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民事行为
基础知识图解
配套测试
一、 单项选择题
1. 根据我国民法实践的一般做法, 书面的意思表示在需要经过传达媒介才能到达对方当事人时,则该意思表示的生效时间为 ( )。
A. 表意人完成其表意行为时
B. 意思表示离开表意人时, 如函件已邮寄的
C. 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时
D. 相对人了解意思表示的内容时
2. 下列民事行为中, 属于效力待定民事行为的是:( )。
A. 王某基于重大误解而与李某订立的买卖合同
B. 12岁小学生小梅与当代商城签订的购买一台价值9000元电脑的合同
C. 刘某以欺诈手段与马某订立的买卖钢材的合同
D. 9岁小学生小张与某公司签订的接受 5000元赠与的合同
3. “吃巧克力”与“扔掉吃剩的巧克力”, 两者从民法意义上看 ( )。 (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研究生入学考试题)
A. 前者为负担行为; 后者为处分行为
B. 前者为事实行为; 后者为法律行为
C. 前者为有因行为; 后者为物权行为
D. 前者为法律行为; 后者为事件
4. 甲常为乙制作手工制品, 历来都是由乙按数量向甲支付一定的预付款。这次由于数量较大,乙提出要签订书面合同, 并将预付款改为定金。由于甲是文盲, 乙给甲讲合同内容与以往的做法完全一样, 甲遂在合同上签字。该合同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民事行为?( )
A. 可撤销, 因为甲是重大误解而作出意思表示
B. 可撤销, 因为甲是因受欺诈而为的意思表示
C. 无效, 因为甲所作出的是虚假意思表示
D. 无效, 因为甲是在乙乘人之危情况下而为的意思表示
5. 刘欢、陈平于1999年4月6日签订房屋租赁合同, 租期3年。合同中双方约定: 如陈平的儿子从外地调回本地工作并需居住该楼时, 该项房屋租赁关系即行终止。 2000年3月6日, 陈平的儿子从外地调回本地工作, 陈平称其子需居住该房, 宣布房屋租赁合同终止。后刘欢查证, 陈平之子的单位已为其分配楼房一处, 陈平之所以安排其子入住该楼房, 是因为有人愿以更高的价格租住该房。下列陈述错误的是:( )
A. 陈平可以对合同的效力约定附条件
B. 本案中刘欢、陈平之间的租赁合同自条件成就时失效
C. 本案中陈平之子居住该楼房不能导致租赁合同无效
D. 刘欢、陈平之间的租赁合同在2000年3月6日效力终止
6. 可变更或者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自行为成立时起超过 ( ) 当事人才请求变更或者撤销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A. 3个月
B. 6个月
C. 1年
D. 2年
7. 甲的父亲病重, 为了治病, 甲决定将自己家的房屋卖掉。遂对乙说我父亲病重, 没有办法,这个房屋价值20万元, 现在10万元卖给你吧。乙欣然同意。后甲后悔, 诉至法院。下列陈述中正确的是 ( )。
A. 乙的行为属于乘人之危, 可撤销
B. 乙的行为不构成乘人之危, 合法有效
C. 乙的行为构成欺诈, 可撤销
D. 乙的行为构成重大误解, 可撤销
8. 甲公司租用乙公司的厂房, 但乙方提出一个条件是若到年底自己的新厂房已经盖好, 则将公司的旧厂房出租给甲。合同中的这一条件约定在民事法律行为理论上称为 ( )。
A. 附否定的生效条件
B. 附否定的解除条件
C. 附肯定的生效条件
D. 附肯定的解除条件
9. 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钢铁买卖合同, 约定如果钢铁2000年7月市场价格高于3000元/吨, 或低于 2500 元/吨, 则合同不再履行; 如果在2500元/吨至3000元/吨之间, 则应于2000年8月交货。此合同为 ( )。
A. 附生效条件的民事行为
B. 附解除条件的民事行为
C. 附期限的民事行为
D. 无效民事行为
10. 甲与乙签订一份租赁合同, 双方在合同中约定, 如果甲的父亲在2008年去世, 则将房屋租赁给乙。此条款属于 ( )。
A. 附生效条件的民事行为
B. 附解除条件的民事行为
C. 附期限的民事行为
D. 无效民事行为
11. 下列哪种行为是不属于可产生意思表示效力的默示行为?( )
A. 行人向出租车招手, 出租车司机将车停靠在行人旁边等候行人上车
B. 继承开始后, 继承人没有表示放弃或接受继承
C. 租赁期届满承租人继续支付租金, 出租人也予以接受
D. 要约中附有如果受要约人10天内不作出否认即视为同意的内容, 10天过去, 受要约人未作出公开表示
12. 某宾馆夏季因使用空调而超额度用电, 供电所遂以停电相威胁, 要求宾馆每天为其员工以极其低廉的价格供应午餐, 宾馆每天为供电所职员提供四菜一汤的午饭, 收费2元。双方的这一行为是 ( )。
A. 因胁迫而成立的民事行为
B. 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
C. 损害公共利益的民事行为
D. 乘人之危的民事行为
13. 下列各项中属于民事法律行为的是 ( )。
A. 10岁的学生李某独自到商场购买29英寸彩电一台
B. 作家章某立书面遗嘱捐赠所有藏书, 但未经公证处公证
C. 某酒厂以散装白酒冒充茅台酒卖给某百货公司
D. 甲、乙签订买卖一张大熊猫皮的合同
14. 李某之子今年参加高考, 报考某大学计算机专业, 李某以为必考上无疑, 遂出资七千元为其子购买奔腾Ⅲ多媒体计算机一台, 以供其子学习之用, 但李某之子却被该学校文科专业录取, 则李某购买计算机的行为 ( )。
A. 因对购买计算机的目的存在重大误解, 故可以请求撤销
B. 因购买动机未实现, 合同目的落空, 故行为无效
C. 因合同目的落空, 行为不成立
D. 是有效行为
15. 甲手机专卖店门口立有一块木板, 上书“假一罚十”四个醒目大字。乙从该店购买了一部手机, 后经有关部门鉴定, 该手机属于假冒产品, 乙遂要求甲履行其“假一罚十”的承诺。关于本案, 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 (08年司考. 卷三. 单7)
A. “假一罚十”过分加重了甲的负担, 属于无效的格式条款
B. “假一罚十”没有被订入合同之中, 故对甲没有约束力
C. “假一罚十”显失公平, 甲有权请求法院予以变更或者撤销
D. “假一罚十”是甲自愿作出的真实意思表示, 应当认定为有效
16. 某商场为招揽顾客, 承诺“假一赔十”, 顾客王某遂购买假手机五部, 价值1. 5万元, 并向商场索赔, 商场认为其并非消费者, 拒绝赔偿。但在王某声称要向法院起诉时, 遂同意赔偿人民币1. 5万元, 则 ( )。
A. 商场有权以显失公平为由撤销其单方民事行为
B. 商场得以王某胁迫为由主张其单方民事行为无效
C. 商场得以王某乘人之危为由撤销其单方民事行为
D. 商场应予赔偿
17. 甲出版社误将乙校的订货当作丙校的订货发给了丙校, 这一行为属于 ( )。
A. 乘人之危
B. 显失公平
C. 重大误解
D. 欺诈
18. 甲误以为苹果三级比一级好, 于是以一级苹果的价格购买了100吨三级的苹果, 则 ( )。
A. 甲可请求仲裁机构撤销此买卖行为
B. 甲无权向法院主张此买卖行为可变更
C. 甲可以自行主张该行为无效
D. 甲可以自行变更苹果价格
19. 大明电器城明知其销售的空调质量有问题却故意不向顾客说明, 甲买了一台。该行为属于 ( )。
A. 受欺诈的行为
B. 显失公平的行为
C. 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的民事行为
D. 乘人之危的民事行为
20. 甲开一食品加工厂, 因资金周转不灵, 急需用钱, 但又求借无门。乙趁机表示愿借给甲5万元, 但3个月后甲须三倍返还, 甲同意。甲、乙之间的行为 ( )。
A. 因乙乘人之危而无效
B. 因乙乘人之危而可撤销
C. 因乙欺诈而可撤销
D. 因乙欺诈而无效
21. 甲委托乙保管其电脑, 乙未经甲同意将该电脑以市价卖给了不知情的丙, 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有 ( )。
A. 甲可先向丙要求返还电脑, 后可向乙追偿
B. 乙可向丙要求返还电脑
C. 甲不得向乙要求返还卖电脑所得的款项
D. 甲不得向丙要求返还电脑
22. 附解除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 在条件不成就时, 该民事法律行为 ( )。
A. 失效
B. 继续有效
C. 开始生效
D. 开始无效
23. 附延缓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在所附条件成就前 ( )。
A. 可单方解除, 因民事法律行为未生效
B. 可协议解除
C. 可单方解除, 因民事法律行为未成立
D. 可单方解除, 因所附条件不成立
24. 杨某的单位今年又盖了一批房屋, 杨某估计自己可以分到一套三居室, 于是先按房屋面积购买了纯毛地毯, 准备搬进新居时铺上。但到时杨某未能分到三居室房屋。杨某购买地毯的行为 ( )。
A. 是无效行为。因为杨某购买地毯的动机没有实现, 其意思表示是不真实的
B. 是可撤销行为。因为杨某对于购买地毯的目的存在重大误解
C. 是有效行为。因为该行为虽有误解但不是重大的
D. 是有效行为。该行为的效力与单位分房之间没有内在联系
25. 甲向首饰店购买钻石戒指二枚, 标签标明该钻石为天然钻石, 买回后被人告知实为人造钻石。甲遂多次与首饰店交涉, 历时1年零6个月, 未果。现甲欲以欺诈为由诉请法院撤销该买卖关系, 其主张能否得到支持?( )
