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2018年各省份经济增长质量总指数及排序
我们首先根据所得到的各基础指标的相应权重求得各方面指数值,进一步根据方面维度综合权重计算中国地方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值,并对2018年中国地方经济增长质量指数进行排序,结果如表0-5和图0-1所示,所测度的各省份经济增长质量分项维度指数值及排序值如表0-6所示,并对地方经济增长质量及其分项维度进行综合评价分析。
表0-5 2018年中国各省份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及排序
图0-1 2018年中国各省份经济增长质量指数排序
表0-6 2018年中国各省份经济增长质量各分项指数及排序
续表
2018年经济增长质量指数排在前8位的依次是广东、江苏、北京、浙江、上海、山东、天津、福建,经济增长质量指数排在前8位的地区都落入东部地区。从空间区域来看,2018年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综合指数较高,东部地区普遍经济增长质量发展较好。前8位省份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平均值为0.480。2018年经济增长质量指数排在后8位的依次是新疆、甘肃、贵州、云南、广西、江西、陕西、宁夏,除江西属于中部地区外,其余均属于西部地区。排名后8位省份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平均为0.233,排名前8位省份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平均值是排名后8位的2.060倍。这意味着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显著优于中西部地区,且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与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基本特征,要全面激发中国经济增长质量优势,亟须解决这一矛盾。
经济增长的效率指数排在前10位的省份依次是北京、江苏、上海、天津、山西、宁夏、辽宁、青海、广东、内蒙古,平均经济增长效率指数值为0.116,说明这些省份在2018年经济增长的效率水平较高。然而经济增长的效率指数排在后10位的省份分别是广西、江西、安徽、贵州、湖南、云南、河北、重庆、海南、湖北,平均经济增长的效率指数值为0.028。排在前10位的平均经济增长效率值较排在后10位地区经济增长效率值增长了3.143倍,可以看出经济增长的效率指数在省份之间的分化差异较大,北京2018年经济增长的效率指数值为0.157,而广西2018年经济增长的效率指数值为0.015,北京是广西的10.47倍多。这说明经济增长的效率指数排名靠前的省份,在2018年,经济增长的资源配置较为优化,投入产出比高,在未来排名靠后的省份要更多关注经济增长效率的提高,通过技术的革新,优化资源配置,转型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经济增长的结构指数排在前10位的省份依次是浙江、海南、黑龙江、江苏、广东、福建、北京、上海、四川、江西,平均经济增长的结构指数值为0.076,说明在2018年这些省份经济增长的结构发展水平较高,且排名前10位的省份大多数位于东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东北地区的黑龙江、西部地区的四川、中部地区的江西在经济增长结构维度的排序也较为靠前。然而,经济增长的结构指数排在后10位的省份分别是陕西、山西、宁夏、内蒙古、湖南、云南、广西、吉林、河南、甘肃,除吉林外,均属于中西部地区,平均经济增长的结构指数值为0.043,排在前10位省份的平均经济增长的结构指数值较排在后10位省份经济增长的结构指数值增长了0.767倍。这说明结构层面发展较好的省份与发展落后的省份差距较大,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结构发展较为落后,尤其表现在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城乡二元结构差距较大等方面。未来西部地区要关注经济增长的结构,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消化过剩产能,推动具有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进而协调结构桎梏,破解结构性矛盾。
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指数排在前10位的省份依次是内蒙古、北京、广西、湖北、吉林、重庆、广东、青海、浙江、甘肃,其平均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指数值为0.054,说明这些省份经济增长稳定性较高,受外界影响产生的波动性较小,经济增长抗冲击能力较强。而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指数排在后10位的省份依次是山西、宁夏、辽宁、陕西、河北、四川、福建、江西、黑龙江、山东,其平均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指数值为0.033。排在前10位省份的平均经济增长稳定性指数值较排在后10位省份提高了0.636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对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稳定性越高的省份,受到外在经济冲击以及经济内部周期性波动的影响越小,能够保障地区经济运动的健康、安全以及平稳地发展。稳定性排名较为落后的省份,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及时调整经济的短期波动,协调长期经济发展趋势,并关注调整经济冲击对经济体的影响,熨平经济波动,增强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促进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指数排在前10位的省份依次是江苏、广东、山东、浙江、北京、河北、上海、河南、福建、湖北。这些省份均属于东中部地区,意味着东部地区、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福利分配机制较为健全。排名前10位省份的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指数值平均为0.083。而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指数排在后10位的省份依次是甘肃、新疆、云南、贵州、青海、海南、宁夏、黑龙江、江西、内蒙古,其平均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指数值为0.039,其中海南属于东部地区,黑龙江属于东北地区,其余均落入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的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指数值普遍较低。排在前10位省份的平均经济增长的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指数值较排在后10位省份增长了1.128倍,差距较大。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充分关注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重视经济硕果人民共享,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更为健全、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视人民教育、医疗、文化的基本保障。与此同时,虽然近年来,西部地区脱贫攻坚成果显著,社会福利分配水平有所提高,但由于西部地区贫困基数大、任务艰巨,与东部地区依然存在显著差距。因此,落后地区应加快推进相关政策、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加强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保障,以提高地区人民综合福祉。
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代价指数排在前10位的省份依次是广东、山东、北京、河北、河南、江苏、上海、浙江、湖北、重庆,其平均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代价指数值为0.060。可以看出,这些省份在经济增长中,更多地关注资源集约与生态环境治理,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视绿色生产力的嵌入,并对环境的污染治理投入较大,污染治理能力与治理效果均较为突出。而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代价指数排在后10位的省份依次是新疆、宁夏、青海、内蒙古、甘肃、广西、贵州、辽宁、云南、天津,其平均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代价指数值为0.035。排在前10位省份的平均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代价指数值较排在后10位省份增长了0.714倍。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代价维度中,排名较为落后的省份普遍落入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等。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作为我国传统重工业基地,资源过度开采,能源排放量较大,地区污染严重,生态功能退化严重,环境防治与生态修复任重道远。因此,这些地区应加快构建生态修复连廊,提高污染处理与生态治理能力,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与升级,培育新型绿色清洁化产业,走环境保护、生态治理的绿色化道路。
国民经济素质指数排在前10位的省份依次是广东、浙江、江苏、山东、北京、上海、安徽、河南、湖北、四川,其平均国民经济素质指数值为0.106。国民经济素质指数排在后10位的省份依次是新疆、青海、海南、内蒙古、宁夏、吉林、黑龙江、甘肃、广西、山西,其平均国民经济素质指数值为0.017。排在前10位省份的平均国民经济素质指数值较排在后10位省份增长了5.235倍,差距非常大。国民经济素质,是一国长期发展的人力资本水平、基础设施状态、未来发展潜能的综合反映。国民经济素质的培养,能够增强人力资本能力,提高国家经济发展的科学能力、创新能力和信息化能力。这说明国民经济素质指数排名靠前的省份在2018年充分重视对人力资本能力、素质的培育,科学技术支出占比、创新化程度以及邮电业务总量都具有显著的优势,对于国民的教育投入力度较大,且地区基建设施、运输能力发展较好。而国民经济素质指数排名较为落后的省份,在未来的发展中,要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充分关注创新人才、信息化人才的素质培养和能力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