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2000年3月15日通过 2015年3月15日修正)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立法活动, 健全国家立法制度, 提高立法质量,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保障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修改和废止, 适用本法。
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的制定、修改和废止, 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立法应当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坚持改革开放。
第四条 立法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 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 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第五条 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坚持立法公开, 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
第六条 立法应当从实际出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 科学合理地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
法律规范应当明确、具体, 具有针对性和可执行性。
第二章 法 律
第一节 立 法 权 限
★★★第七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 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 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 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第八条 下列事项只能制定法律:
(一) 国家主权的事项;
(二)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产生、组织和职权;
(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四) 犯罪和刑罚;
(五) 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
(六) 税种的设立、税率的确定和税收征收管理等税收基本制度;
(七) 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征用;
(八) 民事基本制度;
(九) 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
(十) 诉讼和仲裁制度;
(十一) 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项。
【相关法条: 行政处罚法第9条至第14条 行政许可法第12条、第14条 行政强制法第10条】 [17/1/61]
★★★★★第九条 本法第八条规定的事项尚未制定法律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权作出决定, 授权国务院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中的部分事项先制定行政法规,但是有关犯罪和刑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司法制度等事项除外。
★第十条 授权决定应当明确授权的目的、事项、范围、期限以及被授权机关实施授权决定应当遵循的原则等。
授权的期限不得超过五年, 但是授权决定另有规定的除外。
被授权机关应当在授权期限届满的六个月以前, 向授权机关报告授权决定实施的情况, 并提出是否需要制定有关法律的意见; 需要继续授权的,可以提出相关意见,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定。
★第十一条 授权立法事项, 经过实践检验, 制定法律的条件成熟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及时制定法律。法律制定后, 相应立法事项的授权终止。
第十二条 被授权机关应当严格按照授权决定行使被授予的权力。
被授权机关不得将被授予的权力转授给其他机关。
第十三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根据改革发展的需要, 决定就行政管理等领域的特定事项授权在一定期限内在部分地方暂时调整或者暂时停止适用法律的部分规定。
第二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立法程序
★★★★第十四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律案,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 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律案, 由主席团决定列入会议议程。 [08/1/63]
★★★★第十五条 一个代表团或者三十名以上的代表联名, 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律案, 由主席团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 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是否列入会议议程的意见, 再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
专门委员会审议的时候, 可以邀请提案人列席会议, 发表意见。 [14/1/61 08/1/63]
第十六条 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法律案, 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 可以先向常务委员会提出,经常务委员会会议依照本法第二章第三节规定的有关程序审议后, 决定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由常务委员会向大会全体会议作说明, 或者由提案人向大会全体会议作说明。
常务委员会依照前款规定审议法律案, 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征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意见, 并将有关情况予以反馈; 专门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进行立法调研, 可以邀请有关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参加。
第十七条 常务委员会决定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的法律案,应当在会议举行的一个月前将法律草案发给代表。
第十八条 列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 大会全体会议听取提案人的说明后, 由各代表团进行审议。
各代表团审议法律案时, 提案人应当派人听取意见, 回答询问。
各代表团审议法律案时, 根据代表团的要求, 有关机关、组织应当派人介绍情况。
第十九条 列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 由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审议, 向主席团提出审议意见, 并印发会议。
第二十条 列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 由法律委员会根据各代表团和有关的专门委员会的审议意见, 对法律案进行统一审议,向主席团提出审议结果报告和法律草案修改稿, 对重要的不同意见应当在审议结果报告中予以说明, 经主席团会议审议通过后, 印发会议。 [17/1/63]
第二十一条 列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 必要时, 主席团常务主席可以召开各代表团团长会议, 就法律案中的重大问题听取各代表团的审议意见, 进行讨论, 并将讨论的情况和意见向主席团报告。
主席团常务主席也可以就法律案中的重大的专门性问题, 召集代表团推选的有关代表进行讨论, 并将讨论的情况和意见向主席团报告。
★第二十二条 列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 在交付表决前, 提案人要求撤回的, 应当说明理由, 经主席团同意, 并向大会报告, 对该法律案的审议即行终止。 [17/1/63]第二十三条 法律案在审议中有重大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 经主席团提出, 由大会全体会议决定, 可以授权常务委员会根据代表的意见进一步审议, 作出决定, 并将决定情况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下次会议报告; 也可以授权常务委员会根据代表的意见进一步审议, 提出修改方案, 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下次会议审议决定。
第二十四条 法律草案修改稿经各代表团审议, 由法律委员会根据各代表团的审议意见进行修改, 提出法律草案表决稿, 由主席团提请大会全体会议表决, 由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第二十五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法律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
