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九:2020年重庆市信息化发展情况及2021年展望
2020年,重庆市信息化围绕大数据智能化发展新趋势,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努力形成发展新动能。制造业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保持稳定增长,电子商务发展势头强劲,电子政务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加速推进,农村信息化应用水平明显提升,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构建,为促进重庆市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重庆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2020年重庆市信息化发展情况
(一)制造业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
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持续推进。重庆坚定实施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加速从“制造”奔向“智造”,智能化改造在复工复产中优势尽显,2020年1—9月实施958个智能化改造项目,新认定28个智能工厂和182个数字化车间。全市累计实施1483个智能化改造示范项目,建成39个智能工厂、177个数字化车间及10家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并建立了由122家服务商组成的“智造资源池”,为“重庆装备”不断注入智能因子。
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逐步完善。重庆大力推进“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建设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赋能重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市经信委和市通管局联合发布《2020年全市工业互联网工作要点的通知》,通过推动重点区域加速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集聚。截至2020年9月,全市已集聚工业互联网服务企业近200家,5万多户企业“上云”,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重庆)标识注册量近4000万,标识解析量超过1600万次。重庆市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重庆市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和重庆市智能制造信息管理平台三大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上线,进一步增强了全市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公共服务能力。川渝两地共同签署《成渝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战略合作协议》,携手共建工业互联网示范区。
(二)电子信息产业保持稳定增长
电子产业持续稳定增长。2020年1—9月,全市电子产业增加值增长12.2%,电子产业已构建完整产业链,90%以上种类的零部件均可在渝采购,对全市工业增长的拉动较大。其中,笔记本电脑出口4567.3万台,增加21.3%,出口值1244.1亿元,增长15.9%;集成电路出口167.7亿元,增长31.0%;手机出口7049.2万台,增加2.2倍,出口值95.2亿元,增长2倍,出口增势良好。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以下简称软件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市政府出台《重庆市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2年)》,到2022年,全市软件业务收入达3000亿元,培育1家百亿级企业、50家10亿级以上企业和200家1亿级以上企业,初步建立起软件产业生态体系。2020年1—9月,全市软件产业实现业务收入1445.7亿元,同比增长13.6%,全年收入预计可达到2000亿元。
智能产业引领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全市持续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升级,以“芯屏器核网”为代表的智能产业异军突起。2020年1—9月,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3%,智能手表增长1.3倍,3D打印设备增长28.4%,集成电路增长36.9%,液晶显示屏增长29.6%,全年智能产业销售收入有望达7500亿元。市政府发布《重庆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工作方案》和《重庆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启动实施全国首个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
(三)电子商务发展势头强劲
电子商务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20年1—9月,全市网络零售额达938.4亿元,同比增长12.7%。其中,实物型网络零售额620.7亿元,同比增长24%,限额以上单位网上零售额增长44.6%,同比增长34.8%;全市快递业务量49236.98万件,同比增长25.68%。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线上业态线上服务线上管理发展的意见》,启动实施“加快发展直播带货行动计划”,线上销售业态加速发展,直播电商势头迅猛,1—9月,全市共计开展了近10万场次直播带货活动,实现零售额超50亿元。传统商贸企业创新营销模式,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跨境电商发展推动外贸转型升级。海关总署增加重庆等12个直属海关开展跨境电商B2B出口监管试点,招引多家跨境电商B2B出口试点运营企业落户重庆,“跨境电商B2B+中欧班列(渝新欧)+境外企业/海外仓”的模式成为货物出口选择的新路径。率先在西南地区开展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前店后仓+快速配送”监管模式和“退货中心仓”模式改革试点。2020年1—8月,全市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总额45.7亿元,同比增长14.9%,连续8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速。
