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史记》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记载了三千多年的史事。全书凡五十二万余言,共一百三十篇,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个部分组成。它不仅是一部史学杰作,也是一部文学名著,其中体现出作者对历史和社会极其独特深刻的理解与批判。《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五帝本纪赞[1]史记
太史公曰[2]:学者多称五帝,尚矣[3]。然《尚书》独载尧以来[4],而百家言黄帝[5],其文不雅驯[6],荐绅先生难言之[7]。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8],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峒[9],北过涿鹿[10],东渐于海[11],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12],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13]。予观《春秋》、《国语》[14],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15]。顾弟弗深考[16],其所表见皆不虚[17]。《书》缺有间矣[18],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19]。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20],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21]。
项羽本纪赞[22]史记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23],“舜目盖重瞳子[24]”,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25]?何兴之暴也[26]!夫秦失其政[27],陈涉首难[28],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29],乘势起陇亩之中[30],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31],分裂天下[32],而封王侯,政由羽出[33],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34],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35],放逐义帝而自立[36],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37],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38],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39],尚不觉寤而不自责[40],过矣[41]。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42]”,岂不谬哉!
秦楚之际月表[43]史记
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44]:初作难[45],发于陈涉;虐戾灭秦[46],自项氏[47]。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48],成于汉家[49]。五年之间[50],号令三嬗[51],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52]。
昔虞、夏之兴[53],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54],摄行政事[55],考之于天[56],然后在位。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余世[57],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58],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59]。秦起襄公[60],章于文、缪[61],献、孝之后[62],稍以蚕食六国[63],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64]。以德若彼[65],用力如此[66],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67],堕坏名城[68],销锋镝[69],豪杰[70],维万世之安[71]。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72],合从讨伐[73],轶于三代[74],乡秦之禁[75],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76]。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77]?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78]?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
高祖功臣侯年表[79]史记
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80],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81],以言曰劳[82],用力曰功[83],明其等曰伐[84],积日曰阅[85]。封爵之誓曰[86]:“使河如带[87],泰山若厉[88],国以永宁[89],爰及苗裔[90]。”始未尝不欲固其根本,而枝叶稍陵夷衰微也[91]。
余读高祖侯功臣[92],察其首封,所以失之者,曰:异哉所闻!《书》曰“协和万国[93]”,迁于夏、商,或数千岁。盖周封八百,幽、厉之后[94],见于《春秋》[95]。《尚书》有唐虞之侯伯[96],历三代千有余载,自全以蕃卫天子[97],岂非笃于仁义奉上法哉[98]?汉兴,功臣受封者百有余人[99]。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后数世,民咸归乡里,户益息[100],萧、曹、绛、灌之属或至四万[101],小侯自倍,富厚如之。子孙骄溢[102],忘其先,淫嬖[103]。至太初[104],百年之间,见侯五[105],余皆坐法陨命亡国,秏矣[106]。罔亦少密焉[107],然皆身无兢兢于当世之禁云[108]。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109],所以自镜也[110],未必尽同。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要以成功为统纪[111],岂可绲乎[112]?观所以得尊宠及所以废辱,亦当世得失之林也[113],何必旧闻?于是谨其始终,表见其文[114],颇有所不尽本末[115],著其明,疑者阙之[116]。后有君子,欲推而列之,得以览焉。
孔子世家赞[117]史记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118]。”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119]。余读孔氏书[120],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121],诸生以时习礼其家[122],余低回留之[123],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124]。孔子布衣[125],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126],折中于夫子[127],可谓至圣矣。
外戚世家序[128]史记
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129],非独内德茂也[130],盖亦有外戚之助焉。夏之兴也以涂山[131],而桀之放也以妹喜[132];殷之兴也以有娀[133],纣之杀也嬖妲己[134];周之兴也以姜原及大任[135],而幽王之禽也淫于褒姒[136]。故《易》基《乾》、《坤》[137],《诗》始《关雎》[138],《书》美釐降[139],《春秋》讥不亲迎[140]。夫妻之际,人道之大伦也。礼之用,唯婚姻为兢兢[141]。夫乐调而四时和,阴阳之变,万物之统也[142],可不慎与[143]!人能弘道[144],无如命何。甚哉,妃匹之爱[145],君不能得之于臣,父不能得之于子,况卑下乎!即欢合矣,或不能成子姓[146];能成子姓矣,或不能要其终[147],岂非命也哉?孔子罕称命,盖难言之也。非通幽明之变[148],恶能识乎性命哉[149]?
伯夷列传[150]史记
夫学者载籍极博[151],尤考信于六艺。《诗》、《书》虽缺[152],然虞夏之文可知也[153]。尧将逊位[154],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155],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156],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157],王者大统[158],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159],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160]。此何以称焉[161]?太史公曰[162]:余登箕山[163],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164]。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165],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166]。”“求仁得仁,又何怨乎[167]?”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168]。其传曰[169]: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170]。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171]。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172],盍往归焉[173]。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174],号为文王,东伐纣[175]。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176]:“父死不葬,爰及干戈[177],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178]。太公曰[179]:“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180],采薇而食之[181]。及饿且死[182],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183],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184],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185]。”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絜行如此而饿死[186]!且七十子之徒[187],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188]。然回也屡空[189],糟糠不厌[190],而卒蚤夭[191]。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192],肝人之肉[193],暴戾恣睢[194],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195],事犯忌讳[196],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197],行不由径[198],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199]。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20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201]。”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202]。”贾子曰[203]:“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204]。”同明相照,同类相求[205]。“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206]。”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207],趋舍有时[208],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209],非附青云之士[210],恶能施于后世哉[211]!
管晏列传[212]史记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213],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214],鲍叔终善遇之[215],不以为言[216]。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217],管仲事公子纠[218]。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219]:“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220],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221],鲍叔不以我为不肖[222],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223],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224],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225]。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226],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227],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228]:“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229]”,“四维不张[230],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231],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232]。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233],慎权衡[234]。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235],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236]。桓公实北征山戎[237],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238]。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239],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240]。”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241],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242]。事齐灵公、庄公、景公[243],以节俭力行重于齐[244]。既相齐,食不重肉[245],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246];语不及之,即危行[247]。国有道,即顺命[248];无道,即衡命[249]。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250],在缧绁中[251]。晏子出,遭之途,解左骖赎之[252],载归。弗谢[253],入闺[254],久之。越石父请绝[255]。晏子戄然[256],摄衣冠谢曰[257]:“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258]。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259]。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260]。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261],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262]。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263]。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264],及《晏子春秋》[265],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266]。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267]。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268],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269]。”岂管仲之谓乎?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270],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271]?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272]!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273]。
屈原列传[274]史记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275]。为楚怀王左徒[276]。博闻强志[277],明于治乱[278],娴于辞令[279]。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280],争宠而心害其能[281]。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282],屈平属草稿未定[283]。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284],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285]’。”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286],谗谄之蔽明也[287],邪曲之害公也[288],方正之不容也[289],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290]。“离骚”者,犹离忧也[291]。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292],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293],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294],可谓穷矣。信而见疑[295],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296],《小雅》怨诽而不乱[297],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298],下道齐桓,中述汤武[299],以刺世事[300]。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301],靡不毕见[302]。其文约[303],其辞微[304],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305],举类迩而见义远[306]。其志洁,故其称物芳[307];其行廉,故死而不容[308]。自疏濯淖污泥之中[309],蝉蜕于浊秽[310],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311],皭然泥而不滓者也[312]。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313],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314],惠王患之[315],乃令张仪详去秦[316],厚币委质事楚[317],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318]。”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319],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320],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321],遂取楚之汉中地[322]。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323]。魏闻之,袭楚至邓[324]。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325],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326],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327]。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328],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329]。
时秦昭王与楚婚[330],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331]:“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332]。入武关[333],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334]。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335],以其弟子兰为令尹[336]。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337]。屈平既嫉之,虽放流[338],眷顾楚国[339],系心怀王,不忘欲反[340]。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341],一篇之中,三致意焉[342]。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343],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344],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345]。”王之不明,岂足福哉!令尹子兰闻之大怒[346]。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347],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348],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349]?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350]。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醨[351]?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352]?”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353],受物之汶汶者乎[354]?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355],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356]?”乃作《怀沙》之赋[357]。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358]。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359],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360],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361]。
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362],为长沙王太傅[363]。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364]。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365],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366],同死生[367],轻去就[368],又爽然自失矣[369]。”
酷吏列传序[370]史记
孔子曰[371]:“道之以政[372],齐之以刑[373],民免而无耻[37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375]。”老氏称[376]:“上德不德[377],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378],是以无德”,“法令滋章[379],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昔天下之网尝密矣[380],然奸伪萌起[381],其极也,上下相遁[382],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383],非武健严酷[384],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385]!言道德者,溺其职矣[386]。故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387]!”“下士闻道大笑之[388]”,非虚言也。汉兴,破觚而为圜[389],斫雕而为朴[390],网漏于吞舟之鱼[391],而吏治烝烝[392],不至于奸,黎民艾安[393]。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394]。
游侠列传序[395]史记
韩子曰[396]:“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397]。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398],辅翼其世主,功名俱著于春秋[399],固无可言者。及若季次、原宪[400],闾巷人也[401],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402],义不苟合当世[403],当世亦笑之。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404],褐衣疏食不厌[405]。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406]。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407],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408],已诺必诚[409],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410],既已存亡死生矣[411],而不矜其能[412],羞伐其德[413],盖亦有足多者焉[414]。
且缓急[415],人之所时有也。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于井廪[416],伊尹负于鼎俎[417],傅说匿于傅险[418],吕尚困于棘津[419],夷吾桎梏[420],百里饭牛[421],仲尼畏匡,菜色陈、蔡[422]。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灾,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423]?其遇害何可胜道哉[424]!