A. 不可以, 因已超过行使撤销权的1年除斥期间
B. 可以, 因首饰店主观上存在欺诈故意
C. 可以, 因未过2年诉讼时效
D. 可以, 因双方系因重大误解订立合同
26. 甲十七岁, 以个人积蓄1000元在慈善拍卖会拍得明星乙表演用过的道具, 市价约100元。事后, 甲觉得道具价值与其价格很不相称, 颇为后悔。关于这一买卖, 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 (10年司考. 卷三. 单2)
A. 买卖显失公平, 甲有权要求撤销
B. 买卖存在重大误解, 甲有权要求撤销
C. 买卖无效, 甲为限制行为能力人
D. 买卖有效
27. 某校长甲欲将一套住房以50万元出售。某报记者乙找到甲, 出价40万元, 甲拒绝。乙对甲说: “我有你贪污的材料, 不答应我就举报你。”甲信以为真, 以40万元将该房卖与乙。乙实际并无甲贪污的材料。关于该房屋买卖合同的效力, 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 ) (10年司考. 卷三. 单5)
A. 存在欺诈行为, 属可撤销合同
B. 存在胁迫行为, 属可撤销合同
C. 存在乘人之危的行为, 属可撤销合同
D. 存在重大误解, 属可撤销合同
28. 下列哪一情形下, 甲对乙不构成胁迫? ( ) (13年司考. 卷三. 单3)
A. 甲说, 如不出借 1 万元, 则举报乙犯罪。乙照办, 后查实乙构成犯罪
B. 甲说, 如不将藏獒卖给甲, 则举报乙犯罪。乙照办, 后查实乙不构成犯罪
C. 甲说, 如不购甲即将报废的汽车, 将公开乙的个人隐私。乙照办
D. 甲说, 如不赔偿乙撞伤甲的医疗费, 则举报乙醉酒驾车。乙照办, 甲取得医疗费和慰问金
29. 甲以23万元的价格将一辆机动车卖给乙。该车因里程表故障显示行驶里程为4万公里, 但实际行驶了8万公里, 市值为16万元。甲明知有误, 却未向乙说明, 乙误以为真。乙的下列哪一请求是错误的?( ) ( 15年司考.卷三. 单2)
A. 以甲欺诈为由请求法院变更合同, 在此情况下法院不得判令撤销合同
B. 请求甲减少价款至16万元
C. 以重大误解为由, 致函甲请求撤销合同,合同自该函到达甲时即被撤销
D. 请求甲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30. 张某和李某设立的甲公司伪造房产证, 以优惠价格与乙企业 (国有) 签订房屋买卖合同, 以骗取钱财。乙企业交付房款后, 因甲公司不能交房而始知被骗。关于乙企业可以采取的民事救济措施, 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 (15年司考. 卷三. 单3)
A. 以甲公司实施欺诈损害国家利益为由主张合同无效
B. 只能请求撤销合同
C. 通过乙企业的主管部门主张合同无效
D. 可以请求撤销合同, 也可以不请求撤销合同而要求甲公司承担违约责任
31. 潘某去某地旅游, 当地玉石资源丰富, 且盛行“赌石”活动, 买者购买原石后自行剖切, 损益自负。潘某花5000元向某商家买了两块原石, 切开后发现其中一块为极品玉石, 市场估价上百万元。商家深觉不公, 要求潘某退还该玉石或补交价款。对此, 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16年司考. 卷三. 单3)
A. 商家无权要求潘某退货
B. 商家可基于公平原则要求潘某适当补偿
C. 商家可基于重大误解而主张撤销交易
D. 商家可基于显失公平而主张撤销交易
32. 甲单独邀请朋友乙到家中吃饭, 乙爽快答应并表示一定赴约。甲为此精心准备, 还因炒菜被热油烫伤。但当日乙因其他应酬而未赴约, 也未及时告知甲, 致使甲准备的饭菜浪费。关于乙对甲的责任, 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 ) (16年司考. 卷三. 单10)
A. 无须承担法律责任
B. 应承担违约责任
C. 应承担侵权责任
D. 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33. 齐某扮成建筑工人模样, 在工地旁摆放一尊廉价购得的旧蟾蜍石雕, 冒充新挖出文物等待买主。甲曾以5000元从齐某处买过一尊同款石雕, 发现被骗后正在和齐某交涉时, 乙过来询问。甲有意让乙也上当, 以便要回被骗款项,未等齐某开口便对乙说: “我之前从他这买了一个貔貅, 转手就赚了, 这个你不要我就要了。”乙信以为真, 以5000元买下石雕。关于所涉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 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 (17年司考. 卷三. 单3)
A. 乙可向甲主张撤销其购买行为
B. 乙可向齐某主张撤销其购买行为
C. 甲不得向齐某主张撤销其购买行为
D. 乙的撤销权自购买行为发生之日起2年内不行使则消灭
二、多项选择题
1. 下列哪些情形构成意思表示? ( )
A. 甲对乙说: 我儿子如果考上重点大学, 我一定请你喝酒
B. 潘某在寻物启事中称, 愿向送还失物者付酬金500元
C. 孙某临终前在日记中写道: 若离人世, 愿将个人藏书赠与好友汪某
D. 何某向一台自动售货机投币购买饮料
2. 工程公司甲与工厂乙签订一份买卖水泥的合同,在执行中, 才发现因经验不足对水泥标号的约定不符合甲的施工要求, 且会影响工程质量。为此:( )
A. 工程公司有权向对方宣告此合同无效
B. 工程公司有权要求对方宣告此条款无效
C. 工程公司有权请求仲裁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销
D. 工程公司有权请求人民法院予以变更或者撤销
3. 王某与张某签订了一份书面合同, 约定由王某在签约后3日借给张某2万元, 张某于半年后偿还该2万元并支付10%的利息, 该行为属于何种民事法律行为?( )
A. 有偿民事法律行为
B. 无偿民事法律行为
C. 单务民事法律行为
D. 双务民事法律行为
4. 胡某有一个儿子名小军, 已30岁尚未结婚。胡某从前一个战友之女小慧, 人亦贤惠, 胡某希望其子能与战友之女结婚, 于是在其临终前留下一份遗嘱, 对自己的个人财产作了处理, 其中一项为: “有现金2万元, 暂由小军母亲保管。如小军和小慧结婚, 则该笔现金由小军继承。”胡某所立的这份遗嘱 ( )。
A. 涉及现金2万元的部分无效
B. 该部分无效是因为违反了遗嘱自由原则
C. 该部分无效是因为所附条件违法, 侵犯了他人的婚姻自由
D. 该部分无效, 不影响遗嘱其他部分的效力
5. 根据法律的规定, 下面哪些行为可以认定为胁迫行为?( )
A. 以给公民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相威胁, 迫使对方作出违背真实的意思表示的
B. 以给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等造成损害相威胁, 迫使对方作出违背真实意思表示的
C. 以给其亲友的财产造成损害相威胁, 迫使对方作出违背真实的意思表示的
D. 以给法人的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对方作出违背真实的意思表示的
6. 公司甲与工厂乙签订一份合同, 在执行中, 发现对主要条款 (标的物的质量) 有重大误解,双方当事人 ( )。
A. 都有权向对方宣告此合同无效
B. 都有权向对方宣告此主要条款无效
C. 都有权请求仲裁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销
D. 都有权请求人民法院予以变更或者撤销
7. 民事行为被确认为无效或者被撤销后, 将产生下面哪些法律效果?( )
A. 如果是部分无效, 不影响其他部分的效力的, 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B. 当事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 应当返还给受损失的一方
C. 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 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D. 双方恶意串通, 实施民事行为损害国家的、集体的或者第三人的利益的, 应当追缴双方取得的财产, 收归国家、集体所有或者返还第三人
8. 甲、乙在其父母健在时, 预先签订了一份分割其父母财产协议, 并约定该协议在其父母均去世时生效。该协议的性质和效力 ( )。
A. 是一个附有延缓期限的民事行为
B. 是一个附有延续条件的民事行为
C. 无效, 因为其内容违法
D. 无效, 因为未得到其父母的认可
9. 某贫困山区14 岁中学生陈英的作文“我想上学”在全国获奖, 北京某大学教授王林深受感动, 写信给陈英表示愿意资助陈英读完高中,陈英回信表示接受并致谢。王林随即将5000元钱汇给陈英。收到钱后, 陈英的母亲谢惠贞认为这笔钱应该用来帮助更贫困的孩子, 决定把钱捐给当地希望小学, 并写信将此一决定告知王林教授。王林教授回信表示赞同, 并向谢惠贞致以崇高的敬意。关于此事的法律分析, 正确的有 ( )。
A. 谢惠贞转捐钱的行为无效
B. 陈英表示接受赠与, 赠与合同生效
C. 谢惠贞转捐钱的行为已得到赠与人王林教授的同意, 因而有效
D. 陈英为限制行为能力人, 其表示接受赠与的行为无效
10. 下列民事行为中, 哪些属于部分有效、部分无效的行为?( )
A. 甲将一从国外带回的照相机赠与乙, 作为回报, 乙将自己的玉佩赠与甲
B. 甲与乙签订了一份超过法律规定的最高利息限制的私人借款合同