电商扶贫扎实有效推进。大力推进贫困地区农特产品与直播电商、社区电商、社交电商等对接合作,为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拓销增效寻找到新空间。全市14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区县和18个深度贫困乡镇共建成电商公共服务中心14个、仓储物流配送中心14个、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150余个、乡镇村电商服务站点3300余个,实现乡镇快递全覆盖。累计培育农村电商带头人3900余人,孵化电商网商超2万家。
(四)电子政务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渝快办”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线上“一网通办”、线下“一窗综办”,全市政府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升明显。“渝快办”已基本形成“12345”政务服务体系总体构架,推动更多服务事项“不接触”办理,为重庆市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20年10月,“渝快办”政务服务平台注册用户逾1400万,累计办件量超1.3亿件;移动端上线的事项达到了1060项,市级1166项行政许可事项中,97%的事项可实现最多跑一次,95%的事项实现网上办;网上办事好评率达99.99%,差评整改率达100%。
数据管理支撑体系已逐步完备。一是市政府出台《重庆市公共数据开放管理暂行办法》,构建全市公共数据开放规则体系,依托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建设全市政务数据共享系统、全市公共数据开放系统,形成政务数据资源池,2020年底实现政务数据资源共享接入3500类。二是确定政务云服务商,制定形成134项云服务清单,建设协同办公云平台,初步建成数字重庆云平台。截至2020年10月,全市已有32个市级部门的上云率达到100%,23个市级部门整合率达75%以上。三是新型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建成投运,首批接入22个市级部门、43个业务信息系统;建设核心能力平台,实现政务信息化系统集约共建,提升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能力。四是川渝两地签署大数据协同发展合作备忘录,推动川渝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系统互联,为两地电子政务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信用体系建设成效日趋明显。一是发布《重庆市2020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加快推进《重庆市社会信用条例》立法进程,启动《重庆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编制工作,先后出台20余个信用制度文件,“条例+十四五规划+配套制度”的信用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二是建立信用信息应用清单,扩大信用奖惩覆盖面,截至2020年10月,全市38个区县、51个部门和单位累计查询“红黑名单”信息1500万余次,累计触发和实施联合奖惩措施16万次。三是全市市场主体信用评价实现全覆盖,2020年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为市场主体免费提供电子化信用报告约1万份,累计归集信用承诺信息122万余条。截至2020年10月,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已与国家平台、50多个市级部门及全市所有区县对接,归集5223项超5亿条公共信用信息。
电子政务助力数字化战“疫”。一是“渝康码”用大数据手段服务市民安全出行和企业复工,复工复产数字化平台为重庆商贸企业复工复产赋能。二是通过“渝快办”实现不接触办理和市场主体精准推送,各项疫情防控和帮扶企业政策措施一键查询。三是重庆市电子招投标交易系统正式上线运行,创新开展“不见面”开标,全市招投标实现“一张网”办理,全流程电子化。
(五)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加速推进
新型智慧城市智能中枢初步建成。由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数字重庆云平台和智慧城市综合服务平台“一中心两平台”构成的城市智能中枢初步建成,成为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载体。其中,数字重庆云平台整合全市云服务资源,形成“一云承载”共享共用共连的云服务体系;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构建完善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系统和开放系统,形成“两个系统+四大基础库+N个主题库+N个部门政务数据资源池”的数据资源汇聚体系,“智慧城市”已具雏形。
智能化应用助推城市智慧治理。智能化应用场景是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重点,重庆以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为核心支撑,推动一批特色鲜明、创新引领和典型示范的智慧城市应用场景,涉及城市大脑、智慧安防、智慧政法、智慧公园、智慧生态环保、智慧文旅、智慧医疗、智慧物流等各领域、各层级的智慧城市应用体系建设。截至2020年10月,全市已建成25家“智慧医院”,医学影像云中心初步建成,近80%的二级以上医院实现网上预约诊疗服务,远程医疗服务已覆盖90%的区县,数字化城管覆盖率超过90%。
(六)农村信息化应用水平明显提升
政策助力农业数字化转型。先后出台《重庆市智慧农业发展实施方案(试行)》《重庆市乡村振兴十大重点工程实施方案(2020—2022年)》《2020年智慧农业“四大行动”推广应用项目申报指南》《“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和规划文件,即将印发《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5年)》,加快数字化引领驱动重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数字乡村建设已成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
