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尔系数:“吃了吗”为何被“你好”替代?
词条解析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19世纪中叶,德国统计学家、时任普鲁士统计局局长的恩斯特·恩格尔对153户比利时家庭的家庭预算和支出进行分析后发现,随着收入的增加,或者伴随人们富裕程度的上升,其家庭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的开支占总支出的比重会下降,用于非必需品方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会上升。在生活必需品中,食品占据了较大的比例。他指出:越是贫穷的家庭,其消费支出中食品开支比重就越大。由此,人们把恩格尔关于“越是贫穷的家庭,其消费支出中的食品开支比重就越大”的表述称之为“恩格尔定律”,把家庭食品开支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称为“恩格尔系数”。但在具体数据的应用上,由于较难确定“生活必需品”的概念,所以人们一般以食品开支代替“生活必需品”。
经典案例
过去,中国人见面总是习惯性地问对方:“吃饭了吗?”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吃了吗”逐渐被“你好”所代替。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在饮食方面的支出越来越小,而在娱乐、出行等方面的消费比例越来越大了。这种现象被称为“恩格尔系数”降低了。
“民以食为天”,吃是人们获得生存的首要条件,只有这一层次的需求获得满足后,消费才会向其他方面扩展。因此,食品支出的比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生活水平的高低。
人们普遍认为,恩格尔系数的下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一般而言,发达国家的恩格尔系数要低于发展中国家的恩格尔系数;而在同一个国家或地区中,收入水平高的居民群恩格尔系数相对要低些。
20世纪70年代中期,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将恩格尔系数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富裕程度的标准之一。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这一举措,使恩格尔系数成为评价国家或地区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恩格尔系数和恩格尔定律得到了广泛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