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八:2020年甘肃省经济运行分析及2021年展望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甘肃省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和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力拓展存量创造增量,通过一系列有力举措,有效对冲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全省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运行稳中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
一、2020年甘肃省经济运行分析
1—9月,在国内外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等影响下,甘肃省经济呈现逆势而上、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特别是投资、工业、农业、就业、消费发挥了显著的支撑作用。
(一)主要经济指标稳中向好
1.从纵向比较看,甘肃省经济呈现逆势上扬且稳中向好态势
1—9月,全省地区生产总值6444.3亿元,同比增长2.8%,增速比上半年提高1.3个百分点(见图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89.3亿元,同比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2007.9亿元,同比增长4.6%;第三产业增加值3547.1亿元,同比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增速比上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增长6.5%,增速比上半年提高2.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63.6亿元,降幅比上半年收窄3.6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14.1亿元,降幅比上半年收窄7.4个百分点。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1335.7亿元,同比增长3.0%,增速比上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64元,同比增长4.2%,增速比上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77元,增长6.7%,增速比上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图1 2018年—2020年第三季度甘肃省地区生产总值累计值和累计增速
2.从横向比较看,甘肃省主要指标增速高于全国且排位靠前
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比全国(0.7%)高2.1个百分点,居全国第3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比全国(1.2%)高5.1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全国(0.8%)高5.7个百分点,居全国第8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比全国(-7.2%)高2.9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0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64元,比全国(32821元)低7757元,居全国第29位,增速比全国(2.8%)高1.4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0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77元,比全国(12297元)低5420元,居全国第30位,增速比全国(5.8%)高0.9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2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7%,比全国(2.4%)高0.3个百分点。
(二)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1.投资发挥了“顶梁柱”作用
甘肃省始终把抓项目促投资作为“六稳”“六保”的重要抓手,一方面,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加大汇报衔接力度,争取国家下达甘肃省202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79.2亿元,较2019年增加20亿元;新增专项债券额度614亿元,抗疫特别国债123亿元,有力促进了重大公益性项目和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实施。另一方面,加快重大项目建设进度,实行省列重大项目日调度、重点投资项目周调度、清单实施情况月调度,发挥“要素跟着项目走”保障机制作用,引导资金、土地、能耗等生产要素向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倾斜,强力推动重大项目复工开工。1—9月,全省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1.4%,占全省投资的30.1%,其中,道路运输业投资同比增长23.6%,拉动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4.3个百分点。在消费下滑、外贸受限的情况下,投资快速增长,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有力带动了经济稳步复苏。
图2 2019年—2020年9月甘肃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
2.工业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甘肃省委、省政府及时制定实施了《关于坚决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性文件,推动涉企政策精准推送和“不来即享”服务系统上线运行,积极支持推动企业复工复产。组织“政银企”对接会和民企融资对接会,在甘肃省的20家银行与123户企业完成签约1643亿元;9月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9.7%。1—8月,全省累计新增减税降费127.7亿元,其中2020年新出台的税费优惠政策新增减税降费76.5亿元。累计为82.57万户企业降低用电成本7.36亿元,释放非居民用气降价红利1.9亿元。1—8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9.8%;市场主体活力持续增强,1—9月新设立市场主体21.12万户,同比增长8.45%。