大数据引领农业智能化发展。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生产经营加快融合,农业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进展,乡村数字治理体系日趋完善。一是建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应用平台,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点4100多个,3200多家农业企业注册上线。二是发布重庆“三农”大数据平台,建成重庆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和农业投入品监管平台,促进农产品价格监测预警,推动农产品产销对接,初步形成农村农业大数据应用成果矩阵。三是挖掘“三农”平台大数据,建成“渝益农”全市信息进村入户大数据平台,全面集成公益、便民、电商和培训服务。截至2020年9月,共建设益农信息社超过8000个,培训信息员近万名。
(七)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构建
重庆信息通信业快速发展。2020年1—9月,全市信息通信业电信业务总量2263亿元,同比增长19.6%;电信业务收入206.1亿元,同比增长2.9%;互联网用户4560.6万户,同比增长4.6%;物联网终端用户1694.9万户,同比增长5.5%;IPTV(网络电视)用户883.9万户,同比增长4.7%;固定互联网带宽接入端口2393.6万个,同比增长1.5%。
5G网络建设有序推进。市政府相继出台《重庆市加快推动5G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关于推进5G通信网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保障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通知》等政策,搭建全国首个5G新型基础设施大数据平台,基础信息通信企业携手产业链,推动5G开展各项创新应用。截至2020年9月底,全市已建设开通3.37万个5G基站,累计开通4.40万个5G基站,实现全市所有区县重点区域5G网络全覆盖。
强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速补齐创新基础设施短板,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牢固基础。市政府发布《重庆市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总投资3983亿元,滚动实施和储备375个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个方面的新基建重大项目,到2022年基本建成全国领先的新一代信息基础支持体系。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出台《关于统筹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物联网建设的指导意见》,推进物联网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建成全市城市基础设施物联网标准体系,打造“万物互联”的城市基础设施数字体系,进一步推动重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
二、2021年重庆市信息化发展环境及展望
(一)信息技术应用成为全球信息化发展主要推动力
随着摩尔定律极限的逼近,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与突破越发重要,它将带动全球信息化大发展。一是全球工业互联网行业市场快速发展。随着5G商用,物联网关键技术得到突破,人工智能日趋成熟,为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提供强大技术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进一步发展,加速工业重构和商业模式变革。二是数字经济对全球经济影响进一步加深。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不断发展布局,并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早期的信息技术已经发展成数据经济的全新基础,新冠肺炎疫情加速全球数字化进程,数字经济将重构全球经济发展格局。三是信息安全仍然是信息化发展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互联网边界不断拓展,信息化能力体现了国家实力,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事关国家安全。
(二)国内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进入重要窗口期
2020年开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将加速演进,地缘重心“东升西降”国际格局“南升北降”大势不改,大国竞争复杂激烈,尤其在信息化领域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在信息领域部分核心技术不断取得创新突破。一是集成电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在设计、制造、封测三大环节的发展均已驶入快车道,特别是芯片产业加速向特色工艺、多功能融合方向转型。2020年上半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规模达3539亿元,同比增长16.1%,预计2020年全年销售规模可达8766亿元,同比增长15.92%。二是人工智能被列入我国新型基础设施,成为拉动内需、鼓励投资的重要技术底座。截至2019年12月31日,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797家,约占世界人工智能企业总数5386家的14.80%,仅次于排名第一的美国(2169家)。该产业广泛分布在技术研发、机器人、医疗、零售等18个应用领域,正在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力量。三是区块链技术“自治”性、可信性持续提升,我国加快推进区块链产业布局,超过30个省市地区发布政策指导文件,引导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截至2019年底,各省市已出台区块链相关政策106项。2020年上半年,区块链专项政策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湖南省、贵州省、海南省、江苏省四个省份,以及广州、长沙、福州、宁波、南京、泉州、上海、北京八市先后公布支持区块链发展的专项政策。
(三)2021年重庆信息化发展展望
