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征程:当代音乐技术理论探索新思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音乐的形成与种类

一、音乐的起源与形成

音乐的起源与形成,与人类的活动需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简言之,人类的活动需要促进了音乐的起源、形成与发展,而音乐的发展又满足了人们抒发情感的需要以及人际交往的需要等。

(一)音乐的起源

关于音乐的起源,有着多种不同的学说。具体来看,影响较大的音乐起源学说有以下几个。

1.音乐起源于模仿

在关于音乐的起源学说中,一个得到较多学者认可的是音乐起源于模仿。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与大自然之间的接触是极为密切的。同时,在与大自然相处的过程中,人类逐渐了解和熟悉了大自然中的很多音响,如鸟叫声、流水声、动物行走的声响以及动物的叫声等。人类通过对大自然中的这些音响进行模仿,便产生了音乐。因此,古希腊的一位哲学家曾说道:“人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儿那里学会了唱歌。”在我国,也有很多民族器乐曲对自然界中的音响进行了生动形象的表达,如器乐曲《百鸟朝凤》形象地表现了各种鸟类欢叫的情景,二胡独奏曲《赛马》形象地表现了赛马场上的骏马在草原上飞驰的欢快场景。

2.音乐起源于巫术

在古代,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会祭拜大自然和神灵。而在祭拜大自然和神灵时,都会举行非常隆重的祭祀仪式。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供奉很多祭品,还要准备很多器皿、器械等。同时,在祭祀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器皿、器械等会因碰撞而产生多样化的音响效果。久而久之,这些音响效果就形成了一种固定和比较系统的祭祀音乐。因此,有不少学者认为音乐起源于巫术。

3.音乐起源于劳动

在关于音乐的起源学说中,音乐起源于劳动也是一种得到很多学者认可的观点。《吕氏春秋•仲夏纪乐篇》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这句话描写了远古的氏族——葛天氏进行乐舞时的场面。他们的音乐很简单,就是由三个人手里拿着牛尾巴,踏着脚步,唱着八首歌曲。这八首歌曲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创作出来的,第一首歌曲对负载人民的大地进行了歌颂;第二首歌曲对氏族的图腾——一种黑色的鸟进行了歌颂;第三首歌曲表达了希望草木茂盛的愿望;第四首歌曲是乞求五谷丰收的;第五首歌曲表达了对上天的敬意;第六首歌曲是希望天地能够保佑人民;第七首歌曲对土地的赐予表示了感谢;第八首歌曲是希望鸟兽能够兴旺,为人们提供食用不尽的肉食、皮毛。总体来说,这一组歌曲描述了人们劳动的场景,并表达了人们渴望五谷丰收、鸟兽兴旺的美好愿望。

4.音乐起源于交流和感情的抒发

在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是十分恶劣的,而且经常会受到凶猛野兽的侵袭。为了保护自己,人们结成了集团性的社会群落,共同劳作、打猎。但此时,人们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语言,在进行远距离交流时只能靠单音节的喊叫。而这些单音节的喊叫也是原始人类抒发感情和内心体验的一种方式。因此,有不少学者认为音乐起源于交流和感情的抒发。比如,德国音乐学家迈耶尔在对音乐起源于人类的“音响信号”进行论述时说:“原始人在寻找食物时为了把个别人的所在地通知大家,或者在狩猎时为了对迫切的危险发出警号,都需要声音来表示。这些活动中的声音的表现就是音乐的原始社会功能。”在我国,用铜鼓、皮鼓、劳动号子等对劳动以及生活中的场景进行表达的音乐作品有很多。比如,歌唱家李双江演唱的歌曲《船工号子》,是对劳动号子进行再创作的结果,展现了船工的辛苦劳动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上几种音乐的起源学说,都表明了音乐自产生之日起便与人类的活动需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并充分显示了人类的需要和音乐本身存在的价值。因此可以说,音乐的起源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音乐的形成

在这里,将着重论述一下中国古典戏曲音乐和西方后现代音乐的形成。

1.中国古典戏曲音乐的形成

中国古典戏曲是一门融合了文学、音乐、表演、美术等的综合性艺术,也是我国古代各族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的结果。而中国古典戏曲音乐的形成,则是以下多种因素综合发展的结果。