第三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立法程序
★★★第二十六条 委员长会议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法律案, 由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
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 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法律案, 由委员长会议决定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 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报告, 再决定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如果委员长会议认为法律案有重大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可以建议提案人修改完善后再向常务委员会提出。[11/1/61 08/1/63]
★★★第二十七条 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十人以上联名, 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法律案, 由委员长会议决定是否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 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是否列入会议议程的意见, 再决定是否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不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 应当向常务委员会会议报告或者向提案人说明。
专门委员会审议的时候, 可以邀请提案人列席会议, 发表意见。
[对比记忆] 本法第 14、 15、26、 27条规定了法律案的提案主体。需掌握有权向全国人大提出法律案的9大主体以及有权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法律案的 7 大主体。其中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法、最高检和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是双重主体。
第二十八条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 除特殊情况外, 应当在会议举行的七日前将法律草案发给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
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法律案时,应当邀请有关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列席会议。 [13/1/89]
第二十九条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 一般应当经三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再交付表决。
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一次审议法律案, 在全体会议上听取提案人的说明,由分组会议进行初步审议。
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二次审议法律案, 在全体会议上听取法律委员会关于法律草案修改情况和主要问题的汇报, 由分组会议进一步审议。
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三次审议法律案, 在全体会议上听取法律委员会关于法律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 由分组会议对法律草案修改稿进行审议。
常务委员会审议法律案时, 根据需要, 可以召开联组会议或者全体会议, 对法律草案中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 [11/1/61]
★★第三十条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 各方面意见比较一致的, 可以经两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交付表决; 调整事项较为单一或者部分修改的法律案, 各方面的意见比较一致的, 也可以经一次常务委员 会 会 议 审 议 即 交 付 表 决。[17/1/63]
第三十一条 常务委员会分组会议审议法律案时, 提案人应当派人听取意见, 回答询问。
常务委员会分组会议审议法律案时, 根据小组的要求, 有关机关、组织应当派人介绍情况。
第三十二条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 由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审议, 提出审议意见, 印发常务委员会会议。
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法律案时,可以邀请其他专门委员会的成员列席会议, 发表意见。
第三十三条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 由法律委员会根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有关的专门委员会的审议意见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见,对法律案进行统一审议, 提出修改情况的汇报或者审议结果报告和法律草案修改稿, 对重要的不同意见应当在汇报或者审议结果报告中予以说明。对有关的专门委员会的审议意见没有采纳的, 应当向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反馈。
法律委员会审议法律案时, 应当邀请有关的专门委员会的成员列席会议, 发表意见。 [13/1/89]
第三十四条 专门委员会审议法律案时, 应当召开全体会议审议, 根据需要, 可以要求有关机关、组织派有关负责人说明情况。
★第三十五条 专门委员会之间对法律草案的重要问题意见不一致时,应当向委员长会议报告。 [11/1/61]
第三十六条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 法律委员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应当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
法律案有关问题专业性较强, 需要进行可行性评价的, 应当召开论证会, 听取有关专家、部门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方面的意见。论证情况应当向常务委员会报告。
法律案有关问题存在重大意见分歧或者涉及利益关系重大调整, 需要进行听证的, 应当召开听证会, 听取有关基层和群体代表、部门、人民团体、专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社会有关方面的意见。听证情况应当向常务委员会报告。
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应当将法律草案发送相关领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及有关部门、组织和专家征求意见。
★★第三十七条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 应当在常务委员会会议后将法律草案及其起草、修改的说明等向社会公布, 征求意见,但是经委员长会议决定不公布的除外。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的时间一般不少于三十日。征求意见的情况应当向社会通报。 [11/1/61]
[难点注释] 公布是原则, 不公布是例外, 本条是 2015 年《立法法》修改的重要内容。
第三十八条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 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应当收集整理分组审议的意见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见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分送法律委员会和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并根据需要, 印发常务委员会会议。
第三十九条 拟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的法律案, 在法律委员会提出审议结果报告前, 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可以对法律草案中主要制度规范的可行性、法律出台时机、法律实施的社会效果和可能出现的问题等进行评估。评估情况由法律委员会在审议结果报告中予以说明。
★第四十条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 在交付表决前, 提案人要求撤回的, 应当说明理由, 经委员长会议同意, 并向常务委员会报告, 对该法律案的审议即行终止。