C. 甲公民将自己私藏的手枪一把卖给乙公民
D. 甲、乙之间签订一份包含违反法律规定的免责条款的运输合同
11. 胡某向白某借款20万元, 借款协议中言明以胡某家传宋版《金刚经》一部用作抵押。随后, 胡某又暗中将此书以 10 万元卖给傅某。
关于此事的法律分析, 正确的有 ( )。
A. 胡某与傅某的买卖因违法而无效
B. 白某与胡某的抵押条款有效
C. 胡某与傅某的买卖因未征得白某同意而无效
D. 白某有权就胡某卖书所得价款优先受偿
12. 下列民事行为中, 属于部分无效的民事行为的有 ( )。
A. 甲 (18周岁) 将自己价值 1000 元的 MP3播放器与乙 (21周岁) 的一套价值2100元的丛书进行交换
B. 甲与乙签订了一份价值 20 万元的买卖合同, 合同中规定定金为5万元
C. 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一份“明为联营, 实为借贷”的协议
D. 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一份联营协议, 但该联营协议有保底条款
13. 王瑞与妻子长期两地分居, 为解决这个问题,王瑞欲调往甲地 (妻子的工作地) 工作。王瑞同事张某得知此事后, 请求王瑞将其现在居住的私有房屋4间卖给他。王瑞告知张某, 调动工作之事是否成功尚难以预料, 如调动不成,他现住的房屋不能卖, 如调动成功则可以卖给张某。二人遂达成房屋买卖协议一份, 协议约定如果王瑞调往甲地工作, 则将其目前居住的4间私有房屋转让给张某, 价款为 4. 8 万元。在协议订立后3个月, 王瑞恰遇一机会将其妻调回自己工作的城市。王瑞便告知张某, 现其妻调回本市, 他的私有房屋要自用, 不能出卖给张某。张某遂诉至市人民法院要求王瑞交付房屋。下列陈述中正确的有 ( )。
A. 王瑞与张某的合同属于附生效条件的合同
B. 王瑞与张某的合同属于附解除条件的合同
C. 王瑞的行为属于以不正当的手段阻止条件成就
D. 王瑞的行为不属于以不正当手段阻止条件成就, 故合同没有生效。张某无权要求王瑞交付房屋
14. 下列选项中, ( ) 是附条件的民事行为。
A. 甲与乙约定若甲父死亡, 甲则将其房屋转让给乙
B. 甲与乙约定, 若甲考上大学, 乙就把自己的电脑送给甲
C. 甲与乙约定, 若甲能把乙的班主任打一顿,乙就答应嫁给甲
D. 甲与乙约定, 若今天下午天下雨, 甲就把自己的雨伞送给乙
15. 李某为其外甥张某的监护人, 李某与王某恶意串通, 将张某已过世的父母留给他的楼房一栋以低于市价30万元的价格卖给王某, 王某则在事后分给李某20万元, 后张某发觉, 该民事行为被宣告无效, 则 ( )。
A. 该房屋应退还张某, 王某应返还其价金
B. 张某有权要求二人赔偿其因此受到的损失
C. 李某与王某应承担连带责任
D. 李某与王某因此取得的财产, 应依法追缴
16. 下列撤销权的行使, 当事人必须向法院、仲裁机构请求的有 ( )。
A. 甲因重大误解而主张撤销权
B. 甲为不知情的第三人, 与乙签订了以丙为被代理人的买卖合同。无代理权, 现甲主张撤销权
C. 甲为赠与人, 因乙不履行赠与义务而主张撤销权
D. 甲为债权人, 对乙减少自己财产的行为而主张撤销权
17. 下列不属于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有 ( )。
A. 甲基于重大误解而与乙订立买卖笔记本电脑的合同
B. 丁以欺诈手段与马某订立的买卖钢木家具的合同
C. 13岁的丙与聪慧电脑公司签订的购买一台价值2万元电脑的合同
D. 7岁的戊与发达公司签订的接受10万元赠与的合同
18. 下列行为不得附条件的有 ( )。
A. 接受继承
B. 抵销
C. 结婚行为
D. 票据背书行为
19. 下列所附条件不符合民事法律行为要求的有 ( )。
A. 甲与乙签订一份房屋租赁合同, 约定如果甲不结婚, 则将房屋租给乙
B. 甲与乙签订一份借款合同, 约定如果太阳从西边出来, 就借款5万元给乙
C. 甲与乙签订一份种子买卖合同, 约定如果种子通过鉴定, 则合同生效
D. 甲与乙签订一份打人合同, 约定如果乙将丙打一顿, 甲付款1万元给乙
20. 甲从乙处购买黄牛一头, 作价500元。乙明知该牛有病而告知甲该牛没病, 甲认为该牛可能有病, 但因价格便宜而愿意购买。在交易过程中, 乙对甲说: “如果发生纠纷, 你必须在3个月内 (自交易之日起算) 起诉, 否则我概不负责。”甲表示允诺。甲买回该牛后第4个月该牛因病死亡, 遂发生纠纷,( )。
A. 甲与乙之间构成民事欺诈
B. 甲与乙之间构成合同违约
C. 甲与乙之间约定起诉期限有效
D. 甲与乙之间约定起诉期限无效
21. 甲公司向乙公司订购奶粉一批。乙公司在订立合同时, 将国产奶粉谎称为进口奶粉。甲公司事后得知实情, 适逢国产奶粉畅销。甲公司有意履行合同, 乙公司则希望将这批货物以更高价格售与他人。此时, 当事人的下列行为, 对合同效力将产生什么影响?( )
A. 甲公司向乙公司催告交货, 则合同成为确定地有效
B. 甲公司向乙公司预付货款, 则合同成为确定地有效
C. 甲公司向乙公司送交确认合同有效的通知,则合同成为确定地有效
D. 乙公司以合同订立存在欺诈情事为由主张撤销, 则合同失去约束力
22. 甲因出国留学, 将自家一幅名人字画委托好友乙保管。在此期间乙一直将该字画挂在自己家中欣赏, 来他家的人也以为这幅字画是乙的,后来乙因做生意急需用钱, 便将该幅字画以3万元价格卖给丙。甲回国后, 发现自己的字画在丙家中, 询问情况后, 向法院起诉。下列有关该纠纷的表述中哪些是正确的?( )
A. 乙与丙之间的买卖合同属于无效合同
B. 乙与丙之间的买卖合同属于效力未定的合同
C. 甲对该幅字画享有所有权
D. 丙对该幅字画享有所有权
23. 某旅游地的纪念品商店出售秦始皇兵马俑的复制品, 价签标名为“秦始皇兵马俑”, 2800元一个。王某购买了一个, 次日, 王某以其购买的“秦始皇兵马俑”为复制品而非真品属于欺诈为由, 要求该商店退货并赔偿。下列哪些表述是错误的?( ) (15年司考. 卷三. 多52)
A. 商店的行为不属于欺诈, 真正的“秦始皇兵马俑”属于法律规定不能买卖的禁止流通物
B. 王某属于重大误解, 可请求撤销买卖合同
C. 商店虽不构成积极欺诈, 但构成消极欺诈,因其没有标明为复制品
D. 王某有权请求撤销合同, 并可要求商店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三、不定项选择题
甲将其在北京市海淀区的一套房屋出租给乙居住,租期2年。半年后, 甲父母老家的房屋拆迁, 欲前往北京与甲共同生活, 甲以此为由与乙商量, 提前终止了租房协议。不久甲接到父母的电话, 说先去广州其姐家待上3个月再到北京, 甲于是把该房屋以更高的租金租给了两位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学生。现问:
(1) 甲的行为性质应如何认定? ( )
A. 甲的行为构成欺诈, 因为他事实上隐瞒了真相
B. 甲的行为不构成欺诈, 因为他并无欺诈的故意
C. 甲的行为构成重大误解, 因为关于房屋的租赁与其自己的意思表示不一致, 并且造成乙的损失
D. 甲的行为不构成重大误解, 因为重大误解的构成以行为当时为决定标准
(2) 假如本题中甲的行为构成欺诈, 则乙 ( )。
A. 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B. 无权要求赔偿损失
C. 可以要求再次租用甲的房屋, 直到甲的父母回来
D. 无权要求再次租用甲的房屋, 但可以要求甲双倍赔偿其损失
四、名词解释
1. 民事法律行为 (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题)
2. 意思表示 (中国人民大学20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题)
3. 表示行为 (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研究生入学考试题)
4. 欺诈
5. 胁迫
6. 乘人之危
7. 无效民事行为
五、简答题
1. 简述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2. 简述区分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的意义。
3. 简述民事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的区别。
六、论述题
1. 论有瑕疵意思表示及其法律效果。
2. 试论民事法律行为的意思表示要件。 (武汉大学20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题)
七、案例分析题
1. 李红与姚小兰均生于1976年6月7日, 1991年7月李红初中毕业后即参加工作, 月收入 200元, 姚小兰继续上高中。 1993年9月李红与姚小兰谈到想购一台高级收录机, 第二天, 姚小兰即拿出姨夫送与她的高级收录机, 问李红是否想买, 李红看后很喜欢, 愿以1400元购下,姚小兰表示同意。后李红先交给姚小兰 1000元, 并表示另400元三个月后再付, 姚小兰收下1000元后即把高级收录机交给了李红。三个月后姚小兰找李红要400元, 李红说高级收录机都给我了, 说明你同意1000元卖给我了。姚小兰无奈, 只好将此事告诉了父母, 其父母便要求李红归还高级收录机, 或者另外再付 800元, 高级收录机便归她所有。李红不同意。为此, 姚小兰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依案情回答下列问题: ( 1) 李红与姚小兰之间关于高级收录机的买卖行为是否有效? 为什么?