鄙人有言曰[425]:“何知仁义,已向其利者为有德[426]。”故伯夷丑周,饿死首阳山[427],而文、武不以其故贬王[428];跖、暴戾[429],其徒诵义无穷。由之观之,“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430]”,非虚言也。
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431],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侪俗[432],与世浮沉而取荣名哉?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433],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434]。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435]。故士穷窘而得委命[436],此岂非人之所谓贤豪间者邪[437]?诚使乡曲之侠[438],予季次、原宪比权量力[439],效功于当世[440],不同日而论矣。要以功见言信[441],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442]!
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443]。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444],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445],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势激也。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446],声施于天下[447],莫不称贤,是为难耳。然儒、墨皆排摈不载[448]。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449],余甚恨之。以余所闻,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450],虽时扞当世之文罔[451],然其私义廉洁退让,有足称者。名不虚立,士不虚附。至如朋党宗强比周[452],设财役贫[453],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侠亦丑之。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与豪暴之徒同类而共笑之也[454]!
滑稽列传[455]史记
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456]。《礼》以节人[457],《乐》以发和[458],《书》以导事[459],《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太史公曰:天道恢恢[460],岂不大哉!谈言微中[461],亦可以解纷。
淳于髡者[462],齐之赘婿也[463]。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464],喜隐[465],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466],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467],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468]:“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469],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蜚则已,一蜚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470],赏一人[471],诛一人[472],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语在《田完世家》中[473]。
威王八年[474],楚大发兵加齐[475]。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476],车马十驷[477]。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478]。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岂有说乎?”髡曰:“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傍有穰田者[479],操一豚蹄[480],酒一盂,而祝曰:‘瓯窭满篝[481],污邪满车[482],五谷蕃熟[483],穰穰满家[484]。’臣见其所持者狭[485],而所欲者奢[486],故笑之。”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镒[487],白璧十双,车马百驷。髡辞而行,至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488]。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威王大说,置酒后宫,召髡赐之酒。问曰:“先生能饮几何而醉?”对曰:“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489]。”威王曰:“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闻乎?”髡曰:“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490],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491]。若亲有严客[492],髡帣鞠[493],侍酒于前,时赐余沥[494],奉觞上寿[495],数起,饮不过二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496],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若乃州闾之会[497],男女杂坐,行酒稽留[498],六博投壶[499],相引为曹[500],握手无罚,目眙不禁[501],前有堕珥[502],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参[503]。日暮酒阑[504],合尊促坐[505],男女同席,履舄交错[506],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罗襦襟解[507],微闻芗泽[508],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以讽谏焉。
齐王曰:“善。”乃罢长夜之饮,以髡为诸侯主客[509]。宗室置酒,髡尝在侧[510]。
货殖列传序[511]史记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512]。”必用此为务[513],近世涂民耳目[514],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515],吾不知已[516]。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517],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518],使俗之渐民久矣[519]。虽户说以眇论[520],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521],其次利道之[522],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523],最下者与之争[524]。
夫山西饶材、竹、谷、、旄、玉石[525];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526];江南出楠、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527];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528];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529],此其大较也[530]。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531]。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532],工而成之[533],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534]?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535],贵之征贱[536],各劝其业[537],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538]?