图3 2019年9月—2020年9月甘肃省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
3.农业发挥了“压舱石”作用
甘肃省始终坚持把农业作为稳经济、稳全局的重中之重,加大力度落实种粮面积,全力以赴保春耕春播、抓粮食生产,粮油生产稳中有升,全年粮食丰收已成定局。主要经济作物较快增长,1—9月,甘肃省蔬菜、水果产量分别增长5.5%和5.9%,中药材产量增长7.6%。畜牧业加快发展,畜牧业投资同比增长1.6倍;猪存栏增长19.2%,出栏增长1.9%;牛存栏增长2.1%,出栏增长6.2%;羊存栏增长8.2%,出栏增长11.3%。农业保持较快增长,为全省经济平稳运行打下了坚实基础。
4.就业发挥了“稳定器”作用
甘肃省先后出台了做好稳就业工作“33条”、保居民就业“24条”等政策文件,提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硬核”措施,确保了全省就业形势持续稳定。截至9月底,全省新增城镇就业29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85.4%;输转富余劳动力525.4万人,完成年计划任务500万人的105%,创劳务收入1028.3亿元;建成各类扶贫车间2392个,总规模位居全国第五,吸纳就业9.7万人,带贫人数居全国第四位。
5.消费发挥了“助推剂”作用
甘肃省制定出台了促消费扩内需的实施意见和行动计划以及8个专项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商务—石油石化联手行”促销活动,启动“陇货精品网上行、直播电商助扶贫”行动,举办“2020年津甘协作消费扶贫陇货精品线上对接会”,开展特色农产品线上线下产销对接活动,多措并举促进消费回升。9月,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7%,增速比8月提高8.6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销售额(营业额)同比分别增长24.6%、7.2%、10.2%和8.3%,住宿业、餐饮业在年内实现正增长。
图4 2018年—2020年第三季度甘肃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
(三)当前经济运行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
虽然1—9月全省经济稳定恢复、持续向好,但当前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依然较大,全省经济稳定增长仍面临困难和挑战。一是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压力较大。部分主导产业低位运行,全省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不断下降,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0.7%,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特别是工业投资下降2.1%,煤炭行业增加值下降0.3%。二是部分重大项目进展不理想。省内部分企业达产达标仍未实现常态化,基本完成行政性复产,市场性复产达产还没有完成,部分重大项目专业性强、申报程序繁杂,客观上造成前期工作周期相对较长,建设进度较慢。三是部分三产指标增速持续回落。受居民预期未来收入减少,消费意愿下降等因素影响,全省消费市场恢复不及预期,1—9月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4.3%,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下降4.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下降3.2%,商品零售额下降3.3%,餐饮收入下降12.6%;全省铁路客运量同比下降35.6%,公路客运量同比下降44.5%。四是财政收入明显下降。由于国家陆续推行“营改增”试点以及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措施等,全省各级财政增收难度增大,加之国家出台新的阶段性减税降费政策,各级财政收入明显减收。1—9月,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14.1亿元,同比下降1.6%,其中税收收入下降5.0%。
(四)全年主要指标预测
1—9月,基建投资增速快速增长,专项债在第三季度发放完毕,将对投资特别是基建投资起到积极作用,投资托底经济稳增长的作用将进一步显现。初步预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左右;随着省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消费回升的趋势较为明显,但由于消费具有不可修复性,上半年失去的消费需求也不可能再生,将导致全年整体消费规模萎缩,初步预计全年消费将呈现负增长;工业增加值在经历年初的剧烈下降后,从3月开始降幅逐月收窄,随着十大生态产业等快速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年有望达到5.5%左右。综上所述,初步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有望达到4%左右。
二、2021年甘肃省经济运行环境分析及主要指标预测
(一)全球经济增长恢复进程将更加曲折起伏
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变幻莫测,疫情对全球贸易格局、投资格局、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影响仍将持续,大国战略博弈、地缘政治冲突等风险因素不确定性增加。基于全球疫情及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预计2020年世界经济将萎缩3%左右,美国经济全年将萎缩5%左右;欧洲经济受第二波疫情影响,预计全年萎缩在8%左右;日本经济将萎缩5%左右。2020年第四季度美国经济复苏步伐或将加快,但要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比较困难。从就业数据看,美国8月永久失业人数增加53.4万人,达到340万人,永久失业上升为后续经济复苏留下隐患,且第四季度美国疫情有可能再次反弹,对经济产生冲击。欧洲经济复苏稳定,但国家之间复苏进度不同。2020年7月以来,尽管欧元区制造业继续改善,但服务业增长势头有所放缓,加之疫情因素,经济复苏动力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日本未来经济复苏前路坎坷。
