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公羊传

《公羊传》,又称《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是着重阐释《春秋》“微言大义”的儒家重要经典,相传为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所著。它最初并无书面文字,只是口耳相传,直至西汉景帝时,才由公羊高的玄孙公羊寿及齐人胡毋生定稿成书。《公羊传》作为今文经学的重要经籍,体现着鲜明的政治思想。其书受到西汉武帝的推崇,并在历代具有重要影响。

春王正月[1]隐公元年 公羊传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2]。春者何?岁之始也[3]。王者孰谓[4]?谓文王也[5]。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6]。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7]。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8]。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9]。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10],其为尊卑也微[11],国人莫知。隐长又贤,诸大夫扳隐而立之[12]。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13]。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14],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15]。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適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16]。桓何以贵?母贵也[17]。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18]

宋人及楚人平[19]宣公十五年 公羊传

外平不书[20],此何以书?大其平乎己也[21]。何大其平乎己?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窥宋城[22],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23]。司马子反曰:“子之国何如?”华元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24]。”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25]。是何子之情也[26]?”华元曰:“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27],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司马子反曰:“诺,勉之矣[28]!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揖而去之。反于庄王[29],庄王曰:“何如?”司马子反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庄王曰:“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司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视之,子曷为告之?”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庄王曰:“诺,舍而止[30]!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31],臣请归尔。”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32]?吾亦从子而归尔。”引师而去之[33]。故君子大其平乎己也。此皆大夫也,其称“人”何?贬。曷为贬?平者在下也[34]

吴子使札来聘[35]襄公二十九年 公羊传

吴无君、无大夫[36],此何以有君、有大夫[37]?贤季子也[38]。何贤乎季子?让国也。其让国奈何?谒也,余祭也,夷昧也[39],与季子同母者四。季子弱而才,兄弟皆爱之,同欲立之以为君。谒曰:“今若是迮而与季子国[40],季子犹不受也。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为君[41],而致国乎季子。”皆曰:“诺。”故诸为君者,皆轻死为勇[42],饮食必祝曰[43]:“天苟有吴国[44],尚速有悔于予身[45]!”故谒也死,余祭也立。余祭也死,夷昧也立;夷昧也死,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季子使而亡焉[46]。僚者[47],长庶也[48],即之。季之使而反,至而君之尔[49]。阖庐曰[50]:“先君之所以不与子国而与弟者,凡为季子故也。将从先君之命与[51],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如不从先君之命与子,则我宜立者也。僚恶得为君[52]?”于是使专诸刺僚[53],而致国乎季子。季子不受,曰:“尔弑吾君[54],吾受尔国,是吾与尔为篡也。尔杀吾兄[55],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去之延陵[56],终身不入吴国[57]。故君子以其不受为义,以其不杀为仁。

贤季子,则吴何以有君有大夫?以季子为臣,则宜有君者也。札者何?吴季子之名也。《春秋》贤者不名[58],此何以名?许夷狄者[59],不一而足也[60]。季子者,所贤也,曷为不足乎季子?许人臣者必使臣,许人子者必使子也。


[1] 此章为《公羊传》隐公元年开头的一段文字,主要对《春秋》经文“元年春王正月”作了解释。此章开宗明义就提出“大一统”的观念,以及继嗣之法,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

[2] 君:君王。天子、诸侯皆可称为君。此指鲁隐公。始年:指隐公正式当政的第一年。

[3] 岁之始:《春秋》纪月,必于每季之首标明春、夏、秋、冬四时。

[4] 孰谓:即“谓孰”之倒装,说的是谁。

[5] 文王:即周文王姬昌。古人认为他受天命推翻商朝统治,建立周王朝。

[6] “曷(hé何)为”二句:为何要先称“王”再说“正月”?(强调的是)周王朝的正月。曷,通“何”。

[7] “何言乎”二句:为何要说(强调)“王正月”?是为了表明周王统一天下、统一历法,万物都从此开始。这里带有尊周王正统之意。大,以为……重大。

[8] “公何以”二句:意为既为鲁隐公元年,经文为何不写“公即位”三字呢?隐公本意只是摄行君权,并非正式继承君位。《春秋》采用这样的笔法,其实是为了成全隐公的心意。公,指鲁隐公。

[9] “公将”句:意为隐公将把鲁国治理好后还政于桓公。平,治理。反,同“返”,归还。

[10] “桓幼”二句:此处的“幼”与“长”,本指年纪的小与大,但同时也指已成人举行过冠礼且能主持社稷宗庙大事的为长,反之则为幼。贵和卑,惠公正妻是孟子,早卒无子,桓公母亲仲子为惠公后来正式娶的妻子,地位高于声子,地位尊贵。隐公母亲声子是媵妾,地位较卑。