第四十一条 法律草案修改稿经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 由法律委员会根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进行修改, 提出法律草案表决稿, 由委员长会议提请常务委员会全体会议表决, 由常务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
法律草案表决稿交付常务委员会会议表决前, 委员长会议根据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的情况, 可以决定将个别意见分歧较大的重要条款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单独表决。
单独表决的条款经常务委员会会议表决后, 委员长会议根据单独表决的情况, 可以决定将法律草案表决稿交付表决, 也可以决定暂不付表决,交法律委员会和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一步审议。
★★第四十二条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的法律案, 因各方面对制定该法律的必要性、可行性等重大问题存在较大意见分歧搁置审议满两年的, 或者因暂不付表决经过两年没有再次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审议的,由委员长会议向常务委员会报告, 该法律案终止审议。 [17/1/63]
★第四十三条 对多部法律中涉及同类事项的个别条款进行修改, 一并提出法律案的, 经委员长会议决定,可以合并表决, 也可以分别表决。
★★第四十四条 常务委员会通过的法律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
第四节 法 律 解 释
★★★★★第四十五条 法律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法律有以下情况之一的,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解释:
(一) 法律的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的;
(二) 法律制定后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法律依据的。 [07/1/93 05/1/93]
★★★★第四十六条 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法律解释要求。
第四十七条 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研究拟订法律解释草案, 由委员长会议决定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
第四十八条 法律解释草案经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 由法律委员会根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进行审议、修改, 提出法律解释草案表决稿。
★★★第四十九条 法律解释草案表决稿由常务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 由常务委员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 [17/1/64]
★★★第五十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法律解释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17/1/64]
第五节 其 他 规 定
第五十一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加强对立法工作的组织协调, 发挥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第五十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立法规划、年度立法计划等形式, 加强对立法工作的统筹安排。编制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应当认真研究代表议案和建议, 广泛征集意见, 科学论证评估,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的需要, 确定立法项目, 提高立法的及时性、针对性和系统性。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由委员长会议通过并向社会公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负责编制立法规划和拟订年度立法计划, 并按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要求, 督促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的落实。
第五十三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应当提前参与有关方面的法律草案起草工作; 综合性、全局性、基础性的重要法律草案, 可以由有关的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组织起草。
专业性较强的法律草案, 可以吸收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起草工作, 或者委托有关专家、教学科研单位、社会组织起草。
★第五十四条 提出法律案, 应当同时提出法律草案文本及其说明,并提供必要的参阅资料。修改法律的,还应当提交修改前后的对照文本。法律草案的说明应当包括制定或者修改法律的必要性、可行性和主要内容,以及起草过程中对重大分歧意见的协调处理情况。
第五十五条 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提出的法律案, 在列入会议议程前, 提案人有权撤回。
第五十六条 交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全体会议表决未获得通过的法律案, 如果提案人认为必须制定该法律, 可以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重新提出, 由主席团、委员长会议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 其中,未获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法律案, 应当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决定。
★第五十七条 法律应当明确规定施行日期。
★第五十八条 签署公布法律的主席令载明该法律的制定机关、通过和施行日期。
法律签署公布后, 及时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和中国人大网以及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报纸上刊载。
在常务委员会公报上刊登的法律文本为标准文本。
★第五十九条 法律的修改和废止程序, 适用本章的有关规定。
法律被修改的, 应当公布新的法律文本。
法律被废止的, 除由其他法律规定废止该法律的以外, 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
第六十条 法律草案与其他法律相关规定不一致的, 提案人应当予以说明并提出处理意见, 必要时应当同时提出修改或者废止其他法律相关规定的议案。
法律委员会和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法律案时, 认为需要修改或者废止其他法律相关规定的, 应当提出处理意见。
第六十一条 法律根据内容需要,可以分编、章、节、条、款、项、目。
编、章、节、条的序号用中文数字依次表述, 款不编序号, 项的序号用中文数字加括号依次表述, 目的序号用阿拉伯数字依次表述。
法律标题的题注应当载明制定机关、通过日期。经过修改的法律, 应当依次载明修改机关、修改日期。
第六十二条 法律规定明确要求有关国家机关对专门事项作出配套的具体规定的, 有关国家机关应当自法律施行之日起一年内作出规定, 法律对配套的具体规定制定期限另有规定的, 从其规定。有关国家机关未能在期限内作出配套的具体规定的, 应当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说明情况。
第六十三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可以组织对有关法律或者法律中有关规定进行立法后评估。评估情况应当向常务委员会报告。
第六十四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可以对有关具体问题的法律询问进行研究予以答复,并报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三章 行 政 法 规
★第六十五条 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 制定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可以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
(一) 为执行法律的规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规的事项;
(二) 宪法第八十九条规定的国务院行政管理职权的事项。
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事项, 国务院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授权决定先制定的行政法规, 经过实践检验, 制定法律的条件成熟时,国务院应当及时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