《周书》曰[539]:“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540],虞不出则财匮少[541],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542]。”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543]。原大则饶,原小则鲜[544],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545],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546],地潟卤[547],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548],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至而辐凑[549]。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550]。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551],设轻重九府[552],则桓公以霸[553],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554],位在陪臣[555],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556]。故曰[557]:“仓廪实而知礼节[558],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559]。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560]。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561],以而不乐[562]。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563]。”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564],皆为利来;天下壤壤[565],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566],万家之侯[567],百室之君[568],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569]!
太史公自序[570]史记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571]:‘自周公卒五百岁而生孔子[572]。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573],正《易传》[574],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575]?’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576]!”
上大夫壶遂曰[577]:“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578]:‘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579],诸侯害之[580],大夫雍之[581]。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582],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583]。’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584]。’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585],下辨人事之纪[586],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587],贤贤贱不肖[588],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589],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590],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591],故长于风[592];《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593];《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594],《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595]。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596]。’故曰[597]:‘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598],后有贼而不知[599];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600],遭变事而不知其权[601]。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602]。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603],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604]。夫礼禁未然之前[605],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606],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607],下得守职[608],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
太史公曰:“唯唯,否否[609],不然。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610],作《易》八卦。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汤武之隆,诗人歌之[611]。《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612],建封禅[613],改正朔[614],易服色[615],受命于穆清[616],泽流罔极[617],海外殊俗[618],重译款塞[619],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620]。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621],整齐其世传[622],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623],出于缧绁[624]。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625]:“夫《诗》、《书》隐约者[626],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627];孔子厄陈、蔡,作《春秋》[628];屈原放逐,著《离骚》[629];左丘失明,厥有《国语》[630];孙子膑脚,而论兵法[631];不韦迁蜀,世传《吕览》[632];韩非囚秦,《说难》、《孤愤》[633];《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634],至于麟止[635],自黄帝始[636]。
[1] 《史记》每篇最后都以“太史公曰”的形式对所记人物事件加以评论,一般称为赞。本文即是司马迁为《史记》首篇《五帝本纪》作的赞语,列在该篇的末尾。这篇赞语历述有关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帝的记载、传说之紊乱、缺漏情况,表明了《五帝本纪》史料来源和整理五帝史迹的必要性,逻辑清晰,很有说服力。本纪,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称“本纪”。赞,文体名。
[2] 太史公:司马迁自称,司马迁曾任太史令。
[3] 尚:久远。
[4] 《尚书》:是记录上古政治文诰和部分古代事迹的书。全书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商书”、“周书”较为可信,“虞书”、“夏书”是东周、战国时代人根据传说所编写。《尚书》第一篇是《尧典》,记载最早的是尧时候的历史,因此说“独载尧以来”。
[5] 百家:即诸子百家。
[6] 雅驯:正确可信。雅,正确。驯:通“训”,准则,规范。
[7] 荐绅先生:即士大夫。荐绅,即缙绅、搢绅,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古时官员上朝时把手里拿着的笏版插在腰带上。荐,插。绅,腰带。先生,长者。
[8] 《宰予问五帝德》:见《大戴礼记》。《帝系姓》:见《孔子家语》。有些儒者认为不是圣人之言,不可信,因而不传授学习。
[9] 空峒(tónɡ同):山名,也写作“崆峒”,传说是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处,在今甘肃省平凉市西。
[10] 涿鹿:山名,在今河北涿州市东南。山边有涿鹿城,相传黄帝和虞夏都曾在这里建都。
[11] 渐(jiān间):流入。
[12] 长(zhǎnɡ掌)老:年长的人。
[13] 古文:指《尚书》、《宰予问五帝德》、《帝系姓》等用上古文字写成的典籍。
[14] 《春秋》:春秋时期鲁国的编年体史书。《国语》: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国别体史书。
[15] 发明:阐发,阐述。章:显著。
[16] 顾弟:只是。弟,通“第”。
[17] 表见:记载。见(xiàn县):通“现”。
[18] 有间(jiàn建):为时已久。
[19] 轶(yì意):通“佚”,散失。
[20] 论次:论定编次。
[21] 书首:全书的第一篇。《五帝本纪》是《史记》的第一篇。