(1)宫调音乐艺术促进了中国古典戏曲音乐的形成

通常认为,两宋之际的南戏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的正式成熟。但是,南戏在刚刚产生时,既没有宫调也没有节奏,被认为是“随心令”的“村坊小曲”。因此,有学者认为南戏并不能称为艺术成熟的戏曲。不过,在南戏产生之后,形成于金元之际的北曲杂剧(即元杂剧)一开始便具备了严谨而规范的戏曲宫调音乐艺术体系,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戏曲音乐风格。后来,南戏在发展过程中对北曲杂剧的宫调音乐艺术进行了吸收。因此,有很多学者都认为熟练应用宫调音乐艺术的北曲杂剧标志着我国古典戏曲音乐的真正形成。

也就是说,我国古典戏曲音乐是由若干曲牌联套式的宫调音乐组成的。而戏曲宫调音乐的滥觞,则是唐宋大曲(即兼有器乐演奏的大型歌舞曲,如《霓裳羽衣曲》《破阵乐》《平音普天乐》等)、唐宋词调(词牌,如菩萨蛮调、如梦令调等)、宋金唱赚(用同一宫调中的若干支曲子组成一个套数来歌唱的艺术形式)与诸宫调(诸宫调是将唐宋以来的大曲、词调、唱赚以及当时北方流行的民间乐曲按其声律高低归入各个不同的宫调,通常由韵文和散文两部分组成,演唱时采取歌唱和说白相间的方式)等音乐艺术。其中,对我国古典戏曲音乐影响最直接且最深远的是诸宫调。

依据王灼在《碧鸡漫志》以及耐得翁在《都城纪胜》中的记载,诸宫调的创始人是北宋北方民间艺人孔三传。到了金元时期,诸宫调仍在流传,但很少有作品传世。依据郑振铎的《宋金元诸宫调考》,诸宫调的名目共有十九种,流传下来的只有三种,即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无名氏的《刘知远诸宫调》和元代王伯成的《天宝遗事诸宫调》,其中只有《西厢记诸宫调》是齐全的。此外,依据郑振铎的研究,十九种诸宫调在宋金杂剧、北曲杂剧和南戏戏文中都有较多的运用。这表明,诸宫调在中国古典戏曲音乐的形成过程中产生过直接性的影响,并促进了中国古典戏曲音乐的成熟。

诸宫调虽然是在北宋时期形成的,但其艺术渊源可以追溯到十六国北朝时期古代音乐所形成的八十四调。依据《隋书•音乐志》的记载,八十四调是由西域传入中国的,而且是由北朝时期的北周龟兹乐师苏祗婆用西域琵琶弹奏出来的。苏祗婆以西域龟兹乐对中原传统音乐进行了改革,其以龟兹乐之七音,参照中原传统音乐中的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之七声,“遂因其所捻琵琶弦柱,相饮为均,推演七声,更为七均,合成十二以应十二律。律有七音,音立一调,故成七调十二律,合八十四调”。八十四调的问世,不仅使中国古代音乐的音阶调式得到了极大丰富,而且为我国古典戏曲音乐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燕乐二十八调促进了中国古典戏曲音乐的形成

中国古典戏曲音乐在形成的过程中,深受西域及周边各民族音乐的影响。依据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以及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西域及周边各民族音乐早在汉晋之前就已传入中原。而西域及周边各民族音乐大规模进入中原,则是在我国历史上各民族文化空前融合的十六国北朝时期。

十六国北朝时期,不仅政权更迭频繁,而且文化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因而这一时期并没有建立正式的朝廷乐制,多用以龟兹乐为代表的西域及周边各民族部乐。而西域及周边各民族部乐在进入中原后,又与中原传统音乐相杂融合,使得中国古代音乐发生了重大变化。比如,隋王朝在建立后,不仅汇集、整理了南北朝纷乱的音乐,而且以八十四调为基础,融合西域及周边各民族部乐,设立了九部乐。而唐王朝在建立后,进一步将九部乐增为十部乐,即燕乐、清商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和高昌乐。其中,在中国古典戏曲音乐的形成过程中影响最大的是燕乐。

燕乐又称“宴乐”,位居十部乐之首。它是隋唐宫廷庙堂所奏俗乐的总称,且包含二十八调。对此,周赔白在《中国戏剧史讲座》中说道:“到了唐代,则以燕乐为主,在李世民时代,便把当时的丝竹乐器作为胡部,用宫、商、角、羽四音作为平、上、去、入四声,而不用徵音(有其音无其调)。羽为平声,角为上声,宫为去声,商为入声。每声管七调,名为宴乐二十八调,也就是隋代所谓俗乐的二十八调。由此可以看到这二十八调,实际是从隋代到唐初,民间散乐和外来乐曲通常使用的一些调门。”