第六十六条 国务院法制机构应当根据国家总体工作部署拟订国务院年度立法计划, 报国务院审批。国务院年度立法计划中的法律项目应当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相衔接。国务院法制机构应当及时跟踪了解国务院各部门落实立法计划的情况, 加强组织协调和督促指导。
国务院有关部门认为需要制定行政法规的, 应当向国务院报请立项。
★★第六十七条 行政法规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或者国务院法制机构具体负责起草, 重要行政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草案由国务院法制机构组织起草。行政法规在起草过程中, 应当广泛听取有关机关、组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社会公众的意见。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
行政法规草案应当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 但是经国务院决定不公布的除外。
★第六十八条 行政法规起草工作完成后, 起草单位应当将草案及其说明、各方面对草案主要问题的不同意见和其他有关资料送国务院法制机构进行审查。
国务院法制机构应当向国务院提出审查报告和草案修改稿, 审查报告应当对草案主要问题作出说明。
第六十九条 行政法规的决定程序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07/2/46]
★★第七十条 行政法规由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
有关国防建设的行政法规, 可以由国务院总理、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共同签署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令公布。
第七十一条 行政法规签署公布后, 及时在国务院公报和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以及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报纸上刊载。
在国务院公报上刊登的行政法规文本为标准文本。
第四章 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
第一节 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第七十二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 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 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 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 可以对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 法律对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设区的市的地方性法规须报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报请批准的地方性法规, 应当对其合法性进行审查,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不抵触的, 应当在四个月内予以批准。
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对报请批准的设区的市的地方性法规进行审查时, 发现其同本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的规章相抵触的,应当作出处理决定。
除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 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已经批准的较大的市以外, 其他设区的市开始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具体步骤和时间, 由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综合考虑本省、自治区所辖的设区的市的人口数量、地域面积、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立法需求、立法能力等因素确定, 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
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依照本条第二款规定行使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职权。自治州开始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具体步骤和时间, 依照前款规定确定。
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 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已经批准的较大的市已经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涉及本条第二款规定事项范围以外的, 继续有效。 [03/1/9 02/2/80]
[难点注释] 2015 年《立法法》的重大修改之一, 是扩大了地方立法主体范围, 将享有立法权的主体由“较大的市”以上扩展为“设区的市、自治州” (含) 以上。注意不同立法主体的立法权限。
★第七十三条 地方性法规可以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
(一) 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需要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作具体规定的事项;
(二) 属于地方性事务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
除本法第八条规定的事项外, 其他事项国家尚未制定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 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根据本地方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 可以先制定地方性法规。在国家制定的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生效后, 地方性法规同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相抵触的规定无效, 制定机关应当及时予以修改或者废止。
设区的市、自治州根据本条第一款、第二款制定地方性法规, 限于本法第七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的事项。
制定地方性法规, 对上位法已经明确规定的内容, 一般不作重复性规定。 [03/1/3]
★★★第七十四条 经济特区所在地的省、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授权决定, 制定法规, 在经济特区范围内实施。
★★★第七十五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依照当地民族的特点, 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 但不得违背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 不得对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专门就民族自治地方所作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 [15/1/24 05/1/62 03/1/9]
[对比记忆] (1) 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只需履行备案程序, 无需报批; 而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则需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 (2) 制定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的立法主体只有自治区、州、县的人大, 而不包括其常委会。
★★★第七十六条 规定本行政区域特别重大事项的地方性法规, 应当由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第七十七条 地方性法规案、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案的提出、审议和表决程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 参照本法第二章第二节、第三节、第五节的规定, 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规定。
地方性法规草案由负责统一审议的机构提出审议结果的报告和草案修改稿。
★★第七十八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由大会主席团发布公告予以公布。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由常务委员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