[22] 《史记》中的“本纪”记载的是历代帝王的事迹,将并未完成帝业的项羽列入本纪,是因为在秦亡以后汉兴以前的过渡阶段中,项羽实际上支配当时的政局,享有帝王一样的权威,同时也表明了司马迁对项羽的欣赏态度。司马迁肯定了项羽继陈涉之后起兵反秦、推翻了秦王朝的历史功绩,并分析了项羽失败的原因,批评了他的刚愎自用、残酷暴虐。项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西)人。秦二世时,陈涉首先发难,项羽跟从叔父项梁起义兵,巨鹿之战中大破秦军,率领五国诸侯入关灭秦,分封王侯,自称“西楚霸王”。后为刘邦所败,困于垓下,在乌江自杀。
[23] 周生:姓周的儒生。
[24] 盖:表示推测、判断,大概。重瞳(tónɡ童)子:双瞳仁。后人认为重瞳为帝王之相。
[25] 苗裔(yì意):后代子孙。
[26] 兴(xīnɡ星):兴起。暴:突然。
[27] 失其政:政治混乱。
[28] 陈涉:即陈胜,字涉,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首难:首先起来发难。公元前209年,陈胜与吴广在大泽乡率九百戍卒揭竿起义,成为反秦义军的先驱。
[29] 非有尺寸:谓没有一尺一寸的封地。
[30] 陇亩:田野。这里指民间。
[31] 将(jiànɡ匠):率领。五诸侯:指原来的齐、赵、韩、魏、燕五国。项羽属楚,合为六国起义军队。
[32] 分裂:分封。
[33] 政:政令。
[34] 近古:指春秋、战国以来的时代。
[35] 背关怀楚:放弃关中,怀念楚地。指项羽放弃秦地,自立为西楚霸王,东归建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市)。
[36] 义帝:即楚怀王之孙熊心,项梁立为楚怀王。项羽尊其为义帝,后将其迁都湖南郴州市,并暗地派人在途中将其杀害。
[37] 矜(jīn今):夸耀。伐:功劳。
[38] 力征:武力征伐。经营:整顿,统治。
[39] 东城:在今安徽省定远县东南。项羽自垓下突围后,逃往东城,再向南至乌江边自刎而死。这里说“身死东城”,是泛指那个地区。
[40] 寤:通“悟”。
[41] 过:错。
[42] 引:援引,据为理由。这里是借口、推托的意思。天亡我:天要灭亡我。这两句是项羽自杀前说的话。
[43] 本文是在《秦楚之际月表》前面所写的序言。这篇序言概括了秦楚之际三次政权的变更:即陈涉发难、项羽灭秦、刘邦称帝,回顾了古代贤君统一天下的艰难历程,分析了汉高祖最终成就帝业的原因,结论有独到之处。秦,指秦二世胡亥。楚,指西楚霸王项羽。表,是《史记》创立的一种体例,以表格的形式来表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史记》中的表一般为年表,因秦楚之际天下未定,变化很快,就采取按月记述,把当时发生的大事列为月表。
[44] 秦楚之际:指秦楚之际的历史记载。
[45] 作难:起事,发难。
[46] 虐戾(lì立):残暴。指项羽用武力灭秦并诛杀秦王子婴。
[47] 项氏:即项羽。
[48] 卒:最终。践:登上。帝祚(zuò作):帝位。
[49] 汉家:指汉高祖刘邦。
[50] 五年之间:指公元前209年陈涉起义称王到公元前205年项羽杀义帝熊心,前后共五年。
[51] 号令三嬗:发号施令者变换了三次。指陈涉、西楚霸王项羽、汉高祖刘邦。嬗(shàn善),变,变更。
[52] 受命:接受天命,改朝换代。亟(jí及):频繁。
[53] 虞:虞舜。夏:夏禹。都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
[54] 洽(qià恰):润泽。
[55] 摄:代理。
[56] 考之于天:接受上天的考验。考,验证,考验。
[57] 契(xiè谢):商始祖,帝喾之子,尧时任司徒,掌管教化。后稷:周始祖,曾为虞舜、夏禹时的农官。十余世:契传十四世至商汤,后稷传十五世至周武王,故云十余世。
[58] 不期:没有约定。孟津:古黄河津渡名,在今河南省孟津县东北。相传周武王伐纣,曾在这里会集八百诸侯。
[59] 放弑:指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伐纣事。
[60] 襄公:秦襄公,秦国的开国之君,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被封为诸侯。公元前777年至前766年在位。
[61] 章:显著,显赫。文:秦文公,公元前765年至前716年在位。缪(mù木):即秦穆公。缪,同“穆”。到了秦文公、秦穆公时,秦国日益强大,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
[62] 献、孝:秦献公和秦孝公。战国时期秦国两个国君。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秦国国力日强。
[63] 稍:逐渐。蚕食:像蚕吃桑叶般慢慢地吞并。六国:指战国时期与秦并立的六个大国——齐、楚、燕、韩、赵、魏。
[64] 始皇: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46年至前221年为秦王,公元前221年至前210年为始皇帝。并:兼并。冠带之伦:戴冠束带之流,这里指六国诸侯。
[65] 以德:以德行感召天下。彼:指前文的虞、夏、商、周。
[66] 用力:用武力夺取天下。此:指秦。
[67] 无尺土之封:秦统一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没有对功臣做过尺寸土地的封赏。
[68] 堕(huī灰):通“隳”,毁坏。
[69] 销:销毁。锋镝(dí敌):指各类武器。锋,刀刃。镝,箭头。
[70] (chú除):通“锄”,铲除。
[71] 维:通“惟”,考虑,计度。
[72] 闾巷:里巷,指民间。
[73] 合从(zònɡ纵):即“合纵”,本指战国后期齐、楚、燕、韩、赵、魏六国联合抗秦的策略。这里表示联合。从,通“纵”。
[74] 轶(yì意):超过。三代:谓夏、商、周。
[75] 乡:通“向”,从前。禁:指秦朝的各种禁令。
[76] 适:正好,恰好。资:帮助。贤者:指汉高祖刘邦。
[77] 无土不王:当时流传的古语,意为没有封地,就不能成为帝王。
[78] 传(zhuàn撰):古代书籍记载。
[79] 汉代建立之后,汉高祖大封功臣,但所封侯伯很快都衰微了。司马迁编了高祖功臣封侯者年表,记载他们的始终。本文是年表的序言,分析了古代受封者享国久远、汉代功臣及其后代大多被诛、被废的原因。
[80] 五品:五个等级。即下文所说的勋、劳、功、伐、阅。品,等级。
[81] 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等祭祀祖宗的庙宇,这里指帝业。社稷:在上古之时,社是祭土神之所,稷是祭谷神之所,后人遂合称以指国家。
[82] 言:言论,这里指提意见,出谋划策。
[83] 力:指用武力征战。
[84] 明其等:彰显其功劳的等级。伐:功绩,也写作“阀”。
[85] 积日:任职时间的积累,资历的长短。
[86] 封爵之誓:汉高祖封侯时有约誓,欲使功臣所得爵位世代相传。誓词以丹色刻写在铁券上,即丹书铁券。
[87] 使:假使。河:黄河。带:衣带。
[88] 厉:通“砺”,磨刀石。
[89] 国:王侯的封国。
[90] 爰(yuán元):乃。苗裔(yì意):后代子孙。
[91] 枝叶:喻指所封功臣的后代子孙。稍:逐渐。陵夷:衰落。
[92] 侯:作动词,封赏。
[93] 协和万国:见于《尚书·尧典》,原文作“协和万邦”,汉代避刘邦讳,“邦”改作“国”。意思是说尧使各个邦国和睦相处。
[94] 幽、厉:周幽王和周厉王,都是西周的暴君。
[95] 《春秋》:春秋时期鲁国官修的编年体史书。今传《春秋》乃孔子据鲁国史删定而成。
[96] 侯伯:古代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侯、伯分别为第二等和第三等。
[97] 自全:自我保全。蕃卫:屏卫。蕃,通“藩”,屏障。
[98] 笃(dǔ赌):忠实。上法:天子的法令。
[99] 百有余人:据表中所列,高祖功臣侯者一百三十七人,另有王子四人,外戚二人,共一百四十三人。
[100] 息:繁育。
[101] 萧:萧何,封酂(zàn赞)侯。曹:曹参,封平阳侯。绛:周勃,封绛侯。灌:灌婴,封颍阴侯。
[102] 溢:过度。
[103] 淫嬖(bì必):淫乱邪恶。
[104] 太初:汉武帝年号,公元前104年至前101年。
[105] 见(xiàn县)侯五:指汉武帝时仍袭侯爵的只有五人,分别为平阳侯曹宗、曲周侯郦终根、埤山侯仁、戴侯秘蒙、谷陵侯冯偃。见,通“现”,现存的。
[106] 秏(hào浩):同“耗”,尽、无。
[107] 罔:通“网”,法网。少:稍略,略微。
[108] 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
[109] 志:记。
[110] 镜:借鉴。
[111] 统纪:准则纲纪。
[112] 绲(ɡǔn滚):缝合。
[113] 林:汇集。
[114] 表见:用表格的形式反映。
[115] 本末:事情的始终、本末。
[116] 阙:通“缺”,空缺。
[117] 本文是《孔子世家》篇后的赞语,文中洋溢着司马迁对孔子的无限敬仰之情。世家,《史记》的五种体例之一,主要记载世袭封国诸侯的事迹。孔子虽非诸侯,但司马迁出于对他的崇敬和向往,将其列入“世家”。
[118] “高山”二句:出自《诗经·小雅·车舝(xiá侠)》。仰,仰望,这里是仰慕、敬仰的意思。止,句末语气助词,无意义。景行(hánɡ杭),大道。这里喻指高尚的品德。行,这里是效法的意思。
[119] 乡:通“向”。
[120] 孔氏:即孔子。
[121] 适:往。
[122] 以时:按时。
[123] 低回:徘徊,依依不舍。
[124] 没(mò末):死。已:完。
[125] 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粗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126] 《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
[127] 折中:取正,用以断定事物正确与否的准则。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128] 本文是《外戚世家》的序。《外戚世家》记述了高祖、文帝、景帝、武帝四朝的皇后、太后及其家庭情况,其中吕后列入“本纪”,不包括在内。本序文历述夏、商、周三代以来帝王的成败、国家的兴衰都与外戚有密切的关系,强调了帝王在选择后妃问题上不可不慎。外戚,指皇帝的后妃及后妃的妻族。