(2) 本案应如何处理?
2. 甲、乙在一起逛街时, 甲捡到20元钱。两人约定, 20元钱由两人均分。由于当时两人都没有零钱, 说好回去再分。两人在回家的路上, 看到一个体育彩票销售点在发售体育彩票。甲即用捡到的20元钱买了10注, 乙没有阻止。在开奖后, 甲所买的体育彩票中了 5000 元的奖金, 乙要求均分奖金, 遭甲拒绝, 两人发生争吵。体育彩票工作人员得知原委后, 以购买奖券的20元钱是非法所得为由拒付奖金。甲便以体彩中心为被告, 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体彩中心给付奖金。乙则作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请求均分奖金。
问: (1) 甲对捡到20元钱是否具有所有权?
(2) 甲对乙许诺均分捡到的20元钱是一种什么行为? 是否对甲产生约束力?
(3) 甲和体彩中心之间是一种什么法律关系? 体彩中心拒付奖金是否有理?
(4) 法院应如何处理本案?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答案: C。意思表示的生效根据是否有相对人而有区别。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在作出意思表示时生效; 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则在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时生效。这个知识点很重要, 可以具体化为各种类型的题目, 如要约、承诺、免除、撤销、抵销等意思表示何时生效的问题。简单的一个原则就是, 一般在合同中的意思表示都是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 原则上都应当是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时生效。但要注意《合同法》第26条的规定, 即按照要约规定或者交易习惯以行为方式作出承诺的, 在作出行为时生效。另外“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中的“到达”不要求相对人了解意思表示的内容, 只要该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可以控制的范围即可。
2. 答案: B。本题涉及效力待定的合同的种类问题。效力待定的合同包括欠缺行为能力的合同、欠缺处分权的合同、欠缺代理权的合同、欠缺同意权的合同。本题A选项属于可撤销的合同,B选项属于欠缺行为能力的合同,C选项属于可撤销的合同,D选项属于有效合同, 因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接受报酬和赠与的合同为有效合同。
3. 答案: B。 “吃巧克力”行为无须当事人表现内心意思即发生法律规定的效力, 因此区别于属于表示行为的法律行为, 为事实行为; “扔掉吃剩的巧克力”属于抛弃行为, 是仅由当事人一方的意思表示即可成立的单方法律行为。
4. 答案: B。因乙之行为虽为以欺诈手段而为,却未损害国家利益, 其根据是《合同法》第52条、第54条对于欺诈、重大误解和乘人之危的民事行为的规定。
5. 答案: D。本题考查的是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根据《民法总则》第158条规定, 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附条件, 但是按照其性质不得附条件的除外。附生效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 自条件成就时生效。附解除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自条件成就时失效。第159条规定, 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 当事人为自己的利益不正当地阻止条件成就的, 视为条件已成就; 不正当地促成条件成就的, 视为条件不成就。依此, 题中陈平假称其儿子需居住该房是恶意促成条件成就, 应视为条件没有成就, 故该租赁合同继续有效。依此, 只有D项中的陈述是错误的。
6. 答案: C。见《民通意见》第73条规定, 可变更或者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自行为成立时超过一年, 当事人请求变更或者撤销的, 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7. 答案: B。乘人之危的民事行为的构成条件。根据《民通意见》第70条的规定, 一方当事人乘对方处于危难之机, 为牟取不正当利益, 迫使对方作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 严重损害对方利益的, 可以认定为乘人之危。该条款强调“迫使对方作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 即当处于危难境地的人被动接受不利条件时, 才属于乘人之危的民事行为。而处于危难境地的人主动提出“不利条件”, 不属于乘人之危的民事行为。
8. 答案: C。本题考查的是条件的分类。注意的是, “延缓条件”, 亦称“停止条件”, 在合同法中则被称为“生效条件”。
9. 答案: B。既然为“合同不再履行”, 说明合同已经生效, 条件成就时, 合同解除。
10. 答案: A。因为甲的父亲去世是个确定到来的事实, 与条件的不确定性相违背。但在本题中, 由于加了“ 2008 年”的限制, 则甲的父亲在这一年中是否死亡是个不确定的事实, 故属于附条件的民事行为, 所以正确答案为选项A。
11. 答案: D。本题考查的是默示与合同成立。根据《合同法》第26条第1款的规定, 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时生效。承诺不需要通知的, 根据交易习惯或者要约的要求作出承诺的行为时生效。所以选项 A 是根据交易习惯而成立的合同。
根据《继承法》第25条的规定, 继承开始后, 继承人放弃继承的, 应当在遗产处理前作出放弃继承的表示。没有表示的, 视为接受继承。受遗赠人应当在知道受遗赠后两个月内, 作出接受或者放弃受赠的表示。到期没有表示的, 视为放弃受遗赠。所以选项B的默示行为视为其接受继承。
根据《合同法》第236条的规定, 租赁期间届满, 承租人继续使用租赁物, 出租人没有提出异议的, 原租赁合同继续有效, 但租赁期限为不定期。所以选项C的默示行为产生意思表示效力。
根据《合同法》第20 条的规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要约失效: (1) 拒绝要约的通知到达要约人; (2) 要约人依法撤销要约; ( 3) 承诺期限届满, 受要约人未作出承诺; (4) 受要约人对要约的内容作出实质性变更。
所以选项D中受要约人没有表示, 则视为拒绝要约。
依此, 可知A、 B、 C 项中的情形都属于可产生意思表示效力的默示行为, 而D项的情形应视为拒绝要约, 故为正确答案。
12. 答案: A。胁迫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三种:一是手段违法, 目的违法。如甲找到乙, 威胁说, 给我50元钱, 否则烧你家的房。二是手段违法, 目的合法。如甲欠乙5万元钱到期不还, 乙就以绑架甲的女儿为威胁, 要求还钱。三是手段合法, 目的违法。如甲知道了乙的贪污行为, 遂找到乙, 以到检察院告发为要挟,要求乙给甲1万元钱。本题中的供电所的行为属于第三种类型的胁迫行为。
13. 答案: B。民事法律行为必须符合《民法总则》第143条规定的三个条件: (1) 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 意思表示真实;(3) 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不违背公序良俗。选项A中李某的行为能力不合格, 不符合条件 (1); 选项C中的行为属于假冒行为, 选项D中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 都不符合条件 (3)。
14. 答案: D。民事法律行为的动机, 只在当事人约定其为合同成立或生效之条件时, 才有法律意义。
15. 答案: D。本题考查的是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根据《合同法》第40条规定: “格式条款具有本法第五十二条和第五十三条规定情形的, 或者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 该条款无效。”选项 A 中, 甲手机店作出的“假一罚十”的承诺并没有免除其主要责任, 因此该条款有效。根据《民法总则》第143条规定, 甲手机店自愿作出“假一罚十”的承诺, 是其真实意思表示, 乙在该店购买了一部手机, 甲手机店应受其允诺的约束。因此, 选项B、 C不正确。
16. 答案: D。本案中商场所作出的单方民事行为主体合格, 意思表示真实, 且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不违背公序良俗, 理应自成立时生效。因惧怕对方以合法手段解决纠纷而作出的民事行为不是“因受胁迫而作出的民事行为”。
17. 答案: C。重大误解的民事行为, 是指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 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反, 并造成较大的损失的行为。本题中所述情形属于重大误解。
18. 答案: A。因重大误解而主张撤销权的, 当事人必须向法院、仲裁机构请求, 而不得自行主张行为无效。
19. 答案: A。欺诈, 是指当事人一方故意编造虚假情况, 或隐瞒真实情况, 使对方陷入错误而为违背自己真实意思表示的行为。
20. 答案: B。乘人之危, 是指行为人利用对方当事人的急迫需要或危难处境, 迫使其作出违背本意而接受于其非常不利的条件的意思表示。据此, 本题中的情形属于乘人之危。根据《合同法》第 54 条的规定, 甲、乙之间的行为,因乙乘人之危可以撤销。
21. 答案: D。根据《合同法》第 51 条的规定,无处分权人处分他人财物或权利的行为, 由于实施处分行为的人无处分权, 因而一般不生效力, 但经权利人承认, 即可产生处分的效力。这一结论的例外情形是: 如果当事人之间的无权处分行为符合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构成要件, 则该无权处分行为也能成为生效的民事行为。善意取得, 是指无权处分他人动产的占有人, 将动产转让给第三人以后, 如果受让人在取得该动产时出于善意, 就可依法取得对该动产的所有权。受让人在取得动产的所有权以后, 原所有人不得要求受让人返还财产, 而只能请求转让人赔偿损失。
综上所述, 本题中丙以市价从乙手中买得电脑, 符合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 因此, 该买卖行为有效, 甲不能向丙要求返还电脑。
22. 答案: B。 《民法总则》第158条规定: “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附条件, 但是按照其性质不得附条件的除外。附生效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 自条件成就时生效。附解除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 自条件成就时失效。”
23. 答案: B。附延缓条件, 是指民事法律行为中所确定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要在所附条件成就时才能发生法律效力。附延缓条件的法律行为, 在条件成就之前已经成立, 但效力处于停止状态。即在延缓条件成就以前, 民事法律行为已经成立, 行为人之间的权利关系已经确定, 但是权利人尚不能主张权利, 义务人还没有履行其承担义务的责任, 双方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法律效力尚处于停止状态。据此,附延缓条件的民事行为在所附条件成就前, 可以协议解除。
