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七:2020年重庆市社会事业发展情况及2021年展望
2020年以来,重庆市有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深入实施以需求为导向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战略行动计划,着力强化基本民生保障,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保障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民生领域公共支出保持较快增长,就业总体平稳,教育、卫生健康、文化体育、社会保障、民政事业等领域供给质量持续优化,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一、2020年重庆市社会事业发展现状
(一)社会事业发展特点
1.教育发展持续提质突破
1—9月,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教育支出完成539.5亿元,同比下降3.3%,教育领域投入保持总体平稳。一是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持续推动新建住宅小区学前教育设施与商品房同步验收同步移交,“一园一策”有效引导民办普通幼儿园向普惠性方向转变,多措并举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创办普惠性幼儿园的积极性。二是巩固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县(区)创建成果,两江新区、江北区、巴南区等积极部署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进一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向更高水平推进。三是职业教育领域教产融合不断深化,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渝北区共建的重庆仙桃谷软件学院正式揭牌,加快助力全市大数据智能化创新生态圈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联盟、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职业教育联盟相继成立,川渝两地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态势良好。四是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截至9月,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9所高校的42个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前1%,较年初新增9个,其中,重庆大学的材料科学和工程学首次进入全球排名前1‰,学科影响力不断提升增强。重庆中医药学院项目开工建设,高等教育结构不断优化。五是校地合作持续深化,重庆市政府与四川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深化“双一流”建设、协同创新、高等教育等领域合作。西南政法大学与成都市金牛区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校地合作有效整合了双方资源优势,将加快带动研究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发展。
2.卫生健康服务保障有力
1—9月,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卫生健康支出完成329.3亿元,同比增长1.9%,有效保障了疫情防控和民众医疗健康服务需求。一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胜利。截至10月本地新冠肺炎确诊人数低于600人,疫情影响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在国家相关部门调度下,发挥重庆医疗资源和抗疫经验优势,组建多支医疗队伍支援湖北疫区,选派组建中国政府赴巴勒斯坦与赴苏丹抗疫医疗专家组,圆满完成各项任务。二是智慧医院、美丽医院建设稳步推进。出台《重庆市智慧医疗工作方案(2020—2022年)》,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医疗服务领域的深入应用和创新发展,已建成25家“智慧医院”,带动智慧医疗事业和智慧医疗产业协同发展。按照《重庆市“美丽医院”建设评价标准》指引,首批15家“美丽医院”建设示范单位取得积极成效,有效带动县级医院和基层医院“颜值”、内涵、文化、精神内核建设不断提升。三是“三通”医共体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前期25个区县建设试点成效渐显,带动基层就诊量占比稳步回升。出台《重庆市区县域医共体“三通”建设工作方案》,推动试点工作有序铺开,“医通、人通、财通”政策体系更加健全。四是深化医疗领域多方合作。签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渝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2020—2025年)》,多层面推动川渝两地卫生健康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重庆市中医院携手新加坡同济医药研究院,丰富中医药教学研究,助推中医药国际合作。
3.文化体育事业加快发展
1—9月,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完成36.4亿元,同比增长3.1%,较好地促进了文体事业有序发展。文化体育事业产业发展呈现良性互促态势,“文化+”“体育+”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惠民力度不断增强。一是文化融合发展态势良好。重庆科技馆、重庆大剧院、中国(重庆)三峡博物馆等加快利用数字化、智慧化手段赋能,提升“文化+”融合发展水平,加快集文化展演、文艺创作、产业孵化为一体,特色文艺文创平台载体功能不断彰显。洪崖洞民俗风貌区2.0版本改造升级顺利完成,“母城记忆沉浸式体验区”“巴渝十二景”“未来重庆”等城市记忆、科技元素、潮流文化体验新业态充实丰富,文化旅游融合持续深化。抗疫主题文创艺术作品加快涌现,以川剧小品《出征记》、歌曲《逆行英雄》、情景剧《众志成城》、美术作品展览“春回巴渝2020”等为代表的文艺创作佳品极大鼓舞了抗疫士气,全市文艺工作者充分发挥了文艺战线抗击疫情的积极作用。二是体育事业蓬勃发展。通过激活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运营足球场地设施等多种方式,截至2020年9月,全市已建成社会足球场472块,提前超额完成“十三五”建设任务,有效扩大了足球场地设施供给。与四川签署《川渝地区体育公共服务融合发展框架协议》,北碚区、合川区、潼南区等主动对接绵阳市、广安市、遂宁市,深化区域性大型赛事举办、技术人才培养、体育产业培育等合作,推动体育公共服务融合发展。区县体育工作亮点纷呈,荣昌区入选全国首批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加快探索体育消费机制、政策、模式、产品联动创新;潼南区充分利用桥下空间打造健身场地9500平方米、利用湿地公园建设体育场3.8万平方米,全民健身运动场所建设取得积极成效,获得央视新闻频道全面报道;北碚区积极引进体育战略资本、专业运营机构、教育教学机构创新体育场馆运营模式,注重体育场馆文创文体品牌化与事业产业并轨化协同,大力培育体育新兴消费方式。
4.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稳步推进