[129] 受命帝王:受命于天的帝王,这里指开国创业的君主。继体:继承先帝的政治制度。守文:遵守先帝留下的成法。
[130] 内德:内在的品德。茂:美。
[131] 涂山:指夏禹之妻涂山氏。传说禹娶涂山氏的女子,生下夏启,启建立夏朝。涂山,地名,即今安徽当涂山。
[132] 桀(jié杰):夏朝最后一个帝王,暴虐无道,后被商汤流放。放:放逐。妹喜:有施氏之女,夏桀的宠妃。相传夏桀对她言听计从,后与夏桀一起被商汤流放到南巢。
[133] 有娀(sōnɡ松):远古氏族名。这里指有娀氏之女简狄。传说简狄吞燕卵有孕,生契,为商的始祖。
[134] 嬖(bì必):宠爱。妲(dá达)己:有苏氏之女,商纣王的宠妃,助纣为虐,纣王死后被杀。
[135] 姜原:又作“姜嫄”,有邰氏之女,周始祖后稷之母。大任:即太任,挚国任氏女,周文王之母。
[136] 禽:通“擒”。褒姒:褒国之女,姓姒,周幽王宠妃。相传褒姒生来不好笑,周幽王为博她一笑,烽火戏诸侯。后犬戎入侵,周幽王再举烽火告急,诸侯都不再来,幽王逃至骊山被杀,褒姒被俘。
[137] 《易》:即《周易》。《乾》、《坤》:《周易》六十四卦的头两卦,分别表示阳与阴、男与女、天与地、君与臣等。所以《乾》《坤》两卦是《周易》诸卦的基础。
[138] 《诗》:即《诗经》。《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是赞美后妃之德的。
[139] 《书》:即《尚书》。釐(lí厘)降:指《尚书》里记载尧亲自办理把自己的两个女儿下嫁给舜的婚事。釐,料理。降,下嫁。
[140] 《春秋》:春秋时期鲁国的编年体史书。讥不亲迎:按古代婚礼规定,不论贵族平民,在迎亲时夫婿都应亲自到女家迎娶新娘。鲁隐公二年(前721),纪国大夫纪履到鲁国为其国君迎娶鲁隐公之女。《春秋》的记载是“纪履来逆女”,《公羊传》认为《春秋》这样记载是“讥始不亲迎也”。逆,迎接。
[141] 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
[142] 统:纲要,纲领。
[143] 与:通“欤”,句尾助词,表示疑问。
[144] 人能弘道:出自《论语·卫灵公》。弘,弘扬,发扬。
[145] 妃(pèi配)匹:配偶。妃,通“配”。
[146] 成:成熟,收获,引申为繁育。子姓:子孙。
[147] 要(yāo腰)其终:指白头偕老。要,求,取。
[148] 幽明:阴阳。
[149] 恶(wū乌):怎么。性命:人性和天命。
[150] 本文记述了伯夷、叔齐的事迹。全文一改人物传记的惯例,以议论为主,以叙事为辅,感情激烈,锋芒毕露。
[151] 载籍:书籍。
[152] 缺:残缺不全。《诗》、《书》到秦始皇时遭焚毁,有所缺失。
[153] 虞夏之文:指《尚书》中《尧典》、《舜典》、《大禹谟》关于尧、舜禅让传说的记载。虞,虞舜。夏,夏禹。
[154] 逊位:退位。
[155] 岳:传说中尧、舜时分掌四方部落的四个首领。牧:九牧,传说中九州之长。
[156] 典职:任职管事。
[157] 示天下重器:表示天下是王者的重器。重器,宝器。
[158] 大统:大纲,主宰者。
[159] 许由:传说中尧时的隐士。相传尧要让位给他,他拒不接受,逃到颍水北、箕山下,尧召他为九州长,他又洗耳于颍水滨,不愿听闻。
[160] 卞随、务光:夏桀时人,相传汤灭夏桀后曾让天下于卞随、务光,二人不受,投水而死。
[161] 称:说。
[162] 太史公:这里是转述司马迁父亲司马谈的话。
[163] 箕山:山名,在今河南登封东南。
[164] 吴太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因让位于弟弟季历,出走到吴地。伦:类。
[165] 不少:没有一点。少,稍微。概见:概略的记载。概,梗概,概略。这里指经书中没有许由、务光事情的记载,司马迁对他们的传说产生怀疑。
[166] “伯夷”三句:见于《论语·公冶长》。是用:因此。用,通“以”,因。
[167] “求仁得仁”二句:见于《论语·述而》。
[168] 轶诗:指下文的《采薇歌》,不见于《诗三百》。轶,散失。异:诧异。因为前面孔子说伯夷、叔齐“怨是用希”、“又何怨乎”,但是《采薇歌》中多有怨词,所以司马迁感到诧异。
[169] 传(zhuàn撰):指《韩诗外传》、《吕氏春秋》等书有关伯夷、叔齐生平的记载。
[170] 孤竹君:孤竹国国君,姓墨胎。孤竹,商朝诸侯国名,在今河北卢龙。
[171] 中子:排行居中的儿子。
[172] 西伯昌:即周文王姬昌,在殷商时被封为西伯,即西方诸侯之长。
[173] 盍(hé河):何不。
[174] 木主:木制灵牌。文王死后,武王载其父之灵牌伐纣,以示谨奉父命,行父之志。
[175] 纣(zhòu昼):指商纣王。
[176] 叩马:勒住马。
[177] 爰(yuán元):乃。这里是“竟”的意思。
[178] 兵之:用武器加害于他。
[179] 太公:指姜太公吕尚。
[180] 首阳山:在今山西永济南。一说即今偃师西北的首阳山。
[181] 薇:野菜,可生食。
[182] 且:将。
[183] 神农:神农氏,传说中的远古帝王。
[184] 于嗟:即吁嗟,感叹词。徂:通“殂”,死。
[185] “天道”二句:这两句引自《老子》第七十九章,意思是说天道是没有偏私的,它总是向着善人。亲,亲近,偏向。与,帮助。
[186] 絜:通“洁”,高洁。
[187] 七十子:指孔子的弟子,相传孔子弟子三千,才德出众者七十二人。
[188] 颜渊:名回,字子渊,孔子的弟子。
[189] 屡空:经常穷困贫乏。
[190] 糟糠:酒渣、谷皮,泛指粗食。不厌:不饱。
[191] 卒:终于,最后。蚤夭:早死。蚤,通“早”。夭,夭折。
[192] 盗跖:相传为春秋时期的大盗。不辜:无辜,无罪的人。
[193] 肝人之肉:意思是吃人心肝。
[194] 暴戾:残暴凶狠。恣睢(suī虽):任意肆虐。睢,恣意。
[195] 不轨:不合法度,不走正道。
[196] 忌讳:指法令禁止的事。
[197] 时然后出言:看准时机再说话。语出《论语·宪问》“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
[198] 行不由径:走路不走小路。语出《论语·雍也》“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径,小路。
[199] “道不同”二句:出自《论语·卫灵公》,意思是主张不同,无法在一起商量谋划事情。
[200] “富贵”五句:语出《论语·述而》。虽,即使。执鞭之士,持鞭驾车,指做低贱的事情。
[201] “岁寒”二句:语出《论语·子罕》。
[202] “君子”句:语出《论语·卫灵公》。疾,恨。不称,不被人称述。
[203] 贾子:即贾谊,汉初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204] “贪夫”四句:语出贾谊《鸟赋》。徇财,为财而死。徇,通“殉”。烈士,坚贞不屈的刚强之士。夸者,好虚名、热衷权势的人。众庶:百姓。冯,通“凭”,仗势,这里有贪求的意思。
[205] “同明”二句:从《周易·乾卦》“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化出。
[206] “云从龙”三句:语出《周易·乾卦》。
[207] 岩穴之士:指隐居之士。
[208] 趋舍有时:出仕或隐逸都有自己的时运。
[209] 砥行:磨砺品行。砥,磨刀石,这里作动词,磨练的意思。
[210] 青云之士:德高望重的人。这里指孔子。
[211] 施(yì亦):延续。
[212] 本文是春秋中后期齐国政治家管仲和晏婴的合传。司马迁之所以将管、晏二人列入合传,一方面是因为二人都是齐国的名臣,另一方面二人都有知人善任的故事。管,即管仲。晏,晏婴,字平仲,谥平,夷维(今山东高密)人。二人均为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
[213] 鲍叔牙:春秋时齐大夫。游:交游,交往。
[214] 欺:欺负,这里是占便宜的意思。
[215] 终:始终。遇:对待。
[216] 不以为言:不因为这件事发怨言。
[217] 已而:不久。公子小白:齐襄公弟,即是后来的齐桓公。
[218] 公子纠:齐襄公弟,齐襄公死后,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失败后被杀。
[219] “管仲曰”以下:引自《列子·力命篇》。
[220] 贾(ɡǔ古):做买卖。
[221] 见逐:被驱逐。见,被。
[222] 不肖:不才,没有才能。
[223] 走:跑。这里是战败逃跑的意思。
[224] 召(shào哨)忽:齐人,与管仲一起事公子纠,公子纠被杀后,召忽自杀。
[225] 以身下之:把自己置于管仲的下位。
[226] 世禄:世代享受俸禄。十余世:指鲍叔牙的子孙后世。
[227] 通货:交换商货,即进行贸易。
[228] “故其称曰”以下:引自《管子·牧民篇》,但与今本《管子》稍有出入。
[229] 上:国君。服度:遵守法度。六亲:一般指父、母、兄、弟、妻、子。
[230] 四维:指礼、义、廉、耻。维,纲纪。张:伸张,张扬。
[231] 原:通“源”,源泉。
[232] 论卑:政论卑下,浅显。
[233] 轻重:本指钱币,此指轻重缓急之事。
[234] 权衡:本指秤,这里指得失。
[235] “桓公”二句:齐桓公二十九年(前657),桓公与夫人少姬戏于船中,少姬摇荡船只惊吓了桓公,被送回蔡国。蔡国将少姬另嫁后,桓公怒而伐蔡。
[236] 包茅:事详见本书卷一《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古代祭祀时,用裹束着的菁茅滤酒渣祭神,故称此菁茅为包茅。
[237] “桓公”句:指山戎伐燕,齐桓公为救燕国而伐山戎。山戎,古族名,又称北戎,在今河北北部。
[238] 召(shào哨)公:又称召康公,姓姬名奭(shì是),燕国的始祖。周武王死后,与周公旦共辅成王,政绩卓著。
[239] “于柯”二句:齐桓公五年(前681),齐桓公与鲁庄公会盟于柯,即今山东东阿西南,鲁国的曹沫以匕首挟持桓公,要求归还被侵占的土地,桓公当时答应,但不久便想反悔。管仲劝桓公践约,以大信收服诸侯人心,于是归还鲁国的土地。
[240] “知与”二句:引自《管子·牧民篇》。与,给予。
[241] 三归:管仲所筑供观赏用的三座高台。反坫(diàn店):堂屋两柱间设土台放置酒器。按照礼制,只有诸侯才享有三归和反坫,管仲是大夫,不该享有。
[242] 莱:古国名,在今山东龙口市东南莱子城,公元前567年为齐国所灭。
[243] 齐灵公:名环,公元前581年至前554年在位。庄公:名光,公元前553年至前548年在位。景公:名杵臼,公元前547年至前490年在位。
