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本章小结
总体上说,中国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2000年以前,关于国有经济的探究主要关注国有企业是否需要改革、改革的方向指向哪里、应该按照怎样的方式进行改革等等。尽管学者们使用的分析工具不尽相同,政策建议也存在很大差异,不过,有一点是一致的,即国有经济的效率在改制后明显提高了。2000年以后,关于国有经济的讨论由宏观转至微观,关注焦点集中在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和分类调整改革方面,旨在从微观层面找到提高国有经济运营效率的途径。
虽然现有研究已经十分丰富,但还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第一,尽管对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研究很多,但是,现有研究大多停留在概念界定和问题分析的层面,规范性分析不足,且少有对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效果的科学评估。第二,就实证研究而言,对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宏观研究侧重检验国有经济的整体效率,对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微观研究侧重检验国有企业的个体效率,较少研究在两者之间如何建立起一座桥梁,实现从微观到宏观的过渡。第三,尽管对国有企业分类的研究已经很多,但如何落实到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上,仍缺乏细致的研究。事实上,公益性国有企业、合理垄断性国有企业和竞争性国有企业在经营目标上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对不同类别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的评价体系应当因类制宜。
(1) 高尚全.新时期的国有经济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J].中国工业经济,1999(10):18-22.
(2) 宋冬林,于群.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与国有经济控制力[J].管理世界,2003(8):142-143.
(3) 范恒山.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与国有企业改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4):18-21.
(4) 纪玉山.竞争性领域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理论思考[J].经济学动态,2004(3):19-22.
(5) 汤吉军.中国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路径依赖及其超越[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6):25-31.
(6) 庄序莹.国有经济调整的理论依据、战略目标与影响因素分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13):5-8.
(7) 李中义.国有经济的功能定位与战略调整——兼评“国进民退”[J].财经问题研究,2014(2):17-22.
(8) 陈东琪,臧跃茹,刘立峰,等.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的方向和改革举措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5(1):3-17.
(9) 黄群慧.“十三五”时期新一轮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14.
(10) 范恒山.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与国有企业改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4):18-21.
(11) 符延军,王晓东.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与国有企业的进与退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04(6):25-28.
(12) 王忠明.改革开放与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2):13-20.
(13) 李中义.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2012中国国有经济发展论坛”观点综述[J].经济管理,2013(4):195-199.
(14) 陈清泰.国有企业“再改革”八论[J].现代国企研究,2014(10):7-9.
(15) 周叔莲.二十年来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社会科学,1998(6):44-58.
(16) 参见杨晓维.控制、利益和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方式的选择[J].经济研究,1994(12):58-64;姜纬.国有企业改革与委托人-代理人问题[J].经济研究,1994(11):18-21;张维迎,吴有昌,马捷.公有制经济中的委托人-代理人关系:理论分析和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1995(4):10-20;简新华.委托代理风险与国有企业改革[J].经济研究,1998(9):3-5。
(17) 参见李稻葵.转型经济中的模糊产权理论[J].经济研究,1995(4):42-50;林毅夫,蔡昉,李周.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与国有企业改革方向[J].经济研究,1997(3):3-10;LIN J Y,CAI F,LI Z. Competition,policy burdens,and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8:422-427。
(18) 参见张军,王祺.权威、企业绩效与国有企业改革[J].中国社会科学,2004(5):106-116+207。
(19) 参见冯子标,赵旭亮.国有经济市场化的实质[J].经济研究,1993(11):36-39;张维迎,吴有昌,马捷.公有制经济中的委托人-代理人关系:理论分析和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1995(4):10-20;翟林瑜.从代理理论看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J].经济研究,1995(2):23-30;常修泽,高明华.中国国民经济市场化的推进程度及发展思路[J].经济研究,1998(11):48-55;LIN J Y,CAI F,LI Z. Competition,policy burdens,and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8:422-427;李稻葵.转型经济中的模糊产权理论[J].经济研究,1995(4):42-50。
(20) 参见银温泉.国有企业改革三种基本思路的理论分析[J].经济研究,1993(9):12-18;周叔莲.二十年来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社会科学,1998(6):44-58;张卓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回顾与展望[J].经济研究,1998(3):3-5。
(21) 参见国有企业改革与效率课题组.国有企业改革:可供选择的方案[J].经济研究,1992(7):3-8;玫文.国有经济改革的观念转换与制度构想[J].经济研究,1993(10):52-56;田国强.中国国营企业改革与经济体制平稳转轨的方式和步骤——中国经济改革的三阶段论[J].经济研究,1994(11):3-9;高明华.关于建立国有资产运营体系的构想[J].南开学报,1994(3):68-76;郭克莎.国有产权制度改革的模式和途径[J].经济研究,1995(1):37-41;程启智.论国有资产运营的三种模式[J].经济研究,1995(9):13-17;刘世锦.中国国有企业的性质与改革逻辑[J].经济研究,1995(4):29-36。
