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低工资标准作为调节劳动力市场的重要工具,实施多年来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最低工资标准的变化既是造成劳动力市场摩擦的直接原因,也被认为是企业生产效率波动的重要因素。中国作为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随着劳动力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建立合理的最低工资制度对于释放企业生产活力、提高生产效率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书利用微观数据较为全面地考察了以最低工资制度实施为标志的劳动力成本上涨对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及其经济机制。在此过程中,本书致力于从生产效率指标的选取与测度、生产效率的动态变化和机制解释三个角度探讨劳动力成本上涨所引致的效率后果,由此为进一步制定合理的劳动力政策、引导要素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出政策建议。
在最低工资影响企业生产效率的诸多指标中,本书重点突出了三个方面的研究:①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趋势及影响机制;②企业劳动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及其影响机制;③企业价格加成率的变动趋势及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本书通过构建理论模型阐述劳动力成本影响企业利润率的经济机制,并结合目前的政策宏观背景,给出总结性结论和未来研究展望。
全书共分为九个章节,按照制度背景—观察现象—梳理文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一一展开研究。本书的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为引言。阐述了本书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并给出了研究思路与方法。在“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如何制定合理的劳动力政策,使劳动报酬提高的同时实现生产效率的同步提高,提高产业竞争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目前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第二章为制度背景。介绍了最低工资制度的国内外背景,并基于手动收集的各年各区县最低工资标准数据,对其历年变动趋势和变动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给出了由最低工资制度的实施和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引发的劳动力成本上涨的事实,从而引出本书研究动机和出发点。
第三章为文献回顾。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回顾,从两个方面较为全面地梳理了最低工资制度的经济效应和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通过总结评述现有文献的空白和不足,进一步表明本书研究的创新性和价值所在。同时,借鉴现有文献,选取全要素生产率、劳动资源配置效率、价格加成率和利润率作为衡量企业生产效率的4个指标。
第四章为数据与变量。详细介绍了本书实证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来源、数据处理方式和变量指标。
第五章为最低工资与全要素生产率。从企业市场演化的视角研究了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同时进一步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分解为生产率效应、市场份额效应与企业净进入效应3个部分,发现企业净进入效应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度最大,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正是通过促进企业的净进入效应提高了总量生产率。
第六章为最低工资与劳动资源配置效率。通过估计生产函数构造了一个直观反映企业劳动资源配置效率的指标,同时基于断点回归模型(RD)评估了最低工资制度的实施对劳动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从评估结果来看,最低工资制度的实施使企业减少了5.6%的劳动要素投入,增加了3.4%的资本要素投入,这种生产要素的调整行为导致劳动资源配置效率下降了3.61%~5.71%。同时,劳动力成本上涨对非国有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竞争型企业的要素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程度更大。
第七章为最低工资与价格加成率。借鉴De Loecker等(2012)的方法计算了企业价格加成率指标,用于衡量企业产品市场竞争效率,将价格加成率同企业生产行为结合起来,讨论了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对价格加成率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表明,劳动力成本上涨可以“倒逼”企业参与创新活动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进而提高企业在产品市场的竞争效率。
第八章为最低工资与企业利润率。构建了一个劳动力成本模型,在该模型下讨论了最低工资制度的实施对企业利润率影响的理论机制,同时构造了双重差分模型(DID)以实证检验模型预测的理论机制。研究发现,同已有文献研究结论不同,最低工资制度的实施对企业长短期利润率具有完全不同的影响,生产要素调整机制使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在长期并未降低企业的利润率,并且存在上升的可能。