24. 答案: D。本题考查重大误解。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 与自己的意思相悖, 并造成较大损失的, 可以认定其行为为重大误解, 其依法得主张撤销该行为。动机的误解, 不构成重大误解, 因而不得主张撤销该行为, 行为的效力也不因此发生变化。
25. 答案: A。本题考查撤销权的除斥期间。 A对, B、 D错, 《合同法》第54条第2款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 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 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合同法》第55条规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撤销权消灭: (一) 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 (二) 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放弃撤销权。”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若干问题的解释(一) 》第8条规定, 《合同法》第55条规定的“1年”、第75条和第104条第2款规定的“5年”为不变期间, 不适用诉讼时效中止、中断或者延长的规定。
综上所述, 本题中的首饰店用“人造钻石”冒充“天然钻石”, 是欺诈行为, 而不是重大误解。受欺诈人甲有撤销权, 但应自甲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行使,本题中已历时1年零6个月。由于撤销权行使的1年期间是除斥期间, 一旦经过, 权利人的权利就消灭, 因此, 甲的撤销权已消灭。 C错, 本题问的是向法院主张撤销, 因此应适用1年的除斥期间而不是2年的诉讼时效。[1]
26. 答案: D。 《民法总则》第19条规定, 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 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其中, “与其年龄、智力状况相适应”, 是从行为与本人生活相关联的程度、本人的智力水平能否理解其行为, 并能预见相应的行为后果, 以及行为标的数额等方面认定。 17岁的甲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在慈善拍卖会上以1000元的个人积蓄拍得价值100元的表演道具, 是与其年龄、智力状况相适应的, 因此该行为有效。
27. 答案: B。选项A错误。本题当事人没有故意隐瞒真实情况, 诱使或误导对方基于此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 所以不是欺诈行为。选项B正确。 《合同法》第54条第2款规定,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 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 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本题中乙以检举揭发甲贪污为由对甲进行威胁,应认定为存在胁迫行为, 该房屋买卖合同属于可撤销合同。选项C错误。甲虽然是不得已而将自己的房屋卖予乙, 但是因为受到了乙的胁迫, 而不存在处于危难处境的情况, 因此, 不属于乘人之危的情况。选项D错误。重大误解是基于重大错误认识而实施的意思表示。本题中甲不存在重大错误认识, 不属于重大误解的情况。
28. 答案: D。所谓胁迫, 是指胁迫人以给对方或其亲友等的人身或财产造成损害为威胁内容,迫使对方违背真实意思, 作出胁迫人所希望的意思表示的行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若干问题的意见 (试行) 》第69条规定: “以给公民及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失或者以给法人的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 迫使对方作出违背真实的意思表示的, 可以认定为胁迫行为。”民法对胁迫的否定, 并非基于胁迫内容的合法与否, 其目的是保障表意人能够自由地表意, 不受干扰地作出真实的意思表示从而为自己设定约定的义务。故无论胁迫内容是否合法, 只要其与表意人违背真意的意思表示结果形成因果关系, 继而为表意人设下其本不会接受的约定义务便构成胁迫。本题中, A、 B、 C三个选项中, 无论胁迫的理由为何, 均使乙违背了自己的真意, 作出了不真实的意思表示, 从而为自己设下了约定的义务, 故均构成胁迫。而D项, 乙赔偿因撞伤甲应支付的医疗费, 本就是乙应当履行的法定义务, 并非基于甲的胁迫而产生, 故其与甲的威胁行为没有因果关系, 不构成胁迫。
29. 答案: C。本题中, 甲在明知的情况下, 将实际行驶里程8万公里, 却标示行驶里程为4万公里的汽车, 以高于市价7万元的价格出售给不知情的乙。依《民通意见》第68条的规定,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 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 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 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 故本题中甲的行为构成欺诈。依《合同法》第54条第2款、第3款的规定,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 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 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当事人请求变更的, 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不得撤销。由此可知本题中乙可以甲欺诈为由请求法院变更合同, 在此情况下法院不得判令撤销合同, 故 A 选项正确。依《合同法》第42条的规定, 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的, 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如果乙撤销合同, 依《合同法》第58条的规定, 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 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D选项正确。如果乙不撤销合同, 依《合同法》第111条的规定, 质量不符合约定的, 应当按照当事人的约定承担违约责任。对违约责任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 受损害方根据标的的性质以及损失的大小, 可以合理选择要求对方承担修理、更换、重作、退货、减少价款或者报酬等违约责任,B选项正确。依《民通意见》第71条的规定, 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 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 并造成较大损失的, 可以认定为重大误解。本题中乙对标的物的质量有错误认识, 但重大误解的发生原因是民事主体基于本人主观上的过失而产生的错误认识, 而非受对方欺诈所致, 故本题中乙不构成重大误解。而且, 即便构成重大误解, 依《民法总则》第147条的规定, 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 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而非可以直接致函对方请求撤销合同, 故C选项错误。
30. 答案: D。本题中, 张某和李某设立的甲公司伪造房产证, 以优惠价格与乙企业 (国有) 签订房屋买卖合同, 以骗取钱财, 乙企业交付房款后, 因甲公司不能交房而始知被骗。依《民通意见》第68条的规定, 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 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 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 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 故本题中甲公司的行为构成欺诈。依《合同法》第54条第2款、第3款的规定,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 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 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当事人请求变更的, 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不得撤销。由此可知本题中乙企业有撤销合同的权利。对于可撤销合同, 有撤销权的人可以撤销合同, 如果选择撤销, 则合同自始无效, 如果不选择撤销, 则合同自始一直有效, 如果义务人不履行合同, 对方可以主张让违约方承担违约责任。由此可知乙企业非只能主张撤销合同, 故B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依《合同法》第52条的规定,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 损害国家利益的,该合同为无效合同, 但本题中乙企业虽然是国有企业, 但不能因其为国有企业就定性为其利益属于国家利益, 故A选项错误。既然本题中的合同属于可撤销合同而非无效合同, 只能由有撤销权的人主张撤销合同, 且乙企业的主管部门非合同当事人, 故C选项也错误。
31. 答案: A。 (1) 依《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若干问题的意见 (试行) 》第72条的规定: “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 致使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明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的, 可以认定为显失公平。”由此可以看出, 显失公平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方面的要件: 一是客观要件, 即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明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 二是主观要件, 即一方当事人利用了优势地位或者利用了对方没有经验。也就是说, 如果只有利益悬殊的客观要件, 不具有意思表示瑕疵的主观要件, 不应认定为法律意义上的显失公平。在“赌石”活动中, 素有“三分靠眼力, 七分靠运气, 一刀穷, 一刀富, 一刀切出千万元”的说法, 本题中, 当地玉石资源丰富, 且盛行“赌石”活动, 商家作为卖方, 应事先明知“赌石”实际上是“射幸合同”, 既然买者购买原石后自行剖切, 损益自负, 卖者自然亦同。由此可排除B、 D选项。