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报经批准后, 由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经批准后,分别由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
第七十九条 地方性法规、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公布后, 及时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和中国人大网、本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网站以及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发行的报纸上刊载。
在常务委员会公报上刊登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文本为标准文本。
第二节 规 章
★★★第八十条 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 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 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 制定规章。
部门规章规定的事项应当属于执行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事项。没有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依据, 部门规章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范, 不得增加本部门的权力或者减少本部门的法定职责。 [03/2/76]
★★第八十一条 涉及两个以上国务院部门职权范围的事项, 应当提请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或者由国务院有关部门联合制定规章。 [09/2/39]
★★★★第八十二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 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
地方政府规章可以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
(一) 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规定需要制定规章的事项;
(二) 属于本行政区域的具体行政管理事项。
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根据本条第一款、第二款制定地方政府规章, 限于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事项。已经制定的地方政府规章, 涉及上述事项范围以外的, 继续有效。
除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 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已经批准的较大的市以外, 其他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开始制定规章的时间, 与本省、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确定的本市、自治州开始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时间同步。
应当制定地方性法规但条件尚不成熟的, 因行政管理迫切需要, 可以先制定地方政府规章。规章实施满两年需要继续实施规章所规定的行政措施的, 应当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
没有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依据, 地方政府规章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范。 [15/2/97]
第八十三条 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的制定程序, 参照本法第三章的规定, 由国务院规定。
第八十四条 部门规章应当经部务会议或者委员会会议决定。
地方政府规章应当经政府常务会议或者全体会议决定。
第八十五条 部门规章由部门首长签署命令予以公布。
地方政府规章由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或者自治州州长签署命令予以公布。
第八十六条 部门规章签署公布后, 及时在国务院公报或者部门公报和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以及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报纸上刊载。
地方政府规章签署公布后, 及时在本级人民政府公报和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以及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发行的报纸上刊载。
在国务院公报或者部门公报和地方人民政府公报上刊登的规章文本为标准文本。 [15/2/97]
第五章 适用与备案审查
★★★第八十七条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第八十八条 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
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 [04/1/84]
★★★★第八十九条 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
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第九十条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依法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 在本自治地方适用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规定。
经济特区法规根据授权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在本经济特区适用经济特区法规的规定。 [08/1/56]
★★★第九十一条 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 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
★★★第九十二条 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 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的, 适用特别规定; 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新的规定。 [09/1/62]
[难点注释] 第 87 条至第 92条阐明了法规的效力规则, 基本原则是, 上级高于下级, 特别 (如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经济特区规定, 但不得违背宪法和相关基本法的规定) 优于普通。
★第九十三条 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不溯及既往, 但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 [09/1/62]
★★★★第九十四条 法律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 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
行政法规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 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 由国务院裁决。
★★★★第九十五条 地方性法规、规章之间不一致时, 由有关机关依照下列规定的权限作出裁决:
(一) 同一机关制定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时, 由制定机关裁决;
(二) 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 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 由国务院提出意见, 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地方性法规的, 应当决定在该地方适用地方性法规的规定; 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 应当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
(三) 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时, 由国务院裁决。
根据授权制定的法规与法律规定不一致, 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09/1/62 08/1/56]
[难点注释] 第94、 95条阐明了法律适用冲突的处理原则。原则上谁制定谁裁决, 制定主体不一致的共同上级裁决。但国务院不能否定地方性法规的适用, 如欲否定,应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第九十六条 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由有关机关依照本法第九十七条规定的权限予以改变或者撤销:
(一) 超越权限的;
(二) 下位法违反上位法规定的;