[244] 力行:尽力而行。重:受敬重。
[245] 重(chónɡ虫)肉:两道肉菜。
[246] 危言:直言。
[247] 危行:谨慎行事。
[248] 顺命:顺从命令。
[249] 衡命:权衡利害得失而行动。
[250] 越石父:齐国贤人。
[251] 缧绁(léi xiè雷谢):拘系犯人的绳索。这里指囚禁。
[252] 骖(cān餐):指一车三马或四马中两旁的马匹。
[253] 弗谢:指晏子没有向越石父辞别。
[254] 闺:内室。
[255] 绝:绝交。
[256] 戄(jué绝)然:惊异的样子。
[257] 摄:整理。谢:致歉。
[258] 诎(qū区):通“屈”,委屈。信(shēn身):通“伸”,伸展。
[259] 延:请。
[260] 御:驾驶车马。这里指驾车的人。
[261] 策:鞭打,鞭策。驷马:拉同一辆车的四匹马。
[262] 自下:甘居人下,指态度谦和。
[263] 抑损:谦卑,不自满。
[264] 《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皆为《管子》一书中的篇名。
[265] 《晏子春秋》:旧题晏婴撰,实系后人所作记录晏子言行的书。
[266] 次:编次。传(zhuàn撰):传记。
[267] 小:轻视,看不起。
[268] 王:王道。
[269] “将顺其美”三句:引自《孝经·事君》。
[270] “方晏子”二句:事详见本书卷二《晏子不死君难》。
[271] 见义不为无勇:引自《论语·为政》。
[272] “进思”二句:引自《孝经·事君》。进,指出仕。退,指在野。
[273] 忻(xīn欣)慕:高兴,羡慕。忻,喜悦,欢欣。
[274] 本文是《屈原贾生列传》的屈原部分,删去了屈原的《怀沙》赋,是现存关于屈原最早、最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全文歌颂了屈原的美好品德和卓越才能,反复慨叹他不幸的遭遇,在为屈原鸣不平的同时,字里行间流露着对自己身世的强烈自伤情绪。
[275] 楚之同姓:楚本姓芈(mǐ米),楚武王熊通的儿子瑕封于屈(相传在今湖北秭归东),他的后代遂以屈为姓,瑕是屈原的祖先,所以说与楚同姓。
[276] 左徒:楚国官名,职位仅次于令尹。
[277] 博闻强志:见识广博,记忆力强。志,记忆。
[278] 明于治乱:通晓国家治乱的道理。
[279] 娴:熟练。辞令:指外交方面应酬交际的语言。
[280] 上官大夫:楚大夫。“上官”是复姓,一说即下文的靳尚。同列:同位。
[281] 害:嫉妒。
[282] 造为宪令:制定国家法令。
[283] 属(zhǔ主):撰写。草稿:“草稿”下原有“二”字,乃“草稿”的省文,据《史记》删。
[284] 伐:夸耀。
[285] 曰:此字疑为衍文。
[286] 疾:痛恨。听之不聪:听力不好,这里指听信谗言,不辨是非。聪,听得清楚。
[287] 谗谄蔽明:被谗毁和谄媚之辞所蒙蔽而看不清楚。
[288] 邪曲:邪恶小人。
[289] 方正:端正方直的人。
[290] 《离骚》:屈原的代表作,自叙生平的长篇抒情诗。关于诗题,后人有二说。一释“离”为“罹”的通假字,离骚就是遭受忧患。二是释“离”为离别,离骚就是离别的忧愁。骚,忧患,忧愁。
[291] 离忧:遭遇忧患。离,通“罹”,遭受。
[292] 反本:追思根本。反:通“返”。
[293] 惨怛(dá达):忧伤。
[294] 谗人:进谗言的小人。间(jiàn建):离间。
[295] 见:被。
[296] 《国风》:《诗经》的组成部分,包括《周南》、《召南》等十五国的民间歌谣,共一百六十篇。好色:指《国风》中很多反映男女恋情的诗。淫:过分。
[297] 《小雅》:《诗经》的组成部分,共七十四篇,其中有一部分是指斥朝政缺失、反映丧乱的讥刺诗。怨诽:怨恨讥刺。不乱:指不宣扬暴乱。
[298] 称:称述。
[299] 汤:即商汤,灭夏建立商朝。武:即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王朝。
[300] 刺:讥刺。
[301] 条贯:条理。
[302] 靡:无,没有。见:通“现”。
[303] 约:简练。
[304] 微:深微。
[305] 指:通“旨”,指文章的主旨。
[306] 举类:列举的事例。迩(ěr耳):近。
[307] 称物芳:指《离骚》中多用兰、蕙、芷等香草作比喻。
[308] 容:苟且取容。
[309] 疏:远离。濯淖(zhuó nào卓闹):污浊。
[310] 蝉蜕(tuì退):蝉蜕壳,这里是摆脱的意思。
[311] 获:辱,被辱。滋垢:污垢。滋,通“兹”,黑。
[312] 皭(jiào叫)然:洁白的样子。泥(niè聂):通“涅”,动词,染黑。滓(zǐ子):污浊,污秽。
[313] 绌(chù处):通“黜”,废,罢免。指屈原被免去左徒的职位。
[314] 从(zònɡ纵)亲:合纵结亲。
[315] 惠王:秦惠王,名驷,公元前337年至公元前311年在位。
[316] 张仪:魏人,著名的纵横家,主张“连横”,游说六国事奉秦国,为秦惠王所重。详:通“佯”。
[317] 厚币:重金,厚礼。委:呈献。质:通“贽”,礼物。
[318] 商、於(wū污):秦地名。这里指商、於两邑间地区。商,在今陕西商州东南。於,在今河南内乡东。
[319] 使使:派使者。第一个“使”为动词。如:往。
[320] 丹、淅(xī希):二水名。丹水发源于陕西商州市西北,经河南、湖北入汉水。淅水,发源于河南卢氏县,南流而入丹水。
[321] 屈匄(ɡài丐):楚大将军。
[322] 汉中:楚地,在今湖北西北部、陕西东南部一带。
[323] 蓝田:秦县名,在今陕西蓝田西。
[324] 邓:春秋时蔡地,后属楚,在今河南邓县。
[325] 明年:第二年,即楚怀王十七年(前312)。
[326] 用事者:当权者。靳尚:楚大夫。一说即上文的上官大夫。
[327] 诡辩:指阴谋诡计。郑袖:也称南后,楚怀王的宠妃。
[328] 顾反:回来。反,通“返”。
[329] 唐昧:楚将。楚怀王二十八年(前301),秦、齐、韩、魏攻楚,杀唐昧。
[330] 秦昭王:名稷,秦惠王之子,公元前306年至前251年在位。
[331] 稚子:小儿子。
[332] 卒:终于。
[333] 武关:秦国的南关,在今陕西商洛西南丹江北岸。
[334] 内:通“纳”,接纳。
[335] 顷襄王:楚怀王长子,名横,公元前298年至前263年在位。
[336] 令尹:楚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337] 咎:憎恶,抱怨。
[338] 放流:放逐迁徙。按:以下关于屈原流放的记叙,时间上有矛盾,文意也不连贯,可能有脱误。
[339] 眷顾:怀恋。
[340] 欲反:想回到朝中任职。
[341] 存:心怀。反覆:拨乱反正。
[342] 三:再三,多次。致:表达。
[343] 治国:稳定太平的国家。累世:接连几代。世,三十年为一世。
[344] 分(fèn愤):职责本分。
[345] “井渫”五句:引文出自《周易·井卦》,意思是井水已经淘干净,却没有人来喝,让人心里感到难过,因为井水是供汲取饮用的。如果君王明智,天下人就都能得福。渫(xiè谢),淘去泥污。这里以淘干净的水比喻贤人。
[346] 之:“子兰闻之”的“之”,是指前文“屈平既嫉之”事。
[347] 短:指出别人的过失。
[348] 被发:指头发散乱,不梳不束。被,通“披”。行吟:一边走一边吟咏。
[349] 三闾大夫:楚官名,掌管楚国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官。
[350] 凝滞:拘泥,固执。与世推移:随着世俗而变化。
[351] (bù埠):吃。糟:酒渣。啜(chuò辍):喝。醨(lí离):淡酒。
[352] 瑾、瑜:都是美玉。为: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353] 察察:洁白的样子。
[354] 汶(mén门)汶:玷辱。
[355] 常流:即“长流”,指江水。
[356] 皓(hào)皓:皎洁的样子。温蠖(huò获):尘垢。按以上屈原与渔父对答之词,又见于《楚辞·渔父》。
[357] 《怀沙》:屈原《九章》中的一篇,相传为屈原投水前的绝笔。怀沙,一说即下文的“怀石”,一说为怀念楚国国都长沙。
[358] 汨(mì密)罗:江名,在湖南东北部,流经汨罗县入洞庭湖。
[359] 宋玉:相传为楚顷襄王时人,屈原的弟子,辞赋家,有《九辩》等作品传世。唐勒、景差:约与宋玉同时,都是楚国的辞赋家。
[360] 祖:摹仿,效法。从容:委婉舒缓,从容不迫。
[361] 数十年:公元前223年秦灭楚,距顷襄王即位(前299)共七十六年。
[362] 贾生:即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政论家、文学家。
[363] 长沙王太傅:长沙王,指吴差,汉朝开国功臣吴芮的玄孙。太傅,官名,辅佐国君或教育太子。
[364] 书:指贾谊所作的《吊屈原赋》。
[365] 《天问》、《招魂》、《哀郢》:都是屈原的作品。《招魂》一说为宋玉所作。
[366] 《服鸟赋》:贾谊所作。服,一写作“”,鸟,猫头鹰。
[367] 同死生:把生和死看作是同样的事。
[368] 轻:看轻。去:指贬官放逐。就:指在朝任职。
[369] 爽然:茫然,惘然。自失:内心若有所失。
[370] 本文是《酷吏列传》的序言。酷吏是指执法严酷的官吏,《酷吏列传》记载了汉初十名酷吏的言行,揭露了酷吏的残暴行为。本篇序言表明了司马迁反对严刑峻法,实行德政的主张。
[371] “孔子曰”以下:引文出自《论语·为政》。
[372] 道:通“导”,引导。
[373] 齐:整齐。这里是约束之意。
[374] 免:免于犯罪。无耻:没有羞耻之心。
[375] 格:至,归服。
[376] 老氏:即老子。以下引文前四句出自《老子》第三十八章,后二句出自《老子》第五十七章。
[377] 上德:具有高尚道德的人。不德:不标榜自己道德。
[378] 下德:道德低下的人。不失德:与“不德”相对,指标榜道德,唯恐失之。
[379] 滋:愈益,更加。章:通“彰”,这里是严酷的意思。
[380] 昔:从前,此指秦朝。网:法网。
[381] 萌起:像草木初生那样不断发生。
[382] 遁:逃避。指逃避法网。
[383] 救火:指负薪救火。扬沸:指扬汤止沸。都是比喻无济于事,非治本之道。扬,舀起再倾下。
[384] 武健:勇武刚健。
[385] 恶(wū乌):怎么。
[386] 溺其职:失职,不尽职。
[387] “听讼”二句:出自《论语·颜渊》。听讼,审理案件。犹人,与别人相同。
