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魏延疑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7章 魏延传之千古遗憾

魏延是三国时期极具争议性的一个人物,有的人说他是一个军事奇才,只是被诸葛亮埋没了。也有的人说他的军事才能一般,提出的子午谷奇谋并不实用,而且野心非常大,所以才会最终死于非命。那么历史上的魏延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魏延之死的真实原因又是什么呢?

历史上魏延的形象,要比《三国演义》中更加的惹人讨厌。《三国演义》中的魏延一直给人一种怀才不遇的感觉,而历史上的魏延不仅一路平步青云,而且还非常的骄傲。魏延就像是蜀汉前期的关羽一样,从来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而且还经常得罪其他大臣。魏延之死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他过于狂妄,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得罪了很多同僚大臣。

根据《三国志》和《魏略》的记载,魏延在关羽、张飞等人相继逝世后,就开始变得十分狂妄。蜀汉的大臣里面除了诸葛亮之外,没有人能够制服魏延。由于蜀汉缺乏人才,北伐时期整个蜀汉只有魏延一名大将,所以诸葛亮对魏延关爱有加,不管魏延犯下多么大的错误,诸葛亮总是会包庇他。

正史上记载了魏延两次和同僚发生矛盾的事件,第一次是为魏延侮辱刘琰,刘琰是刘备时期的秘书,蜀汉的车骑将军,官职仅次于诸葛亮。魏延侮辱刘琰后,刘琰专门到诸葛亮军中举报魏延,结果遭到了诸葛亮的训斥,还险些被罢官丢职。后来魏延又曾经侮辱过杨仪,杨仪是一个非常有骨气的文人,面对魏延的恐吓丝毫不肯屈服。魏延拔出刀来想要杀死杨仪,诸葛亮只是劝架,没有处理魏延。从这两件事都不难看出,魏延依仗着自己是蜀汉国内唯一的大将,经常做一些危害蜀汉团结的事,只是诸葛亮需要利用魏延,才对他包庇纵容。如果这样来看的话,魏延之死也并不冤枉,因为他的存在已经威胁到蜀汉内部大臣们的团结了。

诸葛亮临死的时候担心魏延会不服从自己撤军的命令,导致蜀汉大军陷入危险中,所以诸葛亮专门安排了杨仪作为蜀汉撤军的总管,并且告诉他如果魏延听从命令就让他垫后,如果魏延不听从命令,就把他扔在魏国,,任他自生自灭。诸葛亮的这个命令对魏延可谓是仁至义尽,假如诸葛亮真的想要害魏延,完全可以在自己临死前将魏延杀死。诸葛亮的这个安排给了魏延很大的自主权,甚至默许了魏延投奔曹魏。

诸葛亮的本意是给魏延一个选择的机会,如果魏延愿意继续做大将,就让魏延回蜀汉。如果魏延不肯居于忍下,就让魏延自行选择去处。诸葛亮的一安排真正的做到了有情有义,只是他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个命令,会给魏延带来杀身之祸。杨仪在撤退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去邀请魏延,就带着军队撤退了。魏延看到自己被杨仪抛弃,并没有选择投奔曹魏,而是带领自己少量的兵力去追赶攻击杨仪带领的蜀汉主力。

结果杨仪告魏延造反,魏延在蜀汉朝廷内没有自己的亲信,被大臣一致认定造反,最终惨遭杀害。魏延被杨仪杀害不是诸葛亮刻意安排,诸葛亮也没有预料到魏延会带领军队攻击杨仪,并且最终被杨仪杀害,否则诸葛亮肯定会提前夺取魏延军权。但是魏延之死诸葛亮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假如诸葛亮能够在魏延得罪同僚的时候,及时的劝告和制止魏延,那么魏延肯定不会落得这样悲惨的下场。

而且诸葛亮最后的撤兵安排,看似给魏延留下了很多的选择空间,却也对魏延安排不公。魏延是蜀汉军队的二把手,诸葛亮把兵权交给杨仪,魏延产生不满是肯定的。如果划分魏延之死的责任的话,魏延自身的责任是最大的,第二责任人是谋害魏延的杨仪,诸葛亮是第三责任人。虽然他没有参与谋害魏延,却始终难辞其咎,魏延死后蜀汉彻底没有了大将,只能依靠着魏国的降将姜维和廖化等小将来进行北伐。