在进入宋代以后,燕乐二十八调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运用,在唐宋大曲、唐宋词调、宋金唱调和诸宫调以及各种讲唱艺术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而前面已经说过,唐宋大曲、唐宋词调、宋金唱调和诸宫调是我国古典戏曲宫调音乐的滥觞。由此可以断定,在我国古典戏曲音乐的形成过程中,燕乐二十八调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3)胡乐蕃曲促进了中国古典戏曲音乐的形成

胡乐蕃曲大规模传入中原,大约是在金元时期。而胡乐蕃曲的传入,不仅冲击了中原传统的音乐观念,而且对我国古典戏曲音乐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即由崇尚音乐的雅正、追求声调的柔媚和谐转为追求音乐的“纡徐绵吵,流丽婉转”“婉丽妩媚”“消峭柔远”。

此外,胡乐蕃曲在宋金之际大规模传入中原后,促使中国古代的音乐出现了分流:一部分音乐按纯音乐艺术继续发展;另一部分音乐则向戏曲音乐转变,形成了世界音乐史上独特的中国古代戏曲音乐文化。此外,胡乐蕃曲与杂剧的融合,使得中国古典戏曲正式走向了艺术成熟,中国古代音乐也完成了向戏曲音乐的转变而正式形成。

总体来说,中原文化与其他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中国古典戏曲音乐的真正形成。

2.西方后现代音乐的形成

西方社会自中世纪开始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始终奉行的是信仰加理想的个人奋斗精神。而进入19世纪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日益繁荣,出现了大规模的殖民扩张现象。到了20世纪时,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家、地区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与此同时,信仰加理想的个人奋斗精神逐渐被享乐主义价值观所取代。

随着西方社会历史的演进,西方的音乐也经历了从神坛走向世俗、从高贵走向大众的发展历程。与此同时,西方的音乐与生活的界限日益消解,也出现了种种听所未听的音响、见所未见的谱式、用所未用的方法。这表明,西方的音乐逐渐走向了后现代化。

西方的后现代音乐与传统音乐相比,在音乐创作、音乐材料的运用以及音乐表现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从而展现出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具体来看,西方的后现代音乐不在运用传统意义上的音阶、和声、复调、配器和作品分析,而是从全人类的文化现象出发对各自的音乐审美观和创作思想进行阐述。与此同时,西方的后现代音乐吸收了其他民族文化的原始宗教、民间音乐、乡土音阶中的有益成分,从而使后现代音乐作品呈现出种类繁多、奇形各异的现象。比如,德国作曲家斯托克豪森的电子音乐《练习曲第二号》中,将噪声变为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作曲家约翰•凯奇的偶然音乐《4分33秒》是现代音乐史上划时代的事件,它是一首无声音乐,整个舞台演出过程中呈现的仅仅是一种静止行为,使得东方的禅宗思想在没有音响效果中得以完成,颇符合中国古典文化中“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美国作曲家保兰•奥利威罗斯的《波恩节日》将生活中的声音以及人们的言行融入音乐中,从而形成了环境音乐。此外,以美国“摇滚歌王”迈克尔•杰克逊、“性感歌星”麦当娜为代表的现代演唱风格,意大利雅尼的复风格音乐,英国披头士乐队的广场音乐等,都是西方后现代音乐的重要表现。

对西方后现代音乐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西方后现代音乐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消除了与生活的界限,并对传统音乐的基本要素进行了改变,使其成为具有新的性质与特征的音乐语言。

第二,西方后现代音乐的创作,将各种各样的声音作为创作的源泉,包括自然的声音、人工的声音、机械的声音,甚至噪声也被纳入后现代音乐的创作中。

第三,西方后现代音乐的结构相对于传统音乐结构来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即不再具有严谨的结构,而是变得十分松散。

第四,在大多数情况下,西方后现代音乐的主题是十分凌乱的。

第五,西方后现代音乐不再遵循传统音乐的大小调体系,因而能够尝试更多新的手法来进行音乐创作。

第六,西方后现代音乐更为注重对作曲家的世界观、人生观等进行展现,因而其审美标准相对于传统音乐来说发生了较大改变。

第七,西方后现代音乐的听众多为专业的音乐者,绝大部分群众是无法理解这种音乐形式的。

第八,西方后现代音乐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每种类型的音乐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形成了自身鲜明的音乐风格,探索出新的音乐技法。