一是重点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市政府《重庆市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行动方案》部署,2021年将围绕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3个方面,建成一批新型网络、智能计算、信息安全、转型促进、融合应用、基础科研、产业创新等7个板块的项目。二是数字经济上升至全市战略高度。按照《重庆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工作方案》,重庆将围绕制约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优化制度和政策供给,初步建成全国数字产业集聚区、全国融合发展示范区,初步完成一批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基本形成数字双城经济圈。三是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加速推进。在“渝快办”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上,2021年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将向纵深推进。在技术上,将更广泛地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提高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在体制机制上,将以数字政府建设推动政府“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放管结合”行政审批改革和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以解决群众“办事难”为突破口,破解政务服务供给过程中的难点、痛点和堵点问题,以台前改革倒逼后台办事,推动政务服务从政府供给导向向群众需求导向转变。
三、对策建议
(一)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规模推进新型网络基础设施部署。扎实推进5G、千兆光纤、IPv6等基础网络建设,强化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等关键枢纽设施布局,提前规划部署低轨卫星移动通信、空间互联网和量子通信网等未来网络设施,打造泛在互联立体网络体系。二是加快推进智能计算基础设施建设。着眼未来数据存储与高性能计算指数级增长需求,加快建设数据存储基础设施体系,积极推进高性能计算基础设施落地应用,强化智能计算服务能力。三是通过转型促进基础设施升级。聚焦全市各产业转型发展需求,打造一批产业互联网平台、人工智能服务平台,引进培育一批面向产业发展急需的转型支撑平台,大幅提升数字化转型支撑能力,加速构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新动能。
(二)重点推动“数字政府”转型
“数字政府”建设作为“数字中国”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动“数字中国”改革发展、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再创营商环境新优势的重要抓手和重要引擎。一是着力推进政务业务协同。加强统筹管理,突出政务服务和主题应用,提升集约化水平和审批便利化。二是促进政府数据共享交换。抓住“渝快办”政务审批平台主线,整合各类业务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推动全市“五大基础数据库”信息互联互通互享。三是确保数据可靠、可信、可用。支持全市各级政府建设政务信息平台,强化业务系统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标准规范体系建设,为数字政府提供数据源。四是探索建立政务数据资产评估管理机制,推进“数字政府”快速发展。
(三)深化信息化项目投融资体制改革
一是谋划储备一批信息化项目。积极争取和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央专项建设资金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加大工业和信息化、科技创新等财政专项资金对信息化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带动和放大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参与信息化项目建设。二是积极探索信息化项目建设模式。在城市智能中枢、传统基础设施改造升级等领域,适度放宽市场准入,依法合规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方式(PPP)进行项目建设。三是全面推行信息化项目备案承诺制。推进“减流程、减材料、减时间、减成本”,实现“零见面、零上门”,进一步提升项目评估、审批和备案效率。四是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信息化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强化重大项目银政企对接,建立重大项目白名单制度,鼓励政策性银行提供低成本、中长期资金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IT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提高IT企业的直接融资比重。
(四)强化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培养与引进
一是优化完善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紧跟当前信息化发展趋势,加快出台相关鼓励政策,整合高校资源,持续完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专业设置,进一步提升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水平。二是建立信息化人才对接机制。推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企业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加快培养适应数字化转型需要的融合型人才队伍。三是加强信息化复合型人才职业培训。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员工培训机制,从培训经费投入、培训时长、师资保障等方面规范员工信息化技能培训教育。针对急需领域和重点企业,积极研究出台财税金融等政策措施,大力支持企业开展员工培训。四是健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加快出台信息化相关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吸引高水平信息技术和高素质管理人才落户重庆,鼓励市内外信息化高科技企业参与全市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全市信息化管理和技术水平。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重庆市经济信息中心)宏观经济研究课题组
主研:易小光 丁 瑶 鲁英杰 裴 多 崔 苗 黄建洪
执笔:裴 多 崔 苗 黄建洪]