[11] 微:微小,指桓公、隐公因为都不是正妻所生,尊卑虽有差别,但差别不大。

[12] 扳(pān攀)隐而立之:指众大夫以隐公贤能,推奉隐公,立他为国君。扳,通“攀”,援引、推奉。

[13] “隐于是”二句:意为隐公如果此时辞让君位,则不知桓公将来能否必定被立为国君。于是,在此时。

[14] “且如”二句:意为即使现在桓公即位,恐怕众大夫也不肯辅佐年幼的国君。相,辅佐。

[15] “故凡”二句:意为隐公即位,是为了桓公将来能即位。

[16] “立適”二句:古代立君,先立嫡子,立嫡子以长幼为序,不论贤否。无嫡子而立庶子,则根据尊卑不论长幼。因此隐公不宜立。適,同“嫡”,嫡长子。

[17] 母贵也:见本文注〔10〕,桓公母比隐公母尊贵。

[18] “子以母贵”二句:儿子因母亲的地位高而尊贵,母亲也因儿子地位显赫而尊贵。

[19] 本文是对《春秋经文》“宋人及楚人平”的解说。宣公十四年(前595),楚庄王意欲攻宋,无借口,于是就派大夫申舟出访齐国,通过宋国境内而还向宋国借道,宋执政大臣华元以其无礼于宋,故杀之。楚庄王闻讯大怒,于九月发兵围宋。本篇所记,是战争持续九个月后,双方将领战场相遇,相互坦陈战争给自己造成国力疲惫不堪,难以为继的窘境,于是主动讲和撤兵,平息了战争。篇中反复强调两国疲于久战,人民“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的惨状,正是孟子所谓“春秋无义战”。而双方将领坦诚仗义的君子之风和主动讲和的明智选择,则在记述中得到肯定。全篇以记述对话为主,委曲而真切,人物的风神气度跃然纸上。平,讲和。

[20] 外平不书:作者认为,根据《春秋》的体例,不记载其他国家之间的讲和事迹。外,鲁国之外的其他诸侯国。书,记载。

[21] 大:推崇,褒扬。平乎己:当事者自己主动提出讲和。

[22] 司马子反:楚大夫,名子反,司马是官名,掌军事。乘:登上。堙(yīn因):环城而堆的土山。

[23] 华元:宋国大夫。

[24] “易子”二句:交换子女而杀了吃,把人骨劈开当柴烧。易,交换。析,劈开。骸,死人骸骨。

[25] “围者”二句:意为被包围的人,都让一般的马口衔木头,使之吃不成草料;而把肥壮的马展现给敌国使者,显示己方粮草充足,以此假象掩饰缺粮的真相。柑(qián钳),通“钳”,使马口衔木。秣(mò末),喂马。应,应付。客,指敌国来使。

[26] “是何”句:意为你为什么如此坦露真情呢?

[27] 厄(è恶):困窘。矜(jīn今):怜悯。

[28] 勉:努力,指努力守城。

[29] 反:通“返”,返回。

[30] 舍而止:意为再修筑营寨,准备长期驻扎。

[31] 处:停留,驻扎。

[32] 孰与:和谁。

[33] 引:带领。

[34] “此皆大夫也”五句:意思是达成讲和撤兵的,是双方的大夫。可是《春秋》不称“大夫”而称他们为“人”,是有意贬低他们的身份,以强调达成如此重大而美好决策的,竟是“在下”之“人”,而不是在上的国君。在下,位居国君之下。

[35] 本文是对《春秋》经文“吴子使札来聘”的解说。全文层层设问,步步深入,以事实说明公子札的贤、仁、深明大义,正是他使吴国在诸夏心目中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吴子,指吴王余祭(zhài债),吴王寿梦次子,兄诸樊死后即位,公元前547年至前531年在位。札,季札,又称季子,吴王寿梦的小儿子。寿梦想立他为嗣,他坚辞不受,封于延陵,又称延陵季子。寿梦死,让国给兄长诸樊。来聘,来鲁国访问。

[36] 吴无君、无大夫:《春秋》记载吴国的事情从来不提吴国的国君和大夫,以表示它是蛮夷之邦。

[37] 有君、有大夫:此指《春秋》中“吴子使札来聘”的记录,这里尊称吴国国君为“吴子”,又记录了大夫“札”的名字,这在《春秋》里是例外的一次。

[38] 贤:崇尚,以为贤。

[39] 谒:即诸樊,寿梦长子。余祭:寿梦次子。夷昧:寿梦第三子。

[40] 迮(zé则):仓促。与:给予。

[41] 迭:依次。

[42] 轻死:以死为轻,对死亡不在意。

[43] 祝:祷告。

[44] 苟:如果。有吴国:指保存吴国。

[45] 尚:希望。悔:灾祸。

[46] 使而亡:出使在外,避而不归。

[47] 僚:吴王僚,又名州于,吴王夷昧之子,公元前526年至前515年在位。曾多次兴兵伐楚,后被专诸刺死。

[48] 长庶:众子中最年长者。

[49] 君之:以之为君,把僚当作国君。

[50] 阖庐:又作“阖闾”,名光,谒之子,弑僚自立,公元前514年至前496年在位。

[51] 与:通“欤”,语助词。下文“与”字同。

[52] 恶(wū乌):疑问代词,怎么,如何。

[53] 专诸:春秋时刺客名。公子光欲杀吴王僚自立,使专诸藏匕首于鱼腹之中,借着宴会献鱼的机会,把吴王僚刺死。

[54] 弑(shì士):古时子杀父、臣杀君为弑。

[55] 吾兄:这里是吾兄之子的意思,指吴王僚。

[56] 延陵:吴邑名,在今江苏常州市。

[57] 吴国:指吴国都城。

[58] 贤者不名:这是《春秋》作者表示褒贬的一种笔法,贤者称字不称名,如称名则是贬。

[59] 许:赞许。

[60] 不一而足:意思是不能因为季子让国这一件事,就认为他很完美。足,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