(22) 参见林青松.改革以来中国工业部门的效率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1995(10):27-34;谢千里,罗斯基,郑玉歆.改革以来中国工业生产率变动趋势的估计及其可靠性分析[J].经济研究,1995(12):10-22;张荣刚.国有企业的产出增长与要素贡献分析[J].经济研究,1997(6):27-35。
(23) 参见谢千里,罗斯基,郑玉歆.改革以来中国工业生产率变动趋势的估计及其可靠性分析[J].经济研究,1995(12):10-22;林青松,李实.企业效率理论与中国企业的效率[J].经济研究,1996(7):73-80。
(24) 参见姚洋.非国有经济成分对我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J].经济研究,1998(12):3-5;刘小玄.中国工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对效率差异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0(2):17-25,78-79;姚洋,章奇.中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分析[J].经济研究,2001(10):13-19,28-95;吴延兵.国有企业双重效率损失研究[J].经济研究,2012(3):15-27。
(25) 参见刘元春.国有企业宏观效率论——理论及其验证[J].中国社会科学,2001(5):69-81+206。
(26) 参见:高明华,等.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指数报告2012[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高明华,等.中国上市公司企业家能力指数报告2012[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高明华,等.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指数报告2013[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高明华,等.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指数报告2013[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高明华,等.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指数报告2013[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高明华,等.中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指数报告2014[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高明华,等.中国上市公司企业家能力指数报告2014[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高明华,等.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指数报告2015[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高明华,等.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指数报告2015[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高明华,等.中国上市公司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指数报告2015[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高明华,等.中国公司治理分类指数报告No.15(2016)[M].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6;高明华,等.中国公司治理分类指数报告No.16(2017)[M].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7。
(27) 参见GROVES T,HONG Y,MCMILLAN J,et al. Autonomy and incentives in Chinese state enterprises[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4,109(1):183-209;LAU L J,QIAN Y,ROLAND G. Reform without losers:An interpretation of China's dual-track approach to transitio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0,108(1):120-143。
(28) 参见刘小玄.中国工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对效率差异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0(2):17-25,78-79;刘小玄.民营化改制对中国产业效率的效果分析[J].经济研究,2004(8):16-26。
(29) 参见张荣刚.国有企业的产出增长与要素贡献分析[J].经济研究,1997(6):27-35;张威威.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公司化改制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2002(1):27-34;刘小玄,李利英.企业产权变革的效率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5(2):4-16+204;宋立刚,姚洋.改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5(2):17-31+204;李稻葵,武常岐.国有企业改革:产权多元化还是改善经营管理[J].经济学报,2005(1):1-4;胡一帆,宋敏,张俊喜.竞争、产权、公司治理三大理论的相对重要性及交互关系[J].经济研究,2005(9):44-57;白重恩,路江涌,陶志刚.国有企业改制效果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6(8):4-13+69;郝大明.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效率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6(7):61-72。
(30) 参见PORTA R L,LOPEZ-DE-SILANE F. The benefits of privatization:Evidence from Mexico[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9。
(31) 参见白重恩,路江涌,陶志刚.国有企业改制效果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6(8):4-13+69。
(32) 参见JENSEN M C,MECKLING W H. 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6,3(4):305-360;FAMA E F,JENSEN M C.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83,26(6):301-325。
(33) 参见平新乔,范瑛,郝朝艳.中国国有企业代理成本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3(11):42-53+92。
(34) 参见陈晓,王琨.关联交易、公司治理与国有股改革——来自中国资本市场的实证证据[J].经济研究,2005(4):77-86+128;高明华,等.中国上市公司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指数报告2015[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高明华,等.中国公司治理分类指数报告No.15(2016)[M].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6;高明华,等.中国公司治理分类指数报告No.16(2017)[M].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7。
(35) 武常岐,钱婷.集团控制与国有企业治理[J].经济研究,2011(6):93-104.