第九章为政策建议。对全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并指明了本书不足之处和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本书的主要研究结论可以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最低工资具有“优胜劣汰”的市场选择效应。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引发的“市场选择效应”会淘汰生产率较低企业,挑选生产潜力较大企业进入市场,从而推动了总体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从分解结果来看,企业进入和退出效应对生产率增长贡献度最大。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通过增强企业进入效应和退出效应,进而提高了总体全要素生产率。
第二,《最低工资规定》引致的劳动力成本上涨使企业降低劳动要素投入、增加资本要素投入,更少的劳动投入和更高的资本投入提高了劳动边际产出。然而,由于劳动边际成本在短期内并无显著变化,企业的要素调整行为将导致边际劳动产出和边际劳动成本的不匹配程度加大,从而引发劳动资源配置效率的下降。
第三,产品价格的上涨、创新研发活动的增强和新技术的采用,是劳动力成本提升企业价格加成率的关键途径。劳动力成本上升引致的“倒逼效应”可以促进企业优化生产结构和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提高企业在产品市场的竞争力。
第四,劳动力成本与企业利润率的理论模型表明,短期来看,企业来不及做出生产要素的调整行为,因而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会降低企业的利润率。但是,从长期来看,企业通过逐渐适应政策冲击而调整生产要素的投入,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对企业利润率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我国的企业而言,企业在长期会大幅度降低劳动要素的投入,当劳动要素使用的下降幅度超过边际劳动成本的上涨幅度时,企业的利润率反而会增加。
本书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研究视角的创新和实证方法的创新。
第一,研究视角的创新。首先,虽然现有文献对劳动力成本的研究非常丰富,也有不少研究采用不同的测度方法构建了企业生产效率指标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但是现有国内研究还没有集中讨论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对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更鲜有关注企业生产行为在此过程中的变化。本书通过引入企业进入退出市场行为、生产要素投入调整、创新活动和定价行为,深入阐述了劳动力成本上涨对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机制。其次,最低工资制度作为劳动力市场最直接的管制手段,对劳动力市场和企业行为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虽然目前学界对最低工资制度的实施引致的经济效果讨论非常激烈,但主要集中于考察其公平效应,缺少经济学文献对最低工资的效率效应进行细致、系统的研究。从这个角度看,本书做了一个新的有益尝试和研究补充。再次,现有文献在研究劳动力成本对企业生产行为的影响时,其出发点为企业会根据外部的劳动力成本政策冲击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引发要素资源在企业间的重新配置和生产效率的变化。但是,鲜有文献重点回答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会如何变化、要素资源配置在企业间如何变动等问题。而本书对劳动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正是尝试对上述问题做出明确回答和深入拓展。最后,目前国内学者对企业利润率的研究还十分有限,由于利润率是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另一个等价测度,因此本书也是对企业经营问题的重要探索。
第二,实证方法的创新。首先,本书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采用不同的估计方法对企业生产函数进行估计,在估计企业的生产率时,我们采用OP法(Olley & Pakes, 1996)消除了由企业进入和退出导致的样本选择问题;在估计企业的价格加成率时,我们选用ACF法(Ackerberg et al.,2015)将投资作为所有要素投入的函数以解决生产率和要素投入之间的内生性问题,从而得到参数的无偏估计值。其次,在对企业劳动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中,我们采用断点回归(RD)识别策略,通过一系列的有效性检验,同时通过放宽识别策略中的“伪随机性”假设条件,得到区间估计结果,降低了最低工资标准与劳动资源配置效率的内生性问题,所得实证结果更具有信服力。目前,据我们所知,这种方法在国内直接用于劳动力政策评估的情况还不多见。再次,在对企业利润率的研究中,不同于传统的固定效应模型,我们视最低工资政策的实施为“准自然实验”,将企业划分为受最低工资政策影响较大的实验组和基本不受最低工资政策影响的参照组,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最低工资政策对各组别企业利润率的影响,从而得到政策评估结果。采用“准自然实验”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因数据测量偏误和回归设计本身所带来的结论性偏差问题。最后,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论是否稳健是研究成败的关键,是结论可靠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研究的魅力和多样性所在。在本书中,结论的稳健性将占据非常重要的篇幅,我们采取工具变量法(IV)、交互固定效应模型和双重差分模型来进行大量的稳健性检验,以验证实证结果的无偏性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书丰富和拓展了劳动力成本影响企业要素资源配置决策的相关研究,为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决策者了解劳动力成本的经济后果提供了经验证据,对完善要素市场规制制度及理解企业生产决策行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