[388] “下士”句:出自《老子》第四十一章。下士,愚蠢浅陋的人。
[389] “破觚(ɡū姑)”句:把方形东西的棱角去掉而使其变成圆形。指把苛刻的法律变得简约浑厚。觚,古代有梭角的酒器。圜(yuán元),通“圆”。
[390] “斫雕”句:把物品上雕刻的花纹削去而使它回复原来的朴素之貌,即返璞归真。斫,砍削。雕,指雕刻的花纹。
[391] 吞舟之鱼:指大鱼。此句言汉法宽疏。
[392] 烝烝:兴盛、美好的样子。
[393] 艾(yì义)安:平安无事。艾,通“乂”,安定。
[394] 彼:指道德。此:指刑法。
[395] 本文是《游侠列传》的序。这篇序言通过用儒侠作对比,借客形主,体现了作者反对世俗重儒轻侠的观点,歌颂了游侠的可贵品质。全文抑扬顿挫,激切动人。
[396] 韩子:韩非,战国时期韩国人,法家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下文引自《韩非子·五蠹》,意思是儒者用文献扰乱国家的法度,游侠以武力来违犯国家的禁令。
[397] 学士:指儒者。称:称道。
[398] 术:权术,计谋。
[399] 春秋:这里泛指史书。
[400] 季次:公皙哀,字季次,齐国人,孔子弟子。原宪:字子思,鲁国人,孔子弟子。
[401] 闾巷:里巷,指民间。
[402] 独行君子:指独守个人节操,而不随波逐流之人。
[403] 苟:随便。
[404] 蓬户:用蓬草编成的门。
[405] 褐衣:粗布衣服。疏食:粗食,以菜为食。疏,通“蔬”。厌:通“餍”,满足。
[406] 志之不倦:铭记不忘。志,记。倦,衰、减。
[407] 轨:合。正义:当时社会的道德准则,这里指国家法令。
[408] 行必果:行事必有结果。
[409] 已诺必诚:已经答应人家的事情,一定要兑现。
[410] 厄困:危难。
[411] 存亡死生:指打抱不平。
[412] 矜:自夸。
[413] 伐:夸耀。
[414] 多:赞美,称道。
[415] 缓急:急难,偏义复词。
[416] “昔者”句:传说虞舜未称帝前,其父瞽叟和其异母弟象合谋欲害舜,他们让舜修米仓,企图把舜烧死;此后又让舜挖井,两人填井陷害舜,然而舜均逃脱了。窘,困。廪,粮仓。
[417] “伊尹”句:相传商汤贤相伊尹在得到商汤重用之前,曾做过厨师。鼎,古代煮食的炊具。俎(zǔ祖):切肉的砧板。
[418] “傅说(yuè月)”句:相传殷王武丁的贤相傅说在未遇武丁时,曾在傅岩筑墙服役。匿,隐藏。傅险,即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
[419] “吕尚”句:相传吕尚七十岁时曾在棘津以屠牛和卖饭谋生。棘津,故址在今河南延津东北。
[420] “夷吾”句:管仲辅佐公子纠与小白争夺王位失败后,曾被囚禁。夷吾,即管仲。桎(zhì至),脚镣。梏(ɡù固),手铐。
[421] “百里”句:相传百里奚在见秦穆公前,曾卖身为奴,替人养牛。百里,即百里奚,秦穆公的贤相。饭,喂。
[422] “仲尼”二句:指孔子周游列国时,路过匡,被匡人误认为是鲁国的仇人阳货,几乎被害。后又经过陈、蔡,中途绝粮,饥饿被困。畏,指受到威胁。匡,春秋时卫国之地,在今河南长垣西南。菜色,因饥饿而有菜色。陈,国名,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蔡,国名,建都上蔡(今河南上蔡),后迁都州来(今安徽寿县西北)。
[423] 中材:中等才智的人。涉:经历。末流:末世,即衰败时期。
[424] 胜(shēnɡ生):尽。
[425] 鄙人:乡野粗鄙之人。
[426] 已:通“以”。向:通“享”。
[427] 丑:耻。
[428] 文、武:周文王、周武王。贬王:有损王号。
[429] 跖(zhí qiáo直乔):即盗跖和庄,相传盗跖为春秋时楚国的大盗,庄为战国时楚国的大盗。暴戾(lì立):凶暴无常。
[430] “窃钩者诛”四句:引自《庄子·胠箧》,文字略有不同。钩,衣带上的钩。
[431] 拘学:拘泥的儒生。抱咫尺之义:死守狭隘的教条。咫,古时八寸为一咫。
[432] 卑论:放低论调。侪(chái柴)俗:混同于流俗。侪,同类,同辈。
[433] 设:建立。这里是重视的意思。取予:获取与给予。然诺:信守诺言。
[434] “为死”句:为急人所难而不怕牺牲自己,不顾世人的议论。
[435] 苟:随便。
[436] 委命:托身,依靠。
[437] 间者:杰出的人才。
[438] 乡曲:乡里。
[439] 予:通“与”。比权量力:比较双方的权力和影响力。
[440] 效功:做出的成绩。
[441] 要:要之,总之。功见:办事见成效。见,通“现”,显著。言信:说话守信用。
[442] 曷:何,怎么。少:轻视,鄙视。
[443] 靡:无。
[444] 延陵:春秋时吴国公子季札,因封于延陵,故称延陵季子。孟尝:即孟尝君,齐国公子田文。春申:即春申君,楚国考烈王的相国黄歇。平原:即平原君,赵惠文王之弟赵胜,信陵:即信陵君,魏安釐(xī稀)王异母弟无忌。以上四人被称为战国四公子。
[445] 藉:凭借。土:封地。
[446] 砥:磨炼。
[447] 施(yì意):及。这里是传遍的意思。
[448] 排摈:排斥,摈弃。
[449] 湮(yān烟)灭:埋没。
[450] 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此五人均为汉初著名的游侠,其事迹见传文。
[451] 扞(hàn汉):触犯,违犯。文罔:法网。罔,通“网”。
[452] 朋党:由于共同利益而结伙。宗强:豪强。比周:互相勾结。
[453] 设:利用。役:役使。
[454] 猥:随便。笑:讥笑。
[455] 《滑稽列传》是记载滑稽人物的类传,本文所选仅是传前的序文和淳于髡传。作者将滑稽与“六艺”相提并论,高度赞扬了这些滑稽人物。本文记述了淳于髡三次用隐语向齐王进谏的事,比喻新奇,寓意深刻,笔致生动。
[456] 六艺:即下文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又称“六经”。
[457] 节人:指节制、规范人的言行。
[458] 发:启发。
[459] 导事:指记述往古事迹和典章制度。
[460] 恢恢:宽阔广大貌。
[461] 谈言微中:谈话微妙而切中事理。
[462] 淳于髡(kūn昆):人名,复姓淳于。
[463] 赘婿:旧时男子到女方家成婚,叫赘婿。所生子女从母姓,作为母方后代。
[464] 齐威王:名因齐,公元前356年至前320年在位。
[465] 隐:隐语,即谜语。
[466] 沉湎:沉溺。这里指沉溺于酒乐。不治:不理政事。
[467] 荒乱:放荡淫乱。
[468] 说(shuì睡)之以隐:用隐语来说服齐威王。说,劝说,劝谏。
[469] 蜚(fēi飞):通“飞”。
[470] 县令长:县的行政长官。人口万户以上为令,人口不及万户为长。
[471] 赏一人:指封赏了即墨大夫。
[472] 诛一人:指诛杀了阿大夫。
[473] 《田完世家》:即《田敬仲完世家》,在《史记》第四十六卷。
[474] 威王八年:即公元前349年。
[475] 加齐:侵犯齐国。加,侵凌,侵犯。
[476] 赍(jī基):赠送,这里是带着的意思。
[477] 驷:驾同一辆车的四匹马。
[478] 冠缨:系在颔下的帽带。索:尽。绝:断。
[479] 穰田:为田地求丰收。穰,庄稼丰收。
[480] 豚:小猪。
[481] 瓯窭(lóu娄):狭小的高地。篝(ɡōu勾):竹笼。
[482] 污邪(yé爷):地势低下,易于积水的田地。
[483] 蕃(fán烦)熟:茂盛丰熟。
[484] 穰穰:丰盛、众多的样子。
[485] 狭:少。
[486] 奢:多。
[487] 镒:古代的重量单位。二十两为一镒,一说二十四两为一镒。
[488] 革车:一种战车,也称重车。重车一乘,甲士步卒七十五人。
[489]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490] 御史:官名,主管纠察、执法。这里指执行酒令、监察失仪的人。
[491] 径:即,就。
[492] 亲:指父母。严客:贵客。严,尊敬。
[493] 帣(juàn ɡōu倦勾):卷着袖子。帣,通“卷”,,臂套。鞠(jū jì居计):弯腰跪着。(jì季),同“跽”,小跪,双膝着地,上身挺直。
[494] 余沥:残酒。沥,清酒。
[495] 奉觞(shānɡ伤):捧着酒杯。觞,古代酒器。上寿:祝寿。
[496] 卒然:突然。卒,通“猝”。
[497] 州闾:指乡里。
[498] 行酒:依次敬酒。稽留:停留。
[499] 六博:古代的一种博戏。共十二个棋子,黑、白各六,两人对博每人各六棋,故名。投壶:古代宴会的游戏,参加游戏的人依次往一种特制壶投矢,以投中多少决胜负。
[500] 相引为曹:意思是客人自愿组合参加游戏。曹,辈,同伴。
[501] 目眙(chì赤):瞪眼直视。
[502] 堕珥(ěr耳):掉在地上的耳环。
[503] 醉二参(sān三):指有二三分醉意。参,通“三”。
[504] 酒阑:宴饮将散。阑,尽。
[505] 合尊促坐:指将剩余的酒并在一起,促膝而坐。
[506] 舄(xì细):木底鞋。
[507] 罗襦:罗纱短衣。
[508] 芗泽:香气。芗,通“香”。
[509] 诸侯主客:接待各诸侯国宾客的官。主客,官名。
[510] 尝:通“常”。
[511] 本文是《货殖列传》的序文。货殖是指货物的生产与流通,也就是经商。在本文中,作者指出了生产和交换的重要性。
[512] “至治”八句:引自《老子》,但文字略有不同。至治,指安定昌盛、教化大行的政治局面或时世。至,极。治,与“乱”相对,指政治清明。
[513] 用:以。此:指上文老子所言。为务:为追求的目标。
[514] 近世:指近代。,同“晚”。涂:堵塞。
[515] 神农:神农氏,传说中的远古帝王。
[516] 已:同“矣”。
[517] 刍豢(huàn换):泛指各种牲畜的肉。用草饲养的为刍,如牛、羊;用粮食饲养的叫豢,如猪、狗。
[518] 夸矜:夸耀。势能:权势才能。
[519] 俗:指这种风气。渐:浸染,耳濡目染。
[520] 户说:挨家挨户地告谕解说。眇(miào庙)论:精妙的理论。眇,通“妙”。
[521] 善者:最好的办法。因之:顺其变化。因,顺。
[522] 道:同“导”,引导。
[523] 整齐:用规章制度来限制。
[524] 与之争:谓与民争利。
[525] “夫山西”句:山西,太行山以西。饶,富有。材,木材。谷,木名,即楮树,树皮可以造纸。(lú庐),纻麻一类植物。旄,旄牛,其尾有长毛,可供旗帜装饰之用。
[526] 山东:太行山以东。声、色:指歌伎舞女。
[527] 江南:长江以南。桂:也叫木樨,珍贵的芳香植物。连:同“链”,铅矿石。丹沙:即丹砂,矿物名,俗称朱砂。犀:犀牛角,可制器具,也可入药。玳瑁(dài mào代冒):海中动物,似龟,甲壳可做珍贵的装饰品。玑:不圆的珠子。