(2) 依《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 》第71条的规定: “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 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 并造成较大损失的, 可以认定为重大误解。”本题中, 当地玉石资源丰富,且盛行“赌石”活动, 损益自负可以理解为一种行业习惯, 商家作为卖方, 主张自己“重大误解”显然不合常理。由此, 可排除C选项。
综上,A为正确选项。
32. 答案: A。依学界通说, 情谊行为是道德层面上的日常社会交往行为, 它与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在法律意义上有显著区别。情谊行为与法律行为的本质区别主要在于, 情谊行为原则上不具有受法律拘束的意思, 不具有缔结法律关系的意图, 因此情谊行为的行为人对自己的承诺原则上无须承担法律上的给付义务。事实行为是指民事主体主观上并不存在变动民事法律关系的意思, 但客观上依民法的规定能够引起民事法律效果的行为。当然, 情谊行为虽然其本身不具有法律上的拘束力, 但有时可以引发对相对人信赖的保护以及适用侵权责任法律后果。本题中, 甲单独邀请朋友乙到家中吃饭,乙爽快答应并表示一定赴约, 但当日乙因其他应酬而未赴约, 也未及时告知甲, 致使甲准备的饭菜浪费, 甲还因炒菜被热油烫伤。此为典型的情谊行为, 根据题目交代情节也不会引发事实行为的法律后果产生, 故乙对甲无须承担法律责任。由此可知, 只有A选项正确。
33. 答案: B。 (1) 依《民法总则》第149条的规定, 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 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 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 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本题中,甲对乙实施欺诈, 使得乙信以为真, 以 5000元买下齐某的石雕, 故受欺诈方乙可向合同的另一方当事人齐某主张撤销其购买行为。故A选项说法错误, 而B选项为正确选项。
(2) 依《民法总则》第148条的规定, 一方以欺诈手段, 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 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本题中, 甲曾因为被齐某欺诈以5000元从齐某处买过一尊石雕, 发现被骗后即和齐某交涉, 故受欺诈方甲可与其合同的另一方当事人齐某主张撤销其购买行为。故C选项说法错误。
(3) 依《民法总则》第152条的规定, 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欺诈之日起1年内可以行使撤销权, 故本题中D选项中“乙的撤销权自购买行为发生之日起2年内不行使则消灭”的说法错误。
二、多项选择题
1. 答案: B、 C、 D。所谓意思表示是指民事主体将自己意欲实现某种私法效果的内心意思以一定方式表现于外的行为。意思表示所表现的,必须是私法上的效果意思, 即产生、变更、消灭一定民事法律关系的意思。以此类推, B、 C、D三项均符合意思表示的特征, 而A项并未表达私法上的效果意思, 而是日常生活中的情谊行为, 故不属于意思表示。选B、 C、 D。[2]
2. 答案: C、 D。本题考查的是重大误解。 《民法总则》第147条规定, 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 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根据《民通意见》第71条的规定, 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 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 并造成较大损失的, 可以认定为重大误解。
《合同法》第54条规定: “下列合同, 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一) 因重大误解订立的; (二) 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 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 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当事人请求变更的, 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不得撤销。”
本题中工程公司和工厂对于水泥的型号约定出现重大误解, 应当是可撤销的合同, 工程公司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撤销变更。依此, 可知C、 D为正确答案。
3. 答案: A、 D。单务和双务法律行为的分类是以法律行为中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是否相互对待为依据的。而有偿和无偿的法律行为则是以是否存在对价为标准的, 一个借款的行为双方都存在权利义务, 一方获取他方的利益。
4. 答案: A、 C、 D。见《民法总则》第 143 条、第156条。民事行为只有在具备相应条件才生效, 民事行为部分无效, 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5. 答案: A、 B、 C、 D。见《民法总则》第 143条和《民通意见》第69条。
6. 答案: C、 D。见《民法总则》第147条规定。
7. 答案: A、 B、 C、 D。见《民法总则》第 156条、第157条和《民法通则》第61条第2款。
8. 答案: A、 C。他们的父母健在, 对于父母的财产他们并无处分权, 该法律行为无效。条件未必发生, 期限必定到来。本题的协议是附期限的民事行为。
9. 答案: A、 B。根据《民法总则》第 35 条第 1款的规定,“……监护人除为维护被监护人利益外, 不得处分被监护人的财产”, 故选项 A 正确。陈英虽然是限制行为能力人, 但根据《民通意见》第6条和《合同法》第47条的规定,如果是接受奖励、赠与等纯获利益的行为时,行为有效。同时根据《合同法》的规定, 赠与合同是诺成合同, 故选项B正确。
10. 答案: B、 D。选项A中的行为属于合法有效的行为。选项C中的标的物在我国属于禁止流通物, 整个合同属于无效合同, 而非部分无效。选项B中借款合同有效, 而且利息约定原则上亦为有效, 只是超过最高利息限制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选项D中的运输合同有效, 但违反法律规定的免责条款无效。
11. 答案: A、 B。宋版图书为贵重文物, 属于限制流通物, 不得私下买卖。因此, 买卖行为因违法而无效。选项 A 正确。虽然是限制流通物, 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 若干问题的解释》 (以下简称《担保法解释》 ) 第5条的规定, 限制流通物可以设定担保, 只是在实现担保权时, 必须采用法律规定的方式进行。另外由于标的物是普通动产, 所以不需要办理登记即可生效。故选项B正确。买卖已经设定抵押的标的物需要通知抵押权人, 但不需要征得抵押权人的同意。选项C错误。根据《担保法解释》第67条的规定, 抵押权存续期间, 抵押人转让抵押物未通知抵押权人或者未告知受让人的, 如果抵押物未经登记的, 抵押权不得对抗受让人,因此给抵押权人造成损失的, 由抵押人承担赔偿责任。即在这种情况下, 白某无权行使抵押权。选项D错误。
12. 答案: B、 D。选项A中甲的行为属于有效民事行为。选项B中定金不得超过合同总标价的20%, 否则超过部分无效。
13. 答案: A、 D。容易引起争议的答案为选项 C和选项D。对于王瑞的行为是否属于以不正当手段阻止条件成就, 应当考虑设定条件的目的。对于王瑞来说, 其根本目的在于解决夫妻分居, 故当其妻子可以调动到自己工作的城市时, 不属于以不正当手段阻止买卖合同的成就。因此, 应当选择选项D。
14. 答案: B、 D。 A为附不确定期限的法律行为;C中所附条件违背公序良俗, 并非民法中所称的条件。
15. 答案: A、 B、 C、 D。 《民法总则》规定监护人不得损害被监护人的利益, 除非为了被监护人的利益, 不能处分被监护人财产。两人故意串通, 损害被监护人的利益, 应当负连带责任。
16. 答案: A、 D。 A对, 《合同法》第54条规定:“下列合同, 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一) 因重大误解订立的; (二) 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 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 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当事人请求变更的, 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不得撤销。”据此, 因重大误解而主张撤销权的, 当事人必须向法院、仲裁机构请求。
B错, 《合同法》第48条规定: “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的合同, 未经被代理人追认, 对被代理人不发生效力, 由行为人承担责任。相对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被代理人未作表示的, 视为拒绝追认。合同被追认之前, 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据此, B项表述属于效力未定的相对人的撤销权, 其可以自行行使, 无须向法院仲裁机构请求。 C 错,《合同法》第192条规定: “受赠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 (一) 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的近亲属; (二) 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 (三) 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赠与人的撤销权, 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一年内行使。”据此, C项表述中赠与人可以自行行使其撤销权, 无须向法院、仲裁机构请求。D对, 《合同法》第74条第1款规定: “因债务人放弃其到期债权或者无偿转让财产, 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 对债权人造成损害, 并且受让人知道该情形的, 债权人也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据此,D项表述中当事人欲行使债权申请撤销权, 须向法院仲裁机构申请。