那我们就有一个问题了,诸葛亮我在上篇幅中已经把他摘去了。因为人算不如天算,诸葛亮甚至给了魏延投奔曹营的机会,但是魏延没有!转而杀向杨仪。这里就有一个矛盾点,魏延究竟是对杨仪心怀不满,而趁机下杀手,还是说魏延有其他打算。

虽然历史上都说魏延刚愎自用,但是在军事行动上魏延是一点都不含糊的。诸葛亮将军权交给杨仪这点都有待考证,而魏延第一反应追杀杨仪也是正常现象。因为身为二把手的魏延看到杨仪率大军向成都出发,肯定心中有怀疑。况且魏延得到的情报都是口述,没有真章。所以很多人都说杨仪他们篡改了诸葛亮的口谕是自然的。

而这个时候的魏延我认为还是忠于蜀国,忠于刘备,忠于刘禅的。

他继续带兵北伐,打得过打,打不过撤退。但是诸葛亮刚一死,你杨仪带着大军往成都赶,那魏延肯定是以护主的心态去追杀杨仪的。因为魏延知道诸葛亮,诸葛亮也知道魏延。两个人的差距就是魏延没有诸葛亮聪明,而且冲动。子午谷奇谋就可以看出魏延虽然看似比较有军事头脑,但是不排除魏延自身冲动的可能性。

这个时候的魏延正在北伐,况且魏延都说了,怎么能因为丞相之死而停止北伐呢?谎繆!我前面也讲到诸葛亮不可能因为自己的死而停止北伐,这点在历史上是有逻辑冲突的,况且三国本身很多事情都是靠史学家猜测,再结合记载推测出一条完美的逻辑线,谁更符合,谁就是最真实的。

为魏延平反的时候到了!魏延没有谋反,而是护驾。因为这件事情本身就很诡异,正在行军打仗,大军突然撤退,是个正常人也会琢磨这个事情是否有蹊跷。况且是你杨仪带大军呢。杨仪是个什么人?文人,小人!一直贴着诸葛亮这么一个人。所以也体现了诸葛亮确实重用魏延而引得杨仪不满,这个时候历史给了杨仪这么一个机会,掌管兵权。杨仪一个文人他不会打仗,但是拿到军权这么一个文人他的内心是由焦虑变不安,由不安变势力,由势力变碰撞的这么一个过程。

也许历史上不是魏延北伐,而是其他与杨仪关系好的人北伐,杨仪也许还会继续支持,就是因为魏延,杨仪才选择了撤军。

而魏延本身就和杨仪不和,这期间猜测杨仪有可能谋反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所以魏延一心为蜀,是完全符合我个人逻辑的。

为蜀就不得不放弃北伐,而是选择带兵回去救驾。保住主公才是王道,攻高莫过救驾,你打了多少仗,你占了几座城。皇帝这边一不小心马上掉河里了,你一把拉住皇帝,顶所有荣誉。所以魏延一心为蜀,奈何蜀让魏延死,并且株连九族。更加是历史上一大遗憾,也是蜀国加快灭亡的根本原因。

魏延如果当时和诸葛亮在一起,而不是第一线。也许魏延忠君爱国,甚至丞相的位置都坐的上。而就算有如果,我们前面说了,即便没有杨仪拍马岱杀魏延。魏延早晚也会死于刘禅之手,呜呼哀哉。

马岱是马超的从弟,也是诸葛亮多次重用马岱的核心成员之一。而马超作为先主的大将之一,马岱的身份地位自然不会低,但是和魏延比,还差着好几节呢。

所以马岱杀了魏延也是有自己的私心的。马岱杀了魏延,以魏延谋反之名壮大自己的声威,从而接替魏延的职务。掌控蜀国的军权,权利使人膨胀,无论你多正义,多小人,权利面前是平等的。掌握了权利,你既可以正义,也可以小人。

而马岱也是抱着这样的心态杀了魏延,可惜了魏延之后蜀国再无大将,北伐永远只能是蜀国的梦了。

这里我估计刘禅都会为此后悔。为什么呢?请看下期:乐不思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