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初学建筑学专业的学生碰到的第一个坎就是不知道如何开始设计?
这是困扰很多学生、也是老师们时常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没有共识,也几乎没有答案。作为一个长期从事建筑教育,并主要教低年级建筑设计课的老师,我深有体会。这一方面反映了“设计”的学问所特有的感性与理性、艺术与技术相互交融的特征,就设计思维方式来看也是一种非线性的、动态的表达。这绝不像其他学科问题,其目标与解决方法、路径具有清晰的逻辑关系。另外,方案所诠释的建筑设计目标,没有非对即错的判断标准,而设计方案之目标也就不具唯一性。况且抛开设计者水平不说,方案中蕴含了太多的关于设计者价值观与认识论、社会阅历与艺术修养等的信息,所以说,对于方案的评判“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不足为怪,反映在建筑设计教学过程中便是“说不清、道不明”,我们只好用师傅带徒弟的方法让学生去“悟”。悟来悟去,对于一部分学生便成了“误人子弟”。
难道真没有“授之以渔”的方法吗?其实,许多老师一直在不断努力探索和总结,也有不少成果,其目的无非是寻找一种较为清晰又易于理解的设计方法,使学生了解设计思维的基本规律、把握设计生成的形态过程、预判由此及彼的结果取舍、掌握设计评判的价值标准,以及如何迈向成为一名合格的建筑师的正确路径。军杰老师便是众多探索者中的一位,他首先是一位优秀的设计师,有着丰富的设计实践经验,同时,他长期从事建筑设计教学,有长期的专业教学思考和经验积累,关键他是一位勤于思考的学者。他针对当前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学生的困惑,提出了一些关于设计思维、设计规律和设计方法的独到见解。有趣的是将设计与写作进行类比,提出了设计的三阶段构成和相应的要求,不仅使学生能快速认识和理解设计的过程、方法和评价标准,还通过大量案例分析总结了设计各个过程的经验做法和具体操作层面要求,能帮助学生更准确、更深刻地把握设计的本质。
在本书的具体内容构成安排上,作者从认识设计、理解设计、开始设计、形成设计及应具备的能力顺序展开。一是使学生明晰方案设计的过程就像写作一样是由虚到实的过程。既有的学习经验告诉我们:熟悉知识的原理和形成过程能加快对知识的掌握。而建筑方案设计的长周期性、无限多路径可能性及非唯一结果特征使方案设计不是单一的线性推导过程,这就使设计变得难以琢磨和理解。所以作者以学生熟悉的写作方法、过程和标准作为参考样本,通过分析比较其异同点,使学生对建筑设计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认知逐渐变得清晰;二是使学生明确方案的评价标准是什么?虽然建筑设计没有标准答案,但方案的好坏需要一定的标准判定。尤其是在方案结果多样性的情况下,如何客观、公平评价不同角度的成果而不带过多主观性因素就更显重要。作者在充分考虑了建筑设计的特点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区别后,提出“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评价标准,它们分别体现了设计的共性和个性。“情理之中”是设计的基本要求,代表了方案的合理性和逻辑性;而“意料之外”则是设计的核心,是设计的特色和亮点,代表了方案的品质和层次;三是使学生明白这种由虚到实的过程需要强大的转化能力支持。这种转化能力可以认为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功,主要包括从理念到成果表达需要的技术基础(功能、结构、构造、材料等)和美学基础(形式、空间、平面组织、表现等)。这些能力或素质的强弱才是推动方案发展、完善的内在动力,而能否获得这种能力的关键则在于自身的“修炼”。此种能力可以说能使学生满足建筑师的职业标准,但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仅仅具备上述能力还远远不够,还应树立长远的奋斗目标,并培养充分的专业自信和兴趣。因为建筑学作为一个理想型专业,需要学生具有梦想和耐心长久的坚持。
该书的价值与可读性,在于摒弃了过去那种灌输、说教的叙述方式,而是从一个刚入门的学子角度,基于对设计的渴求与困惑的现实,执子之手以循序渐进、触类旁通的方式将其引入设计的胜境,体验设计的乐趣,而非痛苦,这一点对于初入门者尤为重要。写作是个非常辛苦的差事,特别是在当前的环境下还能够沉下心来关注教学更属不易,它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耐得住寂寞和时间的煎熬。希望这本倾注了作者心血的书,能为那些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彷徨、迷茫的同学带来实实在在的引导和启发,也使他们少走一些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