朕心则谓人恒劳而知逸。若安于逸,则不惟不知逸,而遇劳即不能堪矣。故《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1]。”由是观之,圣人以劳为福,以逸为祸也。
四十五
训曰:世人秉性何等无之?有一等拗性人,人以为好者,彼以为不好;人以为是者,彼反以为非。此等人似乎忠直,如或用之,必然偾事[2]。故古人云“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者[3],此等人之谓也。
注释
[1]“故《易》有云……”句:见《易·乾》传第一。天行健:是说天体、万事万物的运动昼夜不息,周而复始,无时亏退。这是天之自然现象。君子以自强不息:是说君子应努力自强,不要停息。
[2]偾(fèn)事:搞坏事情。偾,败坏,破坏。
[3]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此句语出《大学》第十六章。拂,违反的意思。逮,及至。
四十六
训曰:古人有言:“反经合理谓之权。”先儒亦有论其非者。盖天下止有一经常不易之理,时有推迁,世有变易,随时斟酌、权衡轻重而不失其经,此即所谓权也。岂有反经而谓之行权者乎?
四十七
训曰:大凡贵人皆能久坐。朕自幼年登极以至于今日,与诸臣议论政事,或与文臣讲论书史,即与尔等家庭闲暇谈笑,率皆俨然端坐。此乃朕躬自幼习成,素日涵养之所致。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其信然乎!
四十八
训曰:出外行走,驻营之处最为紧要。若夏秋间,雨水可虑[1],必觅高原;凡近河湾及洼下之地,断不可住。冬春则火荒可虑,但觅草稀背风处;若不得已而遇草深之地,必于营外周围将草刈除,然后可住。再有,人先曾止宿之旧基,不可住,或我去时立营之处,回途至此,亦不可再住。如是之类,我朝旧例,皆为大忌。
四十九
训曰:走远路之人,行数十里,马既出汗,断不可饮之水。秋季犹可,春时虽无汗,亦不可令饮,若饮之,其马必得残疾。汝等切记!
五十
训曰:天道好生。人一心行善,则福履[2]自至。观我朝及古行兵之王公大臣,内中颇有建功立业而行军时曾多杀人者,其子孙必不昌盛,渐至衰败。由是观之,仁者诚为人之本与!
注释
[1]可虑:令人忧虑。
[2]福履:福禄。
五十一
训曰:凡人处世,惟当常寻欢喜。欢喜处自有一番吉祥景象。盖喜则动善念,怒则动恶念。是故古语云:“人生一善念,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人生一恶念,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此诚至理也夫。
五十二
训曰:人心一念之微,不在天理,便在人欲。是故心存私便是放[1],不必逐物驰骛[2]然后为放也。心一放便是私,不待纵情肆欲然后为私也。惟心不为耳目口鼻所役,始得泰然[3]。故孟子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以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注释
[1]放:恣纵,放任。
[2]驰骛:疾驰;奔腾。
[3]泰然:安详闲适的样子。
五十三
训曰:《大学》《中庸》俱以慎独为训[1],则为圣贤第一要节[2]。后人广其说曰[3]:“暗室不欺[4]。”所谓暗室,有二义焉:一在私居独处之时;一在心曲[5]隐微之地。夫私居独处,则人不及见;心曲隐微,则人不及知。惟君子谓此时指视[6]必严也。战战栗栗,兢兢业业,不动而敬,不言而信,斯诚不愧于屋漏而为正人也夫[7]。
注释
[1]《大学》《中庸》:书名,均《礼记》篇名,宋代朱熹把它们和《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并做了注释。慎独:指在独处时亦能谨慎不苟。
[2]要节:重要的礼节。
[3]广:扩大。说:解释,解说。
[4]暗室不欺:不欺暗室。指在别人见不到的地方,也不做那种见不得人的事。
[5]心曲:内心深处。
[6]指视:特别注意。
[7]屋漏:房子的西北角。古人设床在屋的北面,因西北角上开有天窗,日光由此照射入室,故称屋漏。后称不欺屋漏,即不欺暗室的意思。正人:正直之人。
五十四
训曰:为人上者,教子必自幼严饬[1]之始善。看来有一等[2]王公之子,幼失父母,或人惟有一子而爱恤过甚,其家下仆人多方引诱,百计奉承。若如此娇养,长大成人,不至痴呆无知,即多任性狂恶。此非爱之,而反害之也。汝等各宜留心。
五十五
训曰:人之才行,当辨其大小。在大位者,称其清廉可矣。若使役人等,亦可加以清廉之名乎?朕曾于护军骁骑中问其人如何[3],而侍卫有以端密[4]对者,军卒人等岂堪当此?端密乃居大位之美称,军卒止可言其朴实耳。
注释
[1]饬:教导,告诫。
[2]一等:另一种。
[3]护军:官名,指皇帝身边的护卫军官,或指京旗护军营官兵。骁骑:官名,清有骁骑参领、副骁骑参领等军官,此处当指近卫骑兵。
[4]端密:形容一个人正直、缜密、沉静。
五十六
训曰:尔等平日当时常拘管下人,莫令妄干外事,留心敬慎为善。断不可听信下贱小人之语。彼小人遇便宜处,但顾利己,不恤恶名归于尔等也。一时不谨,可乎?
五十七
训曰:凡人存善念,天必绥之福禄[1],以善报之。今人日持念珠念佛,欲行善之故也。苟恶念不除,即持念珠,何益?
五十八
训曰:近世之人以不食肉为持斋,岂知古人之斋必与戒并行。《易·系辞》曰:“斋戒以神明其德。”所谓斋者,齐[2]也,齐其心之所不齐也。所谓戒者,戒其非心妄念也。古人无一日不斋,无一日不戒。而今之人,以每月之某日某日持斋,已与古人有间。然持斋固为善事,可以感发人之善念,第不知其戒心何如耳。
五十九
训曰:世上人心不一。有一种人,不记人之善,专记人之恶,视人有丑恶事,转以为快乐,如自得奇物者。然此等幸灾乐祸之人,不知其心之何以生而怪异如是也!汝等当此为戒。
六十
训曰:国初人多畏出痘[3],至朕得种痘方,诸子女及尔等子女,皆以种痘得无恙。今边外四十九旗及喀尔喀诸藩俱命种痘,凡所种皆得善愈。尝记初种时,年老人尚以为怪,朕坚意为之,遂全此千万人之生者,岂偶然耶?
注释
[1]绥:安抚。语出《诗·周南·樛木》:“乐只君子,福履绥之。”毛传:“履,禄;绥,安也。”
[2]齐:通“斋(zhāi)”,斋戒,即祭祀前整洁身心。
[3]出痘:出“天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