(36) 参见李涛.国有股权、经营风险、预算软约束与公司业绩: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发现[J].经济研究,2005(7):77-89;田利辉.国有股权对上市公司绩效影响的U型曲线和政府股东两手论[J].经济研究,2005(10):48-58。
(37) 谢德仁.国有企业负债率悖论:提出与解读[J].经济研究,1999(9):3-5;薄仙慧,吴联生.国有控股与机构投资者的治理效应:盈余管理视角[J].经济研究,2009(2):81-91+160;高明华,等.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指数报告2011[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高明华,等.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指数报告2013[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高明华,等.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指数报告2015[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高明华,等.中国公司治理分类指数报告No.15(2016)[M].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6;高明华,等.中国公司治理分类指数报告No.16(2017)[M].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7.
(38) 参见高明华,等.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指数报告2010[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高明华,等.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指数报告2012[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高明华,等.中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指数报告2014[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高明华,等.中国公司治理分类指数报告No.15(2016)[M].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6;高明华,等.中国公司治理分类指数报告No.16(2017)[M].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7。
(39) 参见高明华,杜雯翠.垄断企业高管薪酬:不足还是过度[J].学海,2010(3):162-168;高明华,等.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指数报告2009[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高明华,等.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指数报告2011[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高明华,等.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指数报告2013[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高明华,等.中国公司治理分类指数报告No.15(2016)[M].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6;高明华,等.中国公司治理分类指数报告No.16(2017)[M].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7;陈冬华,陈信元,万华林.国有企业中的薪酬管制与在职消费[J].经济研究,2005(2):92-101;刘凤委,孙铮,李增泉.政府干预,行业竞争与薪酬契约——来自国有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07(9):76-84,128;吕长江,赵宇恒.国有企业管理者激励效应研究——基于管理者权力的解释[J].管理世界,2008(11):99-109+188;陈信元,陈冬华,万华林.地区差异、薪酬管制与高管腐败[J].管理世界,2009(11):130-143+188;辛清泉,谭伟强.市场化改革、企业业绩与国有企业经理薪酬[J].经济研究,2009(11):68-81。
(40) 沈志渔.关于调整国有经济行业分布的思考[J].管理世界,1996(1):135-141.
(41) 张春霖.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若干理论和政策问题[J].经济研究,1999(8):3-13.
(42) 宋冬林,于群.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与国有经济控制力[J].管理世界,2003(8):142-143.
(43) 雷星晖,刘万才.从功能变迁看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J].经济体制改革,2007(2):46-50.
(44) 董辅礽.从企业功能着眼分类改革国有企业[J].改革,1995(4):40-47.
(45) 杨瑞龙,张宇,韩小明,等.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战略[J].教学与研究,1998(3):3-5.
(46) 张淑敏.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的目标模式探讨[J].财经问题研究,2000(8):40-43.
(47) 蓝定香.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与国有企业分类改革[J].经济体制改革,2006(1):48-52.
(48) 黄群慧,余菁.新时期的新思路:国有企业分类改革与治理[J].中国工业经济,2013(11):5-17.
(49) 高明华.国企改革目标:公共性还是盈利性[J].国企,2008(11);高明华.国有企业作用评价:指标体系与实证分析[C]//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高明华.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应坚持的基本思路[J].前线,2013(3):35-37;高明华.论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和分类治理[J].行政管理改革,2013(12):55-59;高明华.国企分类改革必须对应国资分类监管[J].前线,2014(2):44-46;高明华,杨丹,杜雯翠,等.国有企业分类改革与分类治理——基于七家国有企业的调研[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2):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