1—9月,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就业和社会保障支出完成663.6亿元,同比增长0.4%,基本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改善。一是受疫情冲击、经贸摩擦、经济调整等多重因素影响,“稳就业”“保就业”压力总体较大,1—9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9.22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98%,但较上年同期有所减少。在就业优先各项政策出台推动下,下半年以来就业形势逐步回稳,调查失业率低于年度控制目标,总体上稳住了就业“基本盘”。二是为应对疫情影响,重庆及时出台了进一步稳定和促进就业的23条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减免缓返补”等政策体系支持企业减负稳岗,强化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大力支持相关人员返乡入乡创业。职业技能培训覆盖面稳步扩大,已完成培训开班50余万人次。创新线上招聘服务,带动3万余家用人单位提供25.7万个岗位同步开展线上招聘。三是顺应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趋势,重庆及时出台《支持大数据智能化产业人才发展若干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快博士后创新发展若干措施》等,不断提升积极、开放人才政策的精准实施水平。四是养老服务不断夯实完善。全市养老床位总数达到22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30.5张。街道社区养老服务功能区设置更加规范,智慧养老大数据平台有效助力提供线上线下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嵌入式”模式更加普及,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达372家,占社会办养老机构总数的71.7%,社区医养融合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5.社会救助标准水平全面提升
1—9月全市城市居民、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分别支出14.9亿元和23.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1%和23.4%,“保民生”“惠民生”措施有力。一是城乡低保等社会救助保障标准进一步提高。全市城市居民、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496元和620元,均较上年提高100余元。特困人员、孤儿、艾滋病感染儿童、流浪乞讨人员等社会救助对象的基本生活保障标准也同步有所提高,救助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二是保险等社会救助创新举措加快探索。瞄准困难群众需求,在全国首次推出省级层面的综合商业保险即“民政惠民济困保”,精准化地为全市低保、特困、孤儿、部分享受国家定期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以及新增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5类群体提供商业保险救助。截至2020年4月底,“民政惠民济困保”项目2018—2019保险年度参保总人数为111.78万人,已决理赔案件10.75万起,赔付金额1.44亿元,保障效果较好。
(二)存在的问题
1.就业优先政策执行和创新有待加强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与经贸摩擦政治化背景下,产业链优化布局对全市就业岗位与机会产生深刻影响,众多行业周期性、结构性、摩擦性失业现象叠加,就业优先政策执行和创新难度不断加大。一是传统行业稳就业与新兴行业增就业对完善就业政策体系提出了更多挑战。传统行业对就业的支撑作用依然突出,稳就业要多依靠减税激励、技能培训、引导升级等市场化利长远手段。新兴产业对专业人才需求持续旺盛,发展壮大对就业的带动作用不断显现,加快释放新兴产业对增加就业的巨大潜力,亟待就业政策体系创新。二是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就业政策制定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动复工复产与返岗稳岗精准结合,需要持续推动疫情期间碎片化、局部化、短期化的稳就业政策加快向系统化、全局化、长效化方面转变,就业政策创新供给难度增大。
2.教育与产业城市融合发展有待深化
教育资源布局不优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对促进产业发展和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形成了较大制约,教育领域补短板与锻长板的任务依然艰巨。一是基础教育资源布局结构不优、质量不高问题依然突出,影响了城市宜居宜业品质提升。中心城区普惠性幼儿园供给保障仍需加强,普通家庭就地就近入园的难度普遍较大,学前儿童入园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看护成本均较高。都市新区优质中小学资源普遍缺乏,对吸引中高端人才以及招商引资存在不利影响。二是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有待提升,产教融合的体制机制仍需进一步创新完善,面向大数据智能化创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职业教育培训导向和高等教育创新导向需要同步加强。职业教育对新兴产业工匠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模较小、师资力量薄弱。“双一流”建设提升空间较大,对高端人才和创新产业吸引集聚作用不足。
3.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供给水平仍需改善
近年来,全市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的发展水平持续加快,总体提升明显,但与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内在需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一是医疗卫生领域。区县三甲医院建设力度仍需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缺乏、能力不足问题较为突出,“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分级诊疗保障体系不健全,巩固完善“三通”医共体建设的任务依然较重,医疗、防疫、康养相融合的大卫生大健康服务格局构建较为滞后。二是文化发展领域。文化事业管理运营方式创新不足,大型公共文化场所经营不力制约了效果发挥,基层社区公共文化设施配置滞后与利用水平不高问题并存。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协调融合发展机制有待创新,事业为产业铸魂不够,产业为事业助力不强。三是体育健身领域。全民健身引导力度有待加强,健身场所配置供给与民众日常健身需求不匹配,对广场舞、坝坝舞等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健身活动规范化引导不足。
二、2021年重庆市社会事业发展环境分析及前景展望
(一)社会事业发展环境稳健向好