[528] 龙门:山名,在今山西河津西北、陕西韩城东北。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县西北。旃:通“毡”,毛毡。筋:兽筋,可用以制造弓弩。角:兽角,可做装饰品。
[529] 棋置:像棋子那样密布。
[530] 大较:大略,大概。
[531] 谣俗:民间习俗。被服:穿戴。被,通“披”。奉生送死:供奉生者,埋葬死者。
[532] 虞:掌管山林水泽的官员。
[533] 工:工匠。
[534] 政教:政令。发征:调发征求。期会:约期聚集。
[535] 贱之征贵:指此处物贱,则运往别处以求高价。征,寻求。
[536] 贵之征贱:指此处物贵,则从别处贱价收购来此处贩卖。
[537] 劝:勉,努力从事。
[538] 道:自然规律。验:证明。
[539] 《周书》:周代的文诰,今已不存。
[540] 三宝:指上两句中的“食”、“事”和下句中的“财”。
[541] 匮:缺少。
[542] 辟:开辟。
[543] 原:根本,根源。
[544] 鲜:少。
[545] 莫之夺予:没有人可以剥夺和给予。夺,剥夺。
[546] 太公望:即姜子牙。营丘:邑名,太公望封于齐,在此建都,后改名临淄,在今山东淄博东北。
[547] 潟(xì细)卤:盐碱地。
[548] 女功:妇女的刺绣纺织活动。
[549] (qiǎnɡ抢):穿钱的绳索,比喻接连不断。辐(fú福)凑:形容人或物聚集像车辐集中于车毂一样。辐,车轮中间的直木,一头集中在车毂上,一头插在车辋上。凑,聚集。
[550] 海岱之间:指山东半岛。海,指渤海。岱,指泰山。敛袂(mèi妹):整理衣袖,表示恭敬。袂,衣袖。朝:朝拜。
[551] 管子:即管仲,齐桓公的相。
[552] 轻重:古代以物价高低调节商品的办法。九府:周代掌管财物的九个官府,即太府、玉府、内府、外府、泉府、天府、职内、职金、职币。
[553] 桓公:即齐桓公。
[554] 三归:台名,管仲所筑供观赏用的三座高台。
[555] 陪臣:诸侯之大夫对天子自称陪臣。这里指管仲。
[556] 威:齐威王。宣:齐宣王。
[557] “故曰”以下二句:引文出自《管子·牧民》。
[558] 仓廪(lǐn凛):粮仓。
[559] 有:富足。无:贫穷。
[560] 以适其力:指把力量用在适当的地方。
[561] 无所之:无所依归。
[562] 以而:因而。
[563] 不死于市:指不触犯刑法,不在街市上被处死。
[564] 熙熙:热闹、纷乱的样子。
[565] 壤壤:通“攘攘”,与“熙熙”同义。
[566] 千乘(shènɡ)之王:指国君,战国时诸侯国之小者拥有千辆兵车。乘,一车四马的战车。
[567] 万家之侯:即万户侯,拥有万户封邑的诸侯。
[568] 百室之君:指大夫。
[569] 匹夫:平民。编户之民:编入户籍的平民。
[570] 本文是《史记》最后一篇《太史公自序》的一部分。开头便揭示了作者的胸襟和使命,接着极力赞颂《春秋》,实际上是阐述自己的写作宗旨,最后表明自己虽然在撰写过程中遭遇到巨大不幸,并因此一度灰心,但最终还是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完成了《史记》这部巨著。
[571] 先人:指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
[572] 周公:指周武王之弟姬旦,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周朝的礼乐制度相传是由周公制定的。
[573] 绍:继承。
[574] 正《易传》:订正对《易传》的解释。《易》分经、传两部分,传是对经的解说。
[575] 本:依据。
[576] 小子:司马迁自称,谦词。让:推辞。
[577] 上大夫:周王室及诸侯国的官阶分为卿、大夫、士三等,每等又各分为上、中、下三级,上大夫即大夫中的第一级。壶遂:人名,曾和司马迁一起参加太初改历,官至詹事,位在上大夫之列。
[578] 董生:指汉代儒学大师董仲舒。
[579] “孔子”句:春秋鲁定公十年(前500),孔子在鲁国由中都宰升任司空和大司寇。司寇,掌管刑狱的官。
[580] 害:中伤。
[581] 雍:阻塞。
[582] 是非:动词,褒贬。二百四十二年:《春秋》记事,从鲁隐公元年(前722)起,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止,共二百四十二年。
[583] 王事:此指王道。
[584] “我欲”二句:孔子这句话见于《春秋纬》。
[585] 三王:指夏、商、周三代的开创者夏禹、商汤、周文王与武王。
[586] 人事:人事间的各种事情。纪:秩序。这里指伦常秩序。
[587] 善善恶恶:褒善贬恶。前“善”、“恶”字,皆用作动词。
[588] 贤贤:尊贤。前“贤”字,用作动词。
[589] 阴阳:古代以阴阳解释世间万物的发展变化,凡天地万物皆分属阴阳。四时:春、夏、秋、冬四季。五行:水、火、木、金、土等五种基本元素,古人认为它们之间会相生相克。
[590] 经纪:安排调整。人伦:人与人之间的尊卑长幼关系。
[591] 牝(pìn聘):雌性鸟兽。牡(mǔ母):雄性鸟兽。
[592] 风:教化。
[593] 乐所以立:意为以自己现有条件为乐,乐在其中。
[594] 道:述说,说明。
[595] “《春秋》”二句:《春秋》全书共一万八千字。指,通“旨”,旨义。
[596] “失之”二句:引文不见今本《易经》,《易纬通卦验》有此句。
[597] “故曰”以下:引文见《易·乾卦·文言》。
[598] 谗:指进谗言的人。
[599] 贼:指叛逆作乱的人。
[600] 经事:常事,日常之事。宜:适宜。
[601] 变事:突变之事故。权:权变,变通。
[602] 被:加,蒙受。空言:指随心所欲的批评言论。
[603] 犯:指被臣下冒犯、侵扰。
[604] 大宗:本源,根本。
[605] 未然:指尚未出现的事。
[606] 垂:流传。空文:指文章。
[607] 明天子:圣明的天子,这里指汉武帝。
[608] 守职:谓在位理事。
[609] 唯唯:恭敬而谦和的答应声,是是。否否:转折之词,不不。
[610] 伏羲:神话中人类的始祖。曾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又曾制作八卦。
[611] 诗人歌之:指《诗经》中的《商颂》、《周颂》,里面有对商汤、文武的赞颂。
[612] 符瑞:吉祥的征兆。
[613] 封禅(shàn善):帝王祭祀天地的典礼。秦汉以后成为国家大典。封,在泰山上筑土为坛祭天。禅,在泰山旁的梁甫山祭地。
[614] 改正朔:指使用新历法。汉武帝时恢复使用夏历,即以夏历的正月为岁首,从此直到清末,历代沿用。正朔,指历法,正是岁首,朔是初一。
[615] 易服色:更改车马、祭牲的颜色。秦汉时代,盛行“五德终始说”,认为每一个朝代在五行中必定占居一德,与此相应,每一朝代都崇尚一种颜色。所谓夏朝为水德,故崇尚黑色;商朝为金德,故崇尚白色;周朝为火德,故崇尚赤色;汉初四十年,汉人认为自己是水德,故崇尚黑色,后经许多人的抗争,到武帝时正式改定为土德,崇尚黄色。
[616] 穆清:肃穆清和,指天。
[617] 泽:皇帝的恩泽。罔极:无边。罔,无。
[618] 殊俗:异方的风俗,指远方或异邦。
[619] 重(chónɡ)译:经过几重翻译。款塞:叩塞门。
[620] 有司:政府主管部门的官吏,这里指史官。
[621] 故事:旧事,往事。
[622] 世传:社会上的传闻。
[623] 七年: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司马迁开始修《史记》,至天汉三年(前98)遭李陵之祸受宫刑,其间共七年。李陵: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汉代名将李广之孙,善于骑射,汉武帝时官拜骑都尉。天汉二年(前99),汉武帝出兵三路攻打匈奴,以他的宠妃李夫人之弟、贰师将军李广利为主力,李陵为偏师。李陵率军深入腹地,遇匈奴主力而被围。李广利按兵不动,致使李陵兵败投降。司马迁认为李陵是难得的将才,在武帝面前为他辩解,竟被下狱问罪,处以宫刑。这就是“李陵之祸”。
[624] 缧绁(léi xiè雷谢):捆绑犯人的绳索,这里指为监狱。
[625] 惟:思。
[626] 隐约:意旨隐微而文辞简约。
[627] “昔西伯”二句:周文王被殷纣王拘禁在羑里时,把《易》的八卦推演成六十四卦。羑(yǒu)里,地名,今河南汤阴县北。
[628] “孔子”二句: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曾周游列国,但到处碰壁,在陈国和蔡国受到了绝粮和围攻的困厄。其后返回鲁国写作《春秋》。厄,困厄。
[629] 屈原放逐: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忠于楚国,因遭人谗毁,被楚怀王放逐。可参看本书本卷《屈原列传》。
[630] “左丘”二句:左丘即左丘明,春秋时鲁国的史官。相传他失明以后,撰写成《国语》一书。
[631] “孙子”二句:孙子,即孙膑,齐国人,曾与庞涓一起从鬼谷子学兵法。后庞涓担任魏国大将,忌孙膑之才,把孙膑骗到魏国,处以膑刑。孙膑后被齐威王任为军师,著有《孙膑兵法》。膑脚,一种截去两腿膝盖上膑骨的刑法。
[632] “不韦”二句:不韦即吕不韦,战国末年的大商人。秦庄襄王时,被任为相国,封文信侯。始皇即位,称吕不韦为“尚父”。秦始皇亲政后,被免去相国职务,赶出都城,又令迁蜀,忧惧自杀。他曾命门下的宾客编撰了《吕氏春秋》一书,即为《吕览》。
[633] “韩非”二句:韩非是战国末期法家的代表,出身韩国贵族。为李斯所谗,在狱中自杀。《说难》、《孤愤》是《韩非子》中的两篇,实际上是韩非到韩国之前撰写的。
[634] 陶唐:指帝尧。尧初居于陶,后封于唐,故称陶唐。
[635] 至于麟止: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猎获白麟一只,《史记》记事即止于此年。鲁哀公十四年(前481),亦曾猎获麒麟,孔子听说后,停止了《春秋》的写作,后人称之为“绝笔于获麟”。《史记》写到捕获白麟为止,是有意仿效孔子作《春秋》的意思。
[636] 黄帝:即轩辕氏,上古时代部落联盟首领,传说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史记》所记,始于黄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