17. 答案: A、 B、 D。 A、 B对, 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是指因行为人意思表示有缺陷,而依照法律的规定, 可由当事人请求法院或仲裁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销的已经生效的民事行为。根据《合同法》第54条的规定, A、 B两项表述均属于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表述均属于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C 错,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 是指民事行为虽已成立, 但是否生效尚不确定, 须经特定当事人的行为, 才能确定生效或不生效的民事行为。根据《民法总则》第19条的规定, C项表述属于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D对, 《民通意见》第6条规定: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接受奖励、赠与、报酬, 他人不得以行为人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为由, 主张以上行为无效。”据此, D 项表述中的民事行为为已经生效的民事行为。
18. 答案: A、 B、 C、 D。附条件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法律效力的开始或终止取决于将来不确定的客观事实的发生或不发生的法律行为。一般认为, 除了法律明确规定不得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以外, 其他民事法律行为均可以由行为人设定条件, 以此来限制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 从而满足行为人的各种不同需要。不得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具体包括: 如妨碍相对人利益的行为, 主要是指形成权的行使。例如,《合同法》第99条第2款规定, 法定抵销不得附加条件。如违背社会公共利益或社会公德的行为, 主要是指: 结婚、离婚、收养或终止收养、接受继承或抛弃继承、票据行为等。例如, 《票据法》第33条规定, 背书不得附有条件。背书附有条件的, 所附条件无效。
19. 答案: B、 C、 D。民事法律行为所附条件的设定要件: 所附条件必须是将来发生的事实; 所附条件必须是不确定的事实; 所附条件必须是当事人约定而非法定的事实; 所附条件必须合法; 须不与合同的主要内容相矛盾。据此, 本题中,A项表述中所附条件是将来发生的事实, 所附条件有效。B项表述中所附条件根本不可能发生, 视为未附任何条件;C项表述中所附条件为法定条件, 视为未附条件;D项表述中所附条件为违法条件, 当然无效。
20. 答案: A、 D。本题考查欺诈的构成条件、诉讼时效的性质。首先, 判断是否构成欺诈。应当根据欺诈的具体构成条件判断。甲并不明知牛有病, 仍然属于因欺诈而陷入错误认识。甲对陷入错误认识虽有过错, 但不影响欺诈的成立。其次, 判断诉讼时效的性质。诉讼时效的规定属于强行性规定, 因此, 不得由当事人自己约定。
在本案中, 虽然“甲认为该牛可能有病”,但仍然因为相信乙的承诺而陷入错误认识, 因此符合欺诈的构成条件。
21. 答案: A、 B、 C。本题考查可撤销合同的撤销权。
《合同法》第54条第2款规定: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 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 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合同法》第55条规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撤销权消灭: (一) 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 (二) 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放弃撤销权。”若撤销权人行使撤销权, 则合同将为无效; 但若撤销权人放弃撤销权, 则合同将是有效的。A、B、C 对,A、B、C 三项表述都表明撤销权人甲以自己的行为放弃了撤销权, 故合同转为有效。D错, 因合同订立存在欺诈事由的, 欺诈方不享有撤销权。
22. 答案: B、 D。本题考查效力未定合同和善意取得。 A错 B 对, 《合同法》第 51 条规定:“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 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
据此, 本题中乙与丙之间的买卖合同属于效力未定的合同。C错D对, 善意取得, 是指无权处分他人动产的占有人, 在不法将动产转让给第三人以后, 如果受让人在取得该动产时出于善意, 就可依法取得该动产的所有权。本题中的丙因善意取得制度而对该幅字画享有所有权。
23. 答案: B、 C、 D。依《民通意见》第68条的规定, 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 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 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 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 本题中, 真正的“秦始皇兵马俑”属于法律规定不能买卖的禁止流通物, 甲、乙都应明知或者应当知道, 所以即使甲未标明“复制品”, 乙也应当知道出售的不是真正的“秦始皇兵马俑”。故A选项正确,C选项错误。依《民通意见》第71条的规定, 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 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 并造成较大损失的, 可以认定为重大误解。本题中乙应当知道2800元不可能购买真正的“秦始皇兵马俑”, 不能认定为对标的物的性质有错误认识, 不构成重大误解。由此可知B选项错误。乙不具备撤销合同的条件, 故D选项错误。因本题为选非题, 故 B、 C、 D当选。
三、不定项选择题
答案: ( 1) B。欺诈的构成要件之一是须有欺诈人的欺诈行为, 欺诈行为主要是指: 捏造虚伪事实; 隐匿真实事实; 歪曲真实事实。欺诈的构成要件之二是欺诈人必须有欺诈的故意。本题中甲既无欺诈的行为也无欺诈的故意, 因此不构成欺诈。
(2) A、 C。 《民法总则》第157 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 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 应当予以返还; 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 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 各方都有过错的, 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 依照其规定。”
《合同法》第58条规定, 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 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 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 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 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综上所述, 如果本题中甲的行为构成欺诈,则乙可以要求甲赔偿损失, 并可以要求再次租用甲的房屋, 直到甲的父母回来。
四、名词解释
1. 答案: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公民或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民事法律行为的上位概念是民事行为, 具有表意性和目的性, 排除了事实行为; 同时, 民事法律行为是合法行为, 以适法性为特征, 不包括无效的民事行为、可撤销或可变更的民事行为和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
2. 答案: 是指行为人把进行某一民事法律行为的内心效果意思, 以一定的方式表达于外部的行为。意思表示不仅表现表意人一定效果意思,而且通过一定表示行为, 达成与人交换意见的目的。意思表示应由目的意思、效果意思两个主观要素和表示作为这一客观要素构成。
3. 答案: 它是指行为人将内心意思以一定方式表现于外部, 并足以为外界客观理解的行为要素。没有表示行为, 即使有了内心效果意思, 也不能将其客观化, 而无法取得法律效果。因此,表示行为是意思表示不可缺少的客观要素。
4. 答案: 欺诈, 是指当事人一方故意编造虚假情况或隐瞒真实情况, 使对方陷入错误而为违背自己真实意思表示的行为。
5. 答案: 包括威胁和强迫。威胁是指行为人一方以未来的不法损害相恐吓, 使对方陷入恐惧,并因此作出有违自己真实意思的表示。强迫是指行为人一方以现时的身体强制, 使对方处于无法反抗的境地而作出有违自己真实意思的表示。
6. 答案: 是指行为人利用对方当事人的急迫需要或危难处境, 迫使其作出违背本意而接受于其非常不利的条件的意思表示。
7. 答案: 是指欠缺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 不发生行为人预期的法律效力的民事行为。无效的民事行为的含义是: (1) 自始无效。 (2) 当然无效。 (3) 确定无效。 (4) 绝对无效。
五、简答题
1. 答案: 可撤销民事行为是因为法律行为欠缺合法性, 根据法律享有撤销权的法律行为当事人,可依其自主意思使法律行为之效力归于消灭的法律行为。可撤销民事行为只是相对无效, 有效与否取决于当事人的意志。
可撤销民事行为具有如下特征: 其一, 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在被撤销前, 已发生针对无撤销权的当事人的效力。在撤销权人行使撤销权之前, 其效力继续保持。其二, 是否行使撤销权以使可撤销的法律行为的效力归于消灭,取决于当事人的意志。撤销权以外的人不得主张撤销法律行为。其三, 撤销权人可行使撤销权使法律行为的效力归于消灭, 也可以通过承认的表示抛弃撤销权。此时, 可撤销的法律行为可转化为有效的法律行为。其四, 可撤销民事行为效力的消灭, 必须有撤销行为。仅有可撤销事由而无撤销行为的, 法律行为的效力并不消灭。其五, 撤销权一旦行使, 可撤销的法律行为原则上溯及其成立之时, 其效力归于消灭。
2. 答案: 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是指依法成立法律行为所必需的要素, 分为一般要件和特殊要件。
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是指已成立的法律行为发生法律效力所应当具备的要素。法律行为的生效意味着当事人的意思得到了法律的认可, 反映的是国家意志对个人意志的态度。通说认为法律行为的一般生效要件为: 行为人有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自愿, 标的合法以及不违反公共利益和公序良俗。特别生效要件为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的法律行为生效的特别要素。
对民事法律行为成立和生效的分析可以看出, 整个规则的设计紧紧围绕着私法自治和国家干预展开。众所周知, 民法经历了义务本位、权利本位和社会本位三个阶段。法律行为制度也随着时代的要求, 出现社会化趋势。
不可否认, 现代各国对私法自治都做了修正: 一是强行性法规的制定, 如法律行为的数个生效要件, 对事关民生的公益合同的强制缔约等。二是对不完全有效的法律行为, 法律倾向于予以挽救。三是出于保护信赖利益、交易安全, 出现表见代理、善意取得等制度, 在一方当事人没有参与的情况下, 给其设定权利义务。