第九,西方后现代音乐真正成为音乐家对自我进行展现的工具,他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对自己内心的音乐形象进行表现。

通过上面论述可以知道,在对西方后现代音乐进行欣赏时,不能不屑一顾地加以否定,而是应该多点理性的认识,从中吸收有益的东西。

二、音乐的种类

音乐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样化的类型。大致而言,可以将音乐细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宗教音乐

宗教音乐被认为是欧洲艺术音乐的源头,它既传达了上帝给人们的启示,又表现了信徒对上帝的崇敬、赞美、信奉和祈求。欧洲在18世纪之前,其音乐的主流便是宗教音乐,而在18世纪之后,音乐开始向世俗化发展。

宗教音乐有着多样化的类型,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第一,弥撒曲,即天主教所用的复调风格的声乐套曲,如巴赫的《b小调弥撒曲》、贝多芬的《庄严弥撒曲》等。

第二,受难曲,即以讲述主耶稣受难的过程为内容的大型声乐曲,如巴赫的《约翰受难曲》和《马太受难曲》等。

第三,清唱剧,即将圣经中的经文谱曲用合唱、独唱、重唱和乐队演出的、有人物、有情节、有剧情的清唱表演。清唱剧通常不涉及戏剧动作和戏剧表演,而且合唱数量多、规模大,亨德尔的《弥赛亚》、海顿的《创世纪》以及门德尔松的《以利亚》、科达伊的《匈牙利诗篇》等都是清唱剧中的精品。

第四,康塔塔,即起源于17世纪初的意大利的,包括独唱、重唱、合唱的声乐套曲。康塔塔与清唱剧十分相似,但其篇幅比较小、故事内容比较简单且人物比较少。此外,康塔塔往往偏重于抒情。康塔塔原本是一种独唱的世俗叙事套曲,后扩展到宗教领域,从而出现了宗教康塔塔,如斯特拉文斯基的《圣歌》、布里顿的《学院康塔塔》等。

第五,众赞歌,即基督教会众合唱的颂赞诗歌。众赞歌通常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作曲家谱写的、艺术性较高的众赞歌,通常不适合一般信徒诵唱;另一类是由信徒谱写的、不具有较高艺术性但容易上口的众赞歌,适合一般信徒诵唱。

(二)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讲求洗练的艺术手法、追求理性地表达情感的独立流派。而对于古典音乐的理解,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古典音乐,指的是西方自中世纪开始一直持续到今天的、以欧洲主流文化背景或深受西方传统音乐影响的、运用了复杂多样的创作技术的、具有深厚内涵的古典音乐。狭义的古典音乐则是指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初期的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流派创作的音乐,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是这一乐派最为著名的作曲家。他们创作的音乐作品,不仅旋律优美、充满意趣的乐思,而且情感真挚。

在进行古典音乐演奏时,常用的乐器有短笛、双簧管、萨克斯等木管乐器,圆号、小号、长号等铜管乐器,定音鼓、三角铁、木琴等打击乐器,钢琴、管风琴、大键琴等键盘乐器,以及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等弦乐器。

(三)重金属音乐

重金属音乐作为一种音乐形式,十分具有“重量”性,即重金属音乐沉迷于死亡和痛苦,会给听众一种歇斯底里狂躁的感觉。

重金属音乐在最开始的时候,通过对大量隐喻的详细叙述来表达面对现代生活的恐惧感。同时,早期的重金属音乐秉承自蓝调,因而呈现出蓝调音乐的特色。20世纪70年代后,重金属音乐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并呈现出以下几个鲜明的特色:一是重金属音乐的演奏更加低沉、狂乱、猛烈和连续;二是重金属音乐的重心明显地转向享乐主义、专业性和炫技,从而导致重金属音乐的本质发生了改变;三是重金属音乐逐渐与民谣风格相融合,从而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当前,重金属音乐正在追求更为自由广袤的发展。

(四)摇滚乐

西方的摇滚乐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而且在形成时深受节奏布鲁斯、乡村音乐和叮砰巷音乐的影响。比尔•哈利是西方摇滚乐的一位先行者,他在1955年上映的电影《黑板丛林》中演唱的插曲《昼夜摇滚》,就标志着摇滚时代的到来。由此,哈利被人尊称为“摇滚乐之父”。后来,摇滚乐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如民谣摇滚、艺术摇滚、迷幻摇滚、乡村摇滚等。埃尔维斯•普莱斯利(猫王)、鲍勃•迪伦、披头士乐队、老鹰乐队、滚石乐队等,都是摇滚乐的典型代表。