2021年是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和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社会事业领域将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导向不断拓展发展新局面。在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强的背景下,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将更加注重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基层运转,加快释放社会领域改革惠民、兜底支撑的政策红利。深化落实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特别是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将不断加大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养老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快促进社会事业领域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智能化数字化新业态新技术加快发展渗透,将持续为社会事业领域发展赋能,不断提高社会领域服务的便利化供给水平。总体来看,利好社会事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政策红利、技术支撑因素加快叠加,将有力支撑社会事业持续稳健向好发展。
(二)2021年重庆市社会事业发展展望
2021年,全市将按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要求,顺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社会结构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以更加公平的发展为引领,全面结合“六稳”工作、“六保”任务,深入实施以需求为导向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战略行动计划,加快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弱项,稳步拓展共建共治共享社会发展新局面,以社会事业高水平发展和社会服务高质量供给助力宜居地建设和促进实现高品质生活。分领域看:就业领域“稳”和“保”的力度持续加大,政策体系将更趋完善,有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医疗领域“医”和“防”的协同性不断提升,公共卫生和疾控体系持续强化,疫情防控与医疗服务水平将同步提升;教育领域“基础”与“高等”同步优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更优,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投入更大,教育、产业、城市的融合度将不断提高;文化体育领域“事业”与“产业”的良性互促机制更加健全,文化、体育、旅游业态互融消费互促的态势将更加良好;社会保障领域,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保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兜底保障能力将不断增强。
三、对策建议
(一)促进就业优先政策精细化落实
一是促进前期已经出台的“减免缓返补”等纾困惠企政策措施进一步深化落实,提升政策对中小企业的适用性,根据需要适时强化政策更新衔接,全面支持企业减负稳岗,帮助企业应对风险、渡过难关。二是因群施策,促进政策进一步细化落实,针对大学生、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困难群体等,结合群体就业特征、市场需求潜力与技能培训提升,强化行业精准引领和点对点帮扶。三是因产施策促进就业政策与产业政策协同创新、导向兼容,传统产业稳就业要与促升级相结合,着力化解就业相对饱和的压力。新兴产业扩大就业要与集群化发展相结合,加快补齐新技能工人就业缺口。
(二)推动教育产业城市融合化发展
一是全面推动新建城区普惠性学前教育、优质义务教育同步化配套,着力提升中心城区部分区域普惠性幼儿园供给,强化都市新区优质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快完善区县中心城区、中心乡镇优质教育联动机制。二是围绕产教融合继续推进职业教育转型提质,重点瞄准大数据、智能化、数字经济,强化师资培养配备和专业优化设置,校企合作推动课堂与实训、知识与技能融合,提高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匹配性。三是聚焦高端创新大力推动“双一流”建设,紧密对接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强化资金支持、人才引进、项目建设、生态营造等政策一体化配套,加快推动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双一流”建设迈上新台阶,取得新突破。
(三)提高医疗文化体育优质化供给
一是对标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推动医学教研与办医服务良性互促,提升综合性三甲医院的内在带动力和区域辐射力。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与加强基层投入并重,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网底”保障能力。二是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利用智能化数字化手段为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艺术馆等公共文化平台赋能,提升事业服务与产业孵化协同承载功能。加大社区公共文化场所建设运营投入,提高文化服务亲民性便民性。三是加快推进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桥下空间、公园湿地、边角地等进行存量改造,强化健身场所打造,提高体育场馆运用效率。增量布局方面要结合新城区新社区建设,留足专业体育场馆和全民健身用地,引导民众热爱运动、文明健身。
(四)深化改革,加快释放政策性红利
一是继续深化“三通”医共体改革,推动医、防、养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大健康、大卫生新格局,进一步理顺完善“三通”医共体内部管理机制与外部政策配套,提高分级诊疗体系的运营效率。二是继续深化养老领域改革,加快推进适老型社会和适老型社区建设,完善养老政策体系,运用好大数据智能化整合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资源,提高养老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三是推进文化体育领域事业单位综合改革,创新购买服务、资源重组、管理运营体制机制,确保公益职能不减弱与服务水平再提升双赢。四是进一步推动社会领域“放管服”改革,着力破除隐性门槛,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引导行业自律,强化政府后端监管。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重庆市经济信息中心)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
主研:易小光 丁 瑶 苟文峰 赵 伦 曲 燕 孙茂曦 杨琇涵
执笔:赵 伦 苟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