对私法自治的修正, 其目的: 首先, 平衡弱者和强者的利益。因为在现实生活中, 个体之间地位存在差异, 一方的自由等于另一方的不自由。其次, 平衡善者和恶者的利益。由于恶者的恶意行为导致善者在为行为时意思不自由。所以, 在决定行为效力时, 理应把权力交给善者。最后, 保护社会和公共利益。在对私法自治合理限制的前提条件下, 社会的利益和自由总量非但没有减少, 反而由于法律的技术性设计而增加, 并且使私法自治朝着其本意发展实现实质正义。另外, 对私法自治要求最高的是在财产关系领域, 而在财产关系中, 财产流转关系对私法自治的要求又更进一层。在当今社会, 社会财富呈现前所未有的增长态势,人们的交易能力和交易需求也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交易也会愈加复杂化, 这就要求更高的自治。所以, 私法自治在民法领域中的地位非但不会动摇, 反而会向其本意方向发展。
3. 答案: (1) 所谓法律行为是指以意思表示为要素, 因意思表示而发生一定私法效果的法律事实。所谓事实行为是指不用表现内心的意思事实即可发生一定私法效果的行为。法律行为肯定是合法的, 而事实行为既包括合法行为也包括非法行为。
(2) 法律行为具有实现私法自治的功能,是维护个人自由与尊严的重要手段, 而事实行为不具有此种功能。
(3) 法律行为必须以意思表示为要素, 必然包含实现某种私法效果的意思, 事实行为并不要求行为人具有取得某种法律效果的意思。
(4) 产生法律效果的根据不同, 法律行为依据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产生一定私法上的效果, 事实行为则依据法律规定而产生法律上的效果。
(5) 对行为主体的要求不同, 法律行为的生效要求行为人必须具备一定的行为能力, 而事实行为不以意思表示为必要, 从而不适用关于行为能力的规定。
(6) 法律行为有有效、无效、可撤销、效力未定之分, 而事实行为不存在这个区别, 只有存在与不存在的问题。
(7) 与意思表示有关的, 适用于法律行为的代理、附条件、期限、民事行为能力的规定,不适用于事实行为。
【参考资料】 [德] 迪特尔·梅迪库斯著:《德国民法总论》, 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王泽鉴著: 《民法总则》,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张俊浩主编: 《民法学原理》,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六、论述题
1. 答案: 有瑕疵的意思表示, 也称非自愿的意思表示, 是指一方以某种非常手段迫使对方作出违背真实意思的表示。具体而言, 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 因欺诈而为的意思表示。欺诈, 是指当事人一方故意编造虚假或歪曲的事实, 或故意隐瞒事实真相, 使表意人陷于错误而为意思表示的行为。构成欺诈必须具备以下要件: (1)有欺诈人的欺诈行为。这种欺诈行为既可以是积极作为, 也可以是消极的不作为。 (2) 欺诈人必须有欺诈的故意。即行为人须有使表意人受欺诈而陷入错误, 并因此为意思表示的目的,至于是否有取得财产上的不法利益的故意, 在此不问。 (3) 须表意人因相对人的欺诈而陷入错误。 ( 4) 须表意人因陷入错误而为意思表示, 即错误与意思表示之间有因果关系。 ( 5)欺诈行为必须达到有悖于诚实信用的程度。目的明显的善意欺诈和社会能接受的欺诈, 不构成法律上的欺诈。只有能引起意思表示的瑕疵,为一般社会观念所不能容许的欺诈, 才构成法律上的欺诈。
第二, 因胁迫而为的意思表示。胁迫, 包括威胁和强迫。构成胁迫应具备以下要件:(1) 胁迫人须有胁迫的行为。 (2) 胁迫人须有胁迫的故意。即胁迫人有通过胁迫行为而使表意人产生恐惧, 并因此而为一定意思表示的故意。 (3) 胁迫的本意在于对表意人的自由意思加以不法干预, 所以, 用以胁迫的情况本身应该是违法的。 ( 4) 须相对人因胁迫而实际上已陷入恐惧或无法反抗的境地。 ( 5) 须相对人因胁迫而为意思表示, 即表意人陷入恐惧或无法反抗的境地, 与意思表示之间有因果关系。
第三, 因乘人之危而为的意思表示。乘人之危, 是指行为人利用对方当事人的急迫需要或危难处境, 迫使其违背本意接受于其非常不利的条件的现象。构成乘人之危必须具备以下要件: (1) 须有表意人在客观上正处于急迫需要或紧急危难的境地。 ( 2) 须有行为人乘人之危的故意, 即行为人明知表意人正处于急迫需要或紧急危难的境地, 却故意加以利用, 使表意人因此而为意思表示。 ( 3) 须有相对人实施了足以使表意人在上述情况下为意思表示的行为。 (4) 相对人的行为与表意人的意思表示之间须有因果关系, 即表意人的意思表示是由相对人的行为直接造成的。 ( 5) 表意人因其意思表示而蒙受重大不利。
第四, 根据我国立法的规定, 还包括显失公平的意思表示。所谓显失公平, 指内容明显违背公平和等价有偿原则, 其构成要件为: (1) 须是有偿行为。 ( 2) 须内容明显背离公平和等价有偿原则。 (3) 该不公平是表意人无经验所致,即表示人是独立进行意思表示的, 而不是受他人不当干涉的结果。 (4) 无错误情事。
对上述有瑕疵的意思表示, 我国《民法总则》第148条规定, 一方以欺诈手段, 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第 149 条规定, 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 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第150条规定, 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 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 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第151条规定, 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 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法律径直将欺诈、胁迫或乘人之危情势下的法律行为判定为无效不符合私法意思自治的理念,之后我国《合同法》对此有所修正, 规定因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到国家利益的方为无效, 若是侵犯到私人利益, 则由其自己抉择变更抑或撤销, 而乘人之危、显失公平都是合同可变更或撤销的原因, 显然这一修正是比较科学的。
【参考资料】 马俊驹、余延满: 《民法原论》 (上), 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有关规定。
2. 答案: 民事法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要素, 并依该表示的内容发生法律效果的行为。而意思表示是行为能力适格者发表其自由形成的私法效果目的的行为。
意思表示的概念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1) 意思表示是以语言、文字等信号表述追求特定目的的意思的行为。 ( 2) 意思表示是发表私法效果意思的行为。 ( 3) 意思表示是有意识地发表私法效果意思的行为。 ( 4) 意思表示是真实表达私法效果意思的行为。 ( 5) 表意人须行为能力适格。
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的关系是这样的:(1) 意思表示是法律行为的核心要素; (2) 在单方诺成行为方面, 法律行为仅由一个意思表示构成; (3) 在双方或多方诺成行为方面, 法律行为则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意思表示结合而成; (4) 在要物行为方面, 除意思表示外, 尚须践行一定的行为, 方构成法律行为。
作为法律行为的一般成立要件, 意思表示必须符合法律的要求, 包括: (1) 标的须确定并且可能。标的确定, 指关于标的表示须达到能被具体认定的程度。认定标的确定与否的时点, 通常为行为成立时, 但在若干场合, 依行为的性质, 也可延展至行为成立之后。标的可能是指标的在客观上须具有实现的现实性, 排除客观不能、自始不能、全部不能和永远不能的情形。 (2) 不存在诸如错误、内心保留、通谋虚伪、受欺诈、受胁迫等问题。存在上述任何问题的表示, 在性质上均不属意思表示, 其行为不能充分民事法律行为的全部要件, 可称之为不真正法律行为。意思表示不健全的不真正民事法律行为, 当属无效或可撤销。 (3) 意思表示预设了行为能力适格以及标的的合法性。
综上, 意思表示是法律行为的必备要件,围绕意思表示可以推出法律行为的其他要件,意思表示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法律行为的效力如何, 因此, 全面、准确地理解意思表示对于把握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效力是非常重要的。
七、案例分析题
1. 答案: (1) 李红与姚小兰之间关于高级收录机的买卖行为无效。姚小兰未满18岁, 且在校学习, 属限制行为能力人, 她只能进行与她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买卖高级收录机的行为超越了她能独立进行的民事活动范围。且事后未得到其父母的追认。因此, 该项买卖行为属主体不合格的无效民事行为。
(2) 根据《民法总则》第157条关于无效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后的民事责任的处理的有关规定, 李红应归还姚小兰高级录音机, 姚小兰返还李红1000元。如若姚小兰无力偿还, 由姚小兰父母负责偿还。
2. 答案: (1) 甲捡到20元钱的行为是拾得遗失物的行为。拾得遗失物在《物权法》第109条中有规定, 拾得遗失物, 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 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但是货币是特殊的物, 其遵循的是谁占有谁所有的原则, 因为货币具有一般等价物的属性, 由此货币的占有人视为所有人。由此可知, 甲对其占有的20元钱有所有权。
(2) 甲的许诺是一种赠与行为。该赠与行为对甲具有法律上的拘束力。但是, 应当注意的是, 甲可以行使其享有的撤销权, 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撤销该赠与的意思表示。根据《合同法》第185条规定, 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 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第186条规定, 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者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 不适用前款规定。由此可知, 甲对乙的赠与合同已经成立并且生效, 对甲具有拘束力, 不过甲在实际交付10元钱之前可以撤销赠与。
(3) 甲和体彩中心的关系, 应当是订立了一份有关彩票买卖的合同, 是一种买卖合同关系。体彩中心拒付奖金没有法律上的依据, 因为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 法律上遵循谁占有谁所有的原则, 因此甲享有20元钱的所有权。根据《合同法》第44条规定, 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
由此可知, 该买卖合同成立并生效, 对于甲和体彩中心均具有法律上的拘束力。由此可知, 体彩中心应当支付奖金。
(4) 法院应当判令: 体彩中心支付甲5000元奖金; 驳回乙的诉讼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