(二)国内经济发展形势总体保持稳定
国内经济延续稳步复苏态势,但仍面临全球经济不确定加剧和中美关系不确定性。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成为主要特征。货币政策方面,主要聚焦于定向和结构性政策,促进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合理增长,以再贷款再贴现额、定向降准等政策形式促进资金直达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受灾企业。财政政策方面,以聚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为着眼点,突出目标导向,加强财政资金在相关领域分配的针对性,一定程度上向终端消费和制造业进行倾斜,以补强经济复苏过程中的短板弱项。2021年国内经济整体走势主要取决于国内外疫情防控成效以及“双循环”发展战略的实施。加之叠加前期宽松政策以及生产和消费活动潜力的进一步释放,未来大概率存在“报复式”增长,初步预测2020年我国GDP增速将在2.1%左右,2021年为7.5%左右。
(三)甘肃省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及主要指标预测
虽然当前内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全省经济稳定增长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还没有完成,新兴产业培育还处在加速起步阶段,但是甘肃省经济发展仍具有较强的韧性和比较优势,同时处于重大政策机遇叠加的窗口期。一是甘肃省处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塑期。畅通国内大循环,从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升级、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到挖掘劳动力资源潜力、扩大国内市场,甘肃省都有巨大的空间。二是甘肃省处在重大政策机遇叠加的窗口期,面临“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形成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以及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两新一重”建设,兰州—西宁城市群和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等重大政策机遇。三是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引领带动作用逐步凸显。甘肃省正在着力培育特色农产品产业,智能终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文旅康养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等千亿级产业增长点;加快打造兰州新区、榆中生态创新城、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天水先进制造和陇东能源基地等引领区域发展的新增长极,这些增长点、增长极有望成为带动全省经济发展新的重要支撑力量。
综上所述,考虑疫情控制情况和经济发展形势,初步预测甘肃省2021年经济发展将明显快于2020年,初步预计全省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接近7.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左右;社会消费品总额同比增长6%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幅度保持在2.5%以内。
三、主要对策建议
2021年,甘肃省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抢抓重大政策机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围绕促投资、扩消费、强产业、畅循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一)不断巩固提升产业增长动能
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有效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一是强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加快石化、有色、煤炭、建材等传统产业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三化”改造,推动产业链重构,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做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建设。二是继续支持十大生态产业做大做强。立足甘肃省能源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着力培育壮大生态产业,打造千亿级产业链和百亿级产业园。依托平凉智能终端光电产业、张掖智能制造产业、天水电子产业,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深度挖掘中医药、藏药等潜力,做好佛慈、奇正等现有品牌,做强从种植、加工到制药乃至康养和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完整产业链;依托全国重要的核产业基地,做足核产业链建设和配套服务;做大新能源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加快推进碳离子治疗系统研发制造、凹凸棒产品开发,尽快布局优势特色鲜明的未来千亿级产业链。三是加快新增长“点极带”培育。发展带动作用强的产业,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加快陇东至山东特高压直流外送工程、国家核产业重大项目建设;做好兰州新区、榆中生态创新城、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天水先进制造和陇东能源基地等引领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培育,把榆中生态创新城打造成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型增长极;努力做好兰州都市圈核心轴线、西部陆海新通道北段枢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经济带建设。四是积极发展“三新经济”。创造条件,尽最大努力发展总部经济;立足文化和特色发展街区经济,学习借鉴著名的外地特色街区发展经验,努力建设一批聚集效应显著、文化内涵丰富、建筑风格鲜明、拉动消费明显的商业和文旅特色街区;加快5G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5G技术在工业互联网、车联网、自动驾驶、远程医疗、智能政务、智慧旅游、智慧广电等领域的应用。
