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我国金融业也迅速发展起来。金融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基础性制度,金融业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深化的不断推进,金融越来越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金融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和重点问题也成为各方研究的焦点。回顾我国金融70年的发展历程,从零开始到如今的日渐成熟,经历了计划经济时代的非市场制度、改革开放的市场化建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开放性成长,中国金融业在曲折发展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规模、结构、业态、功能、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在金融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有待解决,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金融变革问题:资本错配导致全要素生产率损失,进而影响经济增长质量,低资本成本的投资潮涌产生的产能过剩问题,资本输血产生的“僵尸”企业问题,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生存发展问题等日益突出。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对国际国内金融形势的认识,正确把握金融本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精准有效处置重点领域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坚决打好防范化解包括金融风险在内的重大风险攻坚战,推动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因此,对新中国70年金融业的发展问题进行关注和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中国金融改革发展论坛》以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为主要工具,深入讨论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金融改革与发展中的重点问题。本辑包含5个主题,19篇文章,从不同的主题与角度分析金融业的发展问题。
《新中国70年金融业的制度演变与发展特征》一文从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三方面梳理了新中国70年金融业的制度演变与发展逻辑。银行业一直是中国金融业的核心,证券业和保险业也在迅速发展,为金融多样化做出贡献。由于深化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深度落实,新中国70年金融业经历了从零开始到如今的强势发展,中国金融业未来也将实现高质量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新中国70年经济体制变革的经验分析》一文基于中美改革发展的不同路径,回顾了我国经济体制的变迁路径,从宏观经济政策和要素市场等方面分析总结了70年的经济改革过程,并与美国经济发展历史进行比较,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中国改革发展的进程。
《融资结构、技术前沿差距与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一文从新结构经济学技术前沿差距的视角探讨了融资结构对中国信息技术产业企业业绩的影响,并将金融危机与所有制差异纳入研究框架。该文章认为随着我国部分信息技术逐渐接近前沿水平,应重点发展股权融资市场来促进信息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
《金融地理结构对地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一文从金融地理学的视角将金融地理结构区分为地方金融发展与区域金融中心,利用2003—2015年280个地市级的面板数据,估计了中国金融地理结构对地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其在城市层面的异质性,并考察了人力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以及政府干预对这种影响的调节效应。从地方产业结构升级的视角来看,金融地理结构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金融地理结构的优化应该成为当前金融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向。
《金融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一文基于产业结构变迁视角,对金融结构支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城乡收入差距这一理论进行分析,提出假说,利用1999—2016年全国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认为应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放开金融市场监管、加快信用制度建设等。
《金融结构是否影响了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一文以创新异质性为切入点,构建了金融结构匹配差异化创新模式的理论分析框架,并运用中国分省制造业数据对理论模型的结论加以验证,最终得出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一方面应以技术创新水平提升为导向,着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建设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协调发展的金融体系;另一方面要持续完善有利于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
《中国信贷所有制歧视的双重效率损失》一文基于我国要素市场化改革相对滞后的背景,具体分析了信贷所有制歧视与产业结构优化之间的关系。文章利用1997—201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进行稳健性分析,验证命题:信贷所有制歧视不仅制约了产业结构合理化,同时还制约了产业结构高级化。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金融生态环境对于家庭创业选择的影响》一文提出从金融生态环境这一系统性指标的角度探究影响家庭创业选择的因素,并实证分析了金融生态环境对于家庭创业选择影响的直接及间接途径,得出结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对家庭创业选择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但抑制了受教育年限、家庭净资产对家庭创业选择的促进作用。本文还认为应重点培养高人力资本的创业意愿,出台激励高人力资本家庭创业的配套政策。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与信贷配置效率差异的关系研究》一文以五大国家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对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与信贷配置效率差异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并从经济、金融、社会环境和政府四个层面提出政策建议以缓解区域信贷配置效率差异,实现区域全面协调均衡发展。
《金融包容与家庭创业决策的研究》一文从互联网金融视角出发,构建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金融包容指标体系,运用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通过建立广义多层线性模型对金融包容发展影响家庭创业意愿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认为互联网金融下金融包容的发展显著提升了家庭创业意愿。
《主观预期寿命对中老年人投资风险偏好影响研究》一文采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发现我国中老年人持有风险资产的概率与其主观预期寿命呈正相关关系,主观预期寿命越长的中老年人更偏好投资风险资产。
《杠杆率与城乡收入分配效应》一文发现杠杆率的提高增加了城镇居民收入占居民总收入的比重,而降低了农村居民收入比重。进一步分析发现,杠杆率主要通过降低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比重、增加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份额、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比重三条机制路径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公平机制视角下不同农村金融机构之间博弈均衡分析》一文通过引入一种有效的金融公平机制,从博弈的角度探讨现阶段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并存发展的内在机理,并提出了发挥比较优势、共同推进标准化服务、加强合作共担风险等相关建议。
《公共部门工资溢价的创新效应:知识失业还是信号传递》一文运用2006—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公共部门工资溢价与技术创新呈现倒“U”形的关系,且大部分省份公共部门工资溢价水平大于最优值,基于此中国应适当控制公共部门的工资溢价,使其能实现信号传递的同时不至于带来大量的知识失业,以促进技术创新。
《基于遗传算法的EMD-SVR股市指数预测建模研究》一文在SVR预测模型的基础上,引入经验模态分解(EMD)及遗传算法(GA),构建基于遗传算法的EMD-SVR股市指数预测模型EMD-GA-SVR。发现相较于SVR和EMD-SVR模型,EMD-GA-SVR模型对股市指数的预测精度得到明显的提升,是一种更有效的股市指数预测建模方法。
《自主创新、技术引进与中国省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一文构建了一个包含自主创新、技术引进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新经济增长模型,阐明了自主创新、技术引进影响绿色TFP的理论机制,实证考察了自主创新、技术引进对绿色TFP的影响。考虑到区域异质性问题,对东、中、西三大区域以及“一带一路”省份进行实证分析。基于不同的自主创新类型和技术引进渠道分析了影响的差异性特征。
《国有VC还是民营VC?》一文基于文化视角以2000—2017年跨境VC在中国所有的联合投资事件为样本,从理论推演和实证检验两个方面揭示了区域文化对跨境VC选择国有VC联合投资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中国地区传统主义文化的小团体集体主义、权利差距、人际关怀三个文化维度均显著增加跨境VC联合投资中的国有VC数量占比,同时显著提高跨境VC联合投资中的国有VC政治层级。
《资本错配对中国工业企业进入退出扭曲的影响》一文探讨资本错配对企业进入退出的影响。研究发现,资本错配加速了国有企业的进入,对其退出无影响;同时加速了民营和外资企业的进入和退出,对其退出的影响更大。认为推动中国金融领域的改革,使市场在资本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对提高企业供给质量有重要意义。
《国企混改对教育错配的影响研究》一文将内生增长理论引入要素错配研究框架,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利用准自然实验法分析了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否有效缓解所有制间的教育错配。研究结果表明,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否有效缓解所有制间教育错配的关键在于搭建高学历劳动力发挥外溢性的渠道;混合所有制改革主要通过完善利润分配机制有效缓解了高学历劳动力在所有制间的错配程度,但在行政垄断环节的成效较差。
《中国金融改革发展论坛》秉持严谨、宽松、包容的学术传统,与各位学界同人探讨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以期能进一步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