(三) 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 经裁决应当改变或者撤销一方的规定的;
(四) 规章的规定被认为不适当,应当予以改变或者撤销的;
(五) 违背法定程序的。[03/2/70]
★★★★★第九十七条 改变或者撤销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的权限是:
(一)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它的常务委员会制定的不适当的法律, 有权撤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的违背宪法和本法第七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二)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撤销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 有权撤销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 有权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的违背宪法和本法第七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三) 国务院有权改变或者撤销不适当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四)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它的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和批准的不适当的地方性法规;
(五) 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撤销本级人民政府制定的不适当的规章;
(六) 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有权改变或者撤销下一级人民政府制定的不适当的规章;
(七) 授权机关有权撤销被授权机关制定的超越授权范围或者违背授权目的的法规, 必要时可以撤销授权。[15/1/65 12/1/25 03/2/70]
[对比记忆] 关于改变和撤销权限的规律:
1. 自己制定的可改变可撤销。常委会与其人大视为同一主体。
2. 下级制定的可改变可撤销。仅指直线领导关系 (如国务院直线领导部委和地方政府), 人大对政府不是直线领导, 因此只能撤销不能改变。全国人大对地方人大也不是直线领导, 因为人大作为权力机关相对独立, 地方立法权独立于国家立法权。
3. 非自己制定和非上下级关系只可撤销不可改变。
★★★★第九十八条 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应当在公布后的三十日内依照下列规定报有关机关备案:
(一) 行政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二)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 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由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
(三) 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 自治条例、单行条例报送备案时, 应当说明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出变通的情况;
(四) 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报国务院备案; 地方政府规章应当同时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应当同时报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人民政府备案;
(五) 根据授权制定的法规应当报授权决定规定的机关备案; 经济特区法规报送备案时, 应当说明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出变通的情况。 [17/1/66 15/1/52 09/2/39 03/2/76]
★★★第九十九条 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同宪法或者法律相抵触的, 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要求, 由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分送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查、提出意见。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公民认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同宪法或者法律相抵触的,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建议, 由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进行研究, 必要时, 送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查、提出意见。 [17/1/56]
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可以对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进行主动审查。 [17/1/66]
[对比记忆] 本条第 1 款规定的5大主体提出的是“审查要求”,而第2款规定的4大主体提出的是“审查建议”。
★★第一百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在审查、研究中认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同宪法或者法律相抵触的, 可以向制定机关提出书面审查意见、研究意见; 也可以由法律委员会与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召开联合审查会议, 要求制定机关到会说明情况, 再向制定机关提出书面审查意见。制定机关应当在两个月内研究提出是否修改的意见, 并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和有关的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反馈。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根据前款规定, 向制定机关提出审查意见、研究意见, 制定机关按照所提意见对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进行修改或者废止的, 审查终止。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经审查、研究认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同宪法或者法律相抵触而制定机关不予修改的, 应当向委员长会议提出予以撤销的议案、建议, 由委员长会议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决定。 [17/1/66 04/1/84 03/2/23]
第一百零一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应当按照规定要求, 将审查、研究情况向提出审查建议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公民反馈, 并可以向社会公开。
第一百零二条 其他接受备案的机关对报送备案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的审查程序,按照维护法制统一的原则, 由接受备案的机关规定。
第六章 附 则
第一百零三条 中央军事委员会根据宪法和法律, 制定军事法规。
中央军事委员会各总部、军兵种、军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可以根据法律和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军事法规、决定、命令, 在其权限范围内,制定军事规章。
军事法规、军事规章在武装力量内部实施。
军事法规、军事规章的制定、修改和废止办法, 由中央军事委员会依照本法规定的原则规定。
★★第一百零四条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属于审判、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 应当主要针对具体的法律条文, 并符合立法的目的、原则和原意。遇有本法第四十五条第二款规定情况的, 应当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法律解释的要求或者提出制定、修改有关法律的议案。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属于审判、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 应当自公布之日起三十日内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外的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 不得作出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 [15/1/60]第一百零五条 本法自2000年7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