在我国,摇滚乐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崔健1986年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的百名歌星演唱会上演唱的《一无所有》,喊出了中国摇滚第一声。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我国摇滚乐逐渐发展到高峰。

摇滚乐简单、有力、直白,节奏强烈,表演形式无拘无束;摇滚音乐可以自由地对声音、情感和歌词的主题进行探究,无须迎和大众的口味,因此“独立”是摇滚音乐的一个鲜明特点;摇滚乐通常由显著的人声伴以吉他、鼓和贝斯演出,在某些情况下也会使用风琴、钢琴、电子琴或合成器等键盘乐器。

(五)爵士乐

爵士乐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是在布鲁斯、拉格泰姆和其他音乐类型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全新的音乐表达形式。直至今天,爵士乐依然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

爵士乐讲究即兴,以具有摇摆特点的Shuffle节奏为基础。同时,爵士乐的风格多种多样,有新奥尔良爵士、冷爵士、自由爵士、拉丁爵士等。

(六)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的出现,是工业社会发展的结果。它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是以营利为主要目的而创作的。此外,流行音乐有着丰富的形态和多样化的风格,Jazz、Rap、Hip-Hop等都属于流行音乐的范畴;流行音乐特别是当代的流行音乐有着多种多样的演奏方法、多变的音响、多种方式的发声方法、简明的织体层次、鲜明的节奏以及宽广的音域,而且歌词语言生活化,或抒情,或幽默风趣,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

流行音乐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其中较为主要的有以下几个。

第一,商品性。流行音乐又被很多人称为“商品音乐”,因为流行音乐是以获取利润为最终目的,因而会借助现代科技时尚化的包装、便捷的传媒等手段进行商业化运作。流行音乐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要判断一首音乐作品是否属于流行音乐,要看其创作目的是否是为了盈利。依据这一标准,可以断定《众人划桨开大船》《义勇军进行曲》《亚洲雄风》《南泥湾》《可爱的中华》等采用通俗唱法演唱,但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歌曲,是不能将其归为流行音乐的,而是应归为优秀的通俗歌曲。

第二,通俗性。流行音乐相对于高雅音乐来说,歌词十分浅显且贴近人们的生活,因而人们很容易理解,并引起情感的共鸣。此外,流行音乐从专业演唱的角度来看,其音域是比较窄的,因而未经过专门声乐训练的普通听众也可以进行演唱。

第三,时尚性。流行音乐追求时髦和最新的科技音像效果,注重融入一些新的创作观念和创作元素,并对社会的发展现实以及人类的进步思想进行反映。因此,时尚性也是流行音乐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四,娱乐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休闲时间的增多,休闲娱乐成为人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活动。在人们的休闲娱乐中,很多的时候是出没练歌房、歌舞厅、咖啡厅、酒吧等一些娱乐场所。而在这些娱乐场所中,人们接触最多的便是流行音乐。其既能够让人们参与其中,也能够使人们在自娱自乐的过程中获得身心的放松。

第五,更新性。在大众文化中,流行音乐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流行音乐作为一种群众文化消费的商品,需要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而进行不断的更新。因此,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流行音乐到了21世纪的今天,已经逐渐被更为新颖的“80后”音乐乃至“90后”音乐所代替。从这一角度来说,更新性是流行音乐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六,即兴性。流行音乐的即兴性特点指的是人们在表演流行音乐的过程中,经常会以现场的情况为依据,即兴地进行一些创意性的东西,包括语言、歌词、旋律、节奏等。流行音乐的即兴表演是其最值得期待和最富创造力的东西,需要表演者既要有良好的音乐感觉,也要有深厚的音乐功底。

(七)电子乐

电子乐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简单来说就是使用电子合成器、效果器、电脑音乐软件、鼓机等电子乐器音色所创作的音乐。电子乐的最初实验者是西德科隆广播电台,而西德的斯托克豪森是电子乐产生时期影响最大的人物,其于1954年制作了《习作Ⅰ》《习作Ⅱ》并制成唱片。此后,电子乐开始流行。

电子乐的范围十分广泛,电影配乐、广告配乐、某些流行歌曲、摇滚乐中都会出现电子乐,只不过人们在大多数时候难以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