(二)精准施策扩大有效投资
围绕“两新一重”狠抓投资项目建设,夯实发展基础。一是着力推进白龙江饮水、引哈济党、中川机场三期、黄河甘肃段重要生态系统维护和修复等重点工程、持续抓好投资项目建设。二是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运用PPP、企业债、政府债、资产证券化、金融工具等融资手段,有效拓宽投资项目融资渠道。三是落实领导包抓负责制,突出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对于续建、新开工和开展前期工作储备项目,要分类施策、细化措施,发挥督促协调作用。加强要素保障,针对项目建设中土地、能耗、环保、资金等方面制约问题,主动靠前服务,积极协调解决,合力推进重大项目加快实施。四是聚焦十大生态产业发展,加快培育文旅康养、现代农业、生物医药、数字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千亿级产业链、百亿级产业园区增长点,实施一批重大带动性工程项目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形成高水平产业集群,构建产业生态体系,助推产业绿色发展。五是紧紧围绕甘肃省特色优势,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产业链招商为核心,多渠道、多形式“走出去、请进来”,开展“点对点”“一对一”精准招商活动。
(三)进一步挖掘消费市场潜力
一是紧盯重要节点扩消费。盯住春节、“五一”、“十一”、“双11”等重点时段,依托重点行业和兰州、天水等重点市场,继续组织重点商贸企业开展消费券促销、农产品产销对接等活动,通过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商旅文游购娱一体推动,努力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消费需求,全力扩大消费规模。二是聚焦重点领域扩消费。积极促进汽车和成品油消费,推进主要公共建筑配建停车场、路侧停车位设施升级改造等建设,完善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支持开展家电以旧换新活动,稳住消费的大块头。三是放大旅游效应扩消费。深入挖掘甘肃省文化旅游资源市场潜力,丰富旅游产品品类,为旅游市场注入新的活力,不断放大文化旅游综合效应。四是加快推动第三产业发展。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重点行业企业调度,巩固批零住餐业回升势头。充分发挥全省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各牵头部门作用,加大对邮政和电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等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优化铁路公路机场运行方案,调整运力组织,最大限度满足客运货运需求。五是加快培育“中央厨房”、线上消费等新模式新业态,打造数字消费新服务,激发居民消费市场活力,稳住消费新增长点。
(四)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加快国资国企改革,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落实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一是积极深化国企市场化改革,以创新力的提升带动竞争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的增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推动国有资本布局优化调整。加快梳理省属国企混改项目,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介。二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入落实“不来即享”服务机制,严格落实好支持民企发展的政策,进一步细化涉企政策的精准“组合定制”,用心用情用力为企业做好服务,继续做好涉企历史遗留问题“清零”等工作,着力打造“信易贷”平台,重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慢、贵等问题。三是切实做好园区基础设施配套、产业引进和培育以及综合管理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强项目审批改革、清单细化透明以及法治保障等工作,积极为企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五)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激发放手干事的活力和创新发展的动力。一是用活用好土地资源。抓紧研究“探索建立全国性的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的相关政策,积极向国家有关部委汇报,争取制定实施全省23万亩戈壁农业耕地指标跨省交易方案。二是用好数据要素。积极在兰州、金昌、酒泉、庆阳以及兰州新区等有条件的地区布局建设云计算、大数据中心、数据备份中心,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在工业、物流、旅游、农业以及城市建设等领域实现数据赋能。三是灵活用好人才。加大人才政策支持力度,健全形成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努力培养一批本土化、专业化的高端人才。加大人才引进引智工作力度,严格落实人才引进政策,积极引进科技、文化旅游、金融、工业、生态产业等领域的紧缺专业人才,依托重点领域、重要产业、重大项目和重点学科等平台基地,加强与行业领军人才交流合作。鼓励支持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业,激活人才资源。四是用好用活资本要素。加快推动股票、债券、信托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特别是对全省具备或接近上市条件的企业进行大摸排,集中扶持培育,推动一批企业加快上市融资,扩大企业直接、间接融资渠道,增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甘肃省经济研究院(甘肃省信息中心) 陈世